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机。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空气调节机,有如下空气调节机:每当进行规定时间的制热运转时,实施除霜运转,将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的霜融解,抑制热交换能力的下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166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空气调节机中,在从除霜运转结束起至恢复制热运转为止的期间,在除霜运转结束时使压缩机的转速比除霜运转时的转速低,同时,使减压装置的开度比除霜运转时的开度小。因此,减压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侧与室内热交换器侧的压力差难以变小,在减压装置中会产生由该较大的压力差所致的量较大的制冷剂的移动,存在在除霜运转结束时从减压装置产生制冷剂流动声这样的课题。
另外,在上述动作之后,使压缩机停止,并进一步减小减压装置的开度。因此,在恢复制热运转时,所述压力差仍不会被消除,而在起动压缩机时,过大的负荷施加于压缩机的轴承,存在压缩机有可能会产生不良状况这样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空气调节机:所述空气调节机抑制除霜运转结束时的制冷剂流动声的产生,并抑制在恢复制热运转时可能产生的压缩机的不良状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具备: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连接压缩机、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室外热交换器、减压装置以及室内热交换器,通过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在制热运转时使来自压缩机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在对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的除霜运转时,使来自压缩机的制冷剂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在从使除霜运转结束起的第1控制时间的期间,控制部使压缩机的转速比除霜运转时的转速低,且使减压装置的开度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或者比除霜运转时的开度大,在经过第1控制时间之后的第2控制时间的期间,控制部使压缩机停止,并使减压装置的开度比第1控制时间时的开度小,在经过第2控制时间之后,控制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以使制热运转恢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从使除霜运转结束起的第1控制时间的期间,使压缩机的转速比除霜运转时的转速低,且使减压装置的开度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或者比除霜运转时的开度大。另外,在经过第1控制时间之后的第2控制时间的期间,使压缩机停止,并使减压装置的开度比第1控制时间时的开度小。
能够通过该第1控制时间的动作来使减压装置的室外热交换器侧与室内热交换器侧的压力差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幅地减小。因此,能够抑制除霜运转结束时的从减压装置产生的制冷剂流动声。另外,由于能够在第1控制时间的期间大幅地减小所述压力差,所以能够可靠地消除恢复制热运转时的压力差,能够抑制恢复制热运转时的压缩机的不良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机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表示除霜运转后的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压装置的开度的时序图。
图3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室外热交换器侧与室内热交换器侧的压力差的变化与现有技术进行比较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机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表示除霜运转后的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压装置的开度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空气调节机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机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
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机包括:室外机10、室内机20和将室外机10和室内机20这两者进行连接的液体侧以及气体侧的延长配管30a、30b。室外机10具备压缩机11、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室外热交换器13、减压装置14、室外送风机15等,室内机20具备室内热交换器21、室内送风机22等。
并且,构成将压缩机11、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室外热交换器13、减压装置14以及室内热交换器21依次连接成环状而成的制冷剂回路,并充填制冷剂r32。该制冷剂回路中的压缩机11的排出侧连接于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的第1连接端(1),吸入侧连接于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的第2连接端(2)。另外,在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的第3连接端(3)与第4连接端(4)之间,从第3连接端(3)侧起连接有室外热交换器13、减压装置14以及室内热交换器21。
例如使用涡旋型或者回转型的全密闭型压缩机作为压缩机11。压缩机11的电动机经由逆变器连接于商用电源。当变更逆变器的输出频率时,电动机的转速发生变化,与此相伴,压缩机11的转速发生变化。
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切换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的循环方向,并切换空气调节机的运转(制冷运转、制热运转以及除霜运转中的任意的运转)。在制冷运转或者除霜运转时,该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成为第1连接端(1)与第3连接端(3)连通且第2连接端(2)与第4连接端(4)连通的第1切换状态。另外,在制热运转时,成为第1连接端(1)与第4连接端(4)连通且第2连接端(2)与第3连接端(3)连通的第2切换状态。
例如使用交叉翅片型的热交换器作为室外热交换器13和室内热交换器21。室外热交换器13使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室内热交换器21使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减压装置14例如是电子膨胀阀,并构成为由脉冲马达使开度可变。搭载于室外机10的控制装置40控制压缩机11的转速、减压装置14的开度、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的切换等制冷剂回路的各部的动作。此外,控制装置40不限于搭载于室外机10,可以搭载于室内机20,也可以搭载于室外机10及室内机20这两方来进行相互的通信。
另外,当除霜运转结束时,在第1控制时间(例如,30秒)的期间,该控制装置40使压缩机11的转速比除霜运转时的转速低,且在除霜运转时的减压装置14的开度为全开时,维持减压装置14的开度。另外,在除霜运转时的减压装置14的开度不是全开时,控制装置40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增大(例如,全开)。然后,在经过第1控制时间之后,例如在与第1控制时间为相同的长度的第2控制时间(例如,30秒)的期间,控制装置40使压缩机11停止,并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比第1控制时间时的开度小。当经过第2控制时间时,控制装置40将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切换成第2切换状态,以使制热运转恢复。
此处,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空气调节机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
在制冷运转下,利用控制装置40使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成为第1切换状态,并调整减压装置14的开度,以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成为目标值。另外,利用控制装置40来进行室外送风机15和室内送风机22的运转。
在该状态下,当由控制装置40驱动压缩机11时,从压缩机11排出高温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向室外热交换器13流入,并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成为液体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然后,该液体制冷剂通过减压装置14被减压而成为气液二相制冷剂,其后,向室内热交换器21流入。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1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此时,由室内送风机22所吸引的室内空气被冷却。在室内热交换器21蒸发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被压缩机11吸入。该被吸入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11压缩而再次排出,重复进行制冷剂的循环。
在制热运转下,利用控制装置40使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成为第2切换状态,并调整减压装置14的开度,以使从室内热交换器21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成为目标值。另外,利用控制装置40来进行室外送风机15和室内送风机22的运转。
在该状态下,当由控制装置40驱动压缩机11时,从压缩机11排出高温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向室内热交换器21流入,并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成为液体制冷剂。此时,被室内送风机22吸引的室内空气被加热。该液体制冷剂通过减压装置14被减压而成为气液二相制冷剂,其后,向室外热交换器13流入。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13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成为气体制冷剂,并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然后,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被压缩机11吸入。该被吸入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11压缩而再次排出,重复进行制冷剂的循环。
在除霜运转下,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利用控制装置40将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从第2切换状态切换到第1切换状态,并控制减压装置14,以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成为预先设定的除霜运转时的开度(例如,全开)。另外,由控制装置40停止室外送风机15和室内送风机22的运转。
在该状态下,当由控制装置40驱动压缩机11时,从压缩机11排出高温的气体制冷剂。与制冷运转时同样地,该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向室外热交换器13流入,并与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13的霜进行热交换而成为液体制冷剂。此时,霜被高温的气体制冷剂加热而融解。然后,该液体制冷剂通过减压装置14被减压而成为气液二相制冷剂,其后,向室内热交换器21流入。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被压缩机11吸入。该被吸入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1压缩而再次排出,重复进行制冷剂的循环。持续地进行该除霜运转,直至满足预先确定的除霜完成的条件为止。例如,作为除霜完成的条件,在控制装置40预先设定有与外部气体温度相应的除霜运转时间。然后,在由控制装置40开始除霜运转时,控制装置40根据设置于室外机10内的温度检测单元(未图示)的检测温度(外部气体温度)来选择除霜运转时间,并进行除霜运转,直至经过该除霜运转时间为止。或者,作为除霜完成的条件,在控制装置40预先设定有室外热交换器13的温度条件(例如,可靠地融化霜的+3℃)。然后,在由控制装置40开始除霜运转之后,进行除霜运转,直至设置于室外机10内的室外热交换器13的温度检测单元(未图示)的检测温度(室外热交换器温度)达到预先设定的所述温度条件(在该情况下,+3℃)为止。
接下来,使用图2以及图3来说明从除霜运转结束起至使制热运转恢复为止的期间的动作。图2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表示除霜运转后的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压装置的开度的时序图,图3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室外热交换器侧与室内热交换器侧的压力差的变化与现有技术进行比较的图。此外,图2以及图3表示一个例子,并不是限定性的。
当除霜运转结束时,在第1控制时间的期间,控制装置40以比除霜运转时的转速低的转速对压缩机11进行驱动,并将减压装置14的开度维持成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的开度(例如,全开)。另外,控制装置40维持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的第1切换状态,并将室外送风机15和室内送风机22保持在停止状态。
此外,记述了在第1控制时间将减压装置14的开度维持成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的开度的情形,但在除霜运转时的减压装置14的开度不是全开时,增大减压装置14的开度(例如,全开)。
此时,在制冷剂回路中,制冷剂沿与除霜运转时相同的方向循环。在该情况下,也进行将室外热交换器13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并将室内热交换器21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制冷循环。并且,由于降低了压缩机11的转速,另一方面,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维持在除霜运转时的开度不变或者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比除霜运转时的开度大,所以如图3所示,与减压装置14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13侧和室内热交换器21侧这两者的压力差与除霜运转时相比大幅地减小。
另一方面,在前述的现有技术中,以比除霜运转时的转速低的转速对压缩机11进行驱动,同时,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比除霜运转时的开度小,所以所述压力差比除霜运转时小,但与所述实施方式1相比,因减压装置14的开度变小而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差不会减小,所述压力差仍维持较大的压力差。因此,在现有技术中,无法抑制与由压力差所致的制冷剂的移动相伴的制冷剂流动声的产生。
当经过第1控制时间时,在第2控制时间的期间,控制装置40使压缩机11停止,并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比第1控制时间时的开度小(例如,最低开度)。另外,控制装置40维持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的第1切换状态,并将室外送风机15和室内送风机22保持在停止状态。
此时,在制冷剂回路中,压缩机11为停止状态,所以不进行制冷循环,制冷剂不会经由减压装置14从室外热交换器13侧向室内热交换器21侧循环,而室外热交换器13内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穿过减压装置14向室内热交换器21流动,以消除与减压装置14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13侧和室内热交换器21侧这两者的压力差。在该情况下,如图3所示,所述压力差比现有技术小,并进一步减小了减压装置14的开度,所以从室外热交换器13向室内热交换器21的液体制冷剂的流动被抑制成极少量,在第2控制时间结束时,即在恢复制热运转时,可靠地消除了所述压力差(压力差为零)。
此外,将第2控制时间设为与第1控制时间相同,但只要将第1控制时间设定得足够长(例如,45秒),第1控制时间下的压力差的下降就会变得更大,能够使第2控制时间比第1控制时间短。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压力差的消除。或者,也可以使第2控制时间比第1控制时间长。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压力差的消除。
当经过第2控制时间时,控制装置40将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从第1切换状态切换到第2切换状态,使制热运转恢复。在恢复制热运转时,控制装置40起动压缩机11,并控制压缩机11的转速,以使压缩机11的转速逐步地变高,控制减压装置14,以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逐步地变大,直至成为规定开度为止。由于在起动该压缩机11时已经消除了所述压力差,所以过大的负荷不会施加于压缩机11的轴承,压缩机11不会产生不良状况。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1,在从除霜运转结束起至制热运转恢复为止的期间的第1控制时间,在降低压缩机11的转速时,将减压装置14的开度维持成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的开度,或者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比除霜运转时的开度大。由此,能够大幅地减小压力差,所以能够抑制制冷剂流动声的产生。
另外,如前所述,在第1控制时间,将减压装置14的开度维持成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的开度,或者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比除霜运转时的开度大。另外,在第2控制时间,在使压缩机11停止时,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比第1控制时间的开度小。由此,在第2控制时间结束时,即在恢复制热运转时,消除压力差,所以过大的负荷不会施加于压缩机11的轴承,压缩机11不会产生不良状况。
如上说明,本发明对如下的空气调节机是有用的:所述空气调节机进行对室内进行制热的制热运转和对室外热交换器13进行除霜的除霜运转。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控制压缩机11的转速和减压装置14的开度来抑制制冷剂流动声的产生和压缩机的不良状况,对于实施方式2而言,通过控制压缩机11的转速和两个减压装置的开度来抑制制冷剂流动声的产生和压缩机的不良状况。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机的概略结构的制冷剂回路图。此外,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添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对于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分,省略其说明。
如图4所示,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机具备室外机10,所述室外机10在减压装置14(第1减压装置)与室内热交换器21之间附加有容器16和减压装置17(第2减压装置)。该空气调节机的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11的排出侧连接于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的第1连接端(1),其吸入侧从容器16的第5连接端(5)经由第6连接端(6)连接于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的第2连接端(2)。另外,在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的第3连接端(3)与第4连接端(4)之间,从第3连接端(3)侧起依次连接有室外热交换器13、减压装置14、容器16、减压装置17、室内热交换器21。
与减压装置14同样地,减压装置17是电子膨胀阀,并构成为由脉冲马达使开度可变。控制装置40a控制压缩机11的转速、减压装置14、17的开度、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的切换等制冷剂回路的各部的动作。
另外,当除霜运转结束时,在第1控制时间(例如,30秒)的期间,控制装置40a使压缩机11的转速比除霜运转时的转速低,且在除霜运转时的减压装置14的开度为全开时,维持减压装置14的开度。另外,在除霜运转时的减压装置17的开度为全开时,维持减压装置17的开度。
此外,在减压装置14、17的除霜运转时的开度不是全开时,增大该减压装置14的开度(例如,全开)。
在经过第1控制时间之后,例如在与第1控制时间为相同的长度的第2控制时间(例如,30秒)的期间,控制装置40a使压缩机11停止,并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比第1控制时间时的开度小,且维持减压装置17的开度。在经过了第2控制时间时,控制装置40a将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切换成第2切换状态,以使制热运转恢复。
此处,对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机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在该空气调节机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进行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和对室外热交换器13进行除霜的除霜运转。
在制冷运转下,利用控制装置40a使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成为第1切换状态,并调整减压装置14的开度,以使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成为目标值。另外,利用控制装置40a调整减压装置17的开度,以使压缩机11的排出温度成为目标值。进而,利用控制装置40a来进行室外送风机15和室内送风机22的运转。
在该状态下,当由控制装置40a驱动压缩机11时,从压缩机11排出高温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向室外热交换器13流入,并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成为液体制冷剂,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然后,该液体制冷剂在减压装置14和减压装置17依次被减压而成为气液二相制冷剂,其后,向室内热交换器21流入。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1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此时,由室内送风机22所吸引的室内空气被冷却。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1蒸发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容器16被压缩机11吸入。该被吸入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11压缩而再次排出,重复进行制冷剂的循环。
在制热运转下,利用控制装置40a使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成为第2切换状态,并调整减压装置17的开度,以使从室内热交换器21流出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成为目标值。另外,利用控制装置40a调整减压装置14的开度,以使压缩机11的排出温度成为目标值。进而,利用控制装置40a来进行室外送风机15和室内送风机22的运转。
在该状态下,当由控制装置40a驱动压缩机11时,从压缩机11排出高温的气体制冷剂。该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向室内热交换器21流入,并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成为液体制冷剂。此时,被室内送风机22吸引的室内空气被加热。该液体制冷剂在减压装置17和减压装置14依次被减压而成为气液二相制冷剂,其后,向室外热交换器13流入。流入到室外热交换器13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成为气体制冷剂,并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然后,从室外热交换器13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容器16被压缩机11吸入。该被吸入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机11压缩而再次排出,重复进行制冷剂的循环。
在除霜运转下,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利用控制装置40a将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从第2切换状态切换到第1切换状态,并控制减压装置14和减压装置17,以使减压装置14和减压装置17的开度成为预先设定的除霜运转时的开度(例如,全开)。另外,由控制装置40停止室外送风机15和室内送风机22的运转。
在该状态下,当由控制装置40a驱动压缩机11时,从压缩机11排出高温的气体制冷剂。与制冷运转时同样地,该气体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向室外热交换器13流入,并与附着于室外热交换器13的霜进行热交换而成为液体制冷剂。此时,霜被高温的气体制冷剂加热而融解。然后,该液体制冷剂在减压装置14和减压装置17依次被减压而成为气液二相制冷剂,其后,向室内热交换器21流入。流入到室内热交换器21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容器16被压缩机11吸入。该被吸入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1压缩而再次排出,重复进行制冷剂的循环。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持续地进行该除霜运转,直至满足预先确定的除霜完成的条件为止。
接下来,使用图3以及图5来说明从除霜运转结束起至使制热运转恢复为止的期间的动作。图5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表示除霜运转后的压缩机的转速和减压装置的开度的时序图。此外,图5表示一个例子,并不是限定性的。
当除霜运转结束时,在第1控制时间的期间,控制装置40a以比除霜运转时的转速低的转速对压缩机11进行驱动,并将减压装置14的开度维持成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的开度(例如,全开)。另外,控制装置40a将减压装置17的开度维持成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的开度(例如,全开)。此时,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与两个减压装置14、17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13侧和室内热交换器21侧这两者的压力差与除霜运转时相比大幅地减小(参照图3)。
然后,在经过第1控制时间之后的第2控制时间的期间,控制装置40a使压缩机11的运转停止,并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比第1控制时间时的开度小。另外,控制装置40a将减压装置17的开度维持成与第1控制时间时相同的开度(在该情况下,全开)。由此,如图3所示,所述压力差进一步变小,在第2控制时间结束时,即在恢复制热运转时,可靠地消除了所述压力差。
此外,记述了将第1控制时间下的减压装置14、17的开度维持成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的开度的情形,但在除霜运转时的减压装置14、17的开度不是全开时,增大减压装置14、17的开度(例如,全开)。另外,将第2控制时间设为与第1控制时间相同,但只要将第1控制时间设定得足够长(例如,45秒),第1控制时间下的压力差的下降就会变得更大,能够使第2控制时间比第1控制时间短。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压力差的消除。或者,也可以使第2控制时间比第1控制时间长。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压力差的消除。
当经过第2控制时间时,控制装置40a将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2从第1切换状态切换到第2切换状态,使制热运转恢复。在恢复制热运转时,控制装置40a起动压缩机11,并控制压缩机11的转速,以使压缩机11的转速逐步地变高,控制减压装置14,以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逐步地变大,直至成为规定开度为止。然后,控制装置40a控制减压装置17,以使减压装置17的开度从全开减小至规定开度。
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2,在从除霜运转结束起至制热运转恢复为止的期间的第1控制时间,在降低压缩机11的转速时,将减压装置14的开度维持成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的开度,或者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比除霜运转时的开度大,并将减压装置17的开度维持成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的开度,或者使减压装置17的开度比除霜运转时的开度大。由此,能够大幅地减小与两个减压装置14、17连接的室外热交换器13侧和室内热交换器21侧这两者的压力差,所以能够抑制制冷剂流动声的产生。
另外,如前所述,在第1控制时间,将减压装置14的开度维持成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的开度,或者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比除霜运转时的开度大,并将减压装置17的开度维持成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的开度,或者使减压装置17的开度比除霜运转时的开度大。另外,在第2控制时间,在使压缩机11停止时,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比第1控制时间的开度小。由此,第2控制时间结束时,即在恢复制热运转时,已消除了压力差,所以过大的负荷不会施加于压缩机11的轴承,压缩机11不会产生不良状况。
此外,即使相互调换减压装置14、17在第1控制时间和第2控制时间的动作(即使设为相反),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即,在第1控制时间,将减压装置17的开度维持成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的开度,或者使减压装置17的开度比除霜运转时的开度大,并将减压装置14的开度维持成与除霜运转时的开度相同的开度,或者使减压装置14的开度比除霜运转时的开度大。另外,在第2控制时间,在使压缩机11停止时,使减压装置17的开度比第1控制时间的开度小。由此,在第2控制时间结束时,即在恢复制热运转时,消除压力差,所以过大的负荷不会施加于压缩机11的轴承,压缩机11不会产生不良状况。
另外,将第2控制时间设为与第1控制时间相同,但只要将第1控制时间设定得足够长(例如,45秒),第1控制时间下的压力差的下降就会变得更大,能够使第2控制时间比第1控制时间短。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压力差的消除。或者,也可以使第2控制时间比第1控制时间长。在该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进行压力差的消除。
附图标记说明
10:室外机;11:压缩机;12:制冷剂回路切换装置;13:室外热交换器;14:减压装置(第1减压装置);15:室外送风机;16:容器;17:减压装置(第2减压装置);20:室内机;21:室内热交换器;22:室内送风机;30a、30b:延长配管;40、40a:控制装置;(1):第1连接端;(2):第2连接端;(3):第3连接端;(4):第4连接端;(5):第5连接端;(6):第6连接端;(7):第7连接端;(8):第8连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