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41116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空调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调机。



背景技术:

有在吸入口与热交换器之间设置有放电装置的空调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放电装置是使空气中的微粒带电的装置。

也有在吸入口与热交换器之间设置有电集尘器的空调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至专利文献4)。电集尘器也称为空气净化装置。电集尘器是使空气中的微粒带电后利用静电力收集该微粒的装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417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7438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21819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6-27288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的电集尘器(特别是参照专利文献2)具有带电部和集尘部。带电部具有高压电位的放电电极和接地电位的对置电极,并向通过的空气中的微粒提供电荷。集尘部具有高压电位的高压电极和接地电位的对置电极,并利用所产生的静电力的吸引力来收集上述微粒。

集尘部的高压电极由作为纵长板状构件的很多电极构成。上述很多电极在左右方向保持恒定的间隔而设置。集尘部的对置电极也由作为纵长板状构件的很多电极构成。上述很多电极以与集尘部的对置电极以规定的间隔交替配置的方式在左右方向上排列。

存在上述“规定的间隔”不均匀这种课题。

以往的电集尘器具有电源部件。以往的电集尘器还具有将集尘部与电源部件电连接的一对端子。

由于为了收纳电源部件和端子而需要大的空间,所以存在电集尘器难以小型化这种课题。

由于电集尘器不能够装卸,或者电集尘器与室内机的电连接费事,所以也存在电集尘器的装卸不简单这种课题。

由于电源部件位于风路内,所以也存在空调机的效率下降这种课题。

以往的电集尘器(特别是参照专利文献4)配置在设置于室内机的热交换器附近,例如配置在热交换器之上等。

因此,存在如下课题:在电集尘器上有可能产生结露。也存在电集尘器会妨碍空气的流动这种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从热交换器分离地设置空气净化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空调机具备:

空气净化装置,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具备使空气中的颗粒带电的带电部和利用静电力收集借助所述带电部带电的颗粒的集尘部;

过滤器清扫装置,所述过滤器清扫装置具备将过滤器移动自如地收纳的装置本体,所述过滤器捕获空气中的尘埃,所述装置本体的一部分形成支承部,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空气净化装置;以及

室内机本体,所述室内机本体收纳所述过滤器清扫装置,并且利用所述支承部支承所述空气净化装置并将其收纳。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空气净化装置由过滤器清扫装置的装置本体的一部分支承。因此,能够从热交换器分离地设置空气净化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空气净化装置的仰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空气净化装置的a-a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空气净化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被拆下上框后的空气净化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空气净化装置的下框的俯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过滤器清扫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被拆下单侧的集尘箱后的过滤器清扫装置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电源部和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12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电源部和支承部的分解b-b剖视图。

图13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电源部和支承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空气净化装置及电源部的、即将电连接之前的端子及周边部分的立体图。

图15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过滤器清扫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过滤器清扫装置的集尘箱的立体图。

图17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过滤器清扫装置的集尘箱的立体图。

图18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过滤器清扫装置的集尘箱的立体图。

图19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过滤器清扫装置的集尘箱的剖视图。

图20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过滤器清扫装置的集尘箱的剖视图。

图21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过滤器清扫装置的集尘箱的剖视图。

图22是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过滤器清扫装置的集尘箱的剖视图。

图23是将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过滤器清扫装置的集尘箱剖开并仅表示集尘箱的下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适当省略或简化其说明。另外,关于装置、器具、部件等的结构,其材质、形状、大小等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实施方式1.

依次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设备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设备的动作。之后,依次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结构的说明***

参照图1,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设备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00的结构。

如图1所示,空调机的室内机100具备室内机本体110、送风风扇120、热交换器131、132、133、过滤器140、前面面板150、上下风向可变叶片160、空气净化装置200以及过滤器清扫装置300。

室内机本体110是空调机的框体。室内机本体110收纳送风风扇120、热交换器131、132、133、过滤器140、空气净化装置200以及过滤器清扫装置300。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机本体110将过滤器140和空气净化装置200装卸自如地收纳。

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前表面开闭自如地安装有前面面板150。在室内机本体110的上表面侧,设置有用于从安装空调机的室内机100的室内吸入空气的吸入口111。在室内机本体110的下表面侧,设置有用于向该室内吹出空气的吹出口112。在吹出口112,旋转自如地安装有上下风向可变叶片160。虽然没有图示,但在吹出口112的里面,也旋转自如地安装有左右风向可变叶片。

上下风向可变叶片160调节从吹出口112吹出的气流的上下方向。左右风向可变叶片调节从吹出口112吹出的气流的左右方向。

送风风扇120设置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内部。送风风扇120吸入空气,并且吹出所吸入的空气。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风扇120是横流风扇。此外,也能够将送风风扇120变更为多个螺旋桨式风扇。多个螺旋桨式风扇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排列配置。螺旋桨式风扇的数量优选2~4个。各个螺旋桨式风扇既可以是轴流风扇,也可以是斜流风扇。

热交换器131、132、133配置在送风风扇120形成的风路内。热交换器131是与被分割为上段和下段的热交换器的上段对应的部分。热交换器131也是与被分割为前面侧和背面侧的热交换器的前面侧对应的部分。热交换器132是与被分割为上段和下段的热交换器的下段对应的部分。热交换器133是与被分割为前面侧和背面侧的热交换器的背面侧对应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前面侧上段的热交换器131、前面侧下段的热交换器132以及背面侧的热交换器133配置成在从室内机本体110的吸入口111到达吹出口112的风路中包围送风风扇120。此外,也可以省略背面侧的热交换器133而仅采用上段及下段的热交换器131、132。或者,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热交换器。

前面侧上段的热交换器131、前面侧下段的热交换器132以及背面侧的热交换器133分别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该空气主要是利用送风风扇120从吸入口111被吸入的空气。前面侧上段的热交换器131、前面侧下段的热交换器132以及背面侧的热交换器133分别通过进行热交换来进行空气的冷却、加热或除湿。

在前面侧下段的热交换器132的下方配置有用于回收结露水的排水盘113。在背面侧的热交换器133的下方也配置有排水盘114。排水盘113、114作为室内机本体110的一部分而形成。

过滤器140配置成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吸入口111与前面侧上段及背面侧的热交换器131、133之间覆盖吸入口111整体。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140的片数为两片。过滤器140左右分开配置。各个过滤器140捕获空气中的尘埃。该空气主要是利用送风风扇120从吸入口111被吸入的空气。

过滤器清扫装置300配置在前面侧上段及前面侧下段的热交换器131、132与前面面板150之间。按每个过滤器140设置过滤器清扫装置30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台数为两台。过滤器清扫装置300自动清扫过滤器140。

过滤器140的片数能够适当变更。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台数能够根据过滤器140的片数变更。即,在仅使用一片过滤器140的情况下,设置一台过滤器清扫装置300。在使用三片以上的过滤器140的情况下,设置三台以上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

过滤器清扫装置300具备装置本体310和集尘箱320。

装置本体310将过滤器140移动自如地收纳。

集尘箱320装卸自如地安装在装置本体310的前表面。集尘箱320积存利用过滤器140捕获的尘埃。

室内机本体110将空气净化装置200收纳在集尘箱320的后方。因此,在装置本体310的前表面,设置有供空气净化装置200和集尘箱320双方插入的插入口311。空气净化装置200以空气净化装置200的长度方向呈水平的朝向被插入到插入口311。空气净化装置200通过在被插入到插入口311后向下移动,从而成为与后述的供电用端子电连接而被安装于室内机本体110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空气净化装置200也成为空气净化装置200的长度方向呈水平的朝向。空气净化装置200通过向上移动而被解除与端子的电连接。在解除电连接后,空气净化装置200从插入口311被取出到室内机本体110外。

空气净化装置200设置于室内机本体110的吸入口111与前面侧上段及前面侧下段的热交换器131、132之间的空间。即,在送风风扇120形成的风路内,空气净化装置200配置在前面侧上段及前面侧下段的热交换器131、132的上游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台数为一台。空气净化装置200仅设置在左侧。空气净化装置200将通过过滤器140后的空气净化。空气净化装置200在左右方向上的大小优选与过滤器140在左右方向上的大小相同。此外,如果空气净化装置200在左右方向上的大小与过滤器140在左右方向上的大小之差为6厘米以内,则可以说是大小相同。

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台数能够适当变更。空气净化装置200可以设置在左右两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机本体110使空气净化装置200在高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处于比上段的热交换器131与下段的热交换器132的连接部134低的位置来收纳空气净化装置200。因此,空气净化装置200难以妨碍空气的流动。另外,容易装卸空气净化装置200。此外,空气净化装置200的高度方向是指空气净化装置200的上下方向。

室内机本体110将空气净化装置200从热交换器131、132分离地收纳在热交换器131、132的跟前。因此,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后述的端子等金属部分难以冷却。另外,热交换器131、132的结露水不会流到空气净化装置200。因此,在空气净化装置200难以产生结露。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机的室内机100还具备限制部170。

为了防止空气净化装置200与热交换器131、132的接触,限制部170限制空气净化装置200在室内机本体110的进深方向上能够进入的范围。此外,室内机本体110的进深方向是指室内机本体110的前后方向。

空气净化装置200具备带电部210、集尘部220以及框部230。

带电部210使空气中的颗粒带电。该空气主要是利用送风风扇120从吸入口111被吸入后通过过滤器140的空气。空气中的颗粒具体而言是指存在于空气中的细菌、霉菌以及病毒等。

集尘部220利用静电力收集借助带电部210带电的颗粒。静电力是指电场。

框部230固定带电部210,并且固定集尘部220。

***动作的说明***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动作。

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当接通电源时,在空调机的室外机中,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并排出。

在空调机的室内机100中,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流到热交换器131、132、133。当送风风扇120旋转时,从吸入口111吸入的室内空气经由过滤器140被除去尘埃后,通过热交换器131、132、133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此时,从热交换器131、132、133的上游向下游通过热交换器131、132、133的空气由空气净化装置200净化。

在热交换器131、132、133进行热交换后的室内空气从吹出口112向室内吹出。此时,向与上下风向可变叶片160及左右风向可变叶片的角度相应的方向吹出空气。空调机的使用者能够通过手动或遥控器设定上下风向可变叶片160及左右风向可变叶片的角度。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在空调机的室内机100具备红外线传感器的情况下,空调机的室内机100也能够通过检测室内的温度分布、人的位置等,自动调节上下风向可变叶片160及左右风向可变叶片的角度。

反复进行上述一系列的动作,其结果是,室内空气被除去尘埃,并持续被冷却或加热。由此,室内空气质量发生变化。

***详细的说明***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详细情况。

参照图2至图8,说明空气净化装置200的结构。

图2是从前面侧的斜上方观察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图。图3是从前面侧的斜下方观察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图。图4是从正下方观察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图。图5是表示用图4的a-a线剖开空气净化装置200而得到的截面的图。图6是从前面侧的斜上方观察被分解后的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图。图7是从正上方观察拆下后述的上框231后的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图。图8是从正上方仅观察后述的下框232的图。

如上所述,空气净化装置200具备带电部210、集尘部220以及框部230。空气净化装置200还具备预过滤器240。

预过滤器240捕获没有被过滤器140捕获的尘埃。

带电部210配置在预过滤器240的下方,即预过滤器240的下游侧。带电部210具有放电电极211和对置电极212。

放电电极211由一对环状端子213、一对管214以及一条线215构成。环状端子213与线215的两端连接。管214被盖在环状端子213与线215的连接位置上。在一方的环状端子213上钩挂有弹簧216。

对置电极212由多个平板状电极217构成。多个平板状电极217相互隔开间隔地在第三方向d3上排列。后面将说明第三方向d3。线215通过相邻的平板状电极217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平板状电极217的片数为3片。因此,线215通过第三方向d3上的一端的平板状电极217与第三方向d3上的中间的平板状电极217之间后折返,并通过第三方向d3上的中间的平板状电极217与第三方向d3上的另一端的平板状电极217之间。

此外,平板状电极217的片数能够适当变更。线215的折返次数能够根据平板状电极217的片数变更。

带电部210通过将不同的电压施加于放电电极211和对置电极212而产生电场。带电部210使通过该电场的空气中的颗粒带电。

对放电电极211施加的电压是高压。具体而言,对放电电极211施加6000伏特的电压。对对置电极212施加的电压是低压。具体而言,对对置电极212施加0伏特的电压。即,对置电极212接地。

集尘部220配置在带电部210的下方,即带电部210的下游侧。集尘部220具有第一电极221和第二电极222。

在第一电极221设置有第一连结构件225和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相互隔开间隔地在第一方向d1上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是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左右方向。在空气净化装置200收纳于室内机本体110时,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左右方向与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板状电极223的片数为37片。第一连结构件225将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连结。由此,在第一电极221,一体地设置有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

在第一电极22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安装有第一端子227。具体而言,在第一电极221的右端安装有第一端子227。

在第二电极222设置有第二连结构件226和多个第二板状电极224。多个第二板状电极224与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隔开间隔地交替排列。即,与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同样地,多个第二板状电极224相互隔开间隔地在第一方向d1上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板状电极224的片数比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多一片,为38片。第二连结构件226将多个第二板状电极224连结。由此,在第二电极222,一体地设置有多个第二板状电极224。第二连结构件226在第二方向d2上与第一连结构件225重叠。第二方向d2是与第一方向d1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方向d2是空气净化装置200的上下方向。在空气净化装置200收纳于室内机本体110时,空气净化装置200的上下方向与室内机本体110的上下方向一致。

在第二电极222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安装有第二端子228。具体而言,在第二电极222的右端安装有第二端子228。第二端子228安装于在第三方向d3上离开第一端子227的位置。第三方向d3是与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双方正交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方向d3是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前后方向。在空气净化装置200收纳于室内机本体110时,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前后方向与室内机本体110的前后方向一致。

如上所述,空气净化装置200配置于在热交换器131、132的跟前离开热交换器131、132的位置。在该位置,空气垂直地流动。另外,如上所述,空气净化装置200以空气净化装置200的长度方向呈水平的朝向安装于室内机本体110。由于平板状电极217的板面延伸的方向、第一板状电极223的板面延伸的方向以及第二板状电极224的板面延伸的方向均为第二方向d2,所以在空气净化装置200安装于室内机本体110时,平板状电极217的板面延伸的方向、第一板状电极223的板面延伸的方向以及第二板状电极224的板面延伸的方向均成为垂直方向。即,在空气净化装置200安装于室内机本体110时,平板状电极217的板面、第一板状电极223的板面以及第二板状电极224的板面均沿着空气流动的方向延伸。因此,平板状电极217、第一板状电极223以及第二板状电极224难以妨碍空气的流动,空调机的效率提高。

此外,第一板状电极223的片数能够适当变更。第二板状电极224的片数能够根据第一板状电极223的片数变更。

集尘部220通过将不同的电压分别经由第一端子227和第二端子228施加于第一电极221和第二电极222,从而产生静电力。集尘部220利用该静电力收集借助带电部210带电的颗粒。

对第一电极221施加的电压是高压。具体而言,对第一电极221施加6000伏特的电压。对第二电极222施加的电压是低压。具体而言,对第二电极222施加0伏特的电压。即,第二电极222接地。

这样,对集尘部220的第一电极221施加的电压与对带电部210的放电电极211施加的电压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部220的第一端子227与带电部210的环状端子213电连接。具体而言,在集尘部220的第一端子227上设置有一对切口229。在一方的切口229上钩挂有带电部210的一方的环状端子213。在另一方的切口229上钩挂有弹簧216,该弹簧216钩挂于带电部210的另一方的环状端子213。由此,能够从共用的电源对集尘部220的第一电极221和带电部210的放电电极211施加电压。

另外,对集尘部220的第二电极222施加的电压与对带电部210的对置电极212施加的电压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部220的第二电极222与带电部210的对置电极212一体成形。即,集尘部220的第二端子228也作为用于对带电部210的对置电极212施加电压的端子使用。由此,能够从共用的电源对集尘部220的第二电极222和带电部210的对置电极212施加电压。另外,能够削减部件数量。此外,集尘部220的第二电极222和带电部210的对置电极212也可以分别形成。在该情况下,集尘部220的第二电极222和带电部210的对置电极212既可以相互电连接,也可以分别被供电。

第一电极221由具有通电性并且电阻值为1011ω/cm2(欧姆每平方厘米)以下的防静电树脂形成。对树脂实施金属镀覆而形成第二电极222。此外,第二电极222既可以由不锈钢等的金属板形成,也可以由加入了碳的电阻值为103ω/cm2以下的导电树脂形成。安装于第一电极221的第一端子227和安装于第二电极222的第二端子228由金属形成。放电电极211的环状端子213、线215以及弹簧216也由金属形成。放电电极211的管214是作为树脂的外层和作为粘接剂的内层的双层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27从第一电极22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起,在第一电极221的第三方向d3上的两端的范围内延伸。即,第一端子227在第三方向d3上不超出第一电极221的两侧。同样地,第二端子228从第二电极222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起,在第二电极222的第三方向d3上的两端的范围内延伸。即,第二端子228在第三方向d3上不超出第二电极222的两侧。因此,能够减小第三方向d3上的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大小。

第一端子227安装于第一供电部273,所述第一供电部273设置于第一电极22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在第一电极22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面,第一供电部273从与位于第三方向d3上的两端的边分离的位置向第一方向d1的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221的右端面是由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构成的矩形,两条短边相当于位于第三方向d3上的两端的边。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电极221的右端面,第一供电部273从短边以外的位置向右侧延伸。因此,经由第一端子227施加的电压不是从第一电极221的右端面的短边,而是从与第一电极221的右端面的短边分离的位置施加于第一电极221的右端面。因此,能够减小对第一电极221的前面侧和背面侧施加的电压的偏差。即,能够使第一电极221在第三方向d3上的电位的分布接近均匀。

第二端子228安装于第二供电部274,所述第二供电部274设置于第二电极222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设置有第一供电部273的第一电极22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比第二电极222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更位于第一方向d1的外侧。第二供电部274从第二电极222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面向第一方向d1的外侧延伸,并通过在第二方向d2上离开第一电极22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22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即右端由第一连结构件225的右端形成。另外,第二电极222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即右端由位于最右侧的第二板状电极224、第二连结构件226的右端以及对置电极212的右端形成。在第一连结构件225的右端与位于最右侧的第一板状电极223之间形成有间隙275。通过将位于最右侧的第二板状电极224插入到间隙275中,第一连结构件225的右端比位于最右侧的第二板状电极224更位于右侧。即,第一电极221的右端比第二电极222的右端更位于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第二供电部274从位于最右侧的第二板状电极224的板面和第二连结构件226的右端面中的至少任一个向右侧延伸,并通过第一连结构件225的右端上方。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供电部274从第二电极222的右端面向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左右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并通过在空气净化装置200的上下方向上离开第一电极221的右端的位置。因此,能够一边将第二端子228与第二电极222的右端面连接,一边将第一端子227与第一电极221的右端面连接,而不是将第一端子227与第一电极221的前表面连接或将第二端子228与第二电极222的前表面连接。因此,能够减小第三方向d3上的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大小。

此外,由于第一电极221由防静电树脂形成,所以即使第二供电部274通过第一电极221的右端附近,也不会产生火花。因此,通过采用第二供电部274通过第一电极221的右端附近的结构,也能够减小第二方向d2上的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大小。

第一端子227具有第一延伸部251、第一弯曲部253、第一端部255、第三弯曲部257以及一对立起部258。第一延伸部251是从第一电极221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延伸的部分。第一弯曲部253是从第一延伸部251向第三方向d3弯曲的部分。第一端部255是从第一弯曲部253延伸的部分。第一端部255是在第一方向d1上具有厚度的平板状。第一端部255具有供电用的板面271。第三弯曲部257是从第一端部255的上端向第一方向d1弯曲的部分。立起部258是从第三弯曲部257立起的部分。在各个立起部258上设置有上述切口229。

第二端子228具有第二延伸部252、第二弯曲部254以及第二端部256。第二延伸部252是从第二电极222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延伸的部分。第二弯曲部254是从第二延伸部252向第二方向d2弯曲的部分。第二端部256是从第二弯曲部254延伸的部分。第二端部256是在第一方向d1上具有厚度的平板状。第二端部256具有供电用的板面272。第二端部256与第一端部255隔开间隔地在第一方向d1上排列。该间隔优选加宽为即使水滴浸入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内部也不会产生痕迹(tracking),具体而言,优选具有2厘米以上的宽度。

框部230具有上框231和下框232。

如上所述,空气净化装置200配置于在热交换器131、132的跟前离开热交换器131、132的位置。在该位置,空气垂直地流动。另外,如上所述,空气净化装置200以空气净化装置200的长度方向呈水平的朝向安装于室内机本体110。上框231的前表面及背面延伸的方向和下框232的前表面及背面延伸的方向均为第二方向d2。因此,在空气净化装置200安装于室内机本体110时,上框231的前表面及背面延伸的方向和下框232的前表面及背面延伸的方向均成为垂直方向。即,在空气净化装置200安装于室内机本体110时,上框231的前表面及背面和下框232的前表面及背面均沿着空气流动的方向延伸。因此,上框231的外轮廓和下框232的外轮廓难以妨碍空气的流动,空调机的效率提高。另外,由于上框231的背面和下框232的背面是垂直的面,所以能够将空气净化装置200紧凑地收纳于热交换器131、132的跟前。即,能够有效利用室内机本体110里面的空间。

在上框231的前表面设置有把手233。在上框231的上表面设置有开口234。在开口234中嵌入预过滤器240。

在下框232的下表面设置有肋235和开口236。在肋235的上表面具有缝隙237。在本实施方式中,缝隙237在第二方向d2上不贯通。即,缝隙237是具有底面的槽。开口236的至少一部分由肋235分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236由肋235完全分开。即,肋235横穿开口236。肋235的横穿方向是第三方向d3。在本实施方式中,肋235的根数为一根。

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中的任意的第一板状电极223的至少一部分嵌入肋235的缝隙237中。开口236使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中的剩余的第一板状电极223在肋235的两侧露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中的位于中央的第一板状电极223的至少一部分嵌入肋235的缝隙237中。具体而言,中央的第一板状电极223的下端部嵌入肋235的缝隙237中。由此,第一电极221被定位。

如上所述,在集尘部220,多个第二板状电极224与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隔开间隔地交替排列。因此,开口236还使多个第二板状电极224在肋235的两侧露出。

此外,嵌入肋235的缝隙237中的板状电极不限于第一板状电极223,也可以是第二板状电极224。

另外,肋235的根数能够适当变更。在设置有两根肋235的情况下,既可以是两个第一板状电极223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嵌入两根肋235的缝隙237中,也可以是一个第一板状电极223的至少一部分和一个第二板状电极224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嵌入两根肋235的缝隙237中,还可以是两个第二板状电极224的至少一部分分别嵌入两根肋235的缝隙237中。

缝隙237也可以在第二方向d2上贯通。即,缝隙237可以是没有底面的孔。不论缝隙237为槽和孔中的哪一种,在缝隙237处都形成有两个内壁面。

在缝隙237的双方的内壁面平坦的情况下,内壁面彼此的间隔需要与被插入的板状电极的厚度相同,或者,比被插入的板状电极的厚度大。如果间隔与板状电极的厚度相同,则通过利用双方的内壁面夹持板状电极,能够固定板状电极。

在虽然缝隙237的一方的内壁面平坦但在另一方的内壁面上具有一个或多个突起的情况下,一方的内壁面与另一方的内壁面的突起之间的间隔需要与被插入的板状电极的厚度相同,或者,比被插入的板状电极的厚度大。如果间隔与板状电极的厚度相同,则通过利用一方的内壁面和另一方的内壁面的突起夹持板状电极,能够固定板状电极。

在缝隙237的双方的内壁面不平坦且在双方的内壁面上具有一个或多个突起的情况下,一方的内壁面的突起与另一方的内壁面的突起之间的间隔需要与被插入的板状电极的厚度相同,或者,比被插入的板状电极的厚度大。如果间隔与板状电极的厚度相同,则通过利用双方的内壁面的突起夹持板状电极,能够固定板状电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肋235的一侧面上具有突起238。多个第二板状电极224中的任意的第二板状电极224的侧面与突起238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中央的第一板状电极223的左侧相邻处的第二板状电极224的侧面与肋235的一侧面的突起238抵接。由此,第二电极222也被定位。

肋235的一侧面的突起238优选位于肋235的一侧面的至少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238位于肋235的一侧面的两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肋235的一侧面同样地,在肋235的另一侧面具有突起239。多个第二板状电极224中的其他任意的第二板状电极224的侧面与突起239抵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中央的第一板状电极223的右侧相邻处的第二板状电极224的侧面与肋235的另一侧面的突起239抵接。由此,第二电极222被可靠地定位。

肋235的另一侧面的突起239也优选位于肋235的另一侧面的至少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239位于肋235的另一侧面的两处。

框部230还具有中框259。

中框259在下框232的上表面与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侧嵌合。具体而言,中框259以覆盖从开口236的边缘到下框232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的方式被盖在下框232上。由此,第一端子227和第二端子228被中框259覆盖。

虽然没有图示,但在中框259的下表面设置有凸部。该凸部将在第一方向d1上排列的第一端子227的第一端部255与第二端子228的第二端部256之间堵塞。由此,即使水滴浸入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内部,也能够防止在第一端子227与第二端子228之间产生痕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框232上设置有供第一端子227的第一端部255在第二方向d2上贯通的第一孔261和供第二端子228的第二端部256在第二方向d2上贯通的第二孔262。第二孔262与第一孔261隔开。如对第一端部255与第二端部256之间的间隔所描述的那样,第一孔261与第二孔262之间的间隔也优选加宽为不会产生痕迹。

在下框232上还设置有与第一孔261相连并与第二孔262隔开的槽263。第一端子227的第一延伸部251嵌入该槽263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27的第一弯曲部253与第一端部255一起贯通第一孔261,但也可以与第一延伸部251一起嵌入槽263中。

在下框232的下表面,在第一孔261的跟前设置有作为隔壁的第一限制部277。在第二孔262的跟前,设置有第三方向d3上的壁面的位置与第一限制部277相同且作为隔壁的第二限制部278。后面将说明第一限制部277和第二限制部278的功能。

参照图9至图23,说明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结构。

如上所述,过滤器清扫装置300具备装置本体310和集尘箱320。

如图9所示,在装置本体310的前表面下部固定有电源部400。电源部400对空气净化装置200的集尘部220施加用于产生静电力的电压。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机的室内机100还具备电源部400。室内机本体110将电源部400收纳于前表面下部。

图10是表示拆下左侧的集尘箱320后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图。

装置本体310的一部分形成支承部500。支承部500支承空气净化装置20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空调机的室内机100还具备支承部500。室内机本体110收纳支承部500,并且利用支承部500支承空气净化装置200并将其收纳。

装置本体310的另一部分形成主承接部315。主承接部315支承集尘箱320。

装置本体310的又一部分形成作为隔壁的限制部170。如上所述,限制部170限制空气净化装置200在室内机本体110的进深方向上能够进入的范围。在本实施方式中,限制部170是如下的构造:不仅限制空气净化装置200在室内机本体110的进深方向上能够进入的范围,也限制空气净化装置200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上能够移动的范围。在装置本体310,也具备限制过滤器140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上能够移动的范围的机构。限制部170位于该机构的下方。优选的是,利用该机构限制过滤器140的移动的范围与利用限制部170限制空气净化装置200的移动的范围相同。即,优选的是,限制部170将空气净化装置200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上能够移动的范围限制为与过滤器140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上能够移动的范围相同的范围。如果过滤器140在左右方向上的大小与空气净化装置200在左右方向上的大小相同,则通过匹配过滤器140的位置与空气净化装置200的位置,能够使通过了过滤器140的空气高效地流到空气净化装置200。另外,通过将成为垂直流动的风的障碍物的上述机构的右端和限制部170的右端上下排列,能够减小在水平方向上障碍物所处的范围。

电源部40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支承部500的正下方。由此,能够缩短从后述的电源部400向支承部500的布线。由于从电源部400对空气净化装置200的集尘部220施加高的电压,所以需要利用高价的线缆进行布线。因此,如果能够缩短布线,则能够得到削减成本的效果。此外,即使电源部400不配置在支承部500的下方,只要电源部400配置在支承部500的附近,即可得到相同的效果。因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空气净化装置200被保持在左侧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右端的情况下,优选电源部400配置在左侧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右端附近。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部400配置在与左侧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右端附近相当的、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在空气净化装置200被保持在右侧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左端的情况下,优选电源部400配置在右侧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左端附近。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也与右侧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左端附近相当。在空气净化装置200被保持在左侧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左端的情况下,优选电源部400配置在左侧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左端附近。室内机本体110的左端与左侧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左端附近相当。在空气净化装置200被保持在右侧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右端的情况下,优选电源部400配置在右侧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右端附近。室内机本体110的右端与右侧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右端附近相当。

如上所述,在装置本体310的前表面,设置有供空气净化装置200和集尘箱320双方插入的插入口311。支承部500配置在从该插入口311的右端起到在室内机本体110的进深方向上深入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具体而言,在室内机本体110的进深方向上深入的位置是指下段的热交换器132的跟前的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500从装置本体310的前表面向热交换器132延伸,并且与热交换器132不接触。因此,热交换器132不会因支承部500而损伤。另外,支承部500难以妨碍空气的流动。并且,从支承部500突出的后述的端子等金属部分难以冷却。与该端子等接触的空气净化装置200的端子等金属部分也难以冷却。另外,热交换器131、132的结露水不会流到支承部500。因此,在支承部500及空气净化装置200难以产生结露。此外,也可以构成为,支承部500配置在从插入口311的左端起到在室内机本体110的进深方向上深入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与支承部500的位置相匹配地变更电源部400的位置。即,优选的是,将电源部40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支承部500的正下方。

支承部500具有与主承接部315相邻的辅助承接部501。辅助承接部501与主承接部315一起支承集尘箱320。

主承接部315及辅助承接部501的上表面形成插入口311的下侧的壁面。通过将集尘箱320放置在该壁面即主承接部315及辅助承接部501的上表面上,从而支承集尘箱320。从侧方观察主承接部315的上表面时的棱线的形状与从侧方观察辅助承接部501的上表面时的棱线的形状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500作为与主承接部315及装置本体310的其他构成要素分体的要素来制作,但既可以与主承接部315一体成形,也可以与装置本体310的其他构成要素一体成形。

图11是从前面侧的斜上方观察从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装置本体310拆下的电源部400和支承部500的图。图12是表示将电源部400和支承部500分离并且用图11的b-b线剖开而得到的截面的图。图13是从前面侧的斜上方观察分解后的电源部400和支承部500的图。图14是表示即将电连接之前的第一端子227、第二端子228、后述的第三端子411、后述的第四端子412及周边部分的图。此外,在图14中,为了便于说明,拆下空气净化装置200的框部230以便能看见各端子。

支承部500具有上表面510。上表面510是在空气净化装置200收纳于室内机本体110时放置空气净化装置200的面。在上表面510上,设置有第三孔511和第四孔512这两个孔。

电源部400具有固定框401、转换器403、绝缘框404以及金属罩405。在电源部400,经由一对电线402安装有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

固定框401是用于将电源部400固定于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装置本体310的框。在固定框401的上部形成有收纳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的空间,并以堵塞该空间的方式嵌入有支承部500。

电线402将转换器403分别与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电连接。

转换器403安装于固定框401。转换器403经由未图示的电线,将从空调机的室内机100的外部供给的电力转换为期望的直流电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转换器403将从商用电源施加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并经由电线402、第三端子411以及第四端子412将得到的直流电压施加于空气净化装置200的第一电极221和第二电极222。

绝缘框404覆盖转换器403。

金属罩405被盖在绝缘框404上。

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分别从第三孔511和第四孔512突出。在空气净化装置200放置在支承部500的上表面510的情况下,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分别与空气净化装置200的第一端子227和第二端子228接触。电源部400分别经由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将不同的电压施加于第一端子227和第二端子228。在本实施方式中,6000伏特的电压经由第三端子411施加于第一端子227,0伏特的电压经由第四端子412施加于第二端子228。

第三端子411及第四端子412各自的形状、大小、朝向以及位置能够适当变更,以下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形状、大小、朝向以及位置。

优选的是,第四端子412的从孔突出的部分与第三端子411的从孔突出的部分隔开间隔地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上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端子412的从第四孔512突出的部分与第三端子411的从第三孔511突出的部分隔开间隔地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上排列。因此,在将空气净化装置200安装于室内机本体110时,使第一端子227和第二端子228分别与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接触的作业简单。

同样地,优选的是,第四孔512也与第三孔511隔开间隔地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上排列。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子228的第二端部256与第一端子227的第一端部255隔开间隔地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上排列。第一端部255是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平板状,并具有板面271。第二端部256也是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上具有厚度的平板状,并具有板面272。由于第二端部256与第一端部255的厚度方向相同,所以如图5所示,第二端部256的板面272与第一端部255的板面271平行。第一端部255的板面271和第二端部256的板面272延伸的方向均为室内机本体110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分别与第一端部255的板面271和第二端部256的板面272接触。由于空气净化装置200在放置于支承部500的过程中移动的方向为室内机本体110的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并与板面271、272延伸的方向相同,所以能够一边使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分别与板面271、板面272接触,一边使空气净化装置200移动。因此,能够顺畅地将空气净化装置200安装于室内机本体110。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255和第二端部256之间的间隔的长度,与第三端子411的从第三孔511突出的部分和第四端子412的从第四孔512突出的部分之间的间隔的长度匹配。

优选的是,第四端子412的从孔突出的部分与第三端子411的从孔突出的部分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前后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端子412的从第四孔512突出的部分与第三端子411的从第三孔511突出的部分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前后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因此,在将空气净化装置200安装于室内机本体110时,使第一端子227和第二端子228与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接触的作业简单。

同样地,第四孔512也设置于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前后方向上与第三孔511相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端部256的板面272延伸到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前后方向上与第一端部255的板面271相同的位置。因此,容易使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分别与第一端部255的板面271和第二端部256的板面272同时接触。

优选的是,第一端子227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上位于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单侧的端部。优选的是,第二端子228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左右方向上位于与空气净化装置200的第一端子227相同的一侧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27和第二端子228双方位于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右端部。因此,能够缩窄第一端部255与第二端部256之间的间隔。也能够缩窄第三端子411的从第三孔511突出的部分与第四端子412的从第四孔512突出的部分之间的间隔。因此,容易使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分别与第一端部255的板面271和第二端部256的板面272同时接触。

优选的是,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中的至少任一个从上表面510的孔相对于上表面510倾斜地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分别从第三孔511和第四孔512相对于上表面510倾斜地突出。具体而言,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分别以从下端向上端逐渐向跟前侧突出的方式倾斜。由此,在将空气净化装置200插入室内机本体110时,容易使第一端子227和第二端子228与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接触。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端子227的第一端部255、第二端子228的第二端部256、第三端子411以及第四端子412均为平板状,所以如果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倾斜,则端子彼此的接触不是点接触而成为线接触。如果考虑各端子的厚度,则端子彼此的接触不是线接触而成为面接触。因此,可以得到能够顺畅地将空气净化装置200插入这种效果。

在支承部500的上表面510还设置有第一壁513和第二壁514这两个壁。第一壁513和第二壁514分别从第三孔511的边缘和第四孔512的边缘立起。具体而言,第一壁513和第二壁514分别从第三孔511的右侧的边缘和第四孔512的右侧的边缘立起。

当在第三端子411与第一壁513之间插入第一端子227时,第三端子411的上端部向从第一壁513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第一端子227被夹持在第三端子411与第一壁513之间而与第三端子411接触。由此,空气净化装置200的第一电极221与电源部400电连接。同样地,当在第四端子412与第二壁514之间插入第二端子228时,第四端子412的上端部向从第二壁514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第二端子228被夹持在第四端子412与第二壁514之间而与第四端子412接触。由此,空气净化装置200的第二电极222与电源部400电连接。

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中的至少任一个一边从上表面510的孔起逐渐接近壁一边突出,在中途折弯,一边逐渐远离壁一边延伸到突出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端子411一边从第三孔511起逐渐接近第一壁513一边突出,以图12的c-c线为边界而折弯,一边逐渐远离第一壁513一边延伸到突出端。当在第三端子411与第一壁513之间插入第一端子227时,第三端子411的折弯的位置被第一端子227推压,由此,第三端子411的上端部弹性变形。第四端子412也是与第三端子411相同的形状。第一端子227上的推压第三端子411的折弯的位置的面是上述第一端部255的板面271。第二端子228上的推压第四端子412的折弯的位置的面是上述第二端部256的板面272。

在支承部500的上表面510还设置有第三壁515和第四壁516这两个壁。第三壁515和第四壁516分别从第三孔511的与第一壁513相反的边缘和第四孔512的与第二壁514相反的边缘立起。具体而言,第三壁515和第四壁516分别从第三孔511的左侧的边缘和第四孔512的左侧的边缘立起。在第三壁515上设置有在第三端子411的上端部被第一端子227推压而弹性变形时收纳第三端子411的上端部的凹陷。同样地,在第四壁516上设置有在第四端子412的上端部被第二端子228推压而弹性变形时收纳第四端子412的上端部的凹陷。

在支承部500上还设置有缝隙520。缝隙520在第三孔511与第四孔512之间在室内机本体110的上下方向上贯通。因此,即使水滴到上表面510,水也不会滞留。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上表面510的孔而言,分别设置供第三端子411突出的第三孔511和供第四端子412突出的第四孔512,但也可以是供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双方突出的一个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上表面510的壁而言,分别设置从第三孔511的边缘立起的第一壁513和从第四孔512的边缘立起的第二壁514,但也可以是从自第三孔511的边缘起至第四孔512的边缘为止的整个区域立起或从上述一个孔的边缘立起的一个壁。

如图4所示,在空气净化装置200的下框232上设置有第一限制部277和第二限制部278。第一限制部277在空气净化装置200放置于支承部500的上表面510时或者在空气净化装置200在室内机本体110的进深方向上移动了时与第三壁515抵接。由此,限制空气净化装置200在室内机本体110的进深方向上能够移动的范围,防止空气净化装置200与热交换器131、132接触。同样地,第二限制部278在空气净化装置200放置于支承部500的上表面510时或者在空气净化装置200在室内机本体110的进深方向上移动了时与第二壁514和第四壁516抵接。由此,限制空气净化装置200在室内机本体110的进深方向上能够移动的范围,防止空气净化装置200与热交换器131、132接触。

如图10及图15所示,过滤器清扫装置300具备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过滤器收纳引导件313、过滤器搬送罩331、以及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

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及过滤器收纳引导件313构成装置本体310。过滤器收纳引导件313及过滤器搬送罩331设置于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设置于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集尘箱320也设置于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

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搬送引导件侧板、从搬送引导件侧板起在同一面上延长的搬送引导件纵条、将搬送引导件侧板彼此及搬送引导件纵条彼此连结的搬送引导件横条、以及将搬送引导件横条的一部分彼此连结的搬送引导件增强条。

在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对置的一对搬送引导件侧板上,设置有两端被旋转自如地支承的过滤器驱动轴。在搬送引导件侧板的没有设置过滤器驱动轴的一侧,设置有驱动过滤器驱动轴旋转的驱动马达。而且,在过滤器驱动轴上设置有搬送齿轮333,所述搬送齿轮333与形成于过滤器140的过滤器从动齿条啮合。

在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搬送引导件纵条的相互对置的面上,设置有用于形成供过滤器140的侧缘自由进入的搬送引导件槽的搬送引导件纵凸缘。

过滤器搬送罩331是配置于风路的框体。过滤器搬送罩331具有:一对搬送罩纵梁、将搬送罩纵梁连结的搬送罩横梁、以及将搬送罩横梁彼此连结的搬送罩增强梁。

在过滤器搬送罩331的搬送罩纵梁的相互对置的面上,设置有用于形成供过滤器140的侧缘自由进入的搬送引导件槽的搬送罩纵凸缘。

过滤器搬送罩331的搬送罩纵梁与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搬送引导件纵条接合。准确地说,左侧的搬送罩纵梁与左侧的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左侧的搬送引导件纵条接合,右侧的搬送罩纵梁与右侧的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右侧的搬送引导件纵条接合。此时,前者的搬送罩纵凸缘与后者的搬送引导件纵凸缘相互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对置,利用该间隔形成供过滤器140的侧缘自由进入的搬送引导件槽。由于在搬送罩增强梁与搬送引导件增强条之间也形成有供过滤器140自由进入的间隔,所以利用搬送罩增强梁和搬送引导件增强条形成与搬送引导件槽相当的引导单元。

过滤器收纳引导件313具有:相互对置的一对收纳引导件侧板、形成于收纳引导件侧板的一部分并供过滤器驱动轴进入的收纳引导件切口部、将收纳引导件侧板彼此连结的收纳引导件横条、以及将收纳引导件横条的一部分彼此连结的收纳引导件增强条。

在过滤器收纳引导件313的收纳引导件侧板的相互对置的面上,形成有供过滤器140的侧缘自由进入的收纳引导件槽。收纳引导件槽大致为螺旋状,由一端接近收纳引导件切口部的直线状部分和与该直线状部分连续的约一卷半的大致圆弧状部分构成。

过滤器140由矩形的过滤器透气体和过滤器框体构成。过滤器透气体是网状体。在形成过滤器140的外轮廓的一对过滤器纵条的背面、即没有设置过滤器透气体的面上,在长度方向即纵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作为凹凸图案的过滤器从动齿条。此外,该凹凸图案不限定于准确的齿形形状。

以下,说明过滤器140移动的动作。

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配置成靠室内机本体110的前面侧的上表面并沿着上表面的吸入口111。而且,在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搬送引导件侧板上设置有过滤器收纳引导件313,过滤器收纳引导件313的收纳引导件切口部位于靠前表面的位置,收纳引导件槽位于其后方、即靠热交换器131。并且,在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搬送引导件纵条上设置有过滤器搬送罩331。

因此,在过滤器140的侧缘进入搬送引导件槽的状态下,过滤器140的大部分范围往回卷绕并扩展,所述搬送引导件槽是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搬送引导件纵凸缘与过滤器搬送罩331的搬送罩纵凸缘的间隙。此时,过滤器140的一方的端部即前端部在被集尘箱320的上表面部与搬送齿轮333夹持的状态下,在侧视时呈曲率半径较小的大致圆弧。

当搬送齿轮333正向旋转时,过滤器140的两侧缘被向收纳引导件槽送出。过滤器140的前端部最初由收纳引导件槽的直线状部分引导而呈大致直线状移动,当到达收纳引导件槽的大致圆弧状部分时,呈螺旋状移动。然后,当过滤器140的另一方的端部即后端部接近搬送齿轮333时,过滤器140的大部分成为卷绕成约一卷半的大致螺旋状的状态。在该移动期间,对于过滤器140的过滤器透气体而言,集尘箱320的除尘刷与风路的上风侧的面抵接,并进行除尘。

另一方面,当搬送齿轮333反向旋转时,过滤器140往回卷绕,过滤器140的两侧缘被送出到搬送引导件槽。在过滤器140覆盖风路的整个区域时,搬送齿轮333的旋转停止。此时,过滤器140的过滤器从动齿条的一部分与搬送齿轮333啮合。

如上所述,装置本体310将捕获空气中的尘埃的过滤器140移动自如地收纳,但过滤器140不仅在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内部移动,也能够取出到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外部。

如图9及图10所示,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开闭自如地安装于装置本体310的前表面。

在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前表面形成有用于取出过滤器140的开口部。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在关闭状态下覆盖开口部并对过滤器140的移动进行引导。

在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比开口部靠下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开闭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旋转轴。另一方面,在过滤器搬送罩331的比开口部靠上的位置,设置有固定部314,所述固定部314用于在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关闭状态下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远离旋转中心的一侧的端部。因此,在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关闭状态下,不仅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接近旋转中心的一侧的端部,而且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远离旋转中心的一侧的端部也固定于装置本体310。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

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在打开状态下因自重而垂下。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为了将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保持在打开状态,空调机的使用者无需用手支撑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也无需利用某些固定机构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

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是位于前面面板150与过滤器140之间的可动构件,所述前面面板150安装于室内机本体110。在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上具备供过滤器140在移动时接触的引导部,该引导部成为过滤器140的输送路径。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能够打开以使得空调机的使用者能容易地取出过滤器140。

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与集尘箱320不成为一体而分体形成。在取下集尘箱320后产生的空间、即本来设置有集尘箱320的空间,配置旋转移动后的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通过将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分体设置在集尘箱320的上方,能够高效地收纳双方。另外,在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旋转时能够确保旋转轨迹而不会与其他构件干涉。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积存由过滤器140捕获的尘埃的集尘箱320与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分体并装卸自如地安装于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前表面。因此,空调机的使用者在丢弃积存于集尘箱320的尘埃时仅拆下集尘箱320即可,无需拆下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此外,优选的是,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设为不能简单地拆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垂下并使过滤器140露出,能够用双手简单地取出过滤器140而无需特别的固定机构。

图16是从前面侧的斜上方观察集尘箱320的图。图17是从前面侧的斜下方观察集尘箱320的图。图18是从背面侧的斜上方观察集尘箱320的图。图19、图20、图21、图22是表示集尘箱320的不同的截面的图。图23是为了进行说明而将集尘箱320剖开并仅表示集尘箱320的下部的图。

集尘箱320具有:组合成箱状的壁板321、两端被摆动自如地支承在两侧的壁板321上的除尘轴322、以及安装于前侧的壁板321的止动构件323。

壁板321形成集尘室324,所述集尘室324是积存尘埃的空间。在除尘轴322上安装有未图示的除尘刷。上侧的壁板321在俯视时中央在宽度方向上开口,在侧视时在大致中央形成有供除尘刷的前端贯通的刷孔341。在集尘箱320安装于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状态下,当除尘轴322摆动时,除尘刷也摆动。因此,通过在过滤器140与除尘刷抵接的状态下使除尘刷摆动,附着于过滤器140的尘埃被刮落。刮落的尘埃落到集尘室324并积存。此时,由于过滤器140移动,因此,能够对过滤器140的大范围进行除尘。

后侧的壁板321的下部倾斜而形成斜面部342。由该斜面部342和下侧的壁板321形成集尘室324的盖343。

集尘箱320在安装于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状态下,利用止动构件323的弹簧力不能拔出地被固定。空调机的使用者通过使止动构件323滑动,能够拆下集尘箱320。然后,通过打开盖343,能够丢弃积存于集尘室324的尘埃。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可靠地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并可靠地搬送过滤器140,将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和集尘箱320分别设为单体,并在集尘箱320上设置有用于与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接触并推压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固定部344、345。

在安装集尘箱320的情况下,在将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固定于装置本体310的状态下,从后方安装集尘箱320。由于为了提高空间效率,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旋转轨迹使用集尘箱320被安装的空间,所以在取下集尘箱320后,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才能够旋转移动。另外,在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从移动后的状态返回到原来的安装位置后,才能够安装集尘箱320。因此,通过将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设为关闭状态,并从后方安装集尘箱320,能够利用固定部344、345进行推压固定。

利用集尘箱320所具备的固定部344从前方向后方推压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固定部344在集尘箱320的背面侧位于与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对置的一侧。在集尘箱320的上部具备突出部346。固定部344可以是突出部346的背面本身,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设置在突出部346的背面的肋,与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接触并推压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因此,通过安装集尘箱320,使固定部344从前方与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接触并向后方施加力,能够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

通过用在集尘箱320的上部突出的突出部346所具备的固定部344来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从而遍及宽度方向地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因此,不再存在如下情况:仅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两侧被固定而中央部分的固定变松,仅中央稍微前后移动。因此,不再存在如下的不良情况:过滤器140与搬送齿轮333的啮合变松,并且过滤器140从搬送齿轮333脱落。

集尘箱320的两侧固定于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在该状态下,集尘箱320的顶面部的除突出部346之外的部分即对置部347进入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下方并与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对置。对置部347与突出部346的角度为大约90度。即,对置部347和突出部346在侧视时形成为l字状,前者从下方与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接触,后者从前方与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接触。

通过设为这样的结构,能够以较小的所需尺寸来配置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和集尘箱320。集尘箱320的对置部347进入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下方,从而能够减小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集尘箱320的对置部347和突出部346形成大致90度的角度,并且突出部346从前方向后方推压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从而能够减小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由于能够利用固定部344推压并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以免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前后移动,所以能够得到如下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过滤器140不会从搬送齿轮333脱落,不需要一体成形于集尘箱320的突出部346以外的新的按压部件,不会增加部件数量,廉价且可靠地搬送过滤器140。

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由集尘箱320所具备的固定部345从下方向上方推压。固定部345在集尘箱320的上表面侧位于与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对置的一侧。固定部345可以是集尘箱320的对置部347的表面本身,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是设置在对置部347的表面的肋,与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接触并推压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因此,通过安装集尘箱320,使固定部345从下方与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接触并向上方施加力,能够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

通过用集尘箱320的顶面部的对置部347所具备的固定部345来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从而遍及宽度方向地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因此,不再存在如下情况:仅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两侧被固定而中央部分的固定变松,仅中央稍微前后移动。因此,不再存在如下的不良情况:过滤器140与搬送齿轮333的啮合变松,并且过滤器140从搬送齿轮333脱落。

由于能够利用固定部345推压并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以免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前后移动,所以能够得到如下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过滤器140不会从搬送齿轮333脱落,不需要新的按压部件,不会增加部件数量,廉价且可靠地搬送过滤器140。

此外,只要具备固定部344、345中的任一方,即可得到上述效果,但为了得到更大的效果,优选具备固定部344、345双方。

虽然没有图示,但作为用于从前方推压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其他单元,也可以构成为,在安装于室内机本体110的前面面板150的背面在面对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部分,形成突出的推压肋,利用该推压肋从前方向后方推压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如下的过滤器清扫装置300:不需要新的按压部件,无需增加部件数量,廉价且可靠地搬送过滤器140。

用于提升集尘箱320的提升肋348从集尘箱320的底面部突出。由于具有提升肋348,所以能够防止集尘箱320因尺寸的偏差而前后倾斜。即,由于当集尘箱320向前方倾斜时难以利用固定部344向后方施加力,所以通过设置提升肋348,能够防止这样的事态。另外,由于不是将集尘箱320的下表面整体与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框抵接,而是仅将提升肋348与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框抵接,所以在安装集尘箱320时能够容易地安装集尘箱320。

优选的是,提升肋348设为球状。通过将提升肋348设为球状,能够使得在安装集尘箱320时提升肋348难以卡在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框上。因此,安装变得顺畅。另外,优选的是,提升肋348至少为两个以上,并设置在集尘箱320的宽度方向的两侧。由此,集尘箱320上下倾斜的情况也不再存在,在宽度方向整体上,集尘箱320不会前后倾斜。因此,能够利用固定部344可靠地从前方向后方推压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箱320推压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并将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固定在装置本体310上的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的安装位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可靠地固定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

集尘箱320至少向后方推压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并将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固定在安装位置。具体而言,集尘箱320在上表面设置有对置部347和突出部346,所述对置部347与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对置,所述突出部346从比对置部347靠前的位置呈板状突出。集尘箱320利用突出部346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面中的一个面向后方推压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

集尘箱320至少向上方推压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并将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固定在安装位置。具体而言,集尘箱320利用对置部347的表面向上方推压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2。

集尘箱320在下表面设置有推压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提升肋348。优选的是,提升肋348为半球状。另外,优选的是,提升肋348沿着集尘箱320的左右方向配置有多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箱320呈截面为大致梯形的箱型形状。梯形的上边与下边平行,上边比下边长。集尘箱320设置于前面面板150与热交换器131、132的前后方向之间。集尘箱320的前表面部为大致平面,在打开前面面板150时向空调机的使用者露出。集尘箱320的下表面部为大致平面,并设置于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框。集尘箱320的背面部从下方起向上方且后方斜向地倾斜。集尘箱320的背面部与在后方具备的热交换器131、132对置并露出。

集尘箱320的背面部从下方起向上方且后方斜向地倾斜,从而能够将空气净化装置200的一部分收纳于在下方的后方产生的空间。因此,能够减小空调机的室内机100的进深尺寸。

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一部分形成支承部500。对通过了过滤器140的空气进行净化的空气净化装置200利用支承部500装卸自如地被保持。

空气净化装置200设置于位于前面面板150的后方的集尘箱320的更后方且热交换器131、132的前方。空调机的使用者能够取出空气净化装置200,实施清洗等维护。空调机的使用者能够用手抓住空气净化装置200的把手233并容易地取出空气净化装置200。

空气净化装置200配置在过滤器收纳引导件313的下方且集尘箱320与热交换器131、132之间。由此,容易使从上方来的风通过,有效利用过滤器收纳引导件313的下方且集尘箱320与热交换器131、132之间的空闲空间,从而能够减小空调机的室内机100的进深尺寸及高度尺寸。

如图2及图6所示,空气净化装置200的把手233的一部分从后方起向前方且下方斜向地倾斜。优选的是,使该倾斜的部分和集尘箱320的斜面部342以大致相等的角度倾斜。大致相等的角度是指差为30度以内的角度。

在空调机的使用者在维护后想要设置空气净化装置200的情况下,空调机的使用者有可能将空气净化装置200只插入到中途或只是放置空气净化装置200。在该情况下,会导致由空气净化装置200的电接点不相连引起的连接不良或由气体放电引起的异响产生等质量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没有正确地安装空气净化装置200,包括集尘箱320的斜面部342在内的背面部也与空气净化装置200的把手233抵接。由此,空调机的使用者仅通过进行安装集尘箱320的动作,不论空调机的使用者的意图如何,都使集尘箱320的背面部一边与把手233抵接,一边向后方及下方强制性地推入空气净化装置200。因此,将空气净化装置200自动安装在形成于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支承部500。

当集尘箱320的背面部的斜面部342的长度相对于背面部整体的长度的比例为一半以上时,与空气净化装置200的把手233抵接的面积变大,能够一边使空气净化装置200的把手233向下方滑动或者一边使空气净化装置200的把手233向下方滑行,一边可靠地向下方引导。

集尘箱320的背面部由包括斜面部342和斜面部342以外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在内的两个以上的面构成,从而容易将除尘刷设置于集尘室324。即,与仅用斜面部342这一个面形成集尘箱320的背面部的情况相比,在用两个以上的面形成集尘箱320的背面部的情况下,能够增大集尘室324的容积。

如果集尘箱320的背面部的斜面部342的高度比背面部的斜面部342以外的部分的高度高,则与延伸部52抵接的面积变大。因此,能够一边使空气净化装置200的把手233向下方滑动或者一边使空气净化装置200的把手233向下方滑行,一边可靠地向下方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箱320推压空气净化装置200,将空气净化装置200固定在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上的空气净化装置200的保持位置。即,集尘箱320推压空气净化装置200并将空气净化装置200固定于支承部500。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容易将空气净化装置200安装在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正确的位置。

集尘箱320的背面的至少一部分向斜下方倾斜,并利用该倾斜的部分即斜面部342推压空气净化装置200。例如,集尘箱320利用斜面部342向后方及下方推压把手233,所述把手233设置于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前表面的下部。

斜面部342的表面积越大,集尘箱320越能够利用斜面部342将空气净化装置200可靠地推压到正确的位置。因此,优选的是,集尘箱320的背面的斜面部342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比背面的其他部分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另外,优选的是,集尘箱320的背面的斜面部342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比背面的其他部分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大。

虽然可以将集尘箱320的背面整体设为斜面部342,但在该情况下,集尘室324的容积会减少。因此,优选的是,集尘箱320在背面的一部分具有垂直地延伸的部分。即,优选的是,集尘箱320的背面的除斜面部342之外的部分垂直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在集尘箱320的背面具有斜面部342,所以在空气净化装置200位于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上的空气净化装置200的保持位置的跟前的状态下,在将集尘箱320安装于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2的前表面时,空气净化装置200被集尘箱320推入到正确的保持位置而固定。

***效果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中的任意的第一板状电极223的至少一部分嵌入框部230的缝隙237中。由此,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被定位。因此,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与多个第二板状电极224之间的间隔的均匀性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227和第二端子228安装在多个第一板状电极223和多个第二板状电极224排列的第一方向d1上的一端且在第三方向d3上分离的位置,所述第三方向d3与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双方正交,所述第二方向d2是第一连结构件225与第二连结构件226重叠的方向。由此,能够将第一端子227和第二端子228配置在小空间中。因此,能够使空气净化装置200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承部500的上表面510设置有孔。电源部400具有的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从该孔突出。在将空气净化装置200放置于支承部500的上表面510时,空气净化装置200具有的第一端子227和第二端子228分别与第三端子411和第四端子412接触。由此,能够同时进行空气净化装置200的安装和电连接。因此,空气净化装置200的装卸变简单。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净化装置200在高度方向上的中心位置是比上段的热交换器131与下段的热交换器132的连接部134低的位置。由于空气净化装置200难以妨碍空气的流动,所以空调机的效率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部400收纳在室内机本体110的前表面下部。由于电源部400不位于风路内,所以空调机的效率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净化装置200由过滤器清扫装置300的装置本体310的一部分支承。因此,能够从热交换器131、132分离地设置空气净化装置200。

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净化装置200组装于空调机而使用,但也可以构成为,相同结构的空气净化装置组装于其他设备而使用。作为其他设备,有吸尘器、干手器、空气净化器、加湿器、除湿器、换气扇、电梯、冰箱、汽车、电车等。这些设备具备收纳空气净化装置的框体,通过使用框体将空气净化装置搭载于设备,从而将存在于空气中的细菌、霉菌、病毒等高效地除去或灭活。其结果是,空气变干净,设备的使用者的舒适性提高。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也可以部分地实施该实施方式。例如,既可以仅采用在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作为“部”进行说明的部件中的任一个,也可以采用几个的任意组合。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能够根据需要进行各种变更。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0空调机的室内机,110室内机本体,111吸入口,112吹出口,113排水盘,114排水盘,120送风风扇,131热交换器,132热交换器,133热交换器,134连接部,140过滤器,150前面面板,160上下风向可变叶片,170限制部,200空气净化装置,210带电部,211放电电极,212对置电极,213环状端子,214管,215线,216弹簧,217平板状电极,220集尘部,221第一电极,222第二电极,223第一板状电极,224第二板状电极,225第一连结构件,226第二连结构件,227第一端子,228第二端子,229切口,230框部,231上框,232下框,233把手,234开口,235肋,236开口,237缝隙,238突起,239突起,240预过滤器,251第一延伸部,252第二延伸部,253第一弯曲部,254第二弯曲部,255第一端部,256第二端部,257第三弯曲部,258立起部,259中框,261第一孔,262第二孔,263槽,271板面,272板面,273第一供电部,274第二供电部,275间隙,277第一限制部,278第二限制部,300过滤器清扫装置,310装置本体,311插入口,312过滤器搬送引导件,313过滤器收纳引导件,314固定部,315主承接部,320集尘箱,321壁板,322除尘轴,323止动构件,324集尘室,331过滤器搬送罩,332前面过滤器引导件,333搬送齿轮,341刷孔,342斜面部,343盖,344固定部,345固定部,346突出部,347对置部,348提升肋,400电源部,401固定框,402电线,403转换器,404绝缘框,405金属罩,411第三端子,412第四端子,500支承部,501辅助承接部,510上表面,511第三孔,512第四孔,513第一壁,514第二壁,515第三壁,516第四壁,520缝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