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5943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空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下面的描述涉及一种空调及其控制方法,从而无需叶片结构来控制排放的气流。



背景技术:

空调(AC)配备有用于使用制冷循环控制室内温度、湿度、气流等的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和鼓风机等。AC可分为具有两个分开的部分(安装在室内的室内单元和安装在室外的室外单元)的分体式AC(split AC)和具有设置在一个壳体中的室内单元和室外单元的一体式)AC(packaged AC)。

AC室内单元包括用于在制冷剂和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用于使空气循环的鼓风机以及用于驱动鼓风机的马达,以对室内房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AC室内单元还可具有用于控制排放的气流的结构,以沿各个方向排放通过换热器制冷或制热的空气。用于控制排放的气流的结构通常可包括装在出口的竖直叶片或水平叶片以及用于驱动叶片旋转的驱动系统。AC室内单元通过控制叶片的旋转角度来控制气流的方向。

在具有使用叶片控制排放气流的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叶片与气流干涉,因此会减小排放的空气的量,并且,由于在叶片周围产生的紊流(turbulence)会导致增加循环噪声。此外,因为叶片的枢轴形成为直的,所以出口的形状被限制为直线形状。



技术实现要素:

其他方面和/或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被部分地阐述,部分将通过描述而清楚,或可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获知。

本公开涉及一种能够在不使用叶片结构的情况下控制排放的气流的空调(AC)室内单元。

本公开涉及一种防止从出口排放的空气被吸回到入口的AC。

本公开涉及一种防止从出口排放的空气被吸回到入口的AC,从而防止在内部形成冷凝。

本公开涉及一种防止从出口排放的空气被吸回到入口的AC,从而增大排放的气流所到达的范围并因此改善由用户感受到的AC的有效性能。

本公开涉及一种防止从出口排放的空气被吸回到入口的AC,从而提高制冷/制热效率。

本公开涉及一种包括用于促进空气向AC的内部平稳流动的吸入导向件或控制壳体的AC。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空调(AC)包括:壳体,具有入口和出口;主风扇,用于从入口吸入空气并将空气排放到出口;辅助风扇,设置为从出口周围吸入空气以改变从出口排放的排放空气的方向;导向路径,用于引导通过辅助风扇吸入的空气。

所述壳体可包括具有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的底部壳体以及结合到底部壳体的顶部上的中部壳体,其中,导向路径可形成在中部壳体与底部壳体之间。

所述壳体可包括:流入孔,用于将出口周围的空气吸入到导向路径中;排放孔,排放来自导向路径的空气。

所述流入孔可设置为与出口相比距离空调的中心更远,排放孔可设置为与出口相比更接近空调的中心。

所述导向路径可包括:第一路径,沿出口延伸所沿的第一方向引导出口周围的空气;第二路径,沿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引导来自第一路径的空气。

所述壳体可具有另外的出口,所述壳体的多个出口可设置为彼此分开,所述第二路径可形成在所述壳体的所述多个出口之间。

所述空调可包括另外的辅助风扇以及包括另外的第一路径和另外的第二路径的另外的导向路径,多个第一路径和多个第二路径分别与多个辅助风扇相对应。

所述壳体可包括用于划分多个第一路径的分隔件。

所述多个第一路径中的每个可关于相应的辅助风扇对称。

所述壳体可包括设置在使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接合的点处的导向部分,以改变从第一路径流向第二路径的空气的方向。

所述壳体可包括形成在多个出口之间以形成第二路径的桥接件。

所述AC还可包括用于容纳辅助风扇的风扇箱,所述风扇箱可设置在桥接件上。

所述AC还可包括用于显示信息的显示单元,显示单元可安装在桥接件上。

所述出口和流入孔中的每个可具有弧形。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空调(AC)包括:壳体,具有入口和出口;换热器,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主风扇,用于将入口处的空气吸入以利用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并将热交换后的空气从出口排出;排水盘,设置为收集在换热器处冷凝的水,其中,所述排水盘包括使将被排放到出口的空气通过的排水盘出口以及设置在排水盘出口中的排放导向肋。

所述排放导向肋可包括:第一排放导向肋,沿排水盘出口延伸所沿的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排放导向肋,沿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壳体可包括设置为沿与第二排放导向肋相对应的第二方向延伸的壳体排放导向肋。

在本公开的一方面,一种空调(AC)包括:壳体,具有入口和出口;换热器,设置在壳体的内部;主风扇,用于将入口处的空气吸入以利用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并使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出口外;排水盘,设置为收集在换热器处冷凝的水,并具有使吸入到入口的空气通过的开口;控制箱,设置在开口的沿径向方向的周界外部以容纳电子部件,并具有与开口的周界相对应的弯曲部分。

所述AC还可包括结合到入口上并具有用于使将过入口吸入的空气引导到主风扇的吸入导向件。

所述控制箱可设置在排水盘与吸入导向件之间。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以上和其他对象、特征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更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AC)室内单元;

图2示出了图1中的AC室内单元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O’部分的放大示图;

图4是沿图2的I-I线截取的剖视平面图;

图5是沿图2的II-II线截取的剖视平面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的侧面剖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的侧面剖视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的剖视平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的剖视平面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

图12示出了图11中的AC室内单元的侧面剖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的透视图;

图14是示出图13中的AC室内单元的一部分的侧面剖视图;

图15示出了本公开的气流控制装置的流入孔的示例,与图4中的流入孔相比,图15中的流入孔由多个孔形成;

图16和图17示出了本公开的气流控制装置的流入孔的另一示例,与图4中的流入孔相比,图16和图17中的流入孔形成为具有可变的宽度;

图18示出了本公开的气流控制装置的流入孔的示例,与图4中的流入孔相比,图18中的流入孔由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多条缝形成;

图19示出了本公开的气流控制装置的流入孔的示例,与图4中的流入孔相比,图19中的流入孔由多缝(multi-slits)结构形成;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图7中的AC室内单元相比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图20中的AC室内单元相比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

图2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图20中的AC室内单元相比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

图2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图22中的AC室内单元相比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

图2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图22中的AC室内单元相比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

图2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图23中的AC室内单元相比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

图2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透视图;

图27是图26中示出的AC的仰视图;

图28是图26中示出的AC的分解图;

图29是沿着图27中示出的I-I线截取的侧视剖视图;

图30是图26的AC的实施例;

图31是图26的AC的实施例;

图32是图26的AC的实施例;

图33是图28中示出的排水盘的透视图;

图34是图33中示出的排放导向肋的展开图;

图35是图34中示出的排放导向肋的实施例;

图36是图34中示出的排放导向肋的实施例;

图37是图29中示出的“O”部分的放大图;

图38是分解为如图28所示的中部壳体和底部壳体的示图;

图39示出了通过图26中示出的AC的气流控制装置的空气循环;

图40是设置有图26的AC的显示单元的部分的截面图;

图41是图26中示出的AC的排放孔;

图42示出了从出口的径向方向观察的图41中的排放孔的实施例;

图43示出了从出口的径向方向观察的图41中的排放孔的实施例;

图44是图41中的排放孔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45是图41中的排放孔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46是AC的移除了图26中示出的格栅的仰视图;

图47是从下面以倾斜角度观察的图46中示出的“A”部分的示图;

图48是从下面以倾斜角度观察的图46中示出的“B”部分的示图;

图49是图48中的底部壳体的实施例;

图50是图48中的底部壳体的实施例;

图51是沿着图29中示出的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52是图28中示出的中部壳体的仰视图;

图53是图51中的中部壳体的实施例;

图54是图51中的中部壳体的实施例;

图55是图51中的中部壳体的实施例;

图56是图51中的底部壳体的实施例;

图57是图26中的AC的实施例;

图58是图26中的AC的实施例;

图5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的透视图;

图60是沿图59中示出的I至I线截取的侧面剖视图;

图6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分解示图;

图6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底部壳体的分解示图;

图6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除去第二底部壳体的仰视图;

图64是图60中示出的一部分的放大示图;

图6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分离的吸入面板的底部透视图;

图6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吸入导向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6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一些部件的分解示图;

图68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吸入导向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6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控制箱的分解示图;

图70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印刷电路板(PCB)的平面布置图;

图7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组装在控制箱的下部壳体中的PCB的平面布置图;

图72至图7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夹持在线夹上的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描述实施例,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相同的标号始终指示相同的元件。下面通过参照附图来描述实施例,以解释本公开。

现在将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空调(AC)室内单元。图2示出了图1中的AC室内单元的侧视截面图。图3是图2中的“O”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沿着图2中的I-I线截取的剖面平面图。图5是沿着图2中的II-II线截取的剖面平面图。从技术上讲,图2的侧视截面图是沿着图4中的III-III线截取的旋转剖视图。

参照图1至图5,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

AC室内单元1可安装在天花板C上。AC室内单元1的至少一部分可嵌入天花板C中。

AC室内单元1可包括:壳体10,具有入口20和出口21;换热器30,布置在壳体10的内部;鼓风机40,用于使空气循环。

从竖直方向观察,壳体10可呈接近于圆环的形状。壳体10可包括顶部壳体11、结合在顶部壳体11的底部上的中部壳体12以及结合在中部壳体12的底部上的底部壳体13。顶部壳体11和中部壳体12的至少部分可嵌入天花板C中。

用于吸入空气的入口20可形成在底部壳体13的中央,用于排放空气的出口21可围绕入口20形成在入口20的外部。从竖直方向观察,出口21可呈接近于圆环的形状。具体地讲,如从竖直方向观察的,出口21可包括通过桥接件70d彼此分开的多个弧。

使用这种结构,AC室内单元1可在底部吸入空气,对空气制冷或制热,并且从底部将制冷或制热的空气排放。

底部壳体13可具有康达(Coanda)弯曲部分14,用于引导通过出口21排放的空气。康达弯曲部14可将通过出口21排放的气流引导为紧密地附着到康达弯曲部14并流经康达弯曲部14。

格栅15可结合到底部壳体13的底部上,以从吸入到入口20中的空气中过滤出灰尘。

换热器30可包括:管32,制冷剂在管32中循环;集管(header)31,连接到外部制冷剂管,以将制冷剂供应到管32或从管32收集制冷剂,如图5所示。管32可具有热交换销(heat exchange pin),以扩大散热面积。

从竖直方向观察,换热器30可呈接近于圆环的形状。具体地讲,换热器30的管32可呈圆环形状。换热器30可安放在排水盘16上,排水盘16用于将换热器30中产生的冷凝水收集在排水盘16中。

鼓风机40可位于换热器30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上。鼓风机40可以为沿轴向方向吸入空气且沿径向方向释放空气的离心式风扇。AC室内单元1可包括用于驱动鼓风机40的鼓风机电机41。鼓风机40可被命名为主风扇,稍后描述的气流控制风扇60可被命名为辅助风扇。

使用这种结构,AC室内单元1可吸入室内的空气,使空气制冷或制热,然后将制冷或制热的空气释放回室内。

AC室内单元1还可包括用于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气流控制装置50。

气流控制装置50可通过吸入出口21周围的空气以改变压强来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此外,气流控制装置50可控制在出口21周围吸入空气的量。换句话说,气流控制装置50可通过控制在出口21周围吸入空气的 量来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

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在这里指的是控制排放的气流的角度。

在吸入出口21周围的空气时,气流控制装置50可从排放的气流流动的方向的一侧吸入空气。

具体地讲,如图3所示,假定当气流控制装置50未被激活时排放的气流流动的方向被表示为方向A1,当气流控制装置50被激活时可通过从方向A1的一侧吸入空气(S)将排放的气流将要流动的方向改为方向A2。

同时,可基于吸入空气的量来控制变向的角度。例如,吸入空气的量越少,方向改变的角度越小,吸入空气的量越多,方向改变的角度越大。

气流控制装置50可排放沿排放的气流流动的方向A1的一侧吸入的空气(D)。具体地讲,气流控制装置50可沿与空气被吸入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排放空气。通过这样做,可扩大排放气流的角度,从而将气流控制得更平稳。

气流控制装置50可从出口21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或从排放的气流之上)吸入空气。像这样,当气流控制装置50从出口21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吸入空气时,排放的气流可从出口21的径向方向上的中部广泛地扩散到径向方向上的外侧。

气流控制装置50可包括:气流控制风扇60,用于产生吸力,以吸入出口21周围的空气;气流控制电机61,用于驱动气流控制风扇60;导向路径70,用于引导通过气流控制风扇60吸入的空气。

气流控制风扇60可容纳在风扇外壳62中。在实施例中,可存在分别按照120度形成的三个气流控制风扇60。气流控制风扇60不限于此,而是可设计具有各种布局的更多个或更少个气流控制风扇60。

虽然在实施例中气流控制风扇60对应于离心式风扇,但是不限于此,轴流式风扇、贯流式风扇、混流式风扇等也可用于气流控制风扇60。

导向路径70将用于吸入出口21周围的空气的流入孔71连接到用于排放被吸入的空气的排放孔72。当连接入口20和出口21的路径被称作主路径时,导向路径70可以说是通过从主路径分枝而形成的。

流入孔71可形成在底部壳体13的康达弯曲部14上。因此,根据气流控制风扇60的吸力弯向底部壳体13的流入孔71的排放的气流可流经康达弯曲部14的表面。

流入孔71可由多个弧形的缝形成。多个缝可被布置为沿圆周方向彼此分开预定间距。

排放孔72可在出口21周围位于与流入孔71相对的侧部上。具体地讲,排放孔72可形成在风扇外壳62中。

如上所述,使用这种结构,气流控制装置50可将空气排放到方向A1(排放的气流沿方向A1流动)的一侧(D)。具体地讲,气流控制装置50可沿与吸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排放空气,从而扩大排放气流的角度,并且将气流控制得更平稳。

导向路径70可包括:第一路径70a,沿圆周方向形成在壳体10的外侧上并与流入孔71汇集;第二路径70b,从第一路径70a沿径向方向向内延伸;第三路径70c,形成在风扇外壳62的内部。第二路径70b可形成在横跨出口21的桥接件70d的内部。

因此,通过流入孔71吸入的空气可通过第一路径70a、第二路径70b和第三路径70c从排放孔72被排放。

然而,导向路径70的结构仅作为示例,并且对导向路径70的结构、形状和布局不进行限制,只要导向路径70连接流入孔71和排放孔72即可。

与出口中布置有叶片且通过使叶片转动来控制气流的传统的AC室内单元相比,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可使用所述结构来控制排放的气流,而无需叶片结构。因此,由于不存在由于叶片导致的干涉,因此可增大排放的量,并且可减小循环噪声。

此外,与传统的AC室内单元(具有必须形成为笔直的形状的出口,以使叶片转动)相比,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具有可形成为圆环形状的出口,因此壳体和换热器也可形成为圆环形状,从而提高具有差异化设计的美学外观。此外,假定普通的鼓风机的形状为圆形,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空气流动得更自然,压强损失减小,结果,可提高AC的制冷性能或制热性能。

图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控制系统的框图。

AC可包括:控制器92,用于控制常规操作;输入单元90,用于接收操作命令;室外温度传感器91a,用于检测室外温度;室内温度传感器91b,用于检测室内温度;蒸发器温度传感器91c,用于检测蒸发器的温度;指 示器单元93,用于指示与外部相关的各种信息;压缩机驱动器94,用于驱动压缩机95;电子膨胀阀96;鼓风机驱动器97,用于驱动鼓风机40;气流控制风扇驱动器98,用于驱动气流控制风扇60。

控制器92可从输入单元90、室外温度传感器91a、室内温度传感器91b和蒸发器温度传感器91c接收各种操作指令和/或温度信息,并且基于接收的指令和/或信息将控制指令发送给指示器单元93、压缩机驱动器94、电子膨胀阀96、鼓风机驱动器97和气流控制风扇驱动器98。

气流控制风扇驱动器98可根据来自于控制器92的控制指令来控制是否驱动气流控制电机61并控制驱动速度。通过这样做,可控制将被吸入的出口21周围的空气的量和排放的气流的方向。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的侧视截面图。参照图7,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相同的特征由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并且在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AC室内单元200的气流控制装置250可从出口21周围吸入空气(S),并且将吸入到壳体10的内部中的空气排放(D)。

在实施例中,气流控制装置250可根据气流流动的方向将从出口21周围吸入的空气排向换热器30的上部区域。排放的空气通过换热器制冷或制热,然后最终通过出口21被排放到室内中。

用于吸入出口21周围的空气以将空气释放到壳体10的内部的流入孔271形成在底部壳体13中,用于排放被吸入的空气的排放孔272形成在壳体10的内部。

导向路径270形成为连接流入孔271和排放孔272。导向路径270可包括:第一路径270a,沿圆周方向形成并与流入孔271汇集;第二路径270b,从第一路径270a沿径向方向向内延伸;第三路径270c,形成在风扇外壳62的内部;第四路径270d,从第三路径270c延伸到壳体10的内部并与排放孔272汇集。

因此,通过流入孔271吸入的空气可通过第一路径270a、第二路径270b、第三路径270c和第四路径270从排放孔272被排放。

然而,导向路径270的结构仅作为示例,并且对导向路径270的结构、形状和布局不进行限制,只要导向路径270连接流入孔271和排放孔272即可。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的侧视截面图。参照图8,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特性相同的特征由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并且在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AC室内单元300的气流控制装置350可被构造为不从出口21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或从排放的气流之上)吸入空气,而是从出口21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或从排放的气流之下)吸入空气。为此,用于吸入出口21周围的空气的流入孔371可形成在出口21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上。

通过流入孔371吸入的空气可通过导向路径370从排放孔372被排放(D)。

像这样,当气流控制装置350从出口21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吸入空气(S)时,排放的气流可从出口21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集中到径向方向上的中部。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的截面平面图。参照图9,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相同的特征由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并且在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AC室内单元400可包括:壳体410,具有入口和出口421;换热器430,布置在壳体410的内部;鼓风机440,用于使空气循环。

从竖直方向观察,壳体410可呈接近于正方形的形状。用于吸入空气的入口可形成在壳体410的底部中央,用于排放空气的出口421可围绕入口形成在入口的外部。

当从竖直方向观察时,具有圆角421a的出口421可呈接近于正方形的形状。与传统的AC室内单元(具有必须形成为笔直的形状的出口,以使叶片转动)相比,根据实施例的出口421由于其没有叶片结构而可被允许具有这样的圆角421a。

可选地,除了具有正方形形状之外,出口421可具有三角形形状、五边形形状、六边形形状等。

换热器430可包括:管432,用于使制冷剂循环;集管431,连接到外部制冷剂管,用于将制冷剂供应到管432中或从管432收集制冷剂,鼓风机440可位于换热器430的半径范围内。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的截面平面图。参照图10,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 相同的特征由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并且在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AC室内单元500可包括:壳体510,具有入口和出口521;换热器530,布置在壳体510的内部;鼓风机540,用于使空气循环。

从竖直方向观察,壳体510可呈接近于正方形的形状。用于吸入空气的入口可形成在壳体510的底部中央,用于排放空气的出口521可形成在壳体510的底部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上。

当从竖直方向观察时,具有不直而弯曲的侧部的出口521可呈接近于正方形的形状。与传统的AC室内单元(具有必须形成为笔直的直形状的出口,以使叶片转动)相比,根据实施例的出口521由于其没有叶片结构而可被允许具有这样的弯曲形状。

换热器530可包括:管532,用于使制冷剂循环;集管531,连接到外部制冷剂管,用于将制冷剂供应到管532中或从管532收集制冷剂,鼓风机540可位于换热器530的半径范围内。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图12示出了图11中的AC室内单元的侧视截面图。

参照图11和图12,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相同的特征由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并且在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AC室内单元600可安装在墙壁W上。AC室内单元600可包括:壳体610,具有入口620和出口621;换热器630,布置在壳体610的内部;鼓风机640,用于使空气循环。

壳体610可包括附着到墙壁W的后壳体612和结合到后壳体612的前面上的前壳体611。

用于吸入空气的入口620可形成在前壳体611的正面上部,用于排放空气的出口621可形成在前壳体611的下部。使用这种结构,AC室内单元600可吸入其正面上部部分的空气,对空气制冷或制热,并且将制冷或制热的空气从其下部排放。

与上述实施例相似,出口621可具有诸如圆环、多边形、弧形等的各种形状。壳体610可具有康达弯曲部614,用于引导通过出口621排放的空气。康达弯曲部614可将通过出口621排放的气流引导为紧密地附着到康达弯曲部614并流经康达弯曲部614。鼓风机640可以为贯流式风扇。

AC室内单元600还可包括气流控制装置650,用于通过吸入出口621周围的空气以改变气压来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

气流控制装置650可包括:气流控制风扇660,用于产生吸力,以吸入出口621周围的空气;气流控制电机661,用于驱动气流控制风扇660;导向路径670,用于引导通过气流控制风扇660吸入的空气。

导向路径670将用于吸入出口621周围的空气的流入孔671连接到用于排放被吸入的空气的排放孔672。流入孔671可形成在壳体610的康达弯曲部614上。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的透视图。图14是示出图13中的AC室内单元的一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参照图13和图14,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相同的特征由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并且在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AC室内单元700可被安装为直立在地板F上。AC室内单元700可包括:壳体710,具有入口720和出口721;换热器730,布置在壳体710的内部;鼓风机740,用于使空气循环。

壳体710可包括前壳体711、中壳体712和后壳体713。用于吸入空气的入口720可形成在后壳体713的顶表面、侧表面和后表面上,用于排放空气的出口721可形成在前壳体711的前部上。使用这种结构,AC的室内单元700可在顶部、侧部和后部吸入空气,对空气制冷或制热,并且将制冷或制热的空气向前排放。

与上述实施例相似,出口721可具有诸如圆环、多边形、弧形等的各种形状。壳体710可具有康达弯曲部714,用于引导通过出口721排放的空气。康达弯曲部714可将通过出口721排放的气流引导为紧密地附着到康达弯曲部714并流经康达弯曲部714。鼓风机740可以为贯流式风扇或轴流式风扇。

AC室内单元700还包括气流控制装置750,用于通过吸入出口721周围的空气以改变气压来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

气流控制装置750可包括:气流控制风扇760,用于产生吸力,以吸入出口721周围的空气;气流控制电机761,用于驱动气流控制风扇760;导向路径770,用于引导通过气流控制风扇760吸入的空气。

导向路径770将用于吸入出口721周围的空气的流入孔771连接到用于排放被吸入的空气的排放孔772。流入孔771可形成在壳体710的康达弯曲部714上。

图15示出了本公开的气流控制装置的流入孔的示例,与图4中的流入孔相比,图15中的流入孔由多个孔形成。

参照图15,气流控制装置的流入孔171可包括集合的多个小孔172。具体地讲,集合的多个小孔172可构成弧形的缝,这样的缝中的至少一种的一组可构成流入孔171。

由多个小孔172形成的流入孔171的结构可防止灰尘、异物等通过流入孔171被吸入。

图16和图17示出了本公开的气流控制装置的流入孔的另一示例,与图4中的流入孔相比,图16和图17中的流入孔形成为具有可变的宽度。在图16中,流入孔的宽度变得相对较宽,在图17中,流入孔的宽度变得相对较窄。

如图16和图17所示,气流控制装置的流入孔173可包括至少一个弧形的缝174,其中,至少一个弧形的缝174可形成为具有可变的宽度W。换句话说,缝174的开口程度可被控制。

为此,气流控制装置可包括可伸缩的栅栏175,用于控制缝174的开口程度。如图16所示,当栅栏175收缩至最小尺寸时,缝174可达到最大宽度Wmax,如图17所示,当栅栏175伸展至最大尺寸时,缝174可达到最小宽度Wmin。

使用用于控制流入孔173的开口程度的结构,可控制通过流入孔173吸入的空气的量,因此,可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

图18示出了本公开的气流控制装置的流入孔的示例,与图4中的流入孔相比,图18中的流入孔由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多条缝形成。

参照图18,气流控制装置的流入孔176可由形成为沿径向方向延伸的多条缝177形成。多条缝177可被布置为沿圆周方向彼此分开预定间距。

这种结构可减小从出口21周围吸入空气的阻力,从而减小吸入空气所需的功率(即,风扇的转数)。

图19示出了本公开的气流控制装置的流入孔的示例,与图4中的流入孔相比,图19中的流入孔由多缝(multi-slits)结构形成。

如图19所示,气流控制装置的流入孔178可由多条弧形的多缝结构形成。

每个多缝结构可包括:内缝179a,位于径向方向上的相对内侧上;外缝179b,位于径向方向上的相对外侧上。内缝179a和外缝179b可分开预定间距。

这种结构可有助于精确地或可靠地控制吸入空气的量。

内缝179a和外缝179b可具有相同的宽度或者可以不具有相同的宽度。可选地,多缝结构可由三条或更多条缝形成。

这样,按照需要,多缝结构可被设计为具有不同数量的缝、不同的宽度、不同的分开间距等。

图20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图7中的AC室内单元相比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

参照图20,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相同的特征由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并且在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气流控制装置450可通过吹送出口21周围的空气以改变压强来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具体地讲,与上述实施例(气流控制装置通过在出口21周围产生负压来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不同,根据实施例的气流控制装置450可通过在出口21周围产生正压来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

气流控制装置450可控制在出口21周围吹送空气的量。换句话说,气流控制装置450可通过控制在出口21周围吹送的空气的量来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

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在这里指的是控制排放气流的角度。换句话说,其指的是控制使排放的气流集中或使排放的气流广泛地扩散。

在吹送出口21周围的空气时,气流控制装置450可从排放的气流流动的方向的一侧吹送空气。

具体地讲,如图20所示,假定当气流控制装置450未被激活时排放的气流流动的方向被表示为方向A1,当气流控制装置50被激活时可通过将空气吹送(B)到方向A1的一侧将排放的气流将要流动的方向改为方向A2。

气流控制装置450可从出口21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或从排放的气流之下)吹送空气。也就是说,当气流控制装置450未被激活时,排放的气流相对集中,当气流控制装置450被激活时,排放的气流可沿径向方向向外相对广泛地扩散。

气流控制装置450可包括:气流控制风扇460,用于产生吹力,以吹送出口21周围的空气;气流控制电机461,用于驱动气流控制风扇460;导向路径470,用于引导通过气流控制风扇460流动的空气。

导向路径470将用于将空气吹送到出口21周围的管道472连接到用于吸入空气的流入孔471。

图2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图20中的AC室内单元相比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

参照图21,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相同的特征由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并且在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与上一个实施例相似,气流控制装置550可通过吹送出口21周围的空气以改变压强来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然而,与上一个实施例不同,气流控制装置550可从出口21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或从排放的气流之上)吹送空气。

也就是说,当气流控制装置550未被激活时,排放的气流相对广泛地扩散,当气流控制装置550被激活时,排放的气流可沿径向方向向内相对地集中。

气流控制装置550可包括:气流控制风扇560,用于产生吹力,以吹送出口21周围的空气;气流控制电机561,用于驱动气流控制风扇560;导向路径570,用于引导通过气流控制风扇560流动的空气。导向路径570将用于将空气吹送到出口21周围的管道572连接到用于吸入空气的流入孔571。

图22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图20中的AC室内单元相比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

参照图22,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相同的特征由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并且在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气流控制装置650可通过将空气吹送到出口21周围以改变压强来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然而,与图20和图21中的气流控制装置通过推动排放的气流来控制排放的气流的实施例不同,气流控制装置650可通过拉动排放的气流来控制排放的气流。

为此,围绕出口21形成康达弯曲部614,气流控制装置650可沿与康达弯曲部614相切的方向排放辅助气流X。

根据康达效应,康达弯曲部614可将通过排放孔672排放的辅助气流X引导为紧密地附着到康达弯曲部614的表面并流经康达弯曲部614的表面。康达弯曲部614可与壳体10(例如,底部壳体13)一体地形成。

康达弯曲部614可具有朝向出口21接近于凸出的形式。因此,流经康达弯曲部614的辅助气流X的速度可增大,压强可减小。因此,从出口21排放的主气流被拉向辅助气流X,从而将主气流方向从A1改为A2。

通过排放孔672排放的辅助气流X的方向在接近对应于主气流的方向的同时可与康达弯曲部614相切。

用于引导辅助气流X的导向路径670将用于吸入空气的流入孔671连接到用于排放被吸入的空气的排放孔672。当将连接入口20和出口21的路径称作主路径时,导向路径670可以说是通过从主路径分枝而形成的。

排放孔672靠近康达弯曲部614形成,以使辅助气流X沿与康达弯曲部614相切的方向被排放。具体地讲,排放孔672可形成在出口21的内周表面22与康达弯曲部614之间。

气流控制装置650可从出口21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或从主气流之上)吹送辅助气流X。也就是说,当气流控制装置650未被激活时,主要排放的气流相对集中,当气流控制装置650被激活时,主要排放的气流可相对广泛地扩散。

气流控制装置650还可包括:气流控制风扇660,用于吹送空气,以产生辅助气流X;气流控制电机661,用于驱动气流控制风扇660。气流控制风扇660与主鼓风机40分开布置,按照需要,可存在多个气流控制风扇。

为了增大辅助气流X的拉动主气流的力,气流控制装置650可增大辅助气流X的速度。换句话说,辅助气流X的速度越快,压强减小得越大,这会增大拉动主气流的力。辅助气流X的速度可至少比主气流的速度快。

导向路径670的流入孔671可围绕出口21形成。因此,气流控制装置650可通过吸入出口21周围的空气来产生辅助气流X。

图23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图22中的AC室内单元相比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

参照图23,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相同的特征由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并且在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与图22中的气流控制装置650相似,实施例中的气流控制装置750可通过将空气吹送到出口21周围来控制排放的气流,以拉动排放的气流。

然而,与气流控制装置650不同,气流控制装置750可从出口21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或从主气流之下)吹送辅助气流X。也就是说,当气流控制装置750未被激活时,主要排放的气流相对广泛地扩散,当气流控制装置750被激活时,主要排放的气流可相对集中。

康达弯曲部714围绕出口21形成,气流控制装置750可沿与康达弯曲部714相切的方向排放辅助气流X。

根据康达效应,康达弯曲部714可将通过排放孔772排放的辅助气流X引导为紧密地附着到康达弯曲部714的表面并流经康达弯曲部714的表面。

康达弯曲部714可具有朝向出口21接近凸出的形式。因此,流经康达弯曲部714的辅助气流X的速度可增大,压强可减小。因此,从出口21排放的主气流被拉向辅助气流X,从而将主气流的方向从A1改为A2。

通过排放孔772排放的辅助气流X的方向在接近对应于主气流的方向的同时可与康达弯曲部714相切。

用于引导辅助气流X的导向路径770将用于吸入空气的流入孔771连接到用于排放被吸入的空气的排放孔772。

排放口772靠近康达弯曲部714形成,以使辅助气流X沿与康达弯曲部714相切的方向被排放。具体地讲,排放孔772可形成在出口21的内周表面22与康达弯曲部714之间。

气流控制装置750还可包括:气流控制风扇760,用于吹送空气,以产生辅助气流X;气流控制电机761,用于驱动气流控制风扇760。气流控制风扇760与主鼓风机40分开布置,按照需要,可存在多个气流控制 风扇。

图24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图22中的AC室内单元相比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

参照图24,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相同的特征由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并且在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与图22中的气流控制装置650相似,实施例中的气流控制装置850可通过将空气吹送到出口21周围来控制排放的气流,以拉动排放的气流。

然而,与图22中的气流控制装置650不同,气流控制装置850可不通过从出口21周围吸入空气而是通过从壳体10的内部吸入空气来产生辅助气流X。

具体地讲,通过换热器30冷却的空气的一部分可通过导向路径870从排放孔872被排放,以产生辅助气流X,而空气的剩余部分可从出口21被排放,以产生主气流。

康达弯曲部814围绕出口21形成,气流控制装置850可沿与康达弯曲部814相切的方向排放辅助气流X。

用于引导辅助气流X的导向路径870将用于吸入空气的流入孔871连接到用于排放被吸入的空气的排放孔872。

气流控制装置850还可包括:气流控制风扇860,用于吹送空气,以产生辅助气流X;气流控制电机861,用于驱动气流控制风扇860。

图25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图23中的AC室内单元相比的关键部分的截面图。

参照图25,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相同的特征由相同的标号来表示,并且在此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与图23中的气流控制装置750相似,实施例中的气流控制装置950可通过将空气吹送到出口21周围来控制排放的气流,以拉动排放的气流。

然而,与图23中的气流控制装置750不同,气流控制装置950可不通过从出口21周围吸入空气而是通过从壳体10的内部吸入空气来产生辅助气流X。

具体地讲,换热器30的上部区域中的空气的一部分可通过导向路径 970从排放孔972被排放,以产生辅助气流X,而空气的剩余部分可从出口21被排放,以产生主气流。

康达弯曲部914围绕出口21形成,气流控制装置950可沿与康达弯曲部914相切的方向排放辅助气流X。

用于引导辅助气流X的导向路径970将用于吸入空气的流入孔971连接到用于排放被吸入的空气的排放孔972。

气流控制装置950还可包括:气流控制风扇960,用于吹送空气,以产生辅助气流X;气流控制电机961,用于驱动气流控制风扇960。

图2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透视图。图27是图26中示出的AC的仰视图。图28是图26中示出的AC的分解图。图29是沿着图27中示出的I-I线截取的侧视剖视图。

参照图26至图29,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 1001。

AC 1001可安装在天花板C上。AC 1001的至少一部分可构建在天花板C中。

AC 1001可包括:壳体1010,具有入口1020和出口1021;换热器1030,布置在壳体1010的内部;鼓风机1040,用于使空气循环。

从竖直方向观察,壳体1010可呈接近于圆环的形状。壳体1010可包括:顶部壳体1011,布置在天花板C的内部;中部壳体1012,结合在顶部壳体1011的底部上;底部壳体1013,结合在中部壳体1012的底部上。

用于吸入空气的入口1020可形成在底部壳体1013的中央,用于排放空气的出口1021可围绕入口1020形成在入口1020的外部。从竖直方向观察,出口1021可呈接近于圆环的形状。

使用这种结构,AC 1001可在底部吸入空气,对空气制冷或制热,并且从底部将制冷或制热的空气排放。

底部壳体1013可具有形成出口1021的第一导向面1014a和第二导向面1014b。第一导向面1014a可靠近入口1020布置,第二导向面1014b可被布置为比第一导向面1014a远离入口1020。第一导向面1014a和/或第二导向面1014b可包括康达弯曲部,用于引导通过出口1021排放的空气。康达弯曲部可将通过出口1021排放的空气引导为紧密地附着到康达弯曲部并流经康达弯曲部。

格栅1015可结合到底部壳体1013的底部上,以从吸入到入口1020 中的空气中过滤出灰尘。

换热器1030可置于壳体的内部,并且位于入口1020与出口1021之间的空气路径中。换热器1030可包括:管(未示出),制冷剂在管中循环;集管(未示出),连接到外部制冷剂管,以将制冷剂供应到管或从管收集制冷剂。管可具有热交换销,以扩大散热面积。

从竖直方向观察,换热器1030可呈接近于圆环的形状。换热器1030可安放在排水盘1016上,排水盘1016用于将换热器1030中产生的冷凝水收集在排水盘1016中。

鼓风机1040可位于换热器1030的径向方向上的内侧上。鼓风机1040可以为沿轴向方向吸入空气且沿径向方向释放空气的离心式风扇。AC1001可包括用于驱动鼓风机1040的鼓风机电机1041。

使用这种结构,AC 1001可吸入室内的空气,使空气冷却或变热,然后将冷却或变热的空气释放回室内。

AC 1001还可包括:换热器管1081,连接到换热器1030,其中,制冷剂流经换热器管1081;排水泵1082,用于排放排水盘1016中收集的冷凝水。换热器管1081和排水泵1082可位于稍后将描述的桥接件1100的顶部上,但并不阻挡入口。具体地讲,换热器管1081可安全地容纳在布置于排水盘1016上的安全换热器管容纳部1016a中,排水泵1082可安全地容纳在布置于排水盘1016上的安全排水泵容纳部1016b中(见图33)。

参照图27,AC 1001还可包括与出口1021相邻布置并沿出口1021的圆周方向延伸预定长度的桥接件1100。桥接件1100可沿着圆周方向按照预定间隔分开,并且总共可以有三个。桥接件1100可被布置为连接第一导向面1014a和第二导向面1014b。

如果空气从呈环形形状的出口1021沿所有方向被释放,则出口1021周围产生相对高的压强,入口1020周围产生相对低的压强。此外,由于从出口1021的所有方向排放的空气形成气幕,因此将要通过入口1020被吸入的空气不会被供应到入口1020的侧部。在这种情况下,从出口1021排放的空气通过入口1020被吸回,这导致壳体1010的内部发生冷凝并且导致排放的空气被损耗,从而降低了由用户感受到的有效性能。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桥接件1100按照预定长度位于出口1021上,用于阻挡出口1021。因此,出口1021可分为:第一部分S1,空气从第一 部分S 1被释放;第二部分S2,由于通过桥接件1100的阻挡使得空气从第二部分S2几乎不被释放。也就是说,桥接件1100可形成用于供应将通过入口1020被吸入的空气的第二部分S2。此外,桥接件1100可通过减小入口1020周围的低压与出口1021周围的高压之间的差异来促使将空气平稳地供应到入口1020中。

桥接件1100可包括一对排放导向面1101,其中,一对排放导向面1101随着它们布置的靠近空气被释放的方向而变得更靠近,以增大通过桥接件1100形成的第二部分S2。通过排放导向面1101从出口1021排放的空气由于排放导向面1101可从出口1021散开。

虽然图27中示出了AC 1001具有等间距的三个桥接件1100(即,相隔120°的三个桥接件1100),但不限于此,可仅存在单个桥接件1100a,如图30所示。可选地,如图31所示,可存在间隔180°的两个桥接件1100b,或如图32所示,可存在间隔90°的四个桥接件1100c。多个桥接件1100、1100b、1100c还可沿着出口1021的圆周方向按照彼此不同的角度布置。可选地,虽然未示出,但是可布置五个或更多个桥接件。也就是说,对桥接件的数量不进行限制。

然而,为了形成第二部分S2并促使平稳地供应将要通过入口1020被吸入的空气,桥接件1100、1100a、1100b、1100c的长度的总和可被设置为出口的总圆周长度的5%或更大至40%或更小。换句话说,第二部分S2的长度与第一部分S 1和第二部分S2的长度的总和的比可被设置为5%或更大至40%或更小。

此外,如果布置多个桥接件1100、1100b、1100c,则可在桥接件1100、1100b、1100c中的一个的底部上布置显示单元1120、1120b、1120c。

使用桥接件1100、1100a、1100b、1100c,从出口1021排放的空气不会被吸回到入口1020中,而是可以散开,以对房间制冷或制热。

参照图33,AC还可包括布置在出口1021a中并沿着空气被排放的方向竖直地延伸的排放导向肋1110。具体地讲,排放导向肋1110可形成在排水盘1016上。排水盘1016可包括与壳体1010的出口1021对应的排水盘出口1021a,排放导向肋1110可布置在排水盘出口1021a中,以减小排水盘出口1021a的面积,从而增大通过排水盘出口1021a排放的空气的流动速度。排放导向肋1110可引导排放的空气,以使从出口1021a排放的 空气可在被排放的同时散开。排放导向肋1110可被布置为与出口1021的未形成有桥接件1100的第一部分S1对应。

此外,排放导向肋1110可布置在排水盘出口1021a上,以增强壳体1010的坚固性。

排放导向肋1110可包括:第一排放导向肋1111,沿着排水盘出口1021a的圆周方向延伸;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沿着排水盘出口1021a的径向方向延伸。

使用沿着排水盘出口1021a的圆周方向形成的第一排放导向肋1111以及沿着排水盘出口1021a的径向方向形成的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可减小排水盘出口1021a的面积,从而增大流经排水盘出口1021a的空气的流动速度。可形成多个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

图34和图35示出了图33中示出的广泛应用的排放导向肋1110的部件。

参照图34,当从排水盘出口1021a的径向方向观察时,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a可随着其更靠近桥接件1100布置而向下倾斜至桥接件1100。具体地讲,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a可与第一排放导向肋1111a结合,以使其随着其从中央变得更靠近任一端而沿使排放的空气散开的方向倾斜。因此,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a可迫使从排水盘出口1021a排放的空气朝向桥接件1100散开,从而使第二部分S2最小化。也就是说,如果可能,则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a可迫使空气沿AC 1001的所有方向被排放。

参照图35,当从排水盘出口1021a的径向方向观察时,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b可随着其更靠近桥接件1100布置而向下倾斜为与桥接件1100分开。具体地讲,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b可与第一排放导向肋1111b结合,以随着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b从中央变得更靠近任一端而沿使排放的空气集中的方向倾斜。因此,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b可通过使从排水盘出口1021a排放的空气聚集而形成强大的气流。

参照图36,壳体1010可仅包括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c,而无需第一排放导向肋1111。

此外,虽然未示出,但是第一排放导向肋1111可被布置为沿排水盘出口1021a的径向方向倾斜为与出口1020分开,从而从排水盘出口1021a排放的空气可沿排水盘出口1021a的径向方向从入口1020散开。

如图38所示,中部壳体1012可包括与底部壳体1013的出口1021和排水盘1016的排水盘出口1021a对应的中部壳体出口1021b,在中部壳体出口1021b中,可存在与排水盘1016的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对应的壳体排放导向肋1113。壳体排放导向肋1113可与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布置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且与第二排放导向肋1112结合。

图37是图29中示出的“O”部分的放大图。图38是分解为如图28所示的中部壳体和底部壳体的示图。图39示出了通过图26中示出的AC的气流控制装置的空气循环。

参照图37至图39,AC 1001还可包括用于控制气流的气流控制装置1050。

气流控制装置1050可通过吸入出口1021周围的空气以改变压强来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此外,气流控制装置1050可控制出口1021周围吸入空气的量。换句话说,气流控制装置1050可通过控制出口1021周围吸入空气的量来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

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方向在这里指的是控制排放的气流的角度。

在吸入出口1021周围的空气时,气流控制装置1050可从排放的气流流动的方向上的一侧吸入空气。

具体地讲,如图37所示,假定当气流控制装置1050未被激活时排放的气流流动的方向被表示为方向A1,气流控制装置1050可被激活为使得通过从方向A1的一侧吸入空气而将排放的气流将要流动的方向改为方向A2。

同时,可基于吸入空气的量来控制方向改变的角度。例如,吸入空气的量越少,方向改变的角度越小,吸入空气的量越多,方向改变的角度越大。

气流控制装置1050可从出口1021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吸入空气。像这样,当气流控制装置1050从出口1021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吸入空气时,排放的气流可从出口1021的径向方向上的中部上广泛地扩散到径向方向上的外侧。

气流控制装置1050可包括:气流控制风扇1060,用于产生吸力,以吸入出口1021周围的空气;气流控制电机1061,用于驱动气流控制风扇1060;导向路径1070,用于引导通过气流控制风扇1060吸入的空气。

气流控制风扇1060可容纳在布置于桥接件1100的与入口1020相邻的端部的风扇外壳1062中。在实施例中,可存在三个(与桥接件的数量对应)气流控制风扇1060,但气流控制风扇1060的数量不限于此,气流控制风扇1060的数量和布局可按照桥接件1100的数量和布局而被设计为各种方式。

在与图37相关的实施例中,虽然在实施例中气流控制风扇1060对应于离心式风扇,但不限于此,诸如轴流式风扇、贯通式风扇、混流式风扇等的其它各种风扇也可用于气流控制风扇1060。

导向路径1070将用于吸入出口1021周围的空气的流入孔1071连接到用于排放被吸入的空气的排放孔1072。导向路径1070的一部分可形成在桥接件1100上。

流入孔1071可形成在底部壳体1013的第二导向面1014b上。排放孔1072可在与流入孔1071相对的侧部上形成为与出口1021相邻。具体地讲,排放孔1072可形成在布置于桥接件1100的底部上的风扇外壳1062中。

如上所述,这种结构可使气流控制装置1050能够将吸入的空气排放到与排放的空气流动的方向A1相对的侧部,并且可使排放的气流的角度变宽,从而将气流控制得更平稳。

参照图37和图38,导向路径1070可包括:第一路径1070a,沿圆周方向形成在壳体1010的外侧上并与流入孔1071汇集;第二路径1070b,从第一路径1070a沿径向方向向内延伸;第三路径1070c,形成在风扇外壳1062的内部。第二路径1070b可形成在桥接件1100上。

因此,通过流入孔1071吸入的空气可通过第一路径1070a、第二路径1070b和第三路径1070c从排放孔1072被排放。

然而,导向路径1070的结构仅作为示例,并且对导向路径1070的结构、形状和布局不进行限制,只要导向路径1070连接流入孔1071和排放孔1072即可。

参照图37和图39,排放孔1072可形成为朝向桥接件1100的底面1103排放空气。排放孔1072可形成在桥接件1100之下。

如果通过流入孔1071流入的空气为冷却的空气,则在冷却的空气通过桥接件1100的同时,由于桥接件1100的内部(冷却的空气流经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温差使得桥接件1100的外侧(即,桥接件1100的底面1103) 上会发生冷凝。

另一方面,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 1001的情况下,由于通过流入孔1071吸入的冷却的空气通过形成在桥接件1100之下的排放孔1072被排放到桥接件1100的底面1103,因此可减小桥接件1100的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温度差。这样可防止冷凝。

参照图27和图40,AC 1001还可包括位于多个桥接件1100中的一个之下的显示单元1120。

显示单元1120可以为用户显示AC 1001的运行状态。具体地讲,显示单元1120可在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下显示AC 1001是否运行、排放的气流的方向、当前AC 1001是否被驱动或与AC 1001相关的各种信息,但不限于此。

显示单元1120可包括具有与桥接件1100的排放导向面1101的形状几乎相同的形状的排放导向面1121。因此,即使从与布置显示单元1120的位置相邻的排放孔1021排放的空气在从出口1021排放的同时也可散开。

虽然未示出,但是除了显示单元1120之外,AC 1001的遥控接收器(未示出)、输入单元(未示出)以及能够用于与外部装置通信的通信单元(未示出)也可布置在桥接件1100之下。

在显示单元1120布置在桥接件1100之下的情况下,排放孔1072不能朝向桥接件1100的底面1103排放空气。因此,绝缘材料可布置在显示单元1120与桥接件1100之间,以防止可能在显示单元1120的侧部上另外发生冷凝的问题。

参照图39和图41,排放孔1072还可包括沿空气从排放孔1072被排放的方向延伸的排放孔肋1073。换句话说,排放孔肋1073可通过沿出口1021的径向方向延伸而形成。排放孔肋1073可水平地和/或竖直地延伸。虽然存在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一个排放孔肋1073以及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四个排放孔肋1073,但是对排放孔肋1073的数量不进行限制。

排放孔肋1073引导从排放孔1072排放的空气,以使从排放孔1072排放的空气可与桥接件1100的底面1103接触,然后可沿与排放的气流从出口1021流动的方向近似于相同的方向被排放。

此外,当气流控制装置1050未被激活时(即,当从出口1021排放的 一些空气未通过流入孔1071被引入时),可防止从出口1021排放的一些空气流入到排放孔1072中。

图42示出了从出口的径向方向观察的图41中的排放孔的实施例。图43示出了从出口的径向方向观察的图41中的排放孔的实施例。图44是示出图41中的排放孔的实施例的透视图。图45是图41中的排放孔的实施例的透视图。

参照图42,排放孔1072的排放孔肋1073a可仅竖直地延伸。

参照图43,排放孔1072的排放孔肋1073b可仅水平地延伸。

参照图44,排放孔1072的竖直地延伸的排放孔肋1073c可被布置为相对于空气被排放的方向按照预定角度倾斜,以使从排放孔1072排放的空气可被分散开。

参照图45,排放孔1072的水平地延伸的排放孔肋1073d可被布置为从排放孔1072朝向空气被排放的方向向下倾斜,以使从排放孔1072排放的空气可具有与桥接件1100的底面1103的斜坡近似相同的斜坡。因此,从排放孔1072排放的空气可被平稳地释放穿过桥接件1100的底面1103,从而减小由于与桥接件1100的底面1103碰撞而导致的空气损耗。

图46是AC的移除了图26中示出的格栅的仰视图。图47是从下面以倾斜角度观察的图46中示出的“A”部分的示图。图48是从下面以倾斜角度观察的图46中示出的“B”部分的示图。图49是图48中的底部壳体的实施例。图50是图48中的底部壳体的实施例。

参照图46和图47,AC 1001的气流控制风扇1060可布置在桥接件1100之下,并且可将从流入孔1071吸入的空气通过排放孔1072排放到出口1021的径向方向上的外部。排放孔1072可位于与出口1021的形成有流入孔1071相对的侧部上。

参照图46和图48,在显示单元1120布置在桥接件1100之下的情况下,气流控制风扇1060a布置在靠近位于显示单元1120之上的桥接件1100的入口1020的端部,并且相对于显示单元1120位于出口1021的径向方向的内侧上。

排放孔1072a(从气流控制风扇1060a排放的空气通过排放孔1072a)相对于显示单元1120可布置在位于左边的第一导向面1014a上。具体地讲,与邻近于下方没有显示单元1120的桥接件1100布置的风扇外壳1062 不同,容纳气流控制风扇1060a的风扇外壳1062a可具有:开口1063a,从气流控制风扇1060a排放的空气通过开口1063a,开口1063a形成在显示单元1120的左边;延伸管1064a,被布置为用于连接气流控制风扇1060a的开口1063a与形成在第一导向面1014a上的排放孔1072a。因此,通过流入孔1071吸入的空气可通过形成在显示单元120的左边的排放孔1072a被排放,而与显示单元1120没有干涉。

另一方面,如图49所示,排放孔1072b可相对于显示单元1120形成在右边。在这种情况下,容纳气流控制风扇1060b的风扇外壳1062b可具有:开口1063b,从气流控制风扇1060b排放的空气通过开口1063b,开口1063b形成在显示单元1120的右边;延伸管1064b,被布置为用于将气流控制风扇1060b的开口1063b连接到形成在第一导向面1014a上的排放孔1072b。因此,通过流入孔1071吸入的空气可通过形成在显示单元120的右边的排放孔1072b被排放,而与显示单元1120没有干涉。

可选地,如图50所示,排放孔(未示出)可形成在显示单元1120的后方。在这种情况下,从流入孔1071吸入的空气可被排放到壳体1010的内部。

具体地讲,容纳气流控制风扇1060c的风扇外壳1062c可具有:开口1063c,从形成在显示单元1120的后方(即,壳体1010的内侧上)的气流控制风扇1060c排放的空气通过开口1063c;第四路径(未示出),被布置为用于将气流控制风扇1060c的开口1063c连接到形成在壳体1010的内部的排放孔1072c。因此,通过流入孔1071流入的空气可顺序地通过气流控制风扇1060c、气流控制风扇1060c的开口1063c和第四路径,然后可通过出口被排放。

图51是沿着图29中示出的II-II线截取的剖视图。图52是图28中示出的中部壳体的仰视图。图53是图51中的中部壳体的实施例。图54是图51中的中部壳体的实施例。图55是图51中的中部壳体的实施例。图56是图51中的底部壳体的实施例。

参照图51和图52,中部壳体1012还可包括划分导向路径1070的分隔件1012a。

具体地讲,中部壳体1012可包括将与流入孔1071汇集的第一路径1070a划分开的分隔件1012a。分隔件1012a可被布置为与桥接件1100的 数量对应。分隔件1012a在第一路径1070a上可布置在多个桥接件1100之间的中点上,用于将第一路径1070a相对于每个桥接件1100对称地划分开。分隔件1012a可将形成在多个气流控制风扇1060之间的导向路径1070划分开。

具体地讲,如图51所示,在布置有三个桥接件1100'、1100”、1100”'的情况下,分隔件1012a可位于桥接件1100'、1100”、1100”'之间的中点上。因此,第一路径1070a可被划分为第一部分P 1、第二部分P2和第三部分P3,以使通过流入孔1071流入的空气根据布置在各个桥接件1100'、1100”、1100”'的一端上的气流控制风扇1060的驱动状态而流入所述部分中。

具体地讲,如果位于第一桥接件1100'的端部的气流控制风扇1060被驱动,则通过出口1021排放的空气中的仅与第一部分P1对应的部分通过流入孔1071流入到第一路径1070a中。如果位于第二桥接件1100”的端部的气流控制风扇1060被驱动,则通过出口1021排放的空气中的仅与第二部分P2对应的部分通过流入孔1071流入到第一路径1070a中。如果位于第三桥接件1100”'的端部的气流控制风扇1060被驱动,则通过出口1021排放的空气中的仅与第三部分P3对应的部分通过流入孔1071流入到第一路径1070a中。与各个桥接件1100'、1100”、1100”'相邻布置的气流控制风扇1060可互相独立地被驱动。因此,对于图26中示出的AC,相对于桥接件1100可沿三个方向独立地产生排放的气流。

像这样,在图51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可产生与相对于桥接件1100'、1100”、1100”'分隔成的预定数量的部分一样多的不同的气流。

中部壳体1012可包括导向部分1017,形成在桥接件1100的与布置有气流控制风扇1060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导向部分1017可布置在桥接件1100的另一端,其中,在出口1021周围吸入的空气可流入到导向部分1017中。导向部分1017可形成在第一路径1070a和第二路径1070b接合的点处。导向部分1017引导空气从第一路径1070a运动到桥接件1100,以通过防止在空气汇聚在一起时的碰撞来避免从布置在桥接件1100的左边和右边的第一路径1070a流入的空气的损耗。换句话说,导向部分1017可引导通过流入孔1071流入的空气,以使空气从第一路径1070a平稳地运动到第二路径1070b。导向部分1017从中部壳体1012的外周表面突出为形成具有对称的形状的曲面。

参照图53,分隔件1012b也可分别按照距第一路径1070a上的中点预定距离设置在桥接件1100之间。换句话说,分隔件1012b可以更靠近桥接件1100中的一个布置。

参照图54,分隔件1012c可分别位于桥接件1100和第一路径1070a接合的点处。具体地讲,分隔件1012c可布置在桥接件1100的右端。在这种情况下,导向部分1017c在桥接件1100的右端分别突出为形成曲面,以使从形成在桥接件1100的左边的第一路径1070a流入的空气被引导到桥1100。

在图54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相对于多个桥接件1100之间的出口1021可产生不同的气流。

参照图55,分隔件1012d也可布置在桥接件1100的左端。在这种情况下,导向部分1017d在桥接件1100的左端分别突出以形成曲面,从而使从形成在桥接件1100的右边的第一路径1070a流入的空气被引导到桥接件1100。

在图55中示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相对于多个桥接件1100之间的出口1021可产生不同的气流。

参照图56,分隔件1012e和导向部分1017e可布置在底部壳体1013中。在这种情况下,分隔件1012e的位置和导向部分1017e的形状可按照与图51至图55相关的以上描述来确定。

图57是图26中的AC 1001的实施例。对于图57中示出的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用于与图26中的AC 1001的组件相同的组件,从而下面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可从图57中示出的AC 1002省略气流控制装置1050(用于通过吸入从出口1021排放的空气来控制排放的空气的气流)。因此,图57中示出的AC 1002可以不包括流入孔1071和排放孔1072。

图58是图26中的AC的实施例。对于图58中示出的实施例,相同的标号用于与图26中的AC 1001的组件相同的组件,从而下面将省略对其的描述。

除了包括入口1020之外,图58中示出的AC 1003还可包括用于吸入室外空气的辅助入口1083。辅助入口1083可布置在顶部壳体1011的外周表面上。辅助入口1083可被构建在天花板C中。辅助入口1083可布置在 天花板C的外部。通过辅助入口1083吸入的室外空气可通过换热器1030,然后可通过出口1021被排放。

这样,根据本公开的AC 1003可防止从出口1021排放的空气被吸回到入口1020中,从而通过减小排放的气流的损耗来防止壳体1010的内部形成冷凝,并且提高由用户感受到的AC 1003的有效性能。

图5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的透视图。图60是沿图59中示出的I至I线截取的侧面剖视图。图6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分解示图。图6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底部壳体的分解示图。图6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除去第二底部壳体的仰视图。图64是图60中示出的一部分的放大示图。

将参照图59至图64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示意性特征。

AC室内单元2001可安装在天花板C上。AC室内单元2001的至少一部分可嵌在天花板C中。

AC室内单元2001可包括:壳体2010,具有入口2011和出口2033;换热器2080,设置在壳体2010的内部;鼓风机2040,用于使空气循环。

从竖直方向观察时,壳体2010可呈近似环形的形状。壳体2010可包括设置在天花板C内部的顶部壳体2020、结合在顶部壳体2020的底部上的中部壳体2021以及结合在中部壳体2021的底部上的底部壳体2030。

底部壳体2030可包括:第一底部外壳2031a,设置在中部壳体的周围和下面并呈环形;第一底部内壳2031b,设置在第一底部外壳2031a的沿径向方向的内侧上并呈环形;第二底部壳体2032,结合到第一底部内壳2031b的底部上,用于覆盖第一底部内壳2031b的底部(见图62)。可选地,第一底部内壳2031b和第二底部壳体2032可一体化成一个单元。

在底部壳体2030的中部处,可设置用于吸入室外空气的具有从外部到鼓风机2040的敞开漏斗状的形式的入口2011。具体地,第二底部壳体2032的中部是敞开的,从第二底部壳体2032的开口到鼓风机2040的漏斗状空间允许室外空气被吸入到壳体2010的内部。

用于覆盖入口2011并将空气吸入到入口2011的包括形成多个孔的吸入格栅2016的吸入面板2015可设置在入口2011下面,用于排放空气的出口2033可沿径向形成在吸入面板2015的外部。从竖直方向观察,出口2033可呈近似的圆形。

出口2033可形成在第一底部外壳2031a与第一底部内壳2031b之间的间隙,例如,可形成在第一底部外壳2031a与第一底部内壳2031b之间的沿径向方向上的间隙。换句话说,出口2033可被限定为自中部壳体2021的开口开始形成在第一底部外壳2031a的内周面与第一底部内壳2031b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间。

然而,出口2033不限于此,而是可以是形成在底部壳体2030上的与外部呈漏斗式敞开的任何空间,以使来自换热器的热交换后的空气排放到底部壳体2030外。

通过该结构,AC室内单元2001可在底部吸入空气、对空气制冷或制热并将制冷或制热后空气从底部排出。

用于引导通过出口2033排放的空气的康达弯曲部可形成在第一底部外壳2031a的内周表面上。康达弯曲部2034可将通过出口2033排放的气流引导为紧密地附着到康达弯曲部2034并流过康达弯曲部2034。

过滤器2017可结合到吸入面板2015的顶部上以从吸入到吸入格栅2016中的空气中过滤灰尘。

在第二底部壳体2032的中部处,吸入导向件2100可形成为引导通过吸入面板2015的空气运动到鼓风机2040。如以上描述的,开口形成在第二底部壳体2032的中部,吸入导向件2100可设置在第二底部壳体2032的开口上以引导流入到开口中的空气运动到鼓风机2040。

从竖直方向观察,换热器2080可具有近似的圆形形状。

换热器2080可安放在排水盘2090上,使在换热器2080中产生的冷凝水收集在排水盘2090中。

鼓风机2040可位于换热器2080的沿径向方向的内侧上。鼓风机2040可以是沿轴向方向吸入空气并沿径向方向释放空气的离心式风扇。AC室内单元2001可包括用于驱动鼓风机2040的鼓风电极2041。其还可包括使从入口2011吸入的空气通过其运动到鼓风机2040的鼓风机吸入孔2042。

利用该结构,AC室内单元2001可吸入房间内的空气、对空气制冷或制热并将制冷或制热的空气释放回房间。

AC室内单元2001还可包括用于控制排放的气流的气流控制装置2050。

气流控制单元2050可通过吸入出口2033周围的空气以改变压强来控制排放气流的方向。此外,气流控制装置2050可控制在出口2033的周围吸入 空气的量。换句话说,气流控制装置2050可通过控制在出口2033周围吸入空气的量来控制排放气流的方向。

控制排放气流的方向在这里指的是控制排放气流的角度。

在吸入出口2033周围的空气时,气流控制装置2050可从排放的气流流动所沿方向的一侧吸入空气。

具体地,如图64中示出的,假定当气流控制装置2050未被激活时排放的气流流动所沿的方向表示为方向A1,气流控制装置2050可被激活为使得通过从方向A1的一侧吸入空气而将排放的气流的将要流动的方向改为方向A2。

此时,可基于吸入空气的量来控制方向改变的角度。例如,吸入空气的量越少,方向变化的角度越小,吸入空气的量越多,方向变化的角度越大。

气流控制装置2050可将吸入的空气排放到与排放的气流流动所沿的方向A1相对的侧部。通过这样操作,其可扩大排放的气流的角度,从而将气流控制的更平稳。

气流控制装置2050可从出口2033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吸入空气。像这样,当气流控制装置2050从出口2033的径向方向上的外侧吸入空气时,排放的气流可从出口2033的径向方向上的中部广泛地扩散到径向方向上的外侧。

气流控制装置2050可包括:气流控制风扇2060,用于产生吸力,以吸入出口2033周围的空气;气流控制电机2061,用于驱动气流控制风扇2060;气流控制风扇箱2062,覆盖气流控制风扇2060和气流控制电机2061;导向路径2070,用于引导通过气流控制风扇2060吸入的空气。

气流控制风扇2060可容纳在底部壳体2030内部。具体地,气流控制风扇箱2062可设置在形成在第一底部外壳2031a中的空间中。然而,其不限于此,气流控制风扇2060可设置在底部壳体2030内部并还可设置在形成在第一底部内壳2031b或第二底部壳体2032以及第一底部外壳2031a中的空间中。

在实施例中,可能存在彼此形成为成120度的三个气流控制风扇2060。气流控制风扇2060不限于此,而是可设计成具有各种布置的更多个或更少个气流控制风扇2060。

虽然在实施例中气流控制风扇2060与离心式风扇相对应,但其不限于此,还可将诸如轴流式风扇、贯流式风扇、混流式风扇等的各种风扇用于气 流控制风扇2060。

导向路径2070将用于在出口2033周围吸入空气的流入孔2071连接到用于排放吸入的空气的排放孔2072。

流入孔2071可形成在第一底部壳体2031的康达弯曲部2034上。

排放孔2072可在出口2033周围位于与流入孔2071相对的侧部上。具体地,排放孔2072可形成在第二底部壳体2032中。

如以上所述,该结构可使气流控制装置2050能够将吸入的空气排放到与排放的气流流动所沿的方向A1相对的侧部,并可使排放的气流的角度变宽,从而更平稳地控制气流。

导向路径2070可包括:第一路径2070a,沿壳体2010的圆周方向形成并与流入孔2071汇集;第二路径2070b,从第一路径2070a沿径向方向朝内延伸;第三路径2070c,形成在使气流控制风扇2060安全地容纳在其中的区域中。

因此,通过流入孔2071吸入的空气可通过第一路径2070a、第二路径2070b和第三路径2070c排放到排放孔2072外。

可通过中部壳体2021、第一底部壳体2031a、2031b以及第二底部壳体2032来形成导向路径2070。具体地,第一路径2070a和第二路径2070b可形成在由中部壳体2021和第一底部壳体2031a、2031b形成的内部空间中,第三路径2070c可形成在由第二底部壳体2032和气流控制风扇2062形成的内部空间中。

然而,导向路径2070的结构仅仅作为示例,对于导向路径2070的结构、形状和布置不存在限制,只要导向路径2070使流入孔2071和排放孔2072连接即可。

在第一底部外壳2031a中,可能存在设置为划分出口2033并形成第二路径2070b的桥接件2074。在实施例中,存在三个桥接件。

与将叶片设置在出口中并通过使叶片转动来控制气流的传统AC室内单元相比,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可通过该结构控制排放的气流,而无需叶片结构。因此,由于不存在由于叶片造成的干涉,因此可增大排放量且可减小循环噪声。

此外,与具有必须形成为笔直的形状的出口以使叶片旋转的传统AC室内单元相比,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室内单元具有可形成为圆形的出口, 因此,壳体和换热器也可形成为圆形,从而利用差异化设计改善了美学外观。此外,假定一般鼓风机的形状是圆形,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空气流动的更自然,减小了压强损失,因此,可改善AC的制冷或制热性能。在下面,将详细描述用于引导将被吸入到AC室内单元2001中的空气的吸入导向件2100。

图6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分离的吸入面板的底部透视图。图6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吸入导向件的局部剖视图。图6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一些部件的分解示图。

参照图65,用于引导流入到壳体2010中的室外空气的吸入导向件2100可设置在入口2011和鼓风机流入孔2042之间。

吸入导向件2100可通过从入口2011向鼓风机流入孔2042延伸而设置为入口2011与鼓风机2040之间的管状形式,以便室外空气可通过入口2011并流入到鼓风机2040中。

吸入导向件2100可包括从入口2011向鼓风机流入孔2042延伸并具有弯曲形式的引导面2110。

引导面2110是吸入导向件2100的内周表面的一部分,并可形成为包围入口2011的外周表面并延伸至鼓风机流入孔2042的环形。此外,引导面2110可通过形成在排水盘2090的中部的开口2091并从入口2011向鼓风机流入孔2042延伸。

通过引导面2110将通过入口2011吸入的空气引导为流入到鼓风机2040中,然后可利用换热器2080使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也就是说,由引导面2110形成的空间可以是使空气通过其流动的吸入路径2120。

吸入导向件2100可包括在入口2011与鼓风机流入孔2042之间形成为圆滑弯曲的圆形部分2111。具体地,如图66所示,圆形部分2111可形成为从入口2011向排水盘2090朝向壳体2010的内侧变圆。

引导面2110可包括圆形部分2111并可延伸至与鼓风机流入孔2042相邻的一侧。具体地,引导面2110可被限定为吸入导向件2100的从圆形部分2111向鼓风机流入孔2042延伸的内周表面。

可通过圆形部分2111来形成吸入路径2120,以具有流线形状从而促进入口2011到鼓风机流入孔2042的空气循环的平滑。

可形成圆形部分2111,以使形成为与入口2011相邻的吸入路径2120的 截面面积比形成在排水盘2090的侧部上的吸入路径2120的截面面积宽。

具体地,吸入路径2120可具有使圆形部分2111相对于鼓风机2040的旋转轴朝向壳体2010的内侧凸出的曲面,以使与鼓风机流入孔2042相邻地形成的引导面2110的半径延伸的比与入口2011相邻地形成的引导面2110的半径小。

圆形部分2111不限于此,而是可形成为从入口2011向鼓风机流入孔2042所在的位置延伸的圆形形式,并可包括相对于鼓风机2040的旋转轴凹入到壳体2010的内侧的曲面。

圆形部分2111可从与入口2011相邻的一侧开始膨胀并在入口2011与排水盘2090之间停止膨胀。

具体地,圆形部分2111的一侧可在位于入口2011的上侧上的区域中,圆形部分2111的另一侧可位于入口2011和排水盘2090之间,所述另一侧膨胀为从圆形部分2111的所述一侧旋转90度。

然而,圆形部分2111不限于此。例如,圆形部分2111可从入口2011开始膨胀,圆形部分2111的另一侧可在通过排水盘2090的同时设置在鼓风机流入孔2042中,从而可将膨胀部从入口2011引向鼓风机流入孔2042。

由于圆形部分2111,导致引导面2110不具有与鼓风机2040的旋转轴垂直的面,从而促进气流平稳。

由于吸入导向件2100通过排水盘2090并从入口2011延伸至鼓风机流入孔2042,因此排水盘2090可通过被吸入导向件2100覆盖而不暴露到外部。

具体地,吸入导向件2100的外周表面可沿着面向壳体2010的内周表面的方向形成,以便不暴露到外部,吸入导向件2100的内周表面可设置为自外部至鼓风机2040成漏斗状的形式,因此不被暴露到外部。因此,排水盘2090可设置在吸入导向件2100的外周面的外侧上以不被暴露到外部。

换句话说,排水盘2090不会布置在通过位于吸入导向件2100的内周表面中的引导面2110形成的吸入路径2120上。也就是说,引导面2110可形成为使吸入路径2120与排水盘2090分开设置。

在传统AC的情况下,排水盘的一部分位于吸入路径中,从而与气流干涉。具体地,在排水盘的一部分设置为与鼓风机的旋转轴垂直的情况下,其阻挡吸入空气的流动,从而减小流入到鼓风机中的空气的量并由于与排水盘的碰撞而导致产生非常大的噪声。

相反,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由于吸入导向件2100使排水盘2090与吸入路径2120分开,因此,可解决在传统AC中出现的上述问题。

尤其是,除了使排水盘2090分开之外,为了不阻挡气流而促进气流平稳地流入到鼓风机2040中,还可在覆盖排水盘2090的截面中设置圆形部分2111。

此外,如将在随后描述的,AC室内单元2001的诸如控制箱2200的嵌入部分可设置在开口2091的边缘侧上,并被吸入导向件2100覆盖从而不设置在吸入路径2120中。

因为诸如排水盘2090和控制箱2200的嵌入部分被吸入导向件2100覆盖并且不具有形成在吸入路径2120中的与鼓风机2040的旋转轴垂直的面,因此,在使摩擦噪声最小化的同时可增加空气流动性。

具体地,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与当不利用吸入导向件2100驱动AC室内单元2001时相比,当利用组装的吸入导向件2100驱动AC室内单元2001时,在吸入路径2120中产生的噪声可减小了大约1.5dB。

为了在一些视角下解释吸入导向件2100,鼓风机2040的形成为允许空气吸入到鼓风机2040中的侧部的开口可被限定为第一入口2042a,形成在壳体2010上的用于允许空气流向壳体2010的内侧的开口可被限定为第三入口2011a,形成在排水盘2090中以允许经由第三入口2011a吸入的空气通过排水盘2090的开口可被限定为第二入口2091a。

吸入导向件2100可设置为从第一入口2042a的侧部向第三入口2011a的侧部延伸,并通过形成在第一入口2042a和第三入口2011a之间的第二入口2091a(见图61)。

由于吸入导向件2100通过第二入口2091a,因此吸入导向件2100使设置在吸入导向件2100的外周表面的外侧上的排水盘2090能够与由吸入导向件2100的内周表面形成的吸入路径2120分开。

此外,第三入口2011a可通过圆形部分2111形成为在半径上比第一入口2042a的半径大,形成在他们之间的第二入口2091a具有比第三入口2011a的半径小的半径。

现在将描述吸入导向件2100′的实施例。由于在下面将要描述的除了吸入导向件2100′和排水盘2090′之外的其他特征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特征相同,因此,将省略其描述。

图68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AC的吸入导向件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吸入导向件2100′可通过从设置入口2011的一侧向设置排水盘2090′的另一侧延伸而设置为位于入口2011与排水盘2090′之间的管的形式,以允许室外空气通过入口2011经过吸入导向件2100′和排水盘2090′而流入到鼓风机2040。

吸入导向件2100′的另一侧可连接到排水盘2090′的开口2091′,并在壳体2010的内侧上形成连接到引导面2110′和开口2091′的管状。

换句话说,与关于上述实施例描述的吸入路径不同,可通过吸入导向件2100′的部分和排水盘2090′形成吸入路径2120′。具体地,随着引导面2110′从圆形部分2111向排水盘2090′的开口2091′的内周表面的一侧延伸,可在沿着引导面2110′向排水盘2090′的开口2091′的内周表面的另一侧延伸的截面中形成吸入路径2120′。

吸入导向件2100′可设置为与排水盘2090′的开口2091′的内周表面的一侧无间隙地接触。因此,可引导空气并使其从入口2011通过吸入路径2120′向鼓风机2040运动。

由于开口2091′的内周表面的一侧与引导面2110′无间隙地接触,因此与开口2091′接触的引导面2110′的一侧和开口2091′的内周表面的一侧可具有相同大小的半径。因此,由于不存在形成在吸入路径2120′中与鼓风机2040的旋转轴垂直的结构,因此,空气可无流动限制地流入到鼓风机2040中。

开口2091′的内周表面的另一侧延伸至鼓风机流入孔2042的侧部,从而引导空气流入到鼓风机2040。

因此,与前述实施例不同,即使排水盘2090′的一部分被暴露到吸入路径2120′,也可在不限制空气流动性的情况下将空气引导至鼓风机。

换句话说,在传统AC的情况下,排水盘的设置在吸入路径中的部分与气流干涉,但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在传统AC中存在的问题可通过与吸入导向件2100′一起形成包括流线型特征的吸入路径2120′的排水盘2090′而解决,这样不会干涉空气的流动性。

在下面,将详细描述控制箱200。

图6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控制箱的分解示图。图70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印刷电路板(PCB)的平面布置图。图7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组装在控制箱的下部壳体中的PCB的平面布置图。图72至图75示出了根 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夹持在线夹上的线。

参照图66至图69,控制箱2200可设置在排水盘2090的开口2091的边缘侧上。

控制箱2200可包括与开口2091的外周表面相对应的弯曲部分2250。这是为了防止当将其设置在开口2091的外周面上时控制箱2200被设置在吸入路径2120中。

具体地,控制箱2200的弯曲部分2250可设置为与开口2091的边缘侧相对应,以便不会使控制箱2200的任何部分设置在排水盘2090的外侧上,尤其是开口2091的内侧上。

在传统AC的情况下,控制箱可通过与本公开的实施例类似的方式设置在排水盘2090上,但控制箱呈盒形,其一部分被暴露到排水盘的外侧并位于吸入路径2120中,从而干涉空气的流动性、产生噪声并减小流量。

这样的问题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被解决,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控制箱不暴露到排水盘2090的外侧,因此不位于吸入路径2120中。

此外,由于控制箱2200包括弯曲部分2250,因此,其可被吸入导向件2100覆盖。具体地,弯曲部分2250可形成为与开口2091的外周表面相对应并与吸入导向件2100的外周表面相对应。

吸入导向件2100的外周表面因为通过开口2091而可具有与开口2091的内周表面相对应的曲率半径,并且因为弯曲部分2250包括具有与开口2091的外周表面相对应的曲率半径的曲面,因此,吸入导向件2100的外周表面和弯曲部分2250可包括他们各自的对应形式的曲面。

通过弯曲部分2250,由于控制箱2200不具有任何突出到吸入导向件2100的内侧的部分,因此,吸入导向件2100可设置为具有完整流线型形式的内周表面,而无需对形状进行另外的改变。

控制箱2200可沿径向方向设置在出口2091的外侧,以位于排水盘2090上,并可相对于AC室内单元2001的竖直方向设置在入口2011与排水盘2090之间。

如以上所述,因为吸入导向件2100的圆形部分2111形成在入口2011和排水盘2090之间,因此,控制箱2200还可包括在竖直方向上与圆形部分2111相对应的弯曲部分2250。

具体地,当与开口2091相对应的弯曲部分2250被称为第一弯曲部分 2251时,控制箱2200可包括具有在竖直方向上与圆形部分2111相对应的曲面的第二弯曲部分2252。

控制箱2200可利用吸入导向件2100被第二弯曲部分2252覆盖。由于第二弯曲部分2252具有与圆形部分2111相对应的曲面,因此控制箱2200可设置为接近吸入导向件2100的外周表面。

因此,由于控制箱2200即使在竖直方向上也不具有突出到吸入导向件2100的内侧的部分,因此吸入导向件2100可被设置为具有无形状上另外的改变的整体流线型形式的内周表面。

如图69中示出的,控制箱2200可包括:上部壳体2210,具有第一弯曲部分2251和第二弯曲部分2252;下部壳体2220,具有第一弯曲部分2251;PCB 2230,设置在上部壳体2210和下部壳体2220之间。

如图70中示出的,PCB 2230可包括第一弯曲部分2251。这是为了将整个控制箱2200的形状保持为使PCB 2230嵌在壳体2210、2220内部。

然而,如果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同,由于PCB 2230比壳体2210、2220的面积小,而使PCB 2230只设置在壳体2210、2220的内部区域的一部分上,则PCB 2230可不具有第一弯曲部分2251。

如图71中示出的,用于夹持从PCB 2230延伸的线2231的线夹2260可形成在下部壳体2220中。

PCB 2230可通过线2231电连接到AC室内单元2001的内部组件,以用于控制内部组件。否则,如果线2231无序地设置在壳体2210、2220内部,其可能被损坏。因此,线夹2260可设置为使电线2231有序地布置。

线夹2260可设置在下部壳体2220中的安放PCB 2230的空间的两侧或一侧上。在从PCB 2230向任一侧部延伸的全部电线2231中,一些线2231可通过线夹2260来夹持,而其他线2231可延伸到壳体2210、2220的外部。

线夹2260可由设置成三角形形式的三个钩2261、2262和2263形成。然而,其不限于本实施例,而是可由两个或四个或者更多个钩子形成。

假定具有与三角形形式的布置有关的设置在顶部的第一钩2261、设置在左下的第二钩2262以及设置在右下的第三钩2263,各个钩2261、2262和2263的突出部分可设置为朝向三角形形式的布置的中央。

可能存在形成在钩2261、2262和2263之间的使线231通过的通过区域2264、2265和2266。

当在第一钩2261与第二钩2262之间的空间被定义为第一通过区域2264、第二钩2262与第三钩2263之间的空间被定义为第二通过区域2265以及第三钩2263与第一钩2261之间的空间被定义为第三通过区域2266时,线2231可通过三个通过区域2264、2265和2266中的至少两个不同的通过区域,并向壳体2210、2220的内侧延伸。

如图72至图75中示出的,如果线2231从PCB 2230的底部相对于下部壳体2220的平面延伸,则线2231可通过第一通过区域2264和第二通过区域2265并向壳体2210、2220的内侧延伸。

此外,如果因为线2231太长而存在对线2231进行调节的必要,则可通过使线2231的一部分延伸至第三通过区域2266来调节长度。

如果线2231从PCB 2230的顶部延伸,则线2231可通过第一通过区域2264和第三通过区域2266,并向壳体2210、2220的外部延伸。

此外,如果因为线2231太长而存在对线2231进行调节的必要,则可通过使线2231的一部分延伸至第二通过区域2265来调节长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AC室内单元可通过从出口周围吸入空气来控制排放的气流,而无需叶片。

由于AC室内单元在不使用叶片的情况下控制排放的气流,因此可减小由于叶片的干涉导致的排放量的下降。

由于AC室内单元在不使用叶片的情况下控制排放的气流,因此可减小循环噪声。

此外,AC室内单元的出口可不仅仅实现为传统的直线形状而且可实现为其他各种形状,诸如圆形形状和弯曲形状。

AC还可防止从出口排放的空气被吸回到入口。

通过防止从出口排放的空气被吸回到入口,AC可防止在内部形成冷凝。

AC还可增加排放的气体所到达的范围,从而改善由用户感受的AC的效率性能。

AC还可提高制冷/制热效率。

此外,通过AC的吸入导向件,改善了由吸入导向件吸入的空气的路径,从而增大了气流并减小了噪声。

此外,通过用于改善气流的AC的控制箱,在减小噪声的同时增大了气流。

虽然已经参照本公开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公开,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清楚的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所限定的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在这里作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符号描述】

1、200、300、400、500、600、700:AC室内单元

10:壳体

14:康达弯曲部

15:格栅

16:排水盘

20:入口

21:出口

30:换热器

31:集管

32:管

40:鼓风机风扇(主风扇)

41:鼓风机电机

50:气流控制装置

60:气流控制风扇(辅助风扇)

61:气流控制电机

62:风扇外壳

70:导向路径

70a、70b、70c:第一路径、第二路径、第三路径

71:流入孔

72:排放孔

90:输入单元

A1、A2:排放的气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