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塔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44152阅读:670来源:国知局
冷却塔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塔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冷却塔是用水作为循环冷却剂,从一系统中吸收热量排放至大气中,以降低水温的装置;其冷是利用水与空气流动接触后进行冷热交换产生蒸汽,蒸汽挥发带走热量达到蒸发散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等原理来散去工业上或制冷空调中产生的余热来降低水温的蒸发散热装置,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然而冷却塔一般在户外使用,所以冷却塔在工作时,外部环境中的塑料袋等杂物会通过进风口进入被吸收到冷却塔的内部,导致对冷却塔造成损坏或是影响到冷却塔的正常工作,因此存在着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塔防护装置,防止杂物通过进风口进入到冷却塔内部,影响到冷却塔正常工作的情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却塔的防护装置,包括遮挡罩,所述遮挡罩包括挡圈、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所述挡圈上密布设置有进风孔,所述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分别连接于挡圈的上下两端,所述上连接环或下连接环上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安装有伸缩缸;还包括清理环,所述清理环套设于挡圈上,且清理环与伸缩缸相连,且可沿挡圈的轴向移动,所述清理环在移动过程中,清理环的内壁与挡圈的外壁相贴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遮挡罩安装在塔体上,可有效的遮挡杂物,以防止杂物通过进风口进入到塔体内部,影响冷却塔的正常工作;另一方面,伸缩缸驱动清理环沿着挡圈的轴向上下移动,以将附着在挡圈上的杂物及时的清理掉,从而即保证了进风孔的顺畅,又防止了杂物透过进风孔的情况。

优选的,所述上连接环和下连接环均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螺接于挡圈。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螺接的方式可方便上连接环、下连接环和挡圈之间的连接,从而方便其在塔体上的安装。

优选的,所述安装板螺接于上连接环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板通过螺接的形式安装在上连接环上,可方便安装板的拆卸和安装,且其结构较为牢固。

优选的,还包括控制电路,所述伸缩缸连接于控制电路。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电路,可有效的控制伸缩缸进行伸缩运动,从而驱动清理环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冷却塔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防护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图1至图3对本发明冷却塔防护装置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冷却塔防护装置,包括遮挡罩4,所述遮挡罩4包括挡圈43、上连接环41和下连接环42,所述挡圈43上密布设置有进风孔,所述上连接环41和下连接环42分别连接于挡圈43的上下两端,所述上连接环41上设置有安装板6,所述安装板6上安装有伸缩缸,在本发明中,安装板6设置有两块,且相对遮挡罩4的中心轴线相对称设置,伸缩缸为气缸3;还包括清理环5,清理环5的内壁上包覆有拭擦布,所述清理环5套设于挡圈43上,且清理环5与气缸3的活塞杆相连,并在气缸3的驱动下可沿挡圈43的轴向移动,清理环5在移动过程中,清理环5的内壁即拭擦布与挡圈43的外壁相贴合,以起到拭擦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上连接环41和下连接环42均包括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12,第一连接部411和第二连接部412均为环状,所述第一连接部411螺接于挡圈43,第二连接部412用于连接塔体1的侧壁。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板6螺接于上连接环41上,以进行固定。

进一步的,还包括控制电路,控制电路中包括有光电开关,光电开关安装于挡圈43的下方位置上,该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其原理为:开关S闭合后,时间继电器的线圈KT得电,由于时间继电器KT设置有延迟闭合时间,所以经过一定时间后,瞬时断开延时闭合触点KT闭合,使得电池阀的线圈K得电,电池阀换位,使得气路开启,储气缸7给气缸3充气,使得气缸3的活塞杆伸长,推动清理环5向下移动,当活塞杆伸长至挡圈43下方时,被光电传感器8检测到,光电传感器8断开,从而继电器的线圈KM失电,导致继电器的常闭触点KM断开,时间继电器的线圈KT失电,瞬时断开延迟闭合触点KT断开,电池阀线圈K失电,电池阀复位,使得活塞杆收缩,依此循环。

一种冷却塔,包括塔体1、开设于塔体1上的进风口2以及上述各项技术特征,所述塔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上安装凸环11和下安装凸环12,所述上安装凸环11和下安装凸环12分别位于进风口2的上下侧,上安装凸环11和下安装凸环12上均开设有第一连接孔,上连接环41和下连接环42的第二连接部412上均开设有第二连接孔,当遮挡罩4与塔体1连接时,利用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对接,同时穿设如螺杆,进行固定。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