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L型导风叶的中央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52019阅读:6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L型导风叶的中央空调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创造属于中央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L型导风叶的中央空调。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的写字楼都采用中央空调系统,中央空调系统耗电量比较大,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们要从能源节约的角度出发,设计新型节能的中央空调系统。

在办公室中,由于工位的紧凑设计,难免会有工位处于空调出风口的下方,长期对着空调的出风口直吹,会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创造旨在提出一种一种具有L型导风叶的中央空调,以解决节能、避免直吹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具有L型导风叶的中央空调,包括:

中央空调控制中心,所述中央空调控制中心与风机通过第一管路连接,室外的空气通过风机进入中央空调控制中心进行制冷或者制热;

出风管道,出风管道与中央空调控制中心连接,所述出风管道的管道壁上设置有开口朝下的出风口;

导风罩,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所述导风罩包括框架和若干截面类似“L型”结构的内凹的圆环形导风叶,所述导风叶的半径从内到外依次增大,导风叶从内到外同心等间距固定在十字固定板上,十字固定板的四个端部与框架固接,导风叶的高度从内到外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叶包括环形的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类似于开口朝下的喇叭口结构,第二导流板为水平设置的圆片结构,第一导流板的下边缘与第二导流板的内边缘固接,第二导流板与第一导流板之间的夹角为90度~150度。

进一步的,所述导风叶包括环形的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分别类似于开口朝下的喇叭口结构,第一导流板的下边缘与第二导流板的上边缘固接,第二导流板与第一导流板之间的夹角为90度~150度之间。

进一步的,室外设置有与中央空调控制中心连接的室外机,所述室外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有风能发电机,风能发电机与蓄能器连接,蓄能器为整个系统供电。

进一步的,所述室外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其与蓄能器连接,蓄能器为整个系统供电。

进一步的,还包括回风管路,回风管路与风机与中央空调控制中心之间的第一管路连通。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创造所述的一种具有L型导风叶的中央空调具有以下优势:

(1)本发明创造节能环保,大大节省电力的使用降低成本;

(2)导风罩做了改进,避免直吹,保证人的身体健康,,提高舒适度。

附图说明

构成本发明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创造,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所述的管壁除尘装置示意图(其中环形橡胶条纵向剖开);

图3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所述的除尘器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所述的金属圈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创造实施例所述的导风罩的另外一种结构形式的纵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出风管道;101-中央空调控制中心;102-风机;103-第一管路;104-太阳能电池板;105-室外机;106-风能发电机;107-回风管路;108-隔尘网;109-紫外线灯;110-加湿器;200-电磁铁;210-除尘器;211-金属圈;212-环形橡胶条;2111-第三吸尘口;2112-第二吸尘口;2113-环形空腔;213-吸尘器;2131-吸尘器进风管路;220-控制器;230-吸尘管路;240-小型风能发电机;300-导风罩;310-导风叶;311-第一导流板;312-第二导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创造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创造。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具有L型导风叶的中央空调,包括中央空调控制中心101、出风管道100和管壁除尘装置。中央空调控制中心101与风机102通过第一管路103连接,室外的空气通过风机102进入中央空调控制中心101进行制冷或者制热处理,处理后的气体进入出风管道100,出风管道100与中央空调控制中心101连接。出风管道100的管道壁上设置有开口朝下的出风口。出风管道100的进风口出还设置有隔尘网108和用来杀菌的环形紫外线灯109。与出风口相对的出风管道100内壁上设置有加湿器110。

如图1和图5所示,出风口处设置有导风罩300,导风罩300上方设置有防尘网。导风罩300包括框架和若干截面类似“L型”结构的内凹的圆环形导风叶310,导风叶310的半径从内到外依次增大,导风叶310从内到外同心等间距固定在十字固定板上。十字固定板的四个端部与框架固接,导风叶310的高度从内到外逐渐减小。导风叶310包括环形的第一导流板311和第二导流板312。实施例一:第一导流板311类似于开口朝下的喇叭口结构,第二导流板312为水平设置的圆片结构,第一导流板311的下边缘与第二导流板312的内边缘固接,第二导流板312与第一导流板311之间的夹角为90度~150度。实施例二:第一导流板311和第二导流板312分别类似于开口朝下的喇叭口结构,第一导流板311的下边缘与第二导流板312的上边缘固接,第二导流板312与第一导流板311之间的夹角为90度~150度之间。这样的设计将出风口的进行导流,导流成水平方向的或者斜向下方的,避免直吹。

如图1至图4所示,管壁除尘装置设置在没有设置出风口的出风管道100内,用于清洁出风管道100的内壁。管壁除尘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电磁铁200和位于两个电磁铁200之间的除尘器210,电磁铁200为环形结构,电磁铁200的环形外壁固定在出风管道100的内壁上。电磁铁200分别与设置在出风管道100外侧的控制器220连接,控制器220与远程控制中心连接。控制器220控制两个电磁铁200轮流通电。除尘器210也与控制器220连接。除尘器210包括金属材质的环形金属圈211,金属圈211内设置有容纳灰尘的环形空腔2113,金属圈211的轴心处设置有小型吸尘器213,吸尘器213的吸尘器进风管路2131的自由端封闭,吸尘器进风管路2131的侧壁设置有若干第一吸尘口,吸尘管路230将第一吸尘口分别与环形空腔2113连通。吸尘管路230沿着吸尘器进风管路2131的圆周均匀分布,成辐射状分布。吸尘管路230与金属圈211的轴心线垂直,金属圈211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若干环形均匀分布的第二吸尘口2112,第二吸尘口2112将出风管道100内部和环形空腔2113内部连通。金属圈211的外圆环侧壁的中部设置有突出于外圆环侧壁的环形橡胶条212,为了方便环形橡胶条212能更好的把出风管道100内壁上的尘土刮下,环形橡胶条212的截面为倒置的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腰与上底边之间的夹角为60度到30度之间。金属圈211通过环形橡胶条212与出风管道100的内壁接触,金属圈211与出风管道100的内壁之间留有空隙,环形橡胶条212两侧的金属圈211的外圆环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若干沿圆周均匀分布的第三吸尘口2111。吸尘器进风管路2131的端部设置有小型风能发电机240,小型风能发电机240用于给吸尘器213充电,小型风能发电机240与吸尘器213的充电口通过导线连接。

管壁除尘装置的工作原理为:平时管壁除尘装置不工作,中央空调给室内供风的同时带动小型风能发电机240发电,小型风能发电机240给吸尘器213充电。间隔一端时间远程控制中心控制控制器220打开,控制器220启动吸尘器213,控制器220轮流给两个电磁铁200通电,电磁铁200通电后带有磁性,金属圈211在电磁吸引力的作用下朝向通电的电磁铁200运动,如此往复,除尘器210在两个电磁铁200之间做往复运动。环形橡胶条212将管道内壁的尘土擦拭下来,然后吸尘器213通过第二吸尘口2112和第三吸尘口2111将管道内的灰尘吸入吸尘器213内。

室外设置有与中央空调控制中心101连接的室外机105,室外机105的出风口处设置有风能发电机106,风能发电机106与蓄能器连接,蓄能器为整个系统供电。室外还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104,其与蓄能器连接,蓄能器为整个系统供电。利用风能和太阳能为中央空调供电,既节能又环保,还能减少用电压力。回风管路107与风机102与中央空调控制中心101之间的第一管路103连通,利用引射器原理,回收利用室内的空气。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创造,凡在本发明创造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