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蚕丝智能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82195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蚕丝智能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蚕茧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蚕丝智能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蚕丝,乃我国古代文明产物之一,其之发明当为极早之事。蚕丝是自然界中最轻最柔最细的天然纤维,撤消外力后可轻松恢复原状,内胎不结饼,不发闷,不缩拢,均匀柔和,可永久免翻使用。其本身特有的透气、透湿性能。在将蚕茧拉制成蚕丝后,需要先将蚕丝进行脱脂,脱脂后潮湿的蚕丝需要晾干,单纯的晾干,花费时间长,晒干,收到天气条件的限制,空调吹干,花费的成本高,且空调吹干的蚕丝质量差。影响了蚕丝的高效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蚕丝智能烘干装置,受热均匀,能够快速烘干。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蚕丝智能烘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烘干箱、传送带以及晾晒架,所述烘干箱的上部依次设有风机,所述烘干箱的内部上方设有加热管,所述风机的排风口与所述加热管相对应,所述传送带穿过所述烘干箱的内部,所述晾晒架主要由两根立杆、U形座、旋转杆以及横杆构成,所述两根立杆的底部分别固定在所述传送带上,所述U形座分别固定在所述两根立杆的顶部,所述旋转杆的底部与所述U形座铰接,所述U形座上设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与所述旋转杆的底部紧密配合,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旋转杆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干燥效率高,便于推广使用。本装置更改了现有技术的机构,将传统的烘干房更改为能够移动烘干的生产线,通过将蚕丝悬挂在晾晒架上,晾晒架在传送带的带动下进入到烘干箱中,由于烘干箱上带有多个风机,并且每个风机的风速不同,能够使蚕丝刚开始进入时风速较大,这样可以快速的去除水分,当蚕丝慢慢移动时风机的风速逐级减慢,这样可以防止蚕丝由于温度过高变形。本装置能够快速的进行烘干,并且能够保证蚕丝质量。优选地,所述传送带安装在传送带支架上,所述烘干箱设置在所述传送带支架的上部。优选地,所述传送带的一端通过皮带与设置在传送带支架底部的电机连接。优选地,所述烘干箱的两侧延长度方向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与所述横杆相对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干燥效率高,便于推广使用。本装置更改了现有技术的机构,将传统的烘干房更改为能够移动烘干的生产线,通过将蚕丝悬挂在晾晒架上,晾晒架在传送带的带动下进入到烘干箱中,由于烘干箱上带有多个风机,并且每个风机的风速不同,能够使蚕丝刚开始进入时风速较大,这样可以快速的去除水分,当蚕丝慢慢移动时风机的风速逐级减慢,这样可以防止蚕丝由于温度过高变形。本装置能够快速的进行烘干,并且能够保证蚕丝质量。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蚕丝智能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1、传送带2以及晾晒架,所述烘干箱的上部依次设有风机3,所述烘干箱的内部上方设有加热管4,所述风机的排风口与所述加热管相对应,所述传送带穿过所述烘干箱的内部,所述晾晒架主要由两根立杆5、U形座6、旋转杆7以及横杆8构成,所述两根立杆的底部分别固定在所述传送带上,所述U形座分别固定在所述两根立杆的顶部,所述旋转杆的底部与所述U形座铰接,所述U形座上设有缓冲块9,所述缓冲块与所述旋转杆的底部紧密配合,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旋转杆连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由于蚕丝的长度不同,如果晾晒架设置一个固定的高度,就会出现蚕丝的下部接触传送带的情况,导致下部堆积,晾干的进度与上部的情况出现差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装置在立杆上部设置一个U形座,旋转杆能够在U形座上旋转,这样就可以根据不同长度蚕丝旋转不同的高度,为了固定旋转杆,在旋转杆和U形座之间设置一个缓冲块,缓冲块底部可以由一个弹簧支撑,这样缓冲块始终与旋转杆底部摩擦,这样就既能够使旋转杆转动,又可以防止旋转杆过于松动而自行转动。所述传送带安装在传送带支架10上,所述烘干箱设置在所述传送带支架的上部。所述传送带的一端通过皮带与设置在传送带支架底部的电机11连接。为了便于观察内部蚕丝的烘干情况,所述烘干箱的两侧延长度方向设有观察窗12,所述观察窗与所述横杆相对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干燥效率高,便于推广使用。本装置更改了现有技术的机构,将传统的烘干房更改为能够移动烘干的生产线,通过将蚕丝悬挂在晾晒架上,晾晒架在传送带的带动下进入到烘干箱中,由于烘干箱上带有多个风机,并且每个风机的风速不同,能够使蚕丝刚开始进入时风速较大,这样可以快速的去除水分,当蚕丝慢慢移动时风机的风速逐级减慢,这样可以防止蚕丝由于温度过高变形。本装置能够快速的进行烘干,并且能够保证蚕丝质量。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