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文丘里效应的中庭热量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76431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量回收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文丘里效应的中庭热量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北方漫长的冬季,特别是高层建筑在室内外温差和自身高度的作用下,建筑物内部存在较大的热压,在此热压的作用下,建筑内部高度中间位置将出现中性面,中性面以下室外冷空气从房间的门窗缝隙或开启的洞口进入室内,进入的冷空气经室内的散热设备加热后温度升高,密度变小,经建筑物内部的垂直空间向上流动,在中性面以上,这些热空气会从房间窗户缝隙排除室内,如果该建筑物设有中庭,中庭的室内环境温度会出现下冷上热的现象,有时温度差还很大,特别是中庭底部温度过低,人员的舒适度大大降低,反之,中庭顶部温度过高,此处空气的热量难以利用,一般从上层的窗户缝隙排出室内,造成很大的能量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冬季北方的高层建筑在供暖过程中能量浪费的问题而提供的一种利用文丘里效应的中庭热量回收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利用文丘里效应的中庭热量回收系统包括有上隔板、下隔板、文丘里管、送风道和回风道,其中上隔板和下隔板设在建筑物中庭的中性面位置处,数个并联的文丘里管布设在上隔板和下隔板之间的空腔中,上隔板和下隔板上设有开口,开口的位置对应文丘里管的进口和出口,文丘里管中间部位还开设有通风口,通风口位于上隔板和下隔板之间的空腔中,送风道设在中庭的周圈,送风道的开口位于中庭的上部,回风道设在中庭下部两侧,中庭的底部设有辐射地板,辐射地板下部设有折返风道,送风道通过折返风道与回风道相连通,回风道的出风口与上隔板和下隔板之间的空腔相连通。送风道和回风道外壁均设有绝热保温层。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冬季,建筑内部存在较大热压,在热压作用下,建筑物高度中间位置将出现中性面,同时,在热压的作用下,中性面以下室外空气进入室内,中性面以上室内空气将排出室外,进入室内的冷空气经室内散热设备加热后温度升高,密度变小,沿建筑物垂直空间上浮,建筑物的中庭处将形成较大的上升气流(入射风量),在建筑中庭中性面附近布置装有文丘里管的上隔板和下隔板,该上升气流经并联的文丘里管时,由于文丘里效应的存在,文丘里管中间部位气流速度变快,将形成较大负压,在该负压的作用下,中庭顶部热空气(引射风量)经送风道、折返风道和回风道返回至上隔板和下隔板之间的空腔内,经文丘里管中间部位引射后返回中庭顶部空间,而中庭顶部热空气(引射风量)在经过底部的辐射地板时,将热量释放给辐射地板,辐射地板升温后,热量以辐射的形式传递给室内空气。文丘里管的结构尺寸以引射风量与入射风量比为1:2,文丘里管中间部位所形成负压足以克服引射风量经送风道、折返风道、回风道、隔板夹层阻力消耗和热空气下降所需克服的浮升力为设计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系统结构简单,无外界动力、实现中庭顶部空气热量的回收利用的系统,可以有效改善中庭底部的舒适度,降低中庭地面的散热设备负荷,节约能源消耗。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1、上隔板2、下隔板3、文丘里管4、送风道5、回风道6、中庭7、辐射地板8、折返风道。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利用文丘里效应的中庭热量回收系统包括有上隔板1、下隔板2、文丘里管3、送风道4和回风道5,其中上隔板1和下隔板2设在建筑物中庭6的中性面位置处,数个并联的文丘里管3布设在上隔板1和下隔板2之间的空腔中,上隔板1和下隔板2上设有开口,开口的位置对应文丘里管3的进口和出口,文丘里管3中间部位还开设有通风口,通风口位于上隔板1和下隔板2之间的空腔中,送风道4设在中庭6的周圈,送风道4的开口位于中庭6的上部,回风道5设在中庭6下部两侧,中庭6的底部设有辐射地板7,辐射地板7下部设有折返风道8,送风道4通过折返风道8与回风道5相连通,回风道5的出风口与上隔板1和下隔板2之间的空腔相连通。送风道4和回风道5外壁均设有绝热保温层。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冬季,建筑内部存在较大热压,在热压作用下,建筑物高度中间位置将出现中性面,同时,在热压的作用下,中性面以下室外空气进入室内,中性面以上室内空气将排出室外,进入室内的冷空气经室内散热设备加热后温度升高,密度变小,沿建筑物垂直空间上浮,建筑物的中庭6处将形成较大的上升气流(入射风量),在建筑中庭6中性面附近布置文丘里管3的上隔板1和下隔板2,该上升气流经并联的文丘里管3时,由于文丘里效应的存在,文丘里管3中间部位气流速度变快,将形成较大负压,在该负压的作用下,中庭6顶部热空气(引射风量)经送风道4、折返风道8和回风道5返回至上隔板1和下隔板2之间的空腔内,经文丘里管3中间部位引射后返回中庭6顶部空间,而中庭6顶部热空气(引射风量)在经过底部的辐射地板7时,将热量释放给辐射地板7,辐射地板7升温后,热量以辐射的形式传递给室内空气。文丘里管3的结构尺寸以引射风量与入射风量比为1:2,文丘里管3中间部位所形成负压足以克服引射风量经送风道4、折返风道8、回风道5、隔板夹层阻力消耗和热空气下降所需克服的浮升力为设计依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