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中,壁挂室内机都是只有一个出风口,出风口处具有导风板控制风向。而导风板的送风厚度小,舒适性不能达到消费者需要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送风厚度,舒适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第一出风口以及第二出风口,壳体包括蜗壳;出风风道,形成在壳体内,出风风道包括与第一出风口对应的第一出风风道以及与第二出风口对应的第二出风风道;其中,蜗壳包括蜗壳本体以及连接在蜗壳本体底端的第一切换件,第一切换件具有封堵第一出风风道的第一封堵位置以及打开第一出风风道的第一打开位置。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口位于第二出风口的下方。
进一步地,第一切换件可枢转地连接在蜗壳本体的底端。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切换件,设置在第二出风风道内,第二切换件具有封堵第二出风风道的第二封堵位置以及打开第二出风风道的第二打开位置。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蜗舌,第二切换件可枢转地连接在蜗舌上。
进一步地,第一切换件和第二切换件均为挡板结构。
进一步地,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出风风道内的分隔块,分隔块将出风风道分隔为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
进一步地,分隔块具有朝向第一出风风道的第一配合面以及朝向第二出风风道的第二配合面,第一切换件处于第一封堵位置时,第一切换件与第二配合面平齐,第二切换件处于第二封堵位置时,第二切换件与第一配合面平齐。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一导风板。
进一步地,第二出风口处设置有第二导风板。
进一步地,第一出风口位于第二出风口的下方,空调器制冷时,第一切换件处于第一封堵位置,第二切换件处于第二打开位置,空调器制热时,第一切换件处于第一打开位置,第二切换件处于第二封堵位置。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空调器的出风风道包括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第一切换件具有封堵第一出风风道的第一封堵位置以及打开第一出风风道的第一打开位置。当第一切换件处于第一封堵位置时,第二风道进行出风,当第一切换件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同时出风,进而加大出风厚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送风厚度小,舒适性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实施例的纵剖结构示意图,其中,空调器的第一切换件处于第一封堵位置且第二切换件处于第二打开位置;
图2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第一切换件处于第一打开位置且第二切换件处于第二封堵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1中空调器的第一切换件处于第一打开位置且第二切换件处于第二打开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21、第一出风口;122、第二出风口;13、蜗壳;131、蜗壳本体;132、第一切换件;14、蜗舌;21、进风风道;22、出风风道;221、第一出风风道;222、第二出风风道;31、第二切换件;40、分隔块;41、第一配合面;42、第二配合面;50、第一导风板;60、第二导风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10和出风风道22。其中,壳体10上设置有进风口11、第一出风口121以及第二出风口122,壳体10包括蜗壳13。出风风道22形成在壳体10内,出风风道22包括与第一出风口121对应的第一出风风道221以及与第二出风口122对应的第二出风风道222。其蜗壳13包括蜗壳本体131以及连接在蜗壳本体131底端的第一切换件132,第一切换件132具有封堵第一出风风道221的第一封堵位置以及打开第一出风风道221的第一打开位置。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空调器的出风风道包括第一出风风道和第二出风风道,第一切换件具有封堵第一出风风道的第一封堵位置以及打开第一出风风道的第一打开位置。当第一切换件处于第一封堵位置时,第二风道进行出风,当第一切换件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同时出风,进而加大出风厚度。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送风厚度,舒适性差的问题。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出风口121位于第二出风口122的下方。也即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在沿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上述结构使得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组成了一个沿竖直方向较宽的出风结构。当第一切换件132处于第一封堵位置时,仅第二出风口122出风,此时出风模式和现有技术中的壁挂空调一致。当第一切换件132处于第一打开位置时,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同时出风,此时出风厚度加大,因此出风吹在使用者身上的面积加大,使用者舒适性好。同时,用户可以控制第一切换件的位置在普通出风模式和加厚出风模式中进行选择。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切换件132可枢转地连接在蜗壳本体131的底端。具体地,第一切换件132可摆动地设置,当第一切换件朝上摆动时,第一切换件将第一出风风道221隔离,此时空调器仅第二出风口122出风。当第一切换件132向下摆动时,第一切换件将第一出风风道221打开,此时空调器的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同时出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第二切换件31。第二切换件31设置在第二出风风道222内,第二切换件31具有封堵第二出风风道222的第二封堵位置以及打开第二出风风道222的第二打开位置。具体地,第二切换件31能够对第二出风风道222进行打开和关闭,进而使得空调器有多种出风模式,具体地,空调器可实现仅第一出风口121出风、仅第二出风口122出风以及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同时出风。同时配合第一出风口121和第二出风口122的的位置关系,空调器还可以实现上出风,下出风以及上下同时出风。上述结构使得空调器的出风模式更加的多样化,从而提高用户的舒适度。
如图2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壳体10还包括蜗舌14,第二切换件31可枢转地连接在蜗舌14上。具体地,第二切换件31铰接在蜗舌14上。上述结构使得当第二切换件31处于第二封堵位置时,第二切换件31能够从第二出风风道222的入口处将其封堵,使得从风机流出的出风能够更加平滑的经过第二切换件的表面,保证出风的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二切换件31铰接在蜗舌14的远离换热器的端部。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切换件132和第二切换件31均为挡板结构。当然,第一切换件132和第二切换件31也可以为其他的切换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空调器还包括设置在出风风道22内的分隔块40,分隔块40将出风风道22分隔为第一出风风道221和第二出风风道222。上述结构通过分隔块40将较大的出风风道22分隔为第一出风风道221和第二出风风道222,进而不必在空调器内设置单独的两个风道结构,从而简化了制造工艺。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分隔块40具有朝向第一出风风道221的第一配合面41以及朝向第二出风风道222的第二配合面42,第一切换件132处于第一封堵位置时,第一切换件132与第二配合面42平齐,第二切换件31处于第二封堵位置时,第二切换件31与第一配合面41平齐。具体地,第一配合面41和第二配合面42之间呈锐角,其中,第一配合面41形成了第一出风风道221的风道侧壁,第二配合面42形成了第二出风风道222的风道侧壁。同时通过调整第一切换件132、第二切换件31、第一配合面41和第二配合面42之间的配合关系,能够使得第一出风风道221和第二出风风道222的风道侧壁更加的平滑,从而保证出风稳定性。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出风口121处设置有第一导风板50,第二出风口122处设置有第二导风板60。同时,第一导风板50可以对第一出风口121处的出风方向进行调整,第二导风板60可以对第二出风口122处的出风方向进行调整。同时,当第一出风口121不工作时,第一导风板50关闭,当第二出风口122不工作时,第二导风板60关闭,从而防止异物进入。
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制冷上出风,制热下出风”的出风模式,具体地,第一出风口121位于第二出风口122的下方。如图1所示,空调器制冷时,第一切换件132处于第一封堵位置,第二切换件31处于第二打开位置,如图2所示,空调器制热时,第一切换件132处于第一打开位置,第二切换件31处于第二封堵位置。上述的出风模式用户舒适度更好,具体地,由于冷空气较重,制冷上出风一方面避免冷气直吹用户,另一方面冷空气能够从高处沉降,从而快速改善室内温度。由于热空气较轻,制热上出风一方面能够实现地毯式出风,另一方面热空气由低处渐渐上升,从而使室内快速升温。
本申请实现了如下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分体机内机采用旋转风道,即制冷时第一切换件132处于第一封堵位置,第二切换件31处于第二打开位置。通过制冷出风口出风,冷空气送至房间顶部后自由下沉,制冷无风感,由于此种风道送风方式可实现风量零损失,所以冷空气可被送至房间的每个角落每个位置。制热时第一切换件132处于第一打开位置,第二切换件31处于第二封堵位置。通过制热出风口出风,由于热空气上浮冷空气下沉,热空气通过此风口可实现垂直送风,将热量以最快的时间最短的距离送至人体活动区域,最大化减少热空气上浮,能量利用率最高,舒适性最佳。当上下风口全部打开时,吹风厚度增大,实现广角度送风。
制冷和制热模式都遵循了空气流动基本原理,实现风量零损失,送风无死角,在相同配置下发挥出最佳性能,能量利用率最高,舒适性最佳。
其中,蜗舌可以进行旋转、滑动或者分段转动等方式,实现风口变化。蜗壳可以进行旋转,滑动或者分段转动等方式,实现风口变化。第一导风板50设置在下方风口,可以是单个导风板,也可是多个导风板,可以设置在下风口上方,也可以设置在下风口下方。第二导风板60设置在上方风口,可以是单个导风板,也可是多个导风板,可以设置在上风口上方,也 可以设置在上风口下方。分隔块40设置在上下风口之间,分隔块40可以固定设置也可以进行运动,实现导风等作用。也可以设置显示、灯光或其它装饰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