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壁挂式空调内机出风口常用的导风板结构为水平导风结构,其中包括单导风板和双导风板结构。单导风板为出风口只有一个导风板,只能通过改变导风板旋转角度改变出风方向,不能实现动态送风。双导风板的转轴分别布置在出风口的上端和下端。通过曲柄连接两个导风板,有一个电机驱动两个导风板同步转动。另一种为两个电机分别带动一个导风板,导风板的方向可以分别控制。双导风板可以满足动态送风的要求,但是制冷制热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制冷时的风向上吹房间降温快,制热时风向下吹时房间升温快以及风量大小也会影响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室内机吹风舒适性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内机,包括:底壳部,具有出风风道;导风部,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壳部上,至少部分的导风部位于出风风道内,导风部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导风部位于第一导风位置时的导风方向与导风部位于第二导风位置时的导风方向具有夹角。
进一步地,导风部包括:第一导风件,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壳部上,至少部分的第一导风件位于出风风道内,当第一导风件处于第一导风位置时,第一导风件与出风风道的第一侧壁相贴合,当第一导风件处于第二导风位置时,第一导风件与出风风道的第二侧壁相贴合。
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转轴部,转轴部沿底壳部的延伸方向设置于底壳部上并位于出风风道的出口处,第一导风件的第一端与转轴部相连接,第一导风件的与第一导风件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位于出风风道内。
进一步地,转轴部包括:第一转轴,设置于底壳部上,第一导风件的第一端与第一转轴相连接。
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第一驱动器,设置于底壳部上,第一驱动器驱动第一转轴转动。
进一步地,转轴部还包括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壳部上,室内机还包括:第二导风件,第二导风件的第一端与第二转轴相连接,第二导风件伴随第二转轴转动。
进一步地,第二转轴与第一转轴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第二驱动器,设置于底壳部上,第二驱动器驱动第二转轴转动。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件处于第一导风位置或第二导风位置时,第二导风件的导风面与第一导风件的导风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进一步地,室内机包括:第二导风件,第二导风件可活动地套设于转轴部上;第三驱动部,设置于底壳部上,第三驱动部驱动第二导风件以使第一导风件处于第一导风位置或第二导风位置时,第二导风件的导风面与第一导风件的导风面位于同一平面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为上述的室内机。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室内机包括底壳部和导风部。底壳部具有出风风道。导风部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壳部上,至少部分的导风部位于出风风道内,导风部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导风部位于第一导风位置时的导风方向与导风部位于第二导风位置时的导风方向具有夹角。通过在底壳上设置导风部,并将至少部分的导风部设置于出风风道内进行导风,使得室内机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具有不同导风方向的出风口,增加了室内机制冷模式下的送风厚度以及在制热模式下气流的落地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室内机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下的导风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下的导风部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3示出了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底壳部;11、出风风道;20、导风部;21、第一导风件;22、第二导风件;30、转轴部;31、第一转轴;32、第二转轴;40、蜗舌;50、贯流风叶。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内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该室内机包括底壳部10和导风部20。底壳部10具有出风风道11。导风部20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壳部10上,至少部分的导风部20位于出风风道11内,导风部20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导风部20位于第一导风位置时的导风方向与导风部20位于第二导风位置时的导风方向具有夹角。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底壳上设置导风部20,并将至少部分的导风部20设置于出风风道11内进行导风,使得室内机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具有不同导风方向的出风口,增加了室内机制冷模式下的送风厚度以及在制热模式下气流的落地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室内机的舒适性。
其中,导风部20包括第一导风件21。第一导风件21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壳部10上,至少部分的第一导风件21位于出风风道11内,当第一导风件21处于第一导风位置时,第一导风 件21与出风风道11的第一侧壁相贴合,当第一导风件21处于第二导风位置时,第一导风件21与出风风道11的第二侧壁相贴合。这样设置能够根据室内机的工作模式对第一导风件21的位置进行调整。如图1所示,当室内机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导风件21与出风风道11的第一侧壁相贴合,且第一侧壁上设置有蜗舌40,第一导风件21将贯流风叶50吹出的风导向室内,由于此时第一导风件21与第一侧壁相贴合,所以经第一导风件21导出的热风的方向是直接吹响底面,由于热空气要上浮,所以这样设置导风方式有效地加快了热风与室内冷空气进行热交换的速度,从而提高了室内机的制热效率。如图1所示,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相对设置,即第一侧壁位于底壳部10的上端,第二侧壁位于底壳部10的下端。如图2所示,当室内机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导风件21与第二侧壁相贴合,由于冷空气的密度大于常温空气的密度,制冷时的冷空气经第一导风件21引导吹向室内的顶部,继而慢慢下降,使得冷风经过人体时增加人体的舒适感。
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转轴部30。转轴部30沿底壳部10的延伸方向设置于底壳部10上并位于出风风道11的出口处,第一导风件21的第一端与转轴部30相连接,第一导风件21的与第一导风件21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位于出风风道11内。这样设置有效地增加了第一导风件21的活动性,使得第一导风件21能够在出风风道11中围绕转轴部30转动。当然,可以根据第一导风件21的尺寸限定转轴部30距离出风风道11的风道口的距离。也可以根据第一导风件21伸入出风风道11中的长度限定第一导风件21的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机包括转轴部30和第一驱动器。转轴部30包括第一转轴31设置于底壳部10上,第一导风件21的第一端与第一转轴31相连接。第一驱动器设置于底壳部10上,第一驱动器驱动第一转轴31转动。这样设置使得第一转轴31在第一驱动器的带动下而发生转动,继而带动第一导风件21在出风风道11内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转轴部30包括第一转轴31和第二转轴32。第一转轴31设置于底壳部10上,第一导风件21的第一端与第一转轴31相连接。第一驱动器设置于底壳部10上,第一驱动器驱动第一转轴31转动。这样设置使得第一转轴31在第一驱动器的带动下而发生转动,继而带动第一导风件21在出风风道11内转动。第二转轴32可转动地设置底壳部10上。室内机还包括第二导风件22。第二导风件22的第一端与第二转轴32相连接,第二导风件22伴随第二转轴32转动。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增加室内机的导风性能。其中,第二导风件22的与第二导风件22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为自由端。
在本实施例中,在保证第一导风件21的第一端与第二导风件22的第一端始终处于密封不漏风的前提下,可以将第一转轴31的转轴与第二转轴32的转轴设置成相互平行的转轴。
优选地,第二转轴32与第一转轴31同轴设置。即将第二转轴32与第一转轴31采用同心轴设置,通过同心转轴上的第一导风件21、第二导风件22的不同运转角度,形成不同的出风口形式,利用第一导风件21、第二导风件22导风机构的配合在制热以及制冷时形成不同的出风口。这样设置能够达到增加制冷时送风厚度以及制热时气流更好的落地的效果并达到动态送风的目的,从而提高室内机的舒适性。
在本实施例中,制冷时,第一导风件21封闭内部风道,第一导风件21与出风风道11形成唯一风口,防止了出风风道11的漏风,增加送风厚度,提高风量进而提高室内机的舒适性。制热时第一导风件21、第二导风件22形成一个向下的出风口,配合风道形状使得吹出的风落地的距离离室内地面更近,提高了室内机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室内机还包括第二驱动器。第二驱动器设置于底壳部10上,第二驱动器驱动第二转轴32转动。通过采用不同的的驱动器对第一导风件21、第二导风件22进行驱动,增加了第一导风件21、第二导风件22转动角度的可调性。
优选地,第一导风件21处于第一导风位置或第二导风位置时,第二导风件22的导风面与第一导风件21的导风面位于同一平面内。制冷时通过改变第一导风件21、第二导风件22的运转角度实现动态送风,第一导风件21通过设置在底壳上的电机即驱动器转至出风口的下端,第二导风件22转到最顺出风角度,第一导风件21、第二导风件22形成一个大的导风板,增加送风厚度,提高风量进而提高室内机的舒适性。制热时,第一导风件21转至出风口的上端,封闭风道内部,第二导风件22和第一导风件21运转至平行且共线的形成出风口斜向下的出风口,使得吹风落地效果好,提高了室内机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室内机包括第二导风件22和第三驱动部。第二导风件22可活动地套设于转轴部30上。第三驱动部设置于底壳部10上,第三驱动部驱动第二导风件22以使第一导风件21处于第一导风位置或第二导风位置时,第二导风件22的导风面与第一导风件21的导风面位于同一平面内。这样设置能够进一步地增加室内机的舒适性。
上述实施例中的室内机还可以用于空调器设备技术领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室内机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室内机。该室内机包括底壳部10和导风部20。底壳部10具有出风风道11。导风部20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壳部10上,至少部分的导风部20位于出风风道11内,导风部20具有第一导风位置和第二导风位置,导风部20位于第一导风位置时的导风方向与导风部20位于第二导风位置时的导风方向具有夹角。通过在底壳上设置导风部20,并将至少部分的导风部20设置于出风风道11内进行导风,使得室内机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下具有不同导风方向的出风口,增加了室内机制冷模式下的送风厚度以及在制热模式下气流的落地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室内机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弥补现有技术中的单导风板和双导风板现有技术的缺陷,在空调制冷制热不同模式下调整双导风板的组合形式,使得空调送风更符合人体感官,提升了空调的舒适性。
将第一导风件21、第二导风件22固定在各自的旋转轴上,其旋转轴同心。分别通过各自的电机控制绕着转轴分别运动到理想位置。
制冷模式时:如图2所示,制冷时,第一导风件21绕着转轴部30旋转,直至风道内部封闭。第二导风件22也绕着的转轴部30旋转到最顺位置,两者形成一个向上的出风口,增加了送风厚度,进而提高了室内机的舒适性。这样冷风就沿着第一导风件21与第二导风件22组成的大导风板吹向室内的上方,由于冷空气密度大于常温空气密度,所以冷空气会从上方慢慢流向下方,经过人体的时候会给人全身一种凉爽的感觉。
制热模式时:如图1所示,制热时,第一导风件21与第二导风件22组合成一个斜向下的大导风板,形成一个向下的出风口,热风沿着大导风板的引导方向,吹向室内的下方,由于热空气密度小于常温空气密度,所以热空气会慢慢上升,经过人体的时候会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上述内外导风板的尺寸可以调整在任意适当的范围内都可以实现以上作用,导风板转动方式可以调整,风道形状亦可调整。
第一导风件21与第二导风件22的摆放位置也可以调整,导风板放在不同位置依然可以实现很好的制热舒适性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同心不同转轴的内外导风板组合满足了常规双导风板的动态送风,同时提升了制冷舒适性能以及制热舒适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