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板式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热泵热水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热泵热水机上的板式换热器是用于实现冷媒与水进行热量交换的部件,为了节能降耗,提高换热能效,板式换热器都需要进行保温,以避免热量的损耗。常规的板式换热器保温方式是在换热器外面包裹一层海绵,再用电工胶带包扎起来。板式换热器一般是长方体的形状,另外在换热器上面会引出冷媒进管、冷媒出管、板换进水管,板换出水管,感温盲管,换热器四周总共有六个表面,包裹保温海绵时需要把六个面全部密封包裹住,同时需要避开各处管口。海绵包裹完成后,再用电工胶带把海绵包扎起来,以防止海绵翘起或者脱落。这种操作方式产品档次不高,并且生产效率低下,生产员工需要耗费很多工时,投入产出低,生产成本高。另外,在市场上,板式换热器维修更换后需要客户记得把保温海绵包裹上,这增加了客户操作难度,实际上产品维修过程中存在客户忘记包裹海绵或者漏包海绵,或者包裹的不好的情况,这就造成了板式换热器保温不良,影响产品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所述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保温效果好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热泵热水机,所述热泵热水机包括上述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热泵热水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具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一端具有敞开口,所述盒体上靠近所述敞开口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卡合部,所述盒体上设有避让缺口,所述避让缺口的一端敞开以构造成敞开端,另一端封闭以构造成封闭端;以及盒盖,所述盒盖与所述盒体连接,且所述盒盖嵌设在所述敞开口处以遮挡所述敞开口,所述盒盖上设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适于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以在所述盒盖的周向方向上限定其位移,所述第二卡合部适于封闭所述敞开端,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中的一个形成为卡合槽,另一个形成为卡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通过在盒体上设置第一卡合部,在盒盖上设置与第一卡合部卡合的第二卡合部,可以限定盒盖在其周向方向上的位移,提高盒体与盒盖的配合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保温盒的保温效果。同时,在盒体上设置避让缺口,当盒盖与盒体装配完成后,第二卡合部可以封堵避让缺口的敞开端,从而可以牢固的固定板式换热器电加热带上的进线和出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卡合部为多个且前所述敞开口的周向方向间隔开,所述第二卡合部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卡合部与多个所述第一卡合部一一对应。
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卡合部中至少存在一个第一卡合部,该第一卡合部在所述敞开口周向方向上的宽度与其余第一卡合部的宽度不相同。
可选地,多个所述第一卡合部对称分布在所述盒盖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盒盖上设有至少一个U型缺口,所述U型缺口的一端敞开,另一端封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盒体上设有异型孔,所述异型孔贯通所述盒体且所述异型孔的部分内壁上具有缺口台阶。
可选地,所述异型孔包括:第一孔段,所述第一孔段靠近所述容纳腔且与所述容纳腔连通;以及第二孔段,所述第二孔段远离所述容纳腔且与所述第一孔段连通,所述第二孔段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孔段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二孔段与所述第一孔段的部分连接处被构造成所述缺口台阶。
优选地,所述第二孔段的远离所述容纳腔的端部具有倒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段横截面的外轮廓线形成为圆形,所述第二孔段横截面的外轮廓线由多条曲率半径不同的曲线构造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保温盒为一体成型件或所述盒体包括多块拼接的拼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热水机,包括板式换热器和上述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所述保温盒设在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热水机,通过设置上述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可以提高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从而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热泵热水机的工作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热泵热水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热泵热水机,可以提高空调器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的左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的后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温盒的主视图;
图7是沿图6中A-A线的截面图;
图8是图7中B处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温盒的爆炸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温盒的盒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温盒的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温盒的盒体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温盒的盒盖的另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的右视图;
图15是图14中C处的放大图;
图1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中D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热泵热水机1000,
保温盒100,
盒体1,容纳腔11,敞开口111,
限位台阶12,竖直面121,水平面122,
第一凸起13,第一侧壁131,第二侧壁132,
第一卡合部14,避让缺口15,
异型孔16,缺口台阶161,第一孔段162,第二孔段163,倒角164,
盒盖2,限位凸台21,第二凸起22,第三侧壁221,第四侧壁222,
U型缺口23,第二卡合部24,
冷媒进管201,冷媒出管202,进水管203,出水管204,电加热带205,进线206,出线207,固定螺母208,引出线209,扎线带210,感温盲管2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1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100。
如图1-图1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100,包括盒体1和盒盖2。
具体地,盒体1具有容纳腔11,容纳腔11的一端具有敞开口111,盒体1上靠近敞开口111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卡合部14,盒体1上设有避让缺口15,避让缺口15的一端敞开以构造成敞开端,另一端封闭以构造成封闭端。盒盖2与盒体1连接,且盒盖2嵌设在敞开口111处以遮挡敞开口111,盒盖2上设有第二卡合部24,第二卡合部24适于与第一卡合部14卡合以限定盒盖2在其周向方向上的位移,第二卡合部24适于封闭敞开端,第一卡合部14和第二卡合部24中的一个形成为卡合槽,另一个形成为卡凸(例如在图10和图11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卡合部14形成为卡合槽,第二卡合部24形成为卡凸)。
需要说明的是,板式换热器上覆盖有电加热带205,用于给换热器加热,避免冬天环境温度过低时板式换热器被冻坏。避让缺口15可以用于电加热带205的进线206和出线207通过,而避让缺口15一端敞开一端封闭便于进线206和出线207从敞开端卡入避让缺口15内,当进线206和出线207卡入避让缺口15内且盒盖2嵌设在盒体1的敞开口111处时,第二卡合部24适于封闭敞开端,从而对进线206和出线207起到限位的作用,防止进线206和出线207从避让缺口15内脱出。同时,第一卡合部14与第二卡合部24卡合可以提高盒盖2与盒体1配合的效果,从而提高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100,通过在盒体1上设置第一卡合部14,在盒盖2上设置与第一卡合部14卡合的第二卡合部24,可以限定盒盖2在其周向方向上的位移,提高盒体1与盒盖2的配合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保温盒100的保温效果。同时,在盒体1上设置避让缺口15,当盒盖2与盒体1装配完成后,第二卡合部24可以封堵避让缺口15的敞开端,从而可以牢固的固定板式换热器电加热带205上的进线206和出线20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封闭端的内周壁形成为弧形面。由此,当进线206和出线207卡入避让缺口15内时,弧形面可以与进线206或出线207的外周壁紧密贴合,从而减小镂空的面积,减少板式换热器的散热,提高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优选地,如图14和图15所示,避让缺口15为两个且沿敞开口111的周向间隔设置,两个避让缺口15分别与电加热带205的进线206和出线207配合,提高对进线206和出线207的固定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卡合部14为多个且沿敞开口111的周向方向间隔开,第二卡合部24为多个,且多个第二卡合部24与多个第一卡合部14一一对应。例如,在图10和图11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卡合部14为四个且沿敞开口111的周向方向间隔分布,在敞开口111的左右两侧分别间隔设置两个第一卡合部14,相应地,第二卡合部24为四个且在盒盖2的左右两侧间隔设置,并与第一卡合部14一一对应。由此,可以增加对盒盖2在其周向方向上的限定作用,进一步地提高盒体1与盒盖2的配合效果,从而提高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多个第一卡合部14中至少存在一个第一卡合部14,该第一卡合部14在敞开口111周向方向上的宽度与其余第一卡合部14的宽度不相同。相应地,多个第二卡合部24中至少存在一个第二卡合部24,该第二卡合部24在盒盖2的周向方向上的宽度与其余第二卡合部24的宽度不相同,且该第二卡合部24与上述该第一卡合部14一一对应且配合。这样的设计可以起到防呆的作用,可以避免装配时将盒盖2装反,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在图10和图11所示的示例中,位于敞开口111左侧的两个第一卡合部14在敞开口111的周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其余第二卡合部24的宽度,相应地,位于盒盖2左侧的两个第二卡合部24在盒盖2的周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其余第二卡合部24的宽度,由此可以防止盒盖2装反。
可选地,如图10所示,多个第二卡合部24对称分布在盒盖2的两侧。相应地,如图11所示,多个第一卡合部14对称分布在敞开口111的两侧。由此,便于简化盒体1与盒盖2的结构及生产工艺,有利于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容纳腔11上靠近敞开口111的位置处设有限位台阶12和第一限位部,盒盖2的周壁上设有限位凸台21,限位凸台21适于与限位台阶12相抵以限定盒盖2在朝向容纳腔11内侧方向上的位移。例如,如图7所示,限位台阶12可以用于限定盒盖2在朝向后侧方向(如图7所示的后侧方向)上的位移。盒盖2上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适于与第一限位部配合以限定盒盖2在朝向容纳腔11外侧方向上的位移。例如,如图7所示,第一限位部可以用于限定盒盖2在朝向前侧方向(如图7所示的前侧方向)的上位移。由此,可以通过限位台阶12和限位凸台21的配合以及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配合实现盒盖2与盒体1在盒盖2朝向容纳腔11内侧和外侧的方向上的固定,防止盒体1与盒盖2分离,从而提高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另外,该种方式的保温盒100,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可选地,第一限位部形成为限位凹槽,第二限位部适于嵌设在限位凹槽内。例如,第二限位部可以形成为与限位凹槽相适配的限位凸起,通过限位凸起与限位凹槽的配合实现对盒盖2在朝向容纳腔11外侧的位移。由此,便于限定盒盖2在朝向容纳腔11外侧方向的位移,提高盒体1与盒盖2连接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
可选地,如图8所示,第一限位部形成为第一凸起13,且第一凸起13包括第一侧壁131和第二侧壁132,第一凸起13的朝向容纳腔11内部的侧壁被构造成第一侧壁131,第一凸起13的朝向容纳腔11外部的侧壁被构造成第二侧壁132,第二限位部形成为第二凸起22且包括第三侧壁221和第四侧壁222,第二凸起22的朝向容纳腔11内部的侧壁被构造成第三侧壁221,第二凸起22的朝向容纳腔11外部的侧壁被构造成第四侧壁222,第四侧壁222适于与第一侧壁131相抵。由此,当盒盖2向盒体1上安装时,第三侧壁221先与第二侧壁132接触,当盒盖2相对盒体1向后移动的过程中,第三侧壁221与第二侧壁132分离,第一侧壁131和第四侧壁222接触,盒盖2完全嵌设在盒体1的敞开口111处,第一侧壁131可以限定第四侧壁222的位移,从而第一凸起13可以限定第二凸起22在朝向容纳腔11外侧方向的位移,进而可以限定盒盖2在朝向容纳腔11外侧方向上的位移,提高盒体1与盒盖2固定的可靠性,保证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
优选地,在从第二凸起22的固定端至自由端的方向上,第三侧壁221和第四侧壁222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由此,在盒盖2向盒体1上安装或从盒体1上拆卸时,第三侧壁221和第四侧壁222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便于盒盖2向盒体1上的安装以及盒盖2从盒体1上的拆卸。具体地,第二凸起22的横截面可以形成为三角形或半圆形。例如,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第二凸起22的横截面形成为三角形。由此,便于盒盖2向盒体1上的安装以及盒盖2从盒体1上的拆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限位台阶12包括竖直面121和水平面122,竖直面121的一端被构造成敞开口111,竖直面121的另一端与水平面122的一端连接,水平面122适于与限位凸台21相抵,第一限位部设在竖直面121上且第一限位部与水平面122具有预定距离,第二限位部设在限位凸台21的自由端端面上。由此,限位台阶12的水平面122与限位凸台21相抵可以限定盒盖2在朝向容纳腔11的内侧的方向上的位移,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配合,且第一限位部与水平面122具有预订距离可以使第二限位部位于第一限位部的后侧以限制盒盖2在朝向容纳腔111外部方向上的位移,从而保证盒盖2与盒体1的良好配合,进而保证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
可选地,如图11所示,限位台阶12沿敞开口111的周向方向延伸,由此,可以增加限位台阶12对盒盖2在朝向容纳腔11内侧方向上的限位。优选地,如图9所示,限位凸台21呈条状且沿盒盖2的周向方向延伸。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增加限位凸台21和限位台阶12之间的限定效果,进一步地限定盒盖2在朝向容纳腔11内侧方向上的位移,增加盒盖2与盒体1的配合效果,保证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限位部沿敞开口111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二限位部沿盒盖2的周向方向延伸,由此可以增加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限位作用,提高盒盖2与盒体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例如,在图11和图13所示的示例中,第一凸起13沿敞开口111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二凸起22沿盒盖2的周向方向延伸,由此可以增加盒盖2与盒体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6、图10和图13所示,盒盖2上设有至少一个U型缺口23,U型缺口23的一端敞开,另一端封闭。当保温盒100安装到板式换热器上时,板式换热器的冷媒进管201、冷媒出管202、进水管203和出水管204均可以通过U型缺口23伸出或伸入,而将U型缺口23的一端敞开,另一端封闭,可以使盒盖2在安装时,可以从U型缺口23的敞开端到封闭端的方向将盒盖2安装到盒体1的敞开口111处,板式换热器的冷媒进管201、冷媒出管202、进水管203和出水管204可以在盒盖2安装的过程中从U型缺口23的敞开端卡入U型缺口23内,从而避免板式换热器上的冷媒进管201、冷媒出管202、进水管203和出水管204在盒盖2安装的过程中发生干涉,同时尽可能的在盒盖2上减小开孔的面积,提高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
例如,在图2所示的示例中,板式换热器的前侧面有四个管口,分别是冷媒进管201、冷媒出管202、进水管203和出水管204,其中,冷媒进管201与出水管204位于板式换热器的靠近上方的位置处,冷媒出管202和进水管203位于板式换热器的靠近下方的位置处。机器制热时,冷水从进水管203进入板式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内部的冷媒进行热量交换,冷水被加热成热水后,再从板式换热器的出水管204流出。冷媒从板式换热器的冷媒进管201进入板式换热器,与板式换热器内部的冷水进行换热,换热后再从板式换热器的冷媒出管202流出。盒盖2上设置有两个U型缺口23,两个U型缺口23沿盒盖2的上下方向间隔分布,且敞开端均朝向右侧,位于盒盖2上方的U型缺口23用于冷媒进管201和出水管204通过,位于盒盖2下方的U型缺口23用于冷媒出管202和进水管203通过。当盒盖2向盒体1上安装时,盒盖2可以从左向右安装,将板式换热器上的冷媒进管201、冷媒出管202、进水管203和出水管204卡入U型缺口23内,再将盒盖2向后移动以使盒盖2嵌设在盒体1的敞开口111处。
可选地,如图10和图13所示,U型缺口23的侧壁面(如图10所示的左侧壁面)被构造成为弧形面。弧形面可以直接与板式换热器上的冷媒进管201、冷媒出管202、进水管203和或出水管204等的外壁面紧密贴合,避免镂空太多造成板式换热器散热,从而提高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11、图12、图16和图17所示,盒体1上设有异型孔16,异型孔16贯通盒体1且异型孔16的部分内壁上具有缺口台阶161。需要说明的是,板式换热器的背面有两个感温盲管211,位置分别对应板式换热器的进水管203和出水管204,感温传感器插入感温盲管211,用于监测进水温度和出水温度,感温盲管211的自由端设有固定螺母208,温度传感器插入板式换热器的感温盲管211后,可以把引出线209拐弯后用扎线带210扎在固定螺母208后面,扎线带210拉紧后就把引出线209牢牢的与感温盲管211固定在一起,固定螺母208起到限位的作用,这样即使用力扯,温度传感器也掉不下来,固定螺母208固定感温盲管211的同时也把温度传感器的引出线209固定住。感温盲管211可以从异型孔16处伸出,并通过固定螺母208固定,异型孔16的部分内壁上的缺口台阶161可以让出扎温度传感器引出线209的操作空间,方便生产操作,同时又避免异型16孔开的太大而影响保温盒100的保温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2和图17所示,异型孔16包括第一孔段162和第二孔段163。第一孔段162靠近容纳腔11且与容纳腔11连通,第二孔段163远离容纳腔11且与第一孔段162连通,第二孔段163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孔段162的横截面积,第二孔段163与第一孔段162的部分连接处被构造成缺口台阶161。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增大温度传感器的扎线带210的操作空间,方便生产操作,同时又避免异型孔16开的太大而影响保温盒100的保温效果。
更进一步地,如图17所示,第二孔段163的远离容纳腔11的端部具有倒角164。由此可以更进一步地增大温度传感器的扎线带210的操作空间,方便生产操作,同时又避免异型孔16开的太大而影响保温盒100的保温效果。
可选地,如图12所示,第一孔段162横截面的外轮廓线形成为圆形,第二孔段163横截面的外轮廓线由多条曲率半径不同的曲线构造成。圆形可以与感温盲管211的外周壁紧密贴合,避免镂空太多,减少板式换热器的散热,从而提高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第二孔段163可以保证温度传感器的扎线带210的操作空间,方便生产和操作,同时可以避免增大保温盒100的开孔面积,减少板式换热器的散热,提高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
例如,在图11、图12、图16和图17所示的示例中,盒体1的后侧壁上靠近右侧的位置设有两个异型孔16,两个异形孔16分别位于盒体1的后侧壁的上方和下方,异型孔16包括第一孔段162和第二孔段163,第一孔段162靠近容纳腔11且与容纳腔11连通,第二孔段163远离容纳腔11且与第一孔段162连通,第一孔段162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形成为圆形,第二孔段163的横截面的外轮廓有多条曲率半径不同的曲线构成,例如可以是椭圆形,第二孔段163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孔段162的横截面积,第一孔段162相对位于第二孔段163的左侧,在第二孔段163的右侧可以让出温度传感器的扎线带210的操作空间,方便生产操作,同时又避免异型孔16开的太大而影响保温盒100的保温效果。另外,在第二孔段163的远离容纳腔11的端部设有倒角164,可以进一步地增大温度传感器的扎线210空间,方便生产操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盒体1与盖体通过螺纹紧固件进行连接。由此可以增加盒体1与盒盖2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可选地,保温盒100为一体成型件,由此可以简化装配工序,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盒体1还可以包括多块拼接的拼板,多块拼板拼接可以组成盒体1。由此,可以简化加工工序及加工工艺,节约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盒体1和盒盖2均为EPP(Expanded polypropylene)件。由此可以提高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盒体1和盒盖2还可以为其它发泡材料件。
下面参考图1-图1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热水机10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热水机,包括板式换热器和上述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100,保温盒100设在板式换热器的外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热泵热水机1000,通过设置上述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100,可以提高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从而提高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热泵热水机1000的工作效率。
下面参考图1-图1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热泵热水机1000,通过设置上述热泵热水机1000,可以提高空调器的工作效率。
下面参考图1-图1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用于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100。
如图1-图1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保温盒100包括盒体1与盒盖2,盒体1具有容纳腔11,容纳腔11的前侧具有敞开口111,容纳腔11上靠近敞开口111的位置设有沿敞开口111的周向方向延伸的限位台阶12和沿敞开口111的周向方向延伸的第一限位部,盒盖2与盒体1连接,盒盖2嵌设在敞开口111处以遮挡敞开口111,盒盖2的周壁上设有沿盒盖2的周向方向延伸限位凸台21,限位凸台21适于与限位台阶12相抵以限定盒盖2朝向容纳腔11内侧方向上的位移,盒盖2上设有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适于与第一限位部配合以限定盒盖2在朝向容纳腔11外侧方向上的位移,第二限位部沿盒盖2的周向方向延伸。
如图7和图8所示,限位台阶12包括竖直面121和水平面122,竖直面121的一端被构造成敞开口111,竖直面121的另一端与水平面122连接,水平面122适于与限位凸台21的后侧壁相抵。第一限位部设在竖直面121上,第二限位部设在限位凸台21的自由端面(左端面)上。第一限位部形成为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第一凸起13,第一凸起13包括朝向容纳腔11内的第一侧壁131和朝向容纳腔11外部的第二侧壁132,第二限位部形成为横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第二凸起22,第二凸起22包括朝向容纳腔11内部的第三侧壁221和朝向容纳腔11外部的第四侧壁222。
当盒盖2向盒体1上安装时,第三侧壁221先与第二侧壁132接触,盒盖2继续朝向容纳腔11内部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侧壁131与第四侧壁222相抵,第一侧壁131可以限定第四侧壁222在朝向容纳腔11外部方向上的位移,从而第一凸起13与第二凸起22配合可以限定盒盖2在朝向容纳腔11外部方向上的位移,提高盒盖2与盒体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从而提高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
板式换热器的前侧的上端设有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的冷媒进管201和出水管204,板式换热器的前侧的下端设有沿左右方向并排设置的冷媒出管202和进水管203。盒盖2上设有两个U型缺口23,U型缺口23的右端敞开,左端封闭且封闭端的内壁面为弧形面。两个U型缺口23沿盒盖2的上下方向间隔设置且敞开端均朝向盒盖2的右侧。当盒盖2向盒体1上安装时,可以将盒盖2从左向右安装,分别将冷媒进管201和出水管204卡入上方的U型缺口23内,将冷媒出管202和进水管203卡入下方的U型缺口23内,当盒盖2与敞开口111沿前后方向对齐时,再将盒盖2向后嵌设在敞开口111处。
如图9-图11所示,盒体1上靠近敞开口111的位置处设有第一卡合部14,第一卡合部14形成为卡合槽,盒盖2上设有第二卡合部24,第二卡合部24适于与第一卡合部14卡合以限定盒盖2在其周向方向上的位移,第二卡合部24形成为与卡合槽卡合的卡凸。其中,第一卡合部14为四个,其中两个第一卡合部14间隔分布于敞开口111的左侧且该两个第一卡合部14在敞开口111周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其余两个第一卡合部14的宽度,另外两个第一卡合部14间隔分布于敞开口111的右侧,相应地,第二卡合部24为四个,其中两个第二卡合部24间隔分布于盒盖2的左侧且该两个第二卡合部24在盒盖2的周向方向上的宽度大于其余两个第二卡合部24的宽度,另外两个第二卡合部24间隔分布于盒盖2的右侧。由此,可以防止盒盖2装反。第一卡合部14对称分布在敞开口111的两侧,第二卡合部24对称分布在盒盖2的两侧。
板式换热器上覆盖有电加热带205,电加热带205可以给板式换热器加热,避免冬天环境温度过低时,板式换热器被冻坏。如图14和图15所示,盒体1的右侧面上设有两个避让缺口15,避让缺口15对应电加热带205的进线206和出线207位置,用于给电加热带205进线206和出线207。避让缺口15的前端敞开构造成敞开端,后端封闭构造成封闭端,封闭端的内周壁形成为弧形面,由此可以使避让缺口15与进线206和出线207紧密贴合,减小板式换热器的散热,提高保温盒100对板式换热器的保温效果。当盒盖2安装到盒体1上时,第二卡合部24适于封堵避让缺口15的敞开端,由此可以防止进线206和出线207脱出,增加对进线206和出线207固定的可靠性。
板式换热器的背面有两个感温盲管211,位置分别对应板式换热器的进水管203和出水管204,感温传感器插入感温盲管211,用于监测进水温度和出水温度,感温盲管211的自由端设有固定螺母208,温度传感器插入板式换热器的感温盲管211后,可以把引出线209拐弯后用扎线带210扎在固定螺母208后面,扎线带210拉紧后就把引出线209牢牢的与感温盲管211固定在一起,固定螺母208起到限位的作用,这样即使用力扯,温度传感器也掉不下来,固定螺母208固定感温盲管211的同时也把温度传感器的引出线209固定住。
如图11、图12、图16和图17所示,盒体1上设有异型孔16,异型孔16包括第一孔段162和第二孔段163,第一孔段162靠近容纳腔11且与容纳腔11连通,第二孔段163远离容纳腔11且与第一孔段162连通,第二孔段163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一孔段162的横截面积,第二孔段163与第一孔段162的部分连接处被构造成所述缺口台阶161。其中,第一孔段162的横截面的外轮廓线的形状为圆形以增加与感温盲管211的外周壁的贴合程度,减少板式换热器的散热。第二孔段163的横截面的外轮廓线的形状为类椭圆状,且第二孔段163的远离容纳腔11的端部具有倒角164。感温盲管211可以从异型孔16处伸出,并通过固定螺母208固定,异型孔16的部分内壁上的缺口台阶161和第二孔段163上的倒角164可以让出扎温度传感器引出线209的操作空间,方便生产操作,同时又避免异型孔16开的太大而影响保温盒100的保温效果。
另外,保温盒100有盒盖2和盒体1两个零件组成,盒盖2为一体成型件,盒体1为一体成型件,盒盖2和盒体1均为EPP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板式换热器的保温盒,在生产操作时,只需把板式换热器放进盒体1内,再将盒盖2盖上。利用盒盖2与盒体1的限位紧密的配合在一起,不需要任何螺钉固定,装配简单,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生产效率,也方便了换热器的维修更换,避免了用户漏包海绵或不包海绵的情况。另外,采用EPP的设计,能够降低整机的成本,提高办事换热器的保温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