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发电用热交换智能节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9700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一种余热发电用热交换智能节能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余热发电用热交换智能节能装置;属于节能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余热发电的热交换受热结构在用于含有颗粒物的烟气热交换时,容易由于固体颗粒物冲撞的问题导致膨胀爆炸,同时由于导热管体结构完全固定连接在支架结构上,结构不容易控制,容易出现泄漏的问题,由于用于高温烟气使用过程中,密封结构容易老化,使结构使用寿命非常受限,并且,导热管体结构容易腐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余热发电用热交换智能节能装置及其安装方法,能够改善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采用拼接形成的支架结构,能够实现对导热管的制成和连接,同时采用密封环结构,实现整体的密封的同时,密封部位不容易老化,并且在用于含有固体颗粒物的烟气进行热交换时,不容易出现膨胀爆炸等问题,结构更加可靠。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余热发电用热交换智能节能装置,包括导热管及设置在所述的导热管两端的支架,在所述的导热管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的通孔沿所述的导热管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的通孔内设置有输液管,在所述的导热管两端分别设置有支架,所述的支架包括设置在两端的边板及设置在两个边板之间的中间板,所述的边板面向所述的中间板一侧设置有呈半圆形的第一凹槽,在所述的中间板与所述的边板相向的端面上设置有呈半圆形的第二凹槽,所述的第一凹槽与所述的第二凹槽的位置和数量相对应,所述的边板与所述的中间板相向的端面相互贴合时,所述的导热管卡接在所述的第一凹槽与所述的第二凹槽形成的圆形空腔内,在所述的第一凹槽和所述的第二凹槽中部分别设置有密封槽,所述的密封槽的两侧侧壁呈楔形面,在所述的密封槽内设置有呈半圆环状的密封环,所述的密封环为黄铜制成,所述的密封环的一侧端面为弧形面,所述的密封环的另一侧端面为平面,在所述的边板和所述的中间板上分别设置有螺纹孔,在所述的螺纹孔内分别设置有紧固螺栓,所述的紧固螺栓分别螺纹连接在所述的螺纹孔内,所述的紧固螺栓末端顶压在所述的密封环的平面一侧端面上,所述的导热管为石墨制成的中空圆形管,所述的输液管为铜制成,在所述的导热管中部外侧边缘套装有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为陶瓷制成,所述的支撑架面向所述的导热管方向设置有呈半圆状的支撑槽,所述的导热管面向所述的支撑架一侧边缘卡接在所述的支撑槽内,在所述的支撑架上设置有螺纹孔,在所述的螺纹孔内设置有支撑螺栓,所述的支撑螺栓贯穿所述的支撑架,所述的支撑螺栓末端位于所述的支撑槽内侧并顶压在所述的导热管外壁上,在2个所述的边板上设置有连接边,所述的连接边分别通过螺栓将2个所述的边板相互连接,在所述的边板和所述的中间板同侧的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固定槽,所述的连接边卡接在所述的固定槽内侧。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热管包括第一管体和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管体下方的第二管体,所述的第一管体和所述的第二管体相向的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凹槽形成通槽结构。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通孔内设置有等间隔排布的导热槽,在所述的输液管外壁上设置有集热叶片,所述的集热叶片分别卡接在相应的导热槽内。

进一步的,为更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在所述的第一管体与所述的第二管体相向的端面上设置有密封段,在所述的第二管体与所述的第一管体相向的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的密封段的卡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石墨制成导热管,能够利用石墨具有耐腐蚀、高导热率的特点,提高导热效率,同时,能够提高使用寿命,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同制成输液管,使得输液管不容易腐蚀,并且具有高导热率,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

(2)本实用新型采用陶瓷制成支撑架,能够提高支撑架的耐磨性,同时,通过支撑架上的支撑槽对导热管位置进行限定,能够避免导热管在受热时发生膨胀变形,从而避免由于导热管变形导致密封结构失效出现烟气泄漏的问题;

(3)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结构,能够实现对导热管的固定的同时,能够方便进行密封,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黄铜制成的密封环,在采用紧固螺栓将密封环压紧在密封槽的楔形面上时,由于黄铜硬度较小,在紧固螺栓的压紧作用下,能够更好地贴合在密封槽的楔形面上,从而能更好的实现密封和紧固,相比采用橡胶密封结构,不容易老化,密封更加有效,同时利用紧固螺栓即可调节密封效果,调节方便;

(4)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连接边结构,能够通过连接边将两个边板相互连接起来,使得边板将中间板卡接在其之间,同时,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采用螺栓将中间板也固定连接在连接边上,从而使结构更加稳固,由于采用外部连接的方式,操作和安装非常方便;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在边板和中间板外侧端面设置凹槽,将连接边卡接在凹槽内,并通过螺栓将连接边固定在边板和中间板上,使连接更加可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支架内侧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密封槽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01.导热管,102.输液管,103.边板,104.中间板,105.第一凹槽,106.第二凹槽,107.密封槽,108.密封环,109.紧固螺栓,110.支撑架,111.支撑槽,112.支撑螺栓,113.连接边,114.第一管体,115.第二管体,116.导热槽,117.集热叶片,118.密封段,119.卡槽,120.固定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介绍,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余热发电用热交换智能节能装置,包括导热管101及设置在所述的导热管101两端的支架,在所述的导热管101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的通孔沿所述的导热管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的通孔内设置有输液管102,在所述的导热管101两端分别设置有支架,所述的支架包括设置在两端的边103板及设置在两个边板103之间的中间板104,所述的边板103面向所述的中间板104一侧设置有呈半圆形的第一凹槽105,在所述的中间板与所述的边板相向的端面上设置有呈半圆形的第二凹槽106,所述的第一凹槽与所述的第二凹槽的位置和数量相对应,所述的边板与所述的中间板相向的端面相互贴合时,所述的导热管卡接在所述的第一凹槽与所述的第二凹槽形成的圆形空腔内,在所述的第一凹槽和所述的第二凹槽中部分别设置有密封槽107,所述的密封槽107的两侧侧壁呈楔形面,在所述的密封槽内设置有呈半圆环状的密封环108,所述的密封环为黄铜制成,所述的密封环的一侧端面为弧形面,所述的密封环的另一侧端面为平面,在所述的边板和所述的中间板上分别设置有螺纹孔,在所述的螺纹孔内分别设置有紧固螺栓109,所述的紧固螺栓分别螺纹连接在所述的螺纹孔内,所述的紧固螺栓末端顶压在所述的密封环108的平面一侧端面上,所述的导热管为石墨制成的中空圆形管,所述的输液管为铜制成,在所述的导热管中部外侧边缘套装有支撑架110,所述的支撑架为陶瓷制成,所述的支撑架面向所述的导热管方向设置有呈半圆状的支撑槽111,所述的导热管面向所述的支撑架一侧边缘卡接在所述的支撑槽内,在所述的支撑架上设置有螺纹孔,在所述的螺纹孔内设置有支撑螺栓112,所述的支撑螺栓贯穿所述的支撑架,所述的支撑螺栓末端位于所述的支撑槽内侧并顶压在所述的导热管外壁上,在2个所述的边板上设置有连接边113,所述的连接边分别通过螺栓将2个所述的边板相互连接,在所述的边板和所述的中间板同侧的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固定槽120,所述的连接边卡接在所述的固定槽内侧。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石墨制成导热管,能够利用石墨具有耐腐蚀、高导热率的特点,提高导热效率,同时,能够提高使用寿命,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同制成输液管,使得输液管不容易腐蚀,并且具有高导热率,能够提高热交换效率;本实用新型采用陶瓷制成支撑架,能够提高支撑架的耐磨性,同时,通过支撑架上的支撑槽对导热管位置进行限定,能够避免导热管在受热时发生膨胀变形,从而避免由于导热管变形导致密封结构失效出现烟气泄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结构,能够实现对导热管的固定的同时,能够方便进行密封,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黄铜制成的密封环,在采用紧固螺栓将密封环压紧在密封槽的楔形面上时,由于黄铜硬度较小,在紧固螺栓的压紧作用下,能够更好地贴合在密封槽的楔形面上,从而能更好的实现密封和紧固,相比采用橡胶密封结构,不容易老化,密封更加有效,同时利用紧固螺栓即可调节密封效果,调节方便;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连接边结构,能够通过连接边将两个边板相互连接起来,使得边板将中间板卡接在其之间,同时,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采用螺栓将中间板也固定连接在连接边上,从而使结构更加稳固,由于采用外部连接的方式,操作和安装非常方便;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在边板和中间板外侧端面设置凹槽,将连接边卡接在凹槽内,并通过螺栓将连接边固定在边板和中间板上,使连接更加可靠。

为了方便导热管的安装,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将所述的导热管设置为上下两个结构拼接形成,所述的导热管包括第一管体114和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管体114下方的第二管体115,所述的第一管体和所述的第二管体相向的端面上分别设置有凹槽形成通槽结构。通过采用拼接结构,能够方便安装输液管。

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优选地,设置了增加热交换面积的结构,在所述的通孔内设置有等间隔排布的导热槽116,在所述的输液管外壁上设置有集热叶片117,所述的集热叶片分别卡接在相应的导热槽内。通过采用导热槽和集热叶片结构,能够利用集热叶片吸收导热管的热量,从而增大输液管与导热管之间的热交换面积,使得热交换效率更高。

为了使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相对密封效果更好,本实施例中,优选地,在所述的第一管体与所述的第二管体相向的端面上设置有密封段118,在所述的第二管体与所述的第一管体相向的端面上设置有用于卡接所述的密封段的卡槽11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