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砂罐式喷淋头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0366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沉砂罐式喷淋头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冷却装置上大都安装有喷淋头,然而由于冷却水中往往会含有杂质,将在流经喷淋头时产生水垢,其杂质产生的水垢和杂质中的细小颗粒将会对喷淋头的出水口造成堵塞,使得水流量越来越小,甚至不喷水,从而导致冷却水喷淋降温的效果降低,对设备造成极大影响,使设备的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沉砂罐式喷淋头冷却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冷却喷淋头存在的易被冷却水中杂质产生的水垢和含有的细小颗粒堵塞,导致水流量越来越小,甚至不喷水,从而导致冷却效果差,影响设备的正常使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沉砂罐式喷淋头冷却装置,包括至少一根冷却管和至少一个沉砂罐体,每根冷却管上均分布有管体进水口和至少一个管体出水口,每个沉砂罐体上均设有罐体进水口,在每个沉砂罐体的上部均分布有至少一个罐体出水口;每个管体出水口均对应设置有沉砂罐体,且每个管体出水口均与对应的沉砂罐体的罐体进水口连通并安装在一起。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还可包括冷却进水管和循环连通管,每个管体进水口均位于对应冷却管的左端,冷却进水管上分布有冷却水进口和分别能与各个管体进水口对应的冷却水接口,每个管体进水口分别与对应的冷却水接口连接在一起;每根冷却管的右端均设有管体连通口,循环连通管上分布有分别能与各个管体连通口对应的循环连通口,每个管体连通口分别与对应的循环连通口连接在一起。

上述还可包括水泵,水泵的出水口与冷却水进口连接在一起;在沉砂罐体的下方设有开口向上且能收容所有从罐体出水口溢出的冷却水的冷却水池,冷却水池的出水口与水泵的进水口连接在一起。

上述在沉砂罐体上部可沿圆周间隔分布有罐体出水口,罐体出水口的直径为5mm到9mm之间。

上述罐体出水口距沉砂罐体底部之间的距离可为10cm到15cm之间。

上述每个管体出水口均可位于相应冷却管的底部,每个罐体进水口均位于沉砂罐体的顶部,且每个沉砂罐体的底部直径均位于4cm到6cm之间。

上述每个管体出水口均可与对应的沉砂罐体的罐体进水口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安装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可使冷却水能通过在沉砂罐体内的积聚和沉淀实现自身的进化,使得从罐体出水口内溢出的冷却水纯净度更高,从而有效避免冷却水中杂质产生的水垢和含有的细小颗粒对其造成堵塞,有利于保持水流量的稳定性,防止出现不喷水的现象,有助于提高其冷却效果和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在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冷却管,2为沉砂罐体,3为罐体出水口,4为冷却进水管,5为循环连通管,6为水泵,7为冷却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3所示,该沉砂罐式喷淋头冷却装置包括至少一根冷却管1和至少一个沉砂罐体2,每根冷却管1上均分布有管体进水口和至少一个管体出水口,每个沉砂罐体2上均设有罐体进水口,在每个沉砂罐体2的上部均分布有至少一个罐体出水口3;每个管体出水口均对应设置有沉砂罐体2,且每个管体出水口均与对应的沉砂罐体2的罐体进水口连通并安装在一起。在使用时,将冷却水源接入各个管体进水口上,并将待冷却设备置于能被从罐体出水口3溢出的冷却水喷淋到的位置,然后开启冷却水源,此时,冷却水将通过冷却管1分别进入各个沉砂罐体2内,并在沉砂罐体2内积聚和沉淀,当沉砂罐体2内的冷却水逐渐增多至水位达到罐体出水口3位置时,冷却水将从罐体出水口3溢出并喷淋至待冷却设备上,从而实现冷却操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且冷却水可通过在沉砂罐体2内的积聚和沉淀实现自身的进化,使得从罐体出水口3内溢出的冷却水纯净度更高,从而有效避免冷却水中杂质产生的水垢和含有的细小颗粒对其造成堵塞,有利于保持水流量的稳定性,防止出现不喷水的现象,有助于提高其冷却效果和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沉砂罐式喷淋头冷却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3所示,还包括冷却进水管4和循环连通管5,每个管体进水口均位于对应冷却管1的左端,冷却进水管4上分布有冷却水进口和分别能与各个管体进水口对应的冷却水接口,每个管体进水口分别与对应的冷却水接口连接在一起;每根冷却管1的右端均设有管体连通口,循环连通管5上分布有分别能与各个管体连通口对应的循环连通口,每个管体连通口分别与对应的循环连通口连接在一起。在使用时,通过冷却进水管4和循环连通管5可将所有的冷却管1连通在一起,然后可将冷却水源连接在冷却水进口上,由此可通过冷却进水管4分别给每根冷却管1输入冷却水。

如附图1、2、3所示,还包括水泵6,水泵6的出水口与冷却水进口连接在一起;在沉砂罐体2的下方设有开口向上且能收容所有从罐体出水口3溢出的冷却水的冷却水池7,冷却水池7的出水口与水泵6的进水口连接在一起。在使用时,可将待冷却设备置于沉砂罐体2和冷却水池7之间,从罐体出水口3溢出的冷却水将先喷淋至待冷却设备上,对待冷却设备进行冷却,之后将落入冷却水池7内,在经过冷却水池7的冷却后通过水泵6的作用进入冷却进水管4,由此可形成对冷却水的循环使用,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另外,增设水泵6可对进入冷却进水管4内的冷却水实现加压,从而增加从罐体出水口3溢出的冷却水的压力,使其能实现喷洒的效果。根据需求,冷却水池7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带有冷却功能的蓄水池等,具体可采用在蓄水池中增设冷却装置的方式。

如附图1、2、3所示,在沉砂罐体2上部沿圆周间隔分布有罐体出水口3,罐体出水口3的直径为5mm到9mm之间。这样可使从罐体出水口3溢出的冷却水保持足够的喷洒压力,从而具有良好的喷洒效果。

如附图1、2、3所示,罐体出水口3距沉砂罐体2底部之间的距离为10cm到15cm之间。这样可使冷却水在进入沉砂罐体2内后能进行有效沉淀。

如附图1、2、3所示,每个管体出水口均位于相应冷却管1的底部,每个罐体进水口均位于沉砂罐体2的顶部,且每个沉砂罐体2的底部直径均位于4cm到6cm之间。这样可便于罐体进水口与管体出水口之间的连接,且冷却水在从管体出水口流出后将通过罐体进水口进入沉沙罐体内,此时冷却水还将在重力作用下加速,从而增加从罐体出水口3溢出的冷却水的压力,进一步增强其喷淋效果;同时沉砂罐体2的底部直径为4cm到6cm之间可便于沉淀的积蓄和清理。

如附图1、2、3所示,每个管体出水口均与对应的沉砂罐体2的罐体进水口通过螺纹连接固定安装在一起。这样可使两者便于拆装,从而便于沉砂罐体2的冲洗和更换。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