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风聚热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6793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挡风聚热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挡风聚热圈,供炉具、燃气灶具在明火加热时作为挡风聚热使用,属于炉具、燃气灶具的附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明火加热锅具,直燃式燃烧行程短且锅具受热面积小,明火高度上限为明火所接触锅具的底部,当火势旺时,由于现有锅具本身的结构缺陷,锅具除其底部以外的地方几乎未受明火加热,热量大量散发到锅具之外的周围环境中,热利用率低,由于现有锅具受热面积小,且锅具的底部没有拢火燃烧措施,故余热未得到充分聚集利用,当遇到刮风天气或是在野外使用时影响尤为明显,造成作业时间长,热效率低,尤其是当使用大炉头长火焰供热时,燃烧火焰甚至还会向喷向锅具底部一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锅具采用的短燃烧行程所产生大量浪费能源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挡风聚热圈,该挡风聚热圈配合炉具、燃气灶具使用时能延长燃烧行程,增大受热容器的受热面积,充分利用余热、尾火,拢热、防风显著,降低热能损耗,从而达到节省能源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挡风聚热圈,包括展开呈带状、收拢呈圈状的挡风聚热圈本体,在挡风聚热圈本体内壁间隔设有多个厚度相等的内凸部件,所述挡风聚热圈本体上设有可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

上述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包括开设于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外端的一通孔、调节长孔、调节螺栓和螺母,所述调节长孔是由该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内端起沿此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带长开设形成的,所述调节螺栓穿过调节长孔和通孔并旋接螺母,该调节长孔的长度使其能调节挡风聚热圈的直径。

各内凸部件均具有允许调节螺栓的头部通过的豁口。

在上述挡风聚热圈本体上还间隔设有火焰观察孔。

当本实用新型在燃气灶上使用时,火焰观察孔用于观察燃烧状态,一旦熄火情况出现时液化气不会闷在其中。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适应不同直径的加热容器,当本实用新型安装到了生物质炉具上时,调节挡风聚热圈本体,使其内壁夹持固定于生物质炉具的外壁顶部位置,圆柱形加热容器搁置于该生物质炉具的搁脚上,由于常见搁脚高出生物质炉具顶部,则加热容器不但位于挡风聚热圈本体之内,而且挡风聚热圈本体的底面底于加热容器的底面,本实用新型由此产生拢热、防风作用,接触加热容器底中央的火焰由于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而不再被吹散;当火势超旺时,挡风聚热圈本体内壁与加热容器外侧壁之间形成了拢火通道的空间,即窜出加热容器底面的火焰、热流因与挡风聚热圈本体内壁碰撞而发生转向并上窜到上述空间,并沿着此空间向上流动,明火高度限制小,延长了燃烧行程,确保燃烧充分,使加热容器外侧壁受热,大大地节省了能源,减少了烹饪作业时间,起到了很好的拢火拢热效果,热能不再扩散到周围环境中,因而热损耗小,挡风聚热圈本体对操作者而言还起到隔热作用。

当本实用新型安装到了燃气灶上时,调节挡风聚热圈本体,使其内壁夹持固定于圆柱形加热容器下部的外壁上,而挡风聚热圈本体则搁置于燃气灶台面上或者是搁置于燃气灶的搁脚上,当聚热圈本体的底面底于加热容器的底面,且加热容器位于挡风聚热圈本体之内,本实用新型由此产生拢热、防风作用,接触加热容器底中央的火焰由于受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而不再被吹散;且当火势超旺时,挡风聚热圈本体内壁与加热容器外侧壁之间形成了拢火通道的空间,即窜出加热容器底面的火焰、热流因与挡风聚热圈本体内壁碰撞而发生转向并上窜到上述空间,并沿着此空间向上流动,明火高度限制小,延长了燃烧行程,确保燃烧充分,使加热容器外侧壁受热,大大地节省了能源,减少了烹饪作业时间,起到了很好的拢火拢热效果,热能不再扩散到周围环境中,因而热损耗小,挡风聚热圈本体对操作者而言还起到隔热作用。

当加热容器为炒锅时,挡风聚热圈本体直接搁置于燃气灶的灶台面上,并将炒锅搁置于挡风聚热圈本体的顶缘上即可,挡风聚热圈本体起到可靠固定炒锅的作用,防止炒锅侧翻伤人。

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刮风天气或是在野外场合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就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展开状态图(除去调节螺栓和螺母);

图4是本实用新型在燃气灶上与高压锅配合的使用状态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在燃气灶上与炒锅配合的使用状态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在炉具上与高压锅配合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2、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

挡风聚热圈,包括展开呈带状、收拢呈圈状的挡风聚热圈本体1,在挡风聚热圈本体1内壁间隔设有多个厚度相等的内凸部件4,挡风聚热圈本体1上设有可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

挡风聚热圈本体1的高度不限。

由于各内凸部件4的厚度相等,使各内凸部件4到挡风聚热圈中心的距离大致相等。

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包括开设于挡风聚热圈本体1的外端的一通孔10、调节长孔11、调节螺栓2和螺母3,调节长孔11是由该挡风聚热圈本体1的内端起沿此挡风聚热圈本体1的的长度方向开设形成的,调节螺栓2穿过调节长孔11和通孔10并旋接螺母3,该调节长孔11的长度使其能调节挡风聚热圈的直径。

各内凸部件4均具有允许调节螺栓2的头部通过的豁口40。

豁口40朝向挡风聚热圈本体1的内壁。

各内凸部件4设置豁口40后,在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时,方便调节螺栓2的头部由豁口40通过。

在挡风聚热圈本体上还间隔设有火焰观察孔12。

在挡风聚热圈本体上设有凸出其外壁的捏手5。

具体实施时,捏手5是固设于挡风聚热圈本体1上的螺栓、螺母结构。

捏手5的设置,方便快捷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即一只手握住捏手5,另一手移动调节螺栓2。

请结合图4所示,当高压锅6搁置于燃气灶8的搁脚81上使用时,调节好本实用新型的直径并使其固定于高压锅6的下部即可。

请结合图5所示,当炒锅7搁置于燃气灶8的搁脚81上使用时,调节好本实用新型的直径并使其固定于炒锅7的下部,且使本实用新型的底缘直接搁置于燃气灶8的灶台面上即可。

请结合图6,当高压锅6搁置于炉具9顶面上使用时,调节好本实用新型的直径并使其固定于高压锅6的下部即可。

使用时,打开炉具9的炉膛91,将木柴等生物质燃料放进炉膛91后搁置于炉膛91的炉栅(未图示)上,然后点燃便可,空气则是由炉膛91进入,火焰冲刷高压锅6底面后所形成的热流顺着本实用新型与高压锅6之间的空间行进,生成的最终废气由本实用新型顶部排出,当火势超旺时,延伸出高压锅6底面边缘的火焰上窜到上述空间内。

上述调节挡风聚热圈直径的装置仅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