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落地式空调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68148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一种落地式空调风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落地式空调风扇。



背景技术:

常见的风扇是通过电机旋转带动风叶做功,加速空气的流动,把人体或物体表面的热量带走,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但在使用风扇时,如果环境温度较高,那么热的空气被风机加速吹在人体上,并不能达到降温的效果,而且使人感觉不舒适。另外,在冬天气温较低时,风叶只能吹出冷风,不满足使用条件,导致风扇长时间闲置。因此,人们总是希望风扇能够根据环境情况提供温度舒适的风。

对此,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由制冷系统支持的落地立式冷暖风机,其包括位于底部的机座装置、位于中部的伸缩立杆装置以及位于顶部的冷暖风机装置,以类似于落地式电风扇的方式,提供冷风和暖风。

然而,该落地立式冷暖风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其蒸发器和冷凝器均设置在顶部的冷暖风机装置中,使得冷暖风机装置的两侧同时吹冷风和暖风,导致其一侧(例如冬季的暖风侧、或者夏季的冷风侧)的舒适度改善的同时,另一侧(冬季的冷风侧、或者夏季的暖风侧)的舒适度愈加恶劣。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现状,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落地式空调风扇,其能够为用户提供舒适的冷风(或暖风),而不会同时产生舒适度差的热风(或凉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落地式空调风扇,其包括头部、底座部和机身部,所述头部位于所述机身部的顶端,所述底座部位于所述机身部的下方,所述头部包括电机和与所述电机相连接的风叶;其中,所述底座部中还设有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所述头部中还设有第二换热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彼此相连。

优选地,所述底座部包括底座罩壳和底板,所述底座罩壳固定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一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底座罩壳和所述底板共同限定的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管路紧贴于所述底座罩壳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底座罩壳的外形呈圆台状;和/或,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管路按照螺旋形或S形盘绕成圆台状。

优选地,所述机身部为中空结构,以便安置用于将所述底座部中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与所述头部中的第二换热器相连的冷媒管路。

优选地,所述机身部包括固定杆和控制盒组件,所述控制盒组件设置在所述固定杆上。

优选地,所述固定杆的底端设有固定板,以用于将所述机身部固定在所述底座部上。

优选地,所述控制盒组件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设有用于操控所述落地式空调风扇的按键或旋钮、和/或用于显示所述落地式空调风扇的运行信息的显示单元、和/或用于接收外部遥控信号的信号接收单元。

优选地,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置在所述头部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接水盘包括圆弧形的槽部。

优选地,所述接水盘包括固定安装结构,以将所述接水盘固定至所述机身部。

优选地,所述固定安装结构包括套筒结构或者半圆卡箍结构。

优选地,所述头部包括风叶后罩,所述风叶后罩固定在所述电机与所述风叶之间,所述第二换热器固定于所述风叶后罩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风叶后罩形状一致地贴合固定。

优选地,所述风叶后罩上与所述第二换热器贴合的部位设置有横截面为半圆形的沟槽,以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管路。

优选地,所述风叶后罩包括内圈、外圈、以及在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之间成放射状布置的辐条,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管路沿着各个辐条往复迂回于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之间,所述沟槽设置于所述辐条和所述内圈中。

优选地,所述风叶后罩的外圈上在对应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管路的外圈迂回部分的位置处设置有限位槽,以对所述外圈迂回部分进行限位。

优选地,所述风叶后罩包括内圈、外圈、以及连接在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之间的螺旋形结构,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管路沿所述螺旋形结构绕制,所述沟槽设置于所述螺旋形结构中。

优选地,所述头部包括电机外罩,所述电机安置于所述电机外罩中,所述头部经过所述电机外罩固定安装至所述机身部的顶端。

优选地,从所述底座部中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引出的冷媒管路穿过所述电机外罩到达所述第二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落地式空调风扇由于仅将空调系统的一个换热器设置在头部中,从而能够根据具体的运行模式,形成单一的冷风(夏季运行)或暖风(冬季运行),并且由于空调系统的另一个换热器设置在底座部内,因此不会对用户形成明显的不舒适影响。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落地式空调风扇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调风扇的分解视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落地式空调风扇的三维示意图;

图3为图2的落地式空调风扇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A-A剖视图;

图5为底座罩壳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外形示意图;

图6为第一换热器管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外形示意图;

图7为第一换热器管路与底座罩壳内壁之间的固定方式示意图;

图8为控制盒组件的控制面板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正视示意图;

图9为接水盘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外形示意图;

图10为风叶后罩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外形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风叶后罩的主视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俯视示意图;

图13为图10的风叶后罩的内圈部分的内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0的风叶后罩的外圈部分的外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0的风叶后罩的辐条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为第二换热器管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外形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第二换热器管路的正视图;

图18为图17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见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落地式空调风扇,其包括头部300、底座部100和机身部200,所述头部300位于所述机身部200的顶端,所述底座部100位于所述机身部200的下方,所述头部包括电机31和与所述电机31相连接的风叶35;其中,所述底座部100中还设有压缩机12和第一换热器13,所述头部300中还设有第二换热器34,所述压缩机12、所述第一换热器13和所述第二换热器34彼此相连,以构成空调系统(优选还可以包括四通阀)。可以想到的时,作为空调系统,还包括节流元件,其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器13和所述第二换热器34之间,可以设置在底座部100中,也可以设置在机身部200中。容易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换热器13和所述第二换热器34中的一个用作蒸发器时,另一个则用作冷凝器,反之亦然,具体可由用户根据环境条件选择不同的运行模式而决定。

另外优选地,为防止夏季吹冷风时第二换热器34处的冷凝水直接滴落地面,还设有接水盘400,以用于接住冷凝水。

从图2可以看出,在不包括接水盘400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落地式空调风扇在外形上与现有技术中的常规落地式风扇非常类似。例如,同时结合图1来看,尺寸较大的底座部100支承着细长的机身部200,机身部200的顶端是尺寸较大的头部300,头部中有风叶35,风叶35的外部有风叶后罩33和风叶前罩36,风叶后罩33固定于电机31的前端面处,在风叶35完成安装后,风叶前罩36固定至风叶后罩33。

本实用新型的落地式空调风扇在运行时,电机31的旋转会驱动风叶35旋转,从而带动空气流动,形成风。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落地式空调风扇的头部300中仅有一个风叶35,并且仅有空调系统的一个换热器——第二换热器34,因此当压缩机运行时,只能形成一种性质的风,即根据具体的运行模式,形成单一的冷风(夏季运行)或暖风(冬季运行)。而由于空调系统的另一个换热器——第一换热器13——设置在底座部内,因此不会对用户形成明显的不舒适影响。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底座部100包括底座罩壳14和底板11,所述底座罩壳14固定于所述底板11上,所述压缩机12和所述第一换热器13安装于所述底座罩壳14和所述底板11共同限定的空间内。底板11例如为平板结构,底座罩壳14的底部例如设有向内或向外的凸缘,从而便于与底板11叠置,并借助于例如螺栓螺母等紧固件进行固定。压缩机12例如借助于螺栓螺母等紧固件固定至底板11。

这种结构既增加了底座部的重量,从而保证了落地式空调风扇的稳定性,同时还有效隐藏了压缩机和第一换热器,增加了整机的美观性。更为重要的是,将第二换热器和第一换热器最大程度地分开布置,从而使得二者的作用尽可能不产生交叉削弱。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13的管路紧贴于所述底座罩壳14的内壁上。这样,第一换热器13可以借助于底座罩壳14与外部(通过自然对流)进行热交换,以排放热量或冷量,和/或可以将热量或冷量传递至底板11,进而传递至房间地面。

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底座罩壳14的外形呈圆台状,其顶面的直径较小,用于与机身部200进行连接固定,顶面的中间有孔,用于穿设缆线和冷媒管路等。设置成圆台状还有利于从底面的大面积(整机的稳定性要求)顺利过渡至机身部200的小横截面积。

优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换热器13的管路按照螺旋形进行盘绕,例如为贴合底座罩壳14的内壁,其外包络面为与底座罩壳14形状一致的圆台面。替代地,第一换热器13的管路也可以按照S形进行盘绕,例如从底座罩壳14的顶面与底面之间沿着内壁迂回盘绕(未示出)。

为保证第一换热器13的管路始终紧贴于底座罩壳14的内壁上,可以通过铝箔胶带15等将第一换热器13的管路粘贴在所述内壁上,例如如图7所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在第一换热器13的另一侧设置固定板16,以防止第一换热器13的管路与底座罩壳14的内壁之间脱开接触。

优选地,为保证传热效果,所述底座罩壳14和所述底板11均为金属构件,其具体材质和材料厚度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

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机身部200整体为中空结构,以便安置用于将所述底座部100中的压缩机12、第一换热器13与所述头部300中的第二换热器34相连的冷媒管路。当然,机身部200也可以不是中空结构,从而相应的冷媒管路可以安置在其外侧。

优选地,所述机身部200包括固定杆21和控制盒组件22,所述控制盒组件22滑动地套置在所述固定杆21上。这种结构形式,一方面便于设置中空结构,例如,固定杆21可以为管状件,其与控制盒组件22完成套设后,二者很容易在内部保持相通,另一方面还便于调整整机的高度,即调整头部300的高度,从而选择合适的吹风位置。

优选地,如图1所示,所述固定杆21的底端设有固定板24,以用于将所述机身部200固定在所述底座部100上。固定板24例如可以是焊接在固定杆21底端的圆板。固定板24与底座罩壳14之间可借助于螺钉等紧固件进行连接,也可借助于卡扣进行连接,或者借助于卡扣与螺钉相组合的方式进行连接,只要保证连接可靠并且能够反复装拆即可。

优选地,如图8所示,所述控制盒组件22包括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上设有用于操控所述落地式空调风扇的按键或旋钮(例如位于控制面板中上部的开关机和定时旋钮221、分别位于开关机和定时旋钮221下部左右两侧的模式选择旋钮222和风档旋钮223等)、和/或用于显示所述落地式空调风扇的运行信息的显示单元224、和/或用于接收外部遥控信号的信号接收单元(未示出)。

例如,图示的开关机和定时旋钮221在旋动到相应的文字和数字处便可以实现相应功能,数字例如代表定时的小时数,图中标出的数字只是示意性的,其也可以为间隔0.5小时或其它数值。再例如,图示的风档旋钮223可提供多档风速,1档位最低档,5档为最高档。又例如,图示的模式选择旋钮222包括三种模式,分别为制冷(即风扇吹冷风)、制热(即风扇吹暖风)、以及送风(即风扇吹自然风,压缩机不运行)。

例如,图示的显示单元224为位于控制面部下部的显示窗口,可以通过其看到落地式空调风扇运行的状态,如模式、风挡、室内温度和/或设定温度等。

信号接收单元则提供了用遥控器进行控制的功能。

优选地,如前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落地式空调风扇还可以包括接水盘400,如图2所示,所述接水盘400设置在所述头部300的下方,更优选的是设置在风叶前罩36和风叶后罩33的下方,以用于在制冷模式下接收所述头部(具体可能是第二换热器34、和/或风叶35、和/或风叶前罩36、和/或风叶后罩33)上滴落的冷凝水。

优选地,如图9所示,所述接水盘400包括圆弧形的槽部401,其弧形例如与风叶前罩36和风叶后罩33的外边缘的弧形匹配(参见图3),一方面能够保证接水盘与风叶前罩36和风叶后罩33的外边缘的间隙一致,增强美感,另一方面还能自动将水快速聚集到槽部401的底部,从而便于通过底部的排水口402快速排出。

优选地,可以设置排水管(未示出),将排水管一端与排水口402相连,并将排水管引至底座部100中的第一换热器13的管路之间,从而达到辅助第一换热器管路散热的目的。

优选地,参见图3和图4,所述槽部401的槽口宽度E和槽口长度F设置成大于头部的可能滴水部位的竖直投影尺寸。具体地,可以设置成E>D,F>G,其中,D为风叶前罩和风叶后罩组装后的总体厚度尺寸,G为风叶前罩和风叶后罩组装后的外直径。这样,便可以保证冷凝水滴落时全部被接水盘400接住。

优选地,如图9所示,所述接水盘400还包括固定安装结构403,以将所述接水盘400固定至所述机身部200,例如固定至固定杆201。当然,接水盘400也可以通过适当结构的固定安装结构固定至头部300。

优选地,如图9所示,所述固定安装结构403包括套筒结构,其可以直接套设在固定杆201上,并通过例如紧定螺钉等进行固定。

替代地,所示固定安装结构403也可以是半圆卡箍结构,例如,包括相对于槽部401固定的第一半圆卡箍、和与第一半圆卡箍分离或铰接的第二半圆卡箍,第一半圆卡箍和第二半圆卡箍在固定杆201的两侧抱合在一起,然后利用螺纹紧固件进行固定即可。

如前所述,所述头部300包括风叶后罩33,所述风叶后罩33固定在所述电机31与所述风叶35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34固定于所述风叶后罩33上,其相对位置关系例如如图1所示。

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34与所述风叶后罩33形状一致地贴合固定,由此可保证第二换热器34的牢固程度,防止电机31和风叶35旋转时引起第二换热器34振动。

优选地,所述风叶后罩33上与所述第二换热器34贴合的部位设置有横截面为半圆形的沟槽,以用于容纳所述第二换热器34的管路。

图10-15示意地示出了一种优选结构的风叶后罩33,图16-18示意地示出了与该优选结构的风叶后罩33匹配的第二换热器34的结构。

如图所示,优选地,所述风叶后罩33包括内圈331、外圈332、以及在所述内圈331和所述外圈332之间成放射状布置的辐条333,所述第二换热器34的管路沿着各个辐条333往复迂回于所述内圈331和所述外圈332之间,所述沟槽设置于所述辐条333和所述内圈331中。

也即,风叶后罩33可以说是为固定第二换热器34的管路而设计,其整体为圆盘状,各辐条333在360度范围内均匀布置,第二换热器34的管路绕制成同样在360度范围内均匀布置。

为了在各辐条333中设置半圆形沟槽,各辐条333可以采用半圆管制成,其横截面如图15所示。内圈331则可以采用半圆环管制成(参见图13),各辐条333的半圆形沟槽面与半圆环管的内管面相贯,从而第二换热器34的管路可以方便地从相邻的两个辐条333之间迂回绕制。

优选地,如图14所示,所述风叶后罩33的外圈332上在对应于所述第二换热器34的管路的外圈迂回部分的位置处设置有限位槽334,例如矩形槽,以对所述外圈迂回部分进行限位。也即,外圈332上的限位结构与内圈331上的限位结构不同,外圈332上,限位槽334的宽度大致等于第二换热器34的管路的外径,限位槽334的长度大致等于相邻两个辐条333在外圈332处的间隔距离,从而使得第二换热器34的管路能够在限位槽334中完成迂回,同时还准确限定该迂回部,以防止在电机和风叶旋转时第二换热器34的管路产生振动。

替代地,所述风叶后罩33还可以采用不同于上述的结构,例如可以包括内圈、外圈、以及连接在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圈之间的螺旋形结构,所述第二换热器34的管路沿所述螺旋形结构绕制,所述沟槽设置于所述螺旋形结构中。也即,风叶后罩33和第二换热器34都可以采用螺旋形结构进行绕制,同样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风叶前罩36的结构不限,可以采用现有的电风扇的风叶前罩的类似结构,只要保证安全(防止外物碰到高速旋转的风叶)和不影响出风即可。

第二换热器34的管路可以是由一根长管弯曲成型,也可以是由多根管路弯曲成相同的几个部分后再焊接到一起而成型。

为便于连接管路,第二换热器34的管路入口和出口设置在内圈的位置处,如图17和图18所示。图中清楚地示出了管路的两个自由端,可以分别用作管路入口和出口。

优选地,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头部300包括电机外罩32,所述电机31安置于所述电机外罩32中,所述头部300经过所述电机外罩32固定安装至所述机身部200的顶端,例如借助于头部转接件23实现。头部转接件23例如为阶梯形管状件,其具有小径段和大径段,所述小径段可插入控制盒组件顶部的孔中,并以阶梯面限位,所述大径段则用于与电机外罩32固定连接。

优选地,从所述底座部100中的压缩机12、第一换热器13引出的冷媒管路穿过所述电机外罩32到达所述第二换热器34,从而可以保证冷媒管路全部隐藏于落地式空调风扇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落地式空调风扇相当于在常规落地风扇的基础上设计了一套制冷/制热系统,以改善风扇进风口处的空气温度,实现风扇能在夏天制冷吹冷风、在冬天制热吹暖风,从而大大改善风扇的舒适性,并提高风扇的利用率。

当需要制冷时,接通电源,选择制冷模式,压缩机启动,压缩机把冷媒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经过布置在底座部中的第一换热器(此时用作冷凝器)向外散热(第一换热器直接和底座罩壳接触,热量传到底座罩壳表面,底座罩壳表面的热量再散发到空气中)后,气态冷媒释放热量后在第一换热器中变成液态,液态冷媒通过冷媒管路进入到第二换热器(此时用作蒸发器)中,第二换热器中的液态冷媒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使周围空气变冷(冷空气通过风叶做功,输送到出风口,即风叶前罩的格栅,从而使物体表面冷却)。液态冷媒吸收热量后蒸发又变成气体进入压缩机中,如此周而复始进行持续制冷。

当需要制热时,接通电源,选择制热模式,压缩机启动,压缩机把冷媒变成高温高压的气体,经过安装在风叶后罩中的第二换热器(此时用作冷凝器)向外散热(使周围空气变热,热空气通过风叶做功,输送到出风口,从而使物体表面变热)后,气态冷媒释放热量后在第二换热器中变成液态,液态冷媒通过冷媒管路进入到第一换热器(此时用作蒸发器)中,第一换热器中的液态冷媒吸收空气中的热量,蒸发又变成气体进入压缩机中,如此周而复始进行持续制热。

当外部环境温度不是很高或不是很低只需要风机开启时,开启送风模式,压缩机不开启,相当于常规的风扇使用。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优选方案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上述细节做出的各种明显的或等同的修改或替换,都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