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凝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制冷系统都比较大,铜管的管路比较长,当系统中的制冷剂高速通过铜管的时候,会使其产生高频振动,时间长了会使焊接位置产生裂缝。其次在安装和运输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也有很大几率造成铜管损坏。
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塑料管夹根据所固定铜管的直径用模具生产,保证了铜管固定的一致性,不会因运输或者运行机器产生的共振导致铜管焊接位置产生裂缝,而且能让铜管的走向保持美观和空间利用的最大化,为系统管路的配置提供了保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包括铜管固定架和管夹,其中,所述铜管固定架又包括底座和支架,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架垂直固定连接,所述管夹的固定孔设置为一致,所述固定孔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一致。
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其中,所述管夹为带有凹槽的长方体结构,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长方体的上表面中间位置。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其中,所述底座设置为T字型,所述支架设置为T字型。
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其中,所述T字型底座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均与所述T字型支架垂直固定连接。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保证了铜管固定的一致性,不会因运输或者运行机器产生的共振导致铜管焊接位置产生裂缝,而且能让铜管的走向保持美观和空间利用的最大化,为系统管路的配置提供了保障,避免了机器运输和运行过程中铜管的震动而导致的焊接位置开裂等不良影响,延长机组寿命,减少维修次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的结构侧视图。
1-底座;2-铜管;3-管夹;4-螺栓;5-螺母;6-支架;7-固定孔;8-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写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包括铜管固定架和管夹3,其中,铜管固定架又包括底座1和支架6,底座1与支架6垂直固定连接,管夹3的固定孔7设置为一致,固定孔7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一致。铜管2通过管夹3(塑料,避免刮伤铜管)、螺栓4、螺母5固定在支架6上(如图1所示),然后支架6又固定在机器的框架上,从而达到固定铜管2的目的。每根铜管2上下平行设置以确保铜管2之间的距离可以保持一致。塑料管夹3根据所固定铜管2的直径用模具生产,保证了铜管2固定的一致性,而且每个管夹3的固定孔7也是一致的,这样就保证了每根铜管2之前的间距能够保持一致。
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参见图2,管夹3为带有凹槽8的长方体结构,凹槽8设置于长方体的上表面中间位置。两个带有凹槽8的长方体管夹3形成一个固定孔,铜管穿过固定孔并固定可以增强固定铜管2的稳定性,保障铜管2在工作中不会滑动。
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其中,所述铜管2通过管夹3、螺母5和螺栓4上下平行固定于支架6,每根铜管2等距设置。铜管2间的距离保持一致,不会因运输或者运行机器产生的共振导致铜管2焊接位置产生裂缝,而且能让铜管2的走向保持美观和空间利用的最大化,为系统管路的配置提供了保障。
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其中,底座1设置为T字型,支架6设置为T字型。底座1和支架6设置为T字型不但可以增加铜管固定架的稳定性,还可以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
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其中, T字型底座1设置一个或多个与所述T字型支架6垂直固定连接。T字型底座1可以根据实际生产应用设置其个数,以确保铜管固定架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优选设置为一个。
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其中,铜管2平行等距设置为若干个。铜管2可以跟实际需求设置为多个,以满足冷凝设备的需求为最终目的,本实施例优选设置为四根。
实际应用中,管夹3凹槽的宽度大于T字型支架6架杆的宽度,凹槽的宽度大于支架6架杆的宽度可以显著的提高管夹3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固定在管夹3上铜管2的稳定性。
实际应用中,T字型支架6用于铜管2安装的垂直支架设置为可上下滑动伸缩,可以根据实际安装铜管2数量的情况增长或缩短其长度,方便于安装不同数量的铜管2时能简单的调节装置达到生产应用的要求。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铜管式冷凝器的支架结构,保证了铜管2固定的一致性,不会因运输或者运行机器产生的共振导致铜管2焊接位置产生裂缝,而且能让铜管2的走向保持美观和空间利用的最大化,为系统管路的配置提供了保障,避免了机器运输和运行过程中铜管2的震动而导致的焊接位置开裂等不良影响,延长机组寿命,减少维修次数。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