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乏风源热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6585阅读:6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煤矿矿井乏风余热高效利用乏风源热泵热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矿井乏风余热利用技术,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喷淋式取热和直接蒸发式取热。其中,喷淋式取热方法存在取热量小,大量的煤粉尘易积易堵,同时在乏风温度低于10度以后,需要不断加抗冻剂等缺陷;直接蒸发式由于乏风中混有较多的灰尘,乏风换热器容易被堵塞等问题,造成乏风换热器的风阻力较大,同时直接蒸发式取热还存在单台蒸发器的换热面积较小,在乏风温度较低时蒸发器结霜融霜问题影响乏风源热泵制热效率、多台蒸发器之间存在制冷剂溶液分配与回油问题,可靠性低,制约了乏风源热泵的应用与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运行风阻小,系统能耗低,换热效率高,不受场地限制,可大幅度增加换热面积并可有效节约能源、降低环境污染的一种高效乏风源热泵系统。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高效乏风源热泵系统,它包括乏风取热装置、冲洗融霜装置和低温热泵机组,其中:

所述乏风取热装置包括乏风通道,乏风通道进风口连接乏风干道,乏风通道排风口与外界环境连通,乏风取热装置通过管道连接冲洗融霜装置,冲洗融霜装置通过加热回水管路与加热供水管路分别与低温热泵机组供水口与回水口连通;

所述乏风取热装置还包括乏风换热器,乏风换热器设置于乏风通道内并与乏风通道轴线方向垂直,乏风换热器上方设置有喷淋水箱,乏风换热器下方设置有集水盘,乏风换热器的进风侧与出风侧通过取压管与压差控制器相连;所述乏风换热器上设置有进液管道与出液管道,进液管道内的液体流入乏风换热器后进行热交换并由出液管道流出,进液管道与出液管道分别与低温热泵机组连接;

所述冲洗融霜装置包括箱体和隔板,通过隔板将箱体分为沉淀水箱、中间水箱与冲洗水箱,所述中间水箱位于沉淀水箱与冲洗水箱之间,所述沉淀水箱排水口与所述集水盘连通,沉淀水箱分别与补水管道与排污管道连通;所述冲洗水箱内与隔板相互平行地设置有过滤板,所述加热回水管路与加热供水管路设置于冲洗水箱内,所述加热回水管路与加热供水管路之间设置有加热盘管,冲洗水箱通过冲洗管路与所述喷淋水箱连通,所述冲洗管路上设有冲洗循环泵;

所述低温热泵机组包括蒸发器、压缩机、二次油分离器、引射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通过进液管道与出液管道与所述乏风换热器连通,蒸发器与压缩机连通,压缩机通过排气管路与二次油分离器相连,二次油分离器通过制冷剂管路与冷凝器相连,二次油分离器通过回油管路将润滑油回流到压缩机内,所述回油管路上沿润滑油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油过滤器和油路电磁阀;冷凝器通过制冷剂冷凝液管路与蒸发器相连,所述制冷剂冷凝液管路上沿润滑油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截止阀、干燥过滤器和电子膨胀阀;冷凝器还通过引射管与引射器相连,引射器通过截止阀与蒸发器相连,引射蒸发器内的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物通过蒸发器回油管路与压缩机相连;冷凝器所制取的热水通过供热管与回水管向用户输送热量,并在供热管上设有热水循环泵。

进一步的,所述乏风换热器上设置有进液管道与出液管道,进液管道内的液体流入乏风换热器后进行热交换并由出液管道流出,进液管道与出液管道分别与低温热泵机组供水口与回水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喷淋水箱为闭式喷淋水箱;所述乏风换热器为高效翅片式乏风换热器,高效翅片式乏风换热器翅片材质为不锈钢或紫铜或防腐亲水铝箔;所述乏风通道与乏风干道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风量调节阀;所述进液管道与出液管道上设有循环泵与载冷剂贮存箱。

进一步的,进液管道与出液管道内根据不同的乏风温度采用不同的载冷剂,所述载冷剂可以是水或乙二醇水溶液或无机盐的水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供水管路上设有电动比例调节阀。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上设有溢流口和/或溢流槽。

进一步的,所述冲洗水箱内部还设有温控器。

进一步的,所述补水管路上设有补水电动阀,所述排污管路上设有排污电动阀。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为降膜式蒸发器,或为满液式蒸发器,或为干式蒸发器。

进一步的,所述乏风换热器可以是一台,也可以是任意台数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乏风热源泵蒸发器冲洗融霜装置,可以避免现有乏风取热装置在运行中的缺陷,换热效率高,可任意台数组合,可以避免直接蒸发式乏风取热装置的受到制冷剂分配与回油限制的缺陷,配合低温热泵系统,可以实现减碳减排,可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可以用于煤矿的回风余热的深度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乏风源热泵系统,它包括乏风取热装置2、冲洗融霜装置3和低温热泵机组4,其特征在于:

所述乏风取热装置2包括乏风通道21,乏风通道21进风口连接乏风干道1,乏风通道21排风口与外界环境连通,乏风取热装置2通过管道连接冲洗融霜装置3,冲洗融霜装置3通过加热回水管路314与加热供水管路313分别与低温热泵机组4供水口与回水口连通;

所述乏风取热装置2还包括乏风换热器24,乏风换热器24设置于乏风通道21内并与乏风通道21轴线方向垂直,乏风换热器24上方设置有喷淋水箱22,乏风换热器24下方设置有集水盘25,乏风换热器24的进风侧与出风侧通过取压管与压差控制器23相连;所述乏风换热器24上设置有进液管道26与出液管道27,进液管道26内的液体流入乏风换热器24后进行热交换并由出液管道27流出,进液管道26与出液管道27分别与低温热泵机组4连接;

所述冲洗融霜装置3包括箱体和隔板34,通过隔板34将箱体分为沉淀水箱33、中间水箱32与冲洗水箱31,所述中间水箱32位于沉淀水箱33与冲洗水箱31之间,所述沉淀水箱33排水口与所述集水盘25连通,沉淀水箱33分别与补水管道35与排污管道36连通;所述冲洗水箱31内与隔板34相互平行地设置有过滤板311,所述加热回水管路314与加热供水管路313设置于冲洗水箱34内,所述加热回水管路314与加热供水管路313之间设置有加热盘管312,冲洗水箱31通过冲洗管路315与所述喷淋水箱22连通,所述冲洗管路315上设有冲洗循环泵;当来自乏风干道1的乏风可以通过风量调节阀,引入乏风换热器24,因为高效翅片式乏风换热器采用的是载冷剂,与直接蒸发式乏风取热不同,可以完全开放所有的高效翅片式乏风换热器进行换热,在部分换热器不需要工作时,只需关闭风量调节阀11即可。同时如果乏风中的粉尘造成乏风换热器24堵塞时,会造成高效翅片式乏风换热器进风侧与排风侧的压差大于设定值,压差控制器23给出启动信号,冲洗循环泵开始运转,对高效翅片式乏风换热器进行清洗。如果乏风温度较低时,翅片上有结霜后,可以通过对冲洗水箱31内的水进行加热,实现对高效翅片式乏风换热器的融霜功能。

所述低温热泵机组4包括蒸发器41、压缩机42、二次油分离器43、引射器44和冷凝器45,所述蒸发器41通过进液管道26与出液管道27与所述乏风换热器24连通,蒸发器41与压缩机42连通,压缩机42通过排气管路461与二次油分离器43相连,二次油分离器43通过制冷剂管路462与冷凝器45相连,二次油分离器43通过回油管路463将润滑油回流到压缩机42内,所述回油管路463上沿润滑油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油过滤器和油路电磁阀;冷凝器45通过制冷剂冷凝液管路464与蒸发器41相连,所述制冷剂冷凝液管路464上沿润滑油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截止阀、干燥过滤器和电子膨胀阀;冷凝器45还通过引射管465与引射器44相连,引射器44通过截止阀与蒸发器41相连,引射蒸发器41内的制冷剂与润滑油的混合物通过蒸发器回油管466路与压缩机42相连;冷凝器45所制取的热水通过供热管467与回水管468向用户输送热量,并在供热管467上设有热水循环泵。本实用新型中因为采用了多台高效翅片式乏风换热器并采用载冷剂与低温热泵机组4相连,完全通过提高单台热泵机组的制热量来降低热泵机组的数量,通常一般项目可选3~4台双侧大温差降膜式螺杆热泵机组,从本实用新型的核心设备上提高效率,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乏风换热器24上设置有进液管道26与出液管道27,进液管道26内的液体流入乏风换热器24后进行热交换并由出液管道27流出,进液管道26与出液管道27分别与低温热泵机组4供水口与回水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喷淋水箱22为闭式喷淋水箱;所述乏风换热器24为高效翅片式乏风换热器,高效翅片式乏风换热器翅片材质为不锈钢或紫铜或防腐亲水铝箔;所述乏风通道21与乏风干道1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风量调节阀11;所述进液管道26与出液管道27上设有循环泵与载冷剂贮存箱。

进一步的,进液管道26与出液管道27内根据不同的乏风温度采用不同的载冷剂,所述载冷剂可以是水或乙二醇水溶液或无机盐的水溶液,所述无机盐的水溶液为氯化钙或氯化镁的水溶液。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供水管路313上设有电动比例调节阀。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34上设有溢流口和/或溢流槽。

进一步的,所述所述冲洗水箱31内部还设有温控器316。

进一步的,所述补水管路35上设有补水电动阀351,所述排污管路36上设有排污电动阀361。

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器41为降膜式蒸发器,或为满液式蒸发器,或为干式蒸发器。

进一步的,所述乏风换热器24可以是一台,也可以是任意台数的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