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式换热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7437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组件,具体涉及一种循环式换热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加热器通常包含有筒体、加热管、入水管及出水管,筒体内部有一隔板,隔板上方有一内顶板,入水管向上穿过内顶板而出,入水管将水导入隔板的外周,内顶板有一流通口。另外一种方式是包含有筒体、加热管、入水管及出水管,筒体内有一隔板,内为加热区,加热区有加热管导入,加热区上方有出水管导出筒体外,入水管由筒体导入加热区外,隔板有一流通口。但是这两种加热器内部由于结构简单,导致加热蒸汽与换热管的接触时间短,换热效果不佳且耗费能源。换热组件是加热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被加热物料的蒸汽在加热器顶部容易凝结成液滴而顺换热管流下,从而影响换热管内上升的物料蒸汽,造成其内气流的紊流,影响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循环式换热组件。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循环式换热组件,它安装在罐体内,所述罐体上开设有蒸汽进口和位于所述蒸汽进口下方的蒸汽出口,它包括位于所述蒸汽出口下方的下管板、安装在所述蒸汽进口上方的上管板、固定在所述下管板和所述上管板之间的多根第一换热管以及固定在所述下管板和所述上管板之间且与所述第一换热管相平行的多根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的上端与所述上管板的上表面相平齐,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上端延伸至超出所述上管板的上表面。

优化地,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数量比为1:1~100。

优化地,它还包括通过多根定距管固定在所述罐体内的多块折流板,相邻两块所述折流板间隔设置且相向延伸至在所述下管板上的投影部分重叠。

优化地,它还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换热管上且与所述蒸汽进口相对应的蒸汽挡板。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循环式换热组件,通过设置多根相互平行的多根第一换热管,使其上端与上管板的上表面相平齐;并设置多根相互平行的多根第二换热管,使其上端超出上管板,这样物料的冷凝液能够经第一换热管流至底部而第二换热管不受影响,从而能够形成小范围的循环,避免其对物料蒸汽的影响,提高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循环式换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罐体;11、蒸汽出口;12、蒸汽进口;2、下管板;3、上管板;4、第一换热管;5、第二换热管;6、折流板;7、定距管;8、蒸汽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的循环式换热组件,它安装在罐体1内(该罐体1上开设有蒸汽进口12和位于蒸汽进口12下方的蒸汽出口11),主要包括下管板2、上管板3、第一换热管4和第二换热管5等。

其中,下管板2安装在罐体1内,并位于蒸汽出口11的下方;上管板3安装在罐体1内,并位于蒸汽进口12的上方;蒸汽出口11和蒸汽进口12位于下管板2和上管板3之间。第一换热管4有多根,它们相互平行,并固定在下管板2和上管板3之间,它的上端延伸至超出上管板3的上表面并能够连通下管板2下方和上管板3上方的空间;第二换热管5也有多根,它们相互平行,并固定在下管板2和上管板3之间,它的上端与上管板3的上表面相平齐(也能连通下管板2下方和上管板3上方的空间)。这样物料的冷凝液能够经第一换热管4流至底部而第二换热管5不受影响,从而能够形成小范围的循环,避免其对物料蒸汽的影响,提高换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4和第二换热管5的数量比为1:1~100。循环式换热组件还包括通过多根定距管7(定距管7的长度有长有短,根据需要选取)固定在罐体1内的多块折流板6,相邻两块折流板6间隔设置且相向延伸至在下管板2上的投影部分重叠。循环式换热组件还包括固定在第一换热管4上且与蒸汽进口12相对应的蒸汽挡板8。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