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厂余热综合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6851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回收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冶炼厂余热综合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冶炼厂余热主要包括冲渣水的余热、蒸汽余热。现有技术中,冶炼厂的余热主要采用各种换热器回收利用余热输送给热网供水管。目前的换热系统换热效率低,不能充分地把余热交换出来;其次就是冲渣水和蒸汽的供应量不稳定,换热系统适应性很差,系统运行故障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冶炼厂余热综合回收系统,它能够回收冲渣水和蒸汽余热,回收率高,系统运行稳定,故障率低。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冶炼厂余热综合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渣水换热部分、汽水换热部分和冷凝水换热部分;渣水换热部分包括渣水换热器,渣水换热器的热流进口由依次连通的渣池、渣水过滤器、渣水循环泵提供高温渣水,渣水换热器的热流出口连通渣池将降温后的渣水返回渣池,渣水换热器的冷流进口由热网回水管提供循环水,渣水换热器的冷流出口连通热网供水管将升温后的循环水输送给热网供水管;汽水换热部分包括汽水换热器,汽水换热器的热流进口由余热蒸汽管提供高温蒸汽,汽水换热器的热流出汽口连通冷凝水箱将余量蒸汽输送到冷凝水箱内进一步冷凝,汽水换热器的热流出水口连通冷凝水箱将冷凝水输送到冷凝水箱里,汽水换热器的冷流进口由热网回水管或者热网供水管提供循环水,汽水换热器的冷流出口连通热网供水管将升温后的循环水输送给热网供水管;冷凝水换热部分包括冷凝水换热器,冷凝水换热器的热流进口由依次连通的冷凝水箱和可调流量的冷凝水循环泵提供高温冷凝水,冷凝水换热器的热流出口连通冶炼厂供水管为冶炼厂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冷凝水换热器的冷流进口由热网回水管或者热网供水管提供循环水,冷凝水换热器的冷流出口连通热网供水管将升温后的循环水输送给热网供水管。

进一步,所述可调节流量的冷凝水循环泵由三个并联的水泵构成,根据冷凝水的出水量的大小,可选择开启一台、两台或者三台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能够回收冶炼厂冲渣水的余热和蒸汽余热,冶炼厂难回收的低温热源都得到回收利用,并且为热网管路提供70℃左右的热水,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实用新型的蒸汽余热采用两级回收工艺设备,能够充分吸收蒸汽余热资源,同时还能为冶炼厂提供洁净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本实用新型使用了可调节流量的冷凝水循环泵,适应了冷凝水出水量不稳定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余热回收系统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余热回收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冶炼厂余热综合回收系统示意图;

图中:1一渣水换热器,2-渣水换热器的热流进口,3-渣池,4-渣水过滤器,5-渣水循环泵,6-渣水换热器的热流出口,7-渣水换热器的冷流进口,8-渣水换热器的冷流出口,9-汽水换热器,10-汽水换热器的热流进口,11-汽水换热器的热流出汽口,12-冷凝水箱,13-汽水换热器的热流出水口,14-汽水换热器的冷流进口,15-汽水换热器的冷流出口,16-冷凝水换热器,17-冷凝水换热器的热流进口,18-可调流量的冷凝水循环泵,19-冷凝水换热器的热流出口,20-冷凝水换热器的冷流进口,21-冷凝水换热器的冷流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冶炼厂余热综合回收系统,它包括渣水换热部分、汽水换热部分和冷凝水换热部分;渣水换热部分包括渣水换热器1,渣水换热器的热流进口2由依次连通的渣池3、渣水过滤器4、渣水循环泵5提供高温渣水,渣水换热器的热流出口6连通渣池3将降温后的渣水返回渣池3,渣水换热器的冷流进口7由热网回水管提供循环水,渣水换热器的冷流出口8连通热网供水管将升温后的循环水输送给热网供水管;汽水换热部分包括汽水换热器9,汽水换热器的热流进口10由余热蒸汽管提供高温蒸汽,汽水换热器的热流出汽口11连通冷凝水箱12将余量蒸汽输送到冷凝水箱12内进一步冷凝,汽水换热器的热流出水口13连通冷凝水箱12将冷凝水输送到冷凝水箱12里,汽水换热器的冷流进口14由热网回水管或者热网供水管提供循环水,汽水换热器的冷流出口15连通热网供水管将升温后的循环水输送给热网供水管;冷凝水换热部分包括冷凝水换热器16,冷凝水换热器的热流进口17由依次连通的冷凝水箱12和可调流量的冷凝水循环泵18提供高温冷凝水,冷凝水换热器的热流出口19连通冶炼厂供水管为冶炼厂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冷凝水换热器的冷流进口20由热网回水管或者热网供水管提供循环水,冷凝水换热器的冷流出口21连通热网供水管将升温后的循环水输送给热网供水管。所述可调节流量的冷凝水循环泵18由三个并联的水泵构成,根据冷凝水的出水量的大小,可选择开启一台、两台或者三台水泵。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的简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