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烘道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9476阅读:9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烘道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洗机烘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清洗机的烘道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子技术领域的生产线上,将电子器件在清洗机中完成清洗后,一般还需对电子器件进行烘干。清洗机烘道一般采用加热管外置式加热,将电能转化为热能,热量经低噪音高压风机吹入进风道,并传入箱内,形成热风循环,参考图1和图2,图1和图2为现有技术清洗机烘道加热系统,清洗机烘道作为清洁生产使用,全天不停歇作业,耗电量高,从而导致生产成本高。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用于清洗机的烘道加热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耗电量高、成产成本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烘道加热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耗电量高、成产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烘道加热装置,包括空气引流罩和与所述空气引流罩连接的换热装置,所述空气引流罩一端与风机的连接端连接,另一端与风管的连接端连接;所述换热装置包括不少于一个的翅片板式换热器;所述风机的进气口及所述风管的出气口均深入烘道内。

该装置采用包括不少于一个的翅片板式换热器的换热装置进行蒸汽加热的方式,将热空气吹入烘道,并烘干烘道内的产品,使空气与换热装置表面充分接触,提高了换热效率,从而降低了耗电量、节约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上罩与所述中罩之间及所述中罩与所述下罩之间均设有承重支架,所述换热装置与所述承重支架连接。

换热装置固定在承重支架上,使得换热装置的重量全部集中承重支架上,减轻了空气引流罩的承重负担。此外,考虑到换热装置为不少于一个的翅片板式换热器,翅片板与中罩不容易一一固定,且换热装置重量大,此外,空气引流罩的材料强度低、容易变形,不适合承受重量大的物体,基于上述理由,采用将换热装置与承重支架固定连接,保证了换热装置连接的牢固性。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引流罩包括上罩、中罩和下罩,所述上罩、中罩和下罩自上而下依次连接;所述换热装置置于所述中罩内;所述上罩与风管连接,所述下罩与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风管的出风口设有电加热管。

该电加热管作为烘道加热装置的备用装置,当对烘道加热装置进行检修,启用风管出风口的电加热管,检修烘道加热装置时仍能保障生产线上对产品的烘干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上罩和下罩与所述中罩连接的底面的面积大于所述上罩和下罩远离所述中罩的端面的面积。

本实用新型采用换热装置进行蒸汽加热的方式,将热空气吹入烘道,并烘干烘道内的产品,上罩和下罩上设置不同大小的上、下底面,利用变径原理,减低了风管阻力,使空气与换热装置表面充分接触,提高了换热效率,从而降低了耗电量、节约了生产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蒸汽入口和凝水出口,所述蒸汽入口和凝水出口位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同一侧,所述蒸汽入口置于所述凝水出口上方。

将高温蒸汽通入换热装置内,将热量传递给空气引流罩内的空气,高温蒸汽冷凝后得到的冷凝水可以作为其他热水工序使用,达到了节能减排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上罩和下罩内均设有引流板,且所述引流板与所述上罩和下罩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上罩和下罩的截面均为等腰梯形,所述引流板底部靠近所述上罩纵向截面的两侧边缘底部的最小距离H与两所述引流板底部之间的距离h相等;所述引流板在所述下罩的上底边上靠近所述下罩纵向截面的两侧边缘底部的最小距离H1与在所述下罩的上底边上两个引流板顶部之间的距离h1相等。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引流板底部靠近所述上罩纵向截面的两侧边缘底部的最小距离H与两所述引流板底部之间的距离相等,以及引流板在所述下罩的上底边上靠近所述下罩纵向截面的两侧边缘底部的最小距离与在所述下罩的上底边上两个引流板顶部之间的距离相等,可以保证进入风管内的热风温度均匀、风量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上罩和下罩的截面为非等腰梯形,所述引流板底部距离所述上罩纵向截面的两侧边缘底部的距离H2、h2相等;所述引流板顶部距离所述下罩的纵向截面的两侧边缘顶部的距离H3、h3相等。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所述引流板底部距离所述上罩纵向截面的两侧边缘底部的距离相等以及顶部距离所述下罩的纵向截面的两侧边缘顶部的距离相等可以保证进入风管内的热风温度均匀、风量均匀。

进一步的,所述风机与风机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风机驱动机构为电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提供的烘道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背景技术中提供的烘道加热装置的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烘道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提供的空气引流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烘道加热装置的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烘道加热装置的引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一种空气引流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二种空气引流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空气引流罩;11、上罩;12、中罩;13、下罩;2、换热装置;21、蒸汽入口;22、凝水出口;3、风机;4、风管;5、承重支架;6、引流板;7、风机驱动机构;8、烘道;9、电加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烘道加热装置,该装置采用换热装置2进行蒸汽加热冷空气的方式,降低了耗电量、节约了生产成本;并将热空气吹入烘道8内,用于烘干烘道8内的产品,如图3-6所示,该加热装置包括空气引流罩1和与空气引流罩1连接的换热装置2,空气引流罩1一端与风机3的连接端连接,另一端与风管4的连接端连接;换热装置2包括不少于一个的翅片板式换热器;风机3的进气口及风管4的出气口均伸入烘道8内。

其中,风机3与风机驱动机构7连接,本实施例中风机驱动装置采用电机。

空气引流罩1内设有不少于一个承重支架5,换热装置2与承重支架5连接。

承重支架5为环形结构,穿过中罩12且承重支架5两端伸出空气引流罩1外,承重支架5与中罩1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为了保障连接的牢固性,采用焊接的方式。换热装置2固定在承重支架5上,承重支架5与地面上的支撑装置(图中未示出)连接,使得换热装置2的重量全部集中在地面上的支撑装置上,避免了空气引流罩1的承重负担。

考虑到换热装置2包括不少于一个的翅片板式换热器,不容易一一固定,且换热装置2重量大,此外,本实施例采用的空气引流罩1的材料强度低、容易变形,不适合承受重量大的物体,基于上述理由,本实施例采用将换热装置2与承重支架5固定连接,保证了换热装置2连接的牢固性。

空气引流罩1包括上罩11、中罩12和下罩13,上罩11、中罩12和下罩13自上而下依次连接;换热装置2置于中罩12内;上罩11与风管4连接,下罩13与风机3连接,风管4的出风口设有电加热管9。上罩11和下罩13与中罩12连接的底面的面积大于上罩11和下罩13远离中罩12的端面的面积。

上罩11和下罩13上设置不同大小的上、下底面,利用变径原理,减低了风管阻力,使空气与换热装置2表面充分接触,提高了空气引流罩1内空气的换热效率。

上罩11与风管4连接,下罩13与风机3连接,换热装置2设于中罩12内。通过风机驱动机构7驱动风机3工作,使冷空气被吸入空气引流罩1内,冷空气从下罩13的空气入口进入,并与中罩12内的换热装置2接触,使冷空气加热成为热空气,热空气从上罩11的空气出口进入风管4,最后经风管4导入烘道8,对产品进行烘干。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风管4与烘道8接触的端口设置了电加热管9,参考图3,该电加热管9作为烘道8加热装置的备用装置,当对烘道加热装置进行检修,启用风管4出风口的电加热管9,检修烘道加热装置时仍能保障生产线上对产品的烘干操作。

本实施例中采用换热装置2包括不少于一个的翅片板式换热器,参考图5,采用翅片板式换热器增大了气体侧的传热面积,增强了气体湍流程度,减少了气体侧的热阻,从而能够提高气体传热系数。

换热装置2包括蒸汽入口21和凝水出口22,蒸汽入口21和凝水出口22位于换热装置2的同一侧,蒸汽入口21置于凝水出口22上方。

本实施例中蒸汽入口21与蒸汽管道(图中未示出)连接,蒸汽管道设有电动调节阀,用于控制蒸汽流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烘道8内的温度自动调节阀门的开启度,根据负荷调节蒸汽用量,从而减低了耗电量及生产成本,将高温蒸汽冷凝后得到的冷凝水可以作为其他热水工序使用,达到了节能减排效果。

上罩11和下罩13内设有引流板6,参考图4和图6,引流板6与上罩11和下罩13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引流板6的数量为两个,上罩11和下罩13的截面均为等腰梯形,引流板6底部靠近上罩11纵向截面的两侧边缘底部的最小距离H与两引流板6底部之间的距离h相等,参考图4,图中线段AB、BC、CD的长度均相等;引流板6在下罩13的上底边上靠近下罩13纵向截面的两侧边缘底部的最小距离H1与在下罩13的上底边上两个引流板6顶部之间的距离h1相等,参考图4,图中线段A1B1、B1C1、C1D1的长度相等。上述设置保证了进入风管4内的热风温度均匀、风量均匀。

在上罩11和下罩13内通过设置引流板6形成了不同的腔室,使气流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腔室内。下罩13上的引流板6可以使冷空气与换热装置2接触均匀,从而保证换热均匀,而上罩11上设置的引流板6将上罩11隔离为多个腔室,可以使热空气可以沿不同的腔室被吸入风管4,保证了热空气可以能够及时充分地从风管4导出,避免靠近空气引流罩1侧壁的热空气形成回流腔,使热空气在空气引流罩1侧壁附近聚集,从而导致热空气不断升温且不易导出的情况发生,进而避免了热量的浪费及耗电量的提高,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中,根据引流板6的数量,空气引流罩1设置了两个引流板6,上罩11和下罩13的外形呈轴对称的喇叭状机构,参考图4,此时,空气引流罩1可以容纳更多的空气,而空气引流罩1内设有两个引流板6,有利于空气的导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引流板6的数量为一个。根据引流板6的数量,将空气引流罩1的形状设置为两种结构,第一种空气引流罩的结构可参考图7,第二种空气引流罩的结构可参考图8,在图7和图8中,上罩11和下罩13的截面为非等腰梯形,引流板6底部距离上罩11纵向截面的两侧边缘底部的距离H2、h2相等,参考图3以及图7-图8,图中,线段A2B2和B2C2的长度相等;引流板6顶部距离下罩13的纵向截面的两侧边缘顶部的距离H3、h3相等,参考图3以及图7-图8,图中,线段A3B3和B3C3的长度相等,上述设置保证了进入风管4内的热风温度均匀、风量均匀。

在实际应用时,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设置一个引流板6,当设置一个引流板6时,为了避免空气引流罩1内的空气流量大而不容易导出的情况,可以将空气引流罩1的形状进行适应性地调整,其中,图7和图8中将空气引流罩1的上罩11和下罩13的横截面设置为非等腰梯形,使得在满足实际生产要求的同时,还能使空气引流罩1的占用空间减小,在本实施例中,图7中空气引流罩1的形状结构作为优选。

注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上述实施方式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的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