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液体加热容器如电热水瓶,一般都是3L-5L的容量,接水比较麻烦,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拔掉电源线,提拿整机去到水龙头那里接水,由于每次都需要插拔电源线,而且比较重,因此很麻烦;另一种方式是直接拿其他盛水容器装水后向水瓶内胆注水,但其他盛水容器的容量一般是2L左右,如果要装满5L的容量,也需要来回好几次,因此也很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具有容纳腔和设在所述容器主体上部并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出水口,且所述容器主体上还设有与所述容纳腔相连通的注水口;和注水装置,包括泵送部件,所述泵送部件的输入端能够与外界水源相连通,所述泵送部件的输出端与所述注水口相连通,用于把外界水源泵送至所述容纳腔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增设了注水装置,注水装置能够直接把外界水源中的水泵送至容纳腔中,从而既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产品加水时需要反复插拔电源线的繁琐,又避免了用户必须提拿整机时产生的劳累感,也避免了通过其他盛水容器注水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的情况,因而显著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具体地,注水装置包括泵送部件,泵送部件的输出端与容器主体的注水口相连通,泵送部件的输入端能够与外界水源相连通,则泵送部件开启时,即可主动将外界水源中的水泵送至容纳腔内,实现注水目的;而不需要加水时,则关闭泵送部件即可,操作简单方便;由于泵送部件具有抽水送水功能,因而无论外界水源中的水处于什么状态,泵送部件都能够将其送入容纳腔中,而不会因为水压过低或其他情况导致外界水源无法进入容纳腔内,从而保证了注水装置的使用可靠性;此外,容器主体上还设有出水口,出水口不同于注水口,是容器向外输送液体的通道,用户将杯子等器皿放置在出水口处,通过手动或电动的方式即可得到容器中的液体。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液体加热容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注水装置还包括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泵送部件的输入端相连,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能够与外界水源相连。
由于进水管具有一定的长度,可以连接至与泵送部件具有一定距离的外界水源,因而降低了注水装置对外界水源位置的要求,比如将产品放置在同一个位置,既可以连接至自来水管,也可以连接至桶装水等水源,从而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提高了注水装置的使用灵活性,进一步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优选地,进水管为软管,更利于注水时对外界水源的灵活选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注水装置还包括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把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泵送部件的输入端上;和/或,所述注水装置还包括可拆卸地连接在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上的第二接头,所述第二接头能够与水龙头接口或储水装置的接口相适配或直接插入外界水源中。
通过第一接头把进水管连接在泵送部件上,保证了进水管与泵送部件的可靠连接,避免了注水过程中进水管从泵送部件上发生脱落或漏水等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注水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通过第二接头把进水管连接至外界水源,保证了进水管与外界水源之间的可靠连接,避免了注水过程中进水管与外界水源之间发生脱落或漏水等情况,从而也进一步提高了注水装置的使用可靠性;且第二接头与进水管可拆卸连接,则用户可以根据水源的不同合理地选择第二接头,以将最合适水源的水注入容纳腔内。具体地,第二接头可以与水龙头接口适配,即连接在水龙头上,直接将自来水泵送至容纳腔内;第二接头也可以与储水装置的接口相适配,如连接在纯净水桶的接口处或者连接在矿泉水瓶的接口处等均可,进而将储水装置内的水泵送至容纳腔内;当然,第二接头也可以直接插入外界水源中,如直接插入水缸中,将水缸中的水泵送至容纳腔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泵送部件与所述容器主体的电控装置电连接,以在所述电控装置的控制下进行开启或关闭。
通过容器主体的电控装置来控制泵送部件的启停,则容器主体通电后即可随时控制注水装置,实现注水或停止注水,保证了注水装置的工作状态与产品整体保持同步,非常方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检测装置,与所述电控装置相连,用于检测所述容纳腔中的液体量,并把检测结果发送至所述电控装置,使所述电控装置根据所述检测结果控制所述泵送部件开启或关闭。
通过检测装置对容纳腔中液体量的实时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来控制泵送部件的开启或关闭,如在缺水时,自动开启泵送部件实现注水,在水满时,自动关闭泵送部件停止注水,从而实现了产品自动注水的智能化控制,使得用户无需关注容纳腔中的液体量多少,也能实现对容纳腔中液体的随时取用,且不必担心发生容器干烧等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具体地,检测装置可以为水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流量计等能够检测液体量多少的设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容器主体上设有注水按钮,所述注水按钮被触发时,所述电控装置控制所述泵送部件开启或关闭。
通过注水按钮,也能够实现电控装置对泵送部件的有效控制,当用户发现容纳腔中需要加水时,按压注水按钮,电控装置即开启泵送部件,实现注水,当用户发现水量已经合适时,再次按压注水按钮,电控装置即关闭泵送部件,停止注水;这样,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控制注水装置的启停,进而随意调整容纳腔中的水量多少,提高了用户的操作灵活性,有利于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且实现了一键操作,便于各类用户掌握。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容器主体包括内胆组件、盖设在所述内胆组件上的壶盖和位于所述内胆组件下方的底座,所述内胆组件包括具有所述容纳腔的内胆和套设在所述内胆外侧的外壳,所述外壳的上部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其中,所述延伸部上开设有开口朝下的所述出水口,所述内胆或所述壶盖上开设有所述注水口。
容器主体包括内胆、外壳、壶盖和底座,内胆用于盛装待加热的液体,内胆的底部连接有加热件,以保证内胆中的液体能够被加热;外壳的上部向外凸出形成延伸部,延伸部上开设有出水口,且出水口朝下,则把杯具放置在延伸部下方的台面上即可取用出水口排出的液体;注水口开设在内胆或壶盖上,保证了泵送部件的输出端能够与容纳腔相连通,进而将外界水源中的水输送至容纳腔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胆上开设有所述注水口时,所述注水口位于所述内胆的底部、侧部或上部。
当注水口开设在内胆上时,注水口可以位于内胆的底部,也可以位于内胆的侧部,也可以位于内胆的上部或者内胆的其他位置,都能够保证泵送部件与容纳腔的有效连通,进而将外界水源中的液体泵送至容纳腔内,实现注水目的;由于注水口的位置可以灵活设置,因而注水装置的位置也可以灵活设置,则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产品结构和用户需求来合理设置各部件的位置,以使产品的整体布局最优化。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内胆的底部开设有排水口;所述容器主体还包括泵送组件,所述泵送组件包括出水管、水泵和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排水口和所述水泵的输入端相连,所述出水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水泵的输出端和所述出水口相连通。
泵送组件包括排水管、水泵和出水管,排水管的两端连接内胆底部的排水口和水泵的输入端,出水管的两端连接水泵的输出端和外壳上部的出水口,保证了出水口与容纳腔的连通,进而保证了容纳腔中的液体能够泵送至出水口处,从而实现了产品的自动出水,提升了产品的档次。
进一步地,内胆的底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内胆中的液体的温度;内胆的下方设有底座,底座将内胆下方的加热件、水泵、排水管、温度传感器等部件包裹起来,以避免其暴露在外,且底座上还设有电源接口。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泵送部件位于所述容器主体的外侧,且其输出端与所述注水口固定连接。
将泵送部件设置在容器主体的外侧,则无需对现有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内部结构做过多改变,较易实现,且便于装配;使泵送部件的输出端与注水口固定连接,保证了泵送部件与注水口的可靠连接,避免了注水过程中泵送部件从注水口处脱落或发生漏水等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注水装置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泵送部件为叶片水泵、电磁泵、柱塞泵或其他可抽水送水的设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液体加热容器为电热水瓶。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内胆,11注水口,12加热件,13温度传感器,14出水管,15水泵,16排水管,20外壳,21延伸部,22出水口,30壶盖,40底座,41电源接口,50注水装置,51泵送部件,52进水管,53第一接头,54第二接头,60电控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以电热水瓶为例,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液体加热容器。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主体和注水装置50。
具体地,容器主体具有容纳腔和设在容器主体上部并与容纳腔相连通的出水口22,且容器主体上还设有与容纳腔相连通的注水口11;注水装置50包括泵送部件51,泵送部件51的输入端能够与外界水源相连通,泵送部件51的输出端与注水口11相连通,用于把外界水源泵送至容纳腔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增设了注水装置50,注水装置50能够直接把外界水源中的水泵送至容纳腔中,从而既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产品加水时需要反复插拔电源线的繁琐,又避免了用户必须提拿整机时产生的劳累感,也避免了通过其他盛水容器注水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的情况,因而显著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具体地,注水装置50包括泵送部件51,泵送部件51的输出端与容器主体的注水口11相连通,泵送部件51的输入端能够与外界水源相连通,则泵送部件51开启时,即可主动将外界水源中的水泵送至容纳腔内,实现注水目的;而不需要加水时,则关闭泵送部件51即可,操作简单方便;由于泵送部件51具有抽水送水功能,因而无论外界水源中的水处于什么状态,泵送部件51都能够将其送入容纳腔中,而不会因为水压过低或其他情况导致外界水源无法进入容纳腔内,从而保证了注水装置50的使用可靠性;此外,容器主体上还设有出水口22,出水口22不同于注水口11,是容器向外输送液体的通道,用户将杯子等器皿放置在出水口22处,通过手动或电动的方式即可得到容器中的液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注水装置50还包括进水管52,进水管52的一端与泵送部件51的输入端相连,进水管52的另一端能够与外界水源相连,如图1所示。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注水装置50还包括第一接头53,第一接头53把进水管52的一端连接在泵送部件51的输入端上。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注水装置50还包括可拆卸地连接在进水管52的另一端上的第二接头54,第二接头54能够与水龙头接口或储水装置的接口相适配或直接插入外界水源中。
上述实施例中,由于进水管52具有一定的长度,可以连接至与泵送部件51具有一定距离的外界水源,因而降低了注水装置50对外界水源位置的要求,比如将产品放置在同一个位置,既可以连接至自来水管,也可以连接至桶装水等水源,从而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提高了注水装置50的使用灵活性,进一步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优选地,进水管52为软管,更利于注水时对外界水源的灵活选择。
通过第一接头53把进水管52连接在泵送部件51上,保证了进水管52与泵送部件51的可靠连接,避免了注水过程中进水管52从泵送部件51上发生脱落或漏水等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注水装置50的使用可靠性。
通过第二接头54把进水管52连接至外界水源,保证了进水管52与外界水源之间的可靠连接,避免了注水过程中进水管52与外界水源之间发生脱落或漏水等情况,从而也进一步提高了注水装置50的使用可靠性;且第二接头54与进水管52可拆卸连接,则用户可以根据水源的不同合理地选择第二接头54,以将最合适水源的水注入容纳腔内。具体地,第二接头54可以与水龙头接口适配,即连接在水龙头上,直接将自来水泵送至容纳腔内;第二接头54也可以与储水装置的接口相适配,如连接在纯净水桶的接口处或者连接在矿泉水瓶的接口处等均可,进而将储水装置内的水泵送至容纳腔内;当然,第二接头54也可以直接插入外界水源中,如直接插入水缸中,将水缸中的水泵送至容纳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泵送部件51与容器主体的电控装置60电连接,以在电控装置60的控制下进行开启或关闭。
通过容器主体的电控装置60来控制泵送部件51的启停,则容器主体通电后即可随时控制注水装置50,实现注水或停止注水,保证了注水装置50的工作状态与产品整体保持同步,非常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检测装置,与电控装置60相连,用于检测容纳腔中的液体量,并把检测结果发送至电控装置60,使电控装置60根据检测结果控制泵送部件51开启或关闭。
该实施例中,通过检测装置对容纳腔中液体量的实时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来控制泵送部件51的开启或关闭,如在缺水时,自动开启泵送部件51实现注水,在水满时,自动关闭泵送部件51停止注水,从而实现了产品自动注水的智能化控制,使得用户无需关注容纳腔中的液体量多少,也能实现对容纳腔中液体的随时取用,且不必担心发生容器干烧等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具体地,检测装置可以为水位传感器、称重传感器、流量计等能够检测液体量多少的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容器主体上设有注水按钮,注水按钮被触发时,电控装置60控制泵送部件51开启或关闭。
该实施例中,通过注水按钮,也能够实现电控装置60对泵送部件51的有效控制,当用户发现容纳腔中需要加水时,按压注水按钮,电控装置60即开启泵送部件51,实现注水,当用户发现水量已经合适时,再次按压注水按钮,电控装置60即关闭泵送部件51,停止注水;这样,用户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控制注水装置50的启停,进而随意调整容纳腔中的水量多少,提高了用户的操作灵活性,有利于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且实现了一键操作,便于各类用户掌握。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容器主体包括内胆10组件、盖设在内胆10组件上的壶盖30和位于内胆10组件下方的底座40,内胆10组件包括具有容纳腔的内胆10和套设在内胆10外侧的外壳20,外壳20的上部向外延伸形成延伸部21;其中,延伸部21上开设有开口朝下的出水口22,内胆10或壶盖30上开设有注水口11。
容器主体包括内胆10、外壳20、壶盖30和底座40,内胆10用于盛装待加热的液体,内胆10的底部连接有加热件12,以保证内胆10中的液体能够被加热;外壳20的上部向外凸出形成延伸部21,延伸部21上开设有出水口22,且出水口22朝下,则把杯具放置在延伸部21下方的台面上即可取用出水口22排出的液体;注水口11开设在内胆10或壶盖30上,保证了泵送部件51的输出端能够与容纳腔相连通,进而将外界水源中的水输送至容纳腔内。
其中,内胆10上开设有注水口11时,注水口11位于内胆10的底部、侧部或上部。
当注水口11开设在内胆10上时,注水口11可以位于内胆10的底部,也可以位于内胆10的侧部,也可以位于内胆10的上部,如图1所示,或者内胆10的其他位置,都能够保证泵送部件51与容纳腔的有效连通,进而将外界水源中的液体泵送至容纳腔内,实现注水目的;由于注水口11的位置可以灵活设置,因而注水装置50的位置也可以灵活设置,则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产品结构和用户需求来合理设置各部件的位置,以使产品的整体布局最优化。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内胆10的底部开设有排水口;容器主体还包括泵送组件,泵送组件包括出水管14、水泵15和排水管16,排水管16的两端分别与排水口和水泵15的输入端相连,出水管14的两端分别与水泵15的输出端和出水口22相连通,如图1所示。
泵送组件包括排水管16、水泵15和出水管14,排水管16的两端连接内胆10底部的排水口和水泵15的输入端,出水管14的两端连接水泵15的输出端和外壳20上部的出水口22,保证了出水口22与容纳腔的连通,进而保证了容纳腔中的液体能够泵送至出水口22处,从而实现了产品的自动出水,提升了产品的档次。
进一步地,内胆10的底部设有温度传感器13,温度传感器13用于检测内胆10中的液体的温度;内胆10的下方设有底座40,底座40将内胆10下方的加热件12、水泵15、排水管16、温度传感器13等部件包裹起来,以避免其暴露在外,且底座40上还设有电源接口41,如图1所示。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泵送部件51位于容器主体的外侧,如图1所示,且其输出端与注水口11固定连接。
将泵送部件51设置在容器主体的外侧,则无需对现有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内部结构做过多改变,较易实现,且便于装配;使泵送部件51的输出端与注水口11固定连接,保证了泵送部件51与注水口11的可靠连接,避免了注水过程中泵送部件51从注水口11处脱落或发生漏水等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注水装置50的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泵送部件51为叶片水泵15、电磁泵、柱塞泵或其他可抽水送水的设备。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为电热水瓶。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增设了注水装置,注水装置能够直接把外界水源中的水泵送至容纳腔中,从而既避免了现有技术中产品加水时需要反复插拔电源线的繁琐,又避免了用户必须提拿整机时产生的劳累感,也避免了通过其他盛水容器注水时需要反复进行多次的情况,因而显著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增加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