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系统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供冷系统及其蓄冷装置。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的蓄冷装置包括蓄冷罐及分布于蓄冷罐内外的布水组件。一般的布水组件的所需的钢管的数目较多,结构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由于布水组件的多个钢管通过焊接连接,且在蓄冷罐的密闭空间中进行,安装作业条件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蓄冷装置的布水组件的结构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安装作业条件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供冷系统及其蓄冷装置。
一种供冷系统的蓄冷装置,用于设于建筑基础上,所述蓄冷装置与供冷系统主体连通,所述蓄冷装置包括:
蓄冷罐,包括罐本体、第一布水器和第二布水器,所述罐本体包括底部、与所述底部相对的顶部、连接所述底部和所述顶部的侧壁,所述底部、所述侧壁和所述顶部围成容纳腔;所述底部用于固定于所述建筑基础上;所述第一布水器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与所述侧壁连接,且邻近所述顶部,所述第一布水器用于储蓄温水;所述第二布水器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与所述侧壁连接,且邻近所述底部,所述第二布水器用于储蓄冷水;
第一管道,穿设于所述顶部,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布水器连通,所述第一管道远离所述第一布水器的端部用于与所述供冷系统主体连通;以及
第二管道,穿设于所述底部,且所述第二管道用于穿设于所述建筑基础上,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二布水器连通,所述第二管道远离所述第二布水器的端部用于与所述供冷系统主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道包括第一延伸部、第二延伸部和第一穿插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分别与所述第一穿插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用于与所述供冷系统主体连通;所述第一穿插部穿设于所述顶部,且所述第一穿插部远离所述第一延伸部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布水器连接,使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布水器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穿插部垂直,且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侧壁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一穿插部平行,使第一管道的结构较为紧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道包括第三延伸部、第四延伸部、第二穿插部和连接部,所述第三延伸部和所述第二穿插部分别与所述连接部的两端连接,所述第四延伸部连接于所述第三延伸部远离所述连接部的端部,所述连接部用于埋设于所述建筑基础上,所述第四延伸部远离所述第三延伸部的端部用于与所述供冷系统主体连通,所述第二穿插部伸入所述底部与所述第一布水器连接,使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二布水器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延伸部与所述连接部垂直,且所述第三延伸部与所述侧壁的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第四延伸部与所述连接部平行,使第二管道的结构较为紧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布水器包括第一布水板、第一布水器本体和多个第一布水管;所述第一布水板与所述侧壁连接,所述第一布水板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布水器本体设于所述第一布水板上,所述第一布水器本体上开设有第一空腔和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一连接孔连通;多个所述第一布水管均伸入所述第一布水器本体内与所述第一空腔连通,多个所述第一布水管沿所述第一布水器本体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一管道位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内与所述第一布水器本体连接,使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一布水器连通;所述第一布水管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布水器包括第二布水板、第二布水器本体和多个第二布水管;所述第二布水板与所述侧壁连接,所述第二布水板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布水器本体设于所述第二布水板上,所述第二布水器本体上开设有第二空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空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连通;多个所述第二布水管均伸入所述第二布水器本体内与所述第二空腔连通,多个所述第二布水管沿所述第二布水器本体的周向均匀分布;所述第二管道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内与所述第二布水器本体连接,使所述第二管道与所述第二布水器连通;所述第二布水管上开设有多个第四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通孔沿所述第一布水管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使温水均匀地分布于第一布水板上;多个所述第四通孔沿所述第二布水管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使冷水均匀分布于第二布水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布水板和所述第二布水板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布水板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布水板上的第一通孔相互错开,温水可以储蓄于第一布水器本体、第一布水管和相邻两个第一布水板之间;多个所述第二布水板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布水板上的第三通孔相互错开,冷水可以储蓄于第二布水器本体、第二布水管和相邻两个第二布水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蓄冷罐还包括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位于所述容纳腔内,且所述支撑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部和所述顶部连接,所述第一布水器和所述第二布水器均固定于所述支撑柱上,使蓄冷罐的结构更加牢固。
一种供冷系统,包括供冷系统主体和上述的蓄冷装置,所述第一管道远离所述第一布水器的端部与所述供冷系统主体连通,所述第二管道远离所述第二布水器的端部与所述供冷系统主体连通。
上述的供冷系统及其蓄冷装置,第一布水器位于容纳腔内与侧壁连接,且邻近顶部;第二布水器位于容纳腔内与侧壁连接,且邻近底部;由于第一管道穿设于顶部与第一布水器连通,第一管道远离第一布水器的端部与供冷系统主体连通,使供冷系统主体的温水能够通过第一管道流入第一布水器内储蓄;第二管道分别穿设于底部和建筑基础上,且第二管道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布水器和供冷系统主体连通,使供冷系统主体的冷水能够通过第二管道流入第二布水器内储蓄;上述的蓄冷装置所需钢管的数目较少,整体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安装时,可先将部分第二管道埋设于建筑基础上;然后将第二管道穿设于底部与第二布水器连通;最后将第一管道穿设于顶部与第一布水器连通,整个安装过程大部分在罐体外进行,且安装时所需焊接之处较少,安装作业条件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供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供冷系统的蓄冷装置的示意图;
图2a为图2所示蓄冷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2b为图2所示蓄冷装置的另一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2所示蓄冷装置的第一布水器的俯视图,其中不包括第一布水板;
图4为图2所示蓄冷装置的第一布水板的俯视图;
图5为图2所示蓄冷装置的第二布水器的俯视图,其中不包括第二布水板;以及
图6为图2所示蓄冷装置的第二布水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供冷系统及其蓄冷装置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供冷系统及其蓄冷装置的首选实施例。但是,供冷系统及其蓄冷装置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供冷系统及其蓄冷装置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供冷系统及其蓄冷装置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图2所示,一实施例的供冷系统10包括供冷系统主体100和蓄冷装置200。蓄冷装置200用于设于建筑基础20上。蓄冷装置200与供冷系统主体100连通。蓄冷装置200包括蓄冷罐210、第一管道220以及第二管道230。蓄冷罐210包括罐本体210a、第一布水器210b和第二布水器210c。罐本体210a包括底部211、与底部211相对的顶部213、连接底部211和顶部213的侧壁215。底部211、侧壁215和顶部213围成容纳腔212。底部211用于固定于建筑基础20上。第一布水器210b位于容纳腔212内与侧壁215连接,且邻近顶部213。第一布水器210b用于储蓄温水。
第二布水器210c位于容纳腔212内与侧壁215连接,且邻近底部211。第二布水器210c用于储蓄冷水。第一管道220穿设于顶部213。第一管道220与第一布水器210b连通。第一管道220远离第一布水器210b的端部用于与供冷系统主体100连通。第二管道230穿设于底部211,且第二管道230用于穿设于建筑基础20上。第二管道230与第二布水器210c连通。第二管道230远离第二布水器210c的端部用于与供冷系统主体100连通。
如图1、图2和图2a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管道220包括第一延伸部221、第二延伸部227和第一穿插部223,第一延伸部221分别与第一穿插部223和第二延伸部227连接。第二延伸部227用于与供冷系统主体100连通。第一穿插部223穿设于顶部213,且第一穿插部223远离第一延伸部221的端部与第一布水器210b连接,使第一管道220与第一布水器210b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221与第一穿插部223垂直,且第一延伸部221与侧壁215的延伸方向平行,第二延伸部227与第一穿插部223平行,第一管道220所占的空间较小,第一管道220的结构较为紧凑。
如图1、图2和图2b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管道230包括第三延伸部231、第四延伸部232、第二穿插部233和连接部235。第三延伸部231和第二穿插部233分别与连接部235的两端连接。第四延伸部232连接于第三延伸部231远离连接部235的端部。连接部235用于埋设于建筑基础20上。第四延伸部232远离第三延伸部231的端部用于与供冷系统主体100连通。第二穿插部233伸入底部211与第一布水器210b连接,使第二管道230与第二布水器210c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延伸部231与连接部235垂直,且第三延伸部231与侧壁215的延伸方向平行。第四延伸部232与连接部235平行。第二管道230所占的空间较小,第二管道230的结构较为紧凑。
如图2a、图3、图4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布水器210b包括第一布水板216、第一布水器本体217和多个第一布水管218。第一布水板216与侧壁215连接。第一布水板216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一通孔216a。第一布水器本体217设于第一布水板216上。第一布水器本体217上开设有第一空腔217a和第一连接孔217b,第一空腔217a与第一连接孔217b连通。多个第一布水管218均伸入第一布水器本体217内与第一空腔217a连通,多个第一布水管218沿第一布水器本体217的周向均匀分布。第一管道220位于第一连接孔217b内与第一布水器本体217连接,使第一管道220与第一布水器210b连通。第一布水管218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二通孔218a。
如图2b、图5和图6所示,第二布水器210c包括第二布水板219、第二布水器本体222和多个第二布水管224。第二布水板219与侧壁215连接,第二布水板219上开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第三通孔219a。第二布水器本体222设于第二布水板219上,第二布水器本体222上开设有第二空腔222a和第二连接孔222b,第二空腔222a与第二连接孔222b连通。多个第二布水管224均伸入第二布水器本体222内与第二空腔222a连通。多个第二布水管224沿第二布水器本体222的周向均匀分布。第二管道230位于第二连接孔222b内与第二布水器本体222连接,使第二管道230与第二布水器210c连通。第二布水管224上开设有多个第四通孔224a。
如图3、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第二通孔218a沿第一布水管218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使温水均匀地分布于第一布水板216上。多个第四通孔224a沿第二布水管224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使冷水均匀分布于第二布水板219上。
如图2a、图2b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布水板216和第二布水板219的数目均为多个。多个第一布水板216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第一布水板216上的第一通孔216a相互错开,温水可以储蓄于第一布水器本体217、第一布水管218和相邻两个第一布水板216之间。多个第二布水板219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第二布水板219上的第三通孔219a相互错开,冷水可以储蓄于第二布水器本体222、第二布水管224和相邻两个第二布水板219之间。
如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蓄冷罐210还包括支撑柱210d。支撑柱210d位于容纳腔212内,且支撑柱210d的两端分别与底部211和顶部213连接。第一布水器210b和第二布水器210c均固定于支撑柱210d上,使蓄冷罐210的结构更加牢固。
上述的供冷系统10及其蓄冷装置200,第一布水器210b位于容纳腔212内与侧壁215连接,且邻近顶部213。第二布水器210c位于容纳腔212内与侧壁215连接,且邻近底部211。由于第一管道220穿设于顶部213与第一布水器210b连通,第一管道220远离第一布水器210b的端部与供冷系统主体100连通,使供冷系统主体100的温水能够通过第一管道220流入第一布水器210b内储蓄。第二管道230分别穿设于底部211和建筑基础20上,且第二管道230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布水器210c和供冷系统主体100连通,使供冷系统主体100的冷水能够通过第二管道230流入第二布水器210c内储蓄。上述的蓄冷装置200所需钢管的数目较少,整体结构简单且成本较低。安装时,可先将部分第二管道230埋设于建筑基础20上;然后将第二管道230穿设于底部211与第二布水器210c连通;最后将第一管道220穿设于顶部213与第一布水器210b连通,整个安装过程大部分在罐体外进行,且安装时所需焊接之处较少,安装作业条件较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