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控制装置、空气调节控制方法、空气调节系统以及带空气调节的住宅与流程

文档序号:16986885发布日期:2019-03-02 00:4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空气调节控制装置、空气调节控制方法、空气调节系统以及带空气调节的住宅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控制装置、空气调节控制方法、空气调节系统以及带空气调节的住宅。



背景技术:

为了减少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进行如下空气调节机的控制:在有人的情况下,提高制热时的目标室温并降低制冷时的目标室温,在无人的情况下,降低制热时的目标室温并提高制冷时的目标室温。

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在检测到人体的存在的情况下,暖风机本体的设定温度被设为18℃或者20℃(段落0021以及0022),在未检测到人体的存在的情况下,暖风机本体的设定温度被设为15℃或者被关闭(段落0023)。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在判断为房间处于使用状态的情况下,根据遥控器设定值控制空气调和器,在判断为房间是未使用的状态的情况下,进行不在时的控制(段落0032)。在不在时的控制中,在预测在室率的水平高的情况下,在使空气调节状态以短时间返回到遥控器设定值的状态下等待,在预测在室率的水平是中等程度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花费几十分钟返回到遥控器设定值的状态,设置室温的下限,在预测在室率的水平低的情况下停止(段落0032)。根据从检测人的在以及不在的传感器的反应得到的标准图案,输出预测在室率(段落0027)。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2326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119082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日本专利第3119082号说明书记载的技术,还有时能够在提高空气调节的舒适性的同时减少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但是,在预测在室率的水平低且为了使空气调节状态返回到遥控器设定值而需要时间的情况下,房间突发地成为使用状态而无法提高空气调节的舒适性的情形也多,在预测在室率的水平高且为了使空气调节状态返回到遥控器设定值不需要时间的情况下,房间突发地成为不使用的状态而无法减少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的情形也多。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该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想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高空气调节的舒适性,减少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

本发明面向空气调节控制装置。

空气调节机进行被实施空气调节的房间的空气调节。取得包括被实施空气调节的房间的至少一个房间的在室状况。在至少一个房间的在室状况中,包括被实施空气调节的房间的在室状况。存储至少一个房间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根据至少一个房间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计算表示在至少一个房间的在室状况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在被实施空气调节的房间的概率的附条件在室率。在被实施空气调节的房间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对空气调节机进行附条件在室率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本发明还面向空气调节控制方法、空气调节系统以及带空气调节的住宅。

根据本发明,影响被实施空气调节的房间的在室状态的各房间的在室状态的变化反映到空气调节热量,空气调节热量接近适合于被实施空气调节的房间的在室状态的量。由此,空气调节的舒适性提高,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减少。

本发明的目的、特征、方案以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的说明和附图将变得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设置有空气调节系统的住宅的1层部分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带空气调节的住宅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带空气调节的住宅的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框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执行空气调节机的控制前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执行空气调节机的控制时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说明实施方式1以及2中的概率变量的图。

图8是示出人有在特定的时刻在起居室的习惯的情况的起居室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的时序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人有在特定的时刻在起居室的习惯的情况的起居室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的图形。

图10是示出人没有在特定的时刻在起居室的习惯的情况的起居室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的时序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人没有在特定的时刻在起居室的习惯的情况的起居室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的图形。

图12是示出人没有在特定的时刻在起居室的习惯的情况的起居室以及厨房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的时序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计算控制用在室率的情况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用在室率和制热时的目标室温的关系的图形。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用在室率和制热时的目标室温的关系的图形。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机的运转例的时序图。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带空气调节的住宅的示意图。

图18是示出起居室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的时序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框图。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计算控制用在室率的情况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机的运转例的时序图。

图22是示出实施方式7的具备控制器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框图。

图23是示出实施方式7中的计算控制用在室率的情况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4是示出实施方式7中的计算控制用在室率的情况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5是示出一周的各天的回家时刻的分布的图形。

图26是示出实施方式8中的星期一以及星期一以外的一周的各天的厨房以及起居室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的图形。

(符号说明)

1000、2000:带空气调节的住宅;1020、2020:住宅;1021、2021:空气调节系统;1040、2040:起居室;1041:厨房;1080、1081、2080:在室传感器;1082、2082:空气调节机;1083、2083、7083: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1实施方式1

1.1序

实施方式1涉及带空气调节的住宅、空气调节系统以及控制器。

1.2住宅

图1是实施方式1的设置有空气调节系统的住宅的1层部分的示意图。

图1所示的住宅1020具有起居室1040、厨房1041、过道1042以及洗手间1043。起居室1040、厨房1041、过道1042以及洗手间1043的各个也可以置换为其他种类的房间。住宅1020也可以具有起居室1040、厨房1041、过道1042以及洗手间1043以外的房间。例如,住宅1020也可以具有餐厅。有时住宅1020不具有起居室1040、厨房1041、过道1042以及洗手间104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住宅1020构成为人能够从住宅1020具有的一个房间自由地移动到住宅1020具有的其他房间。

在起居室1040、厨房1041以及过道1042分别形成有窗1060、1061以及1062。在起居室1040形成有玄关1063。在过道1042设置有朝向2层的台阶1064。

1.3带空气调节的住宅以及空气调节系统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带空气调节的住宅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带空气调节的住宅的框图。

图2所示的带空气调节的住宅1000具备住宅1020以及空气调节系统1021。带空气调节的住宅1000也可以具备这些结构物以外的结构物。空气调节系统1021如图2以及3所示,具备在室传感器1080、在室传感器1081、空气调节机1082、控制器1083以及通信路径1084。空气调节系统1021也可以具备这些结构物以外的结构物。

在室传感器1080设置于起居室1040,探测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在室传感器1081设置于厨房1041,探测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由此,在室传感器1080以及1081为探测起居室10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探测机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表示人是否在起居室1040,为在室状态或者不在状态。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表示人是否在厨房1041,为在室状态或者不在状态。也可以探测包括起居室1040以及厨房1041的3个以上的房间的在室状况。

空气调节机1082设置于起居室1040,进行起居室1040的空气调节以使起居室1040的室温接近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

在带空气调节的住宅1000中,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作为被实施空气调节的房间的起居室1040的空气调节,在室传感器1080探测作为被实施空气调节的房间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在室传感器1081探测与作为第1房间的起居室1040不同的作为第2房间的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被实施空气调节的房间即第1房间也可以是起居室1040以外的房间。第2房间也可以是厨房1041以外的房间。

控制器1083经由通信路径1084与在室传感器1080以及1081的各个可通信地连接,经由通信路径1084从在室传感器1080接收表示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探测信号,经由通信路径1084从在室传感器1081接收表示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探测信号。控制器1083经由通信路径1084与空气调节机1082可通信地连接,经由通信路径1084向空气调节机1082发送表示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的控制信号。由此,控制器1083作为控制空气调节机1082的空气调节控制装置发挥功能。

1.4控制器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框图。

控制器1083如图4所示,具备通信部1100、中央运算处理装置(cpu)1101、存储器1102、定时器1104以及输入部1105。控制器1083也可以具备这些结构物以外的结构物。cpu1101通过执行定义控制算法的控制程序,作为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标准图案计算部1122、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以及目标室温决定部1124发挥功能。也可以将包括cpu1101的运算装置置换为其他种类的运算装置。例如,也可以将包括cpu1101的运算装置置换为不执行程序的包括电子电路的运算装置,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标准图案计算部1122、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以及目标室温决定部1124通过不执行程序的电子电路安装。

通信部1100经由通信路径1084与在室传感器1080以及1081的各个连接,从在室传感器1080接收表示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探测信号,从在室传感器1081接收表示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探测信号。由此,通信部1100作为从在室传感器1080以及1081取得起居室10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取得部发挥功能。通信部1100将取得的起居室10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存储到存储器1102。由此,存储器1102作为存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1的存储部发挥功能。也可以将包括存储器1102的存储装置置换为其他种类的存储装置。例如,也可以包括存储器1102的存储装置置换为包括硬盘驱动器的存储装置。

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从存储器1102读出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1,根据读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1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将计算出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存储到存储器1102。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表示在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变化的情况下人在起居室1040的概率即附条件概率,为该附条件概率的时间序列。

标准图案计算部1122从存储器1102读出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根据读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计算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将计算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存储到存储器1102。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表示人在起居室1040的标准概率,是该概率的时间序列。

定时器1104测量时间。

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使定时器1104复位时间的测量,使定时器1104开始时间的测量,从定时器1104得到测量的时间。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从存储器1102读出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以及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从定时器1104得到测量的时间,计算用于空气调节机1082的控制的控制用在室率1180,将计算出的控制用在室率1180存储到存储器1102。

输入部1105受理由使用者1900进行的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的输入,将输入的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存储到存储器1102。

目标室温决定部1124从存储器1102读出控制用在室率1180以及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决定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将决定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存储到存储器1102。控制用在室率1180越低,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制热的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越低。控制用在室率1180越低,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制冷的制冷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越高。因此,控制用在室率1180越低,空气调节机1082的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空气调节机1082的空气调节热量是在制热时空气调节机1082对起居室1040供给的热量,是在制冷时空气调节机1082从起居室1040回收的热量。空气调节机1082依照目标室温决定部1124决定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进行起居室1040的空气调节,所以目标室温决定部1124作为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控制用在室率1180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的控制部发挥功能。

通信部1100从存储器1102读出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将表示读出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控制信号经由通信路径1084发送到空气调节机1082。

1.5执行空气调节机的控制前的控制器的动作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执行空气调节机的控制前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5所示的步骤s101中,输入部1105判定是否有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的输入。在有输入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102。在无输入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103。

在步骤s102中,输入部1105将输入的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存储到存储器1102。

通过步骤s101以及s102,在新输入了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的情况下,将新输入并新存储到存储器1102的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用于空气调节机1082的控制,在未新输入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的情况下,将过去输入并存储到存储器1102的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用于空气调节机1082的控制。

在接着步骤s102的步骤s103中,通信部1100判定周期性地更新的起居室10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更新定时是否到来。在更新定时到来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104。在更新定时未到来的情况下,处理再次进入到步骤s101。由此,输入部1105反复受理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的输入直至更新定时到来。

在接着步骤s103的步骤s104中,通信部1100接收起居室10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将接收到的起居室10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存储到存储器1102。此时,过去存储到存储器1102的起居室10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在经过某种程度的时间之前不会从存储器1102删除而原样地存储到存储器1102。由此,在存储器1102中存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1。

在接着步骤s104的步骤s105中,标准图案计算部1122计算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在接着步骤s105的步骤s106中,标准图案计算部1122将计算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存储到存储器1102。

在接着步骤s106的步骤s107中,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在接着步骤s107的步骤s108中,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将计算出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存储到存储器1102。

在接着步骤s108的步骤s109中,判定空气调节系统1021的运转是否结束。在运转结束的情况下,处理结束。在运转未结束的情况下,处理再次进入到步骤s101。由此,在空气调节系统1021进行运转的期间,每当被输入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时,更新用于空气调节机1082的控制的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每当起居室10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更新定时到来时,更新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以及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以及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无需一定每当起居室10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更新定时到来时更新。因此,还容许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以及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例如1日或者1个月更新1次。

1.6执行空气调节机的控制时的控制器的动作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执行空气调节机的控制时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6所示的步骤s111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计算控制用在室率1180,在接着步骤si11的步骤s112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将计算出的控制用在室率1180存储到存储器1102。

在接着步骤s112的步骤s113中,目标室温决定部1124决定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在接着步骤s113的步骤s114中,目标室温决定部1124将决定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存储到存储器1102。

在接着步骤s114的步骤s115中,通信部1100将决定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发送到空气调节机1082。

在接着步骤s115的步骤s116中,判定空气调节机1082的运转是否结束。在运转结束的情况下,处理结束。在运转未结束的情况下,处理再次进入到步骤s111。由此,在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运转的期间,反复更新控制用在室率1180以及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

1.7利用起居室的附条件在室率的优点

1.7.1概率变量

图7是说明实施方式1中的概率变量的图。

图7所示的概率变量a表现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图7所示的概率变量b表现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这样的现象的发生状况。概率变量a取在室状态a0或者不在状态a1。概率变量b取发生现象的状态b0或者未发生现象的状态b1。在概率变量b取未发生现象的状态b1的情况下,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为在室状态的状态继续、或者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为不在状态的状态继续。

在被实施空气调节的房间被变更为起居室1040以外的房间的情况下,由概率变量a表现的状况被变更为起居室1040以外的房间的在室状况。由概率变量b表现的状况也可以变更为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这样的现象的发生状况以外。例如,由概率变量b表现的状况也可以变更为厨房1041或者厨房1041以外的房间的在室状况是为不在状态的时间持续设定时间以上这样的现象的发生状况。

1.7.2起居室的在室率

人在起居室1040的概率p是通过将过去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次数除以过去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次数以及过去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次数的合计次数而得到的。在使用用n(xn)表现概率变量x取xn的次数这样的规定的情况下,概率p是通过如式1所示将概率变量a取a0的次数n(a0)除以概率变量a取a0的次数n(a0)以及概率变量a取a1的次数n(a1)的合计次数n(a0)+n(a1)而得到的。

概率p表现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根据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掌握与人在起居室1040的时刻有关的习惯等。

1.7.3人有在特定的时刻在起居室的习惯的情况

图8是示出人有在特定的时刻在起居室的习惯的情况的起居室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的时序图。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人有在特定的时刻在起居室的习惯的情况的起居室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的图形。

图9所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是根据图8所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得到的。在人有如图8所示在7时前后以及19时前后在起居室1040的习惯的情况下,得到如图9所示在7时前后以及19时前后具有明确的峰值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

在控制用在室率1180是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且控制用在室率1180越高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越高而制冷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越低的情况下得到图9所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时,在虽然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但人进入到起居室1040的可能性高时,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接近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制冷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接近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因此,在人进入到起居室1040的情况下起居室1040的温热环境成为舒适的状态的可能性高。

1.7.4人没有在特定的时刻在起居室的习惯的情况

图10是示出人没有在特定的时刻在起居室的习惯的情况的起居室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的时序图。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人没有在特定的时刻在起居室的习惯的情况的起居室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的图形。

图11所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是根据图10所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得到的。在如图10所示在早晨在起居室1040的时刻根据日子而不同且在傍晚在起居室1040的时刻根据日子而不同且在傍晚有时不在起居室1040的情况下,得到如图11所示不具有明确的峰值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

在控制用在室率1180是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且控制用在室率1180越大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越高而制冷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越低的情况下得到图11所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时,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时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被维持得比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低且制冷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被维持得比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高。因此,在人进入到起居室1040的情况下起居室1040的温热环境未成为舒适的状态且直至充分地进行制热或者制冷而温热环境成为舒适的状态需要时间的可能性高。即,在人在起居室1040的时刻不具有规则性的情况下,难以通过预先对起居室1040进行制热或者制冷来抑制温热环境成为不舒适的状态。

1.7.5从厨房向起居室的移动的规则性

图12示出人没有在特定的时刻在起居室的习惯的情况的起居室以及厨房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图12所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与图10所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相同。

如图12所示,即使在人没有在特定的时刻在起居室1040的习惯的情况下,不论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时刻是哪个时刻,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至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的时刻的时间是30-60分,大致恒定。即,即使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为在室状态的时刻没有规则性的情况下,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至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的时刻的时间具有规则性。该规则性由来于在厨房1041做饭、在餐厅就餐、在起居室1040生活这样的人的习惯。

1.7.6起居室的附条件概率

通过控制用在室率1180从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变化为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利用控制用在室率1180反映起居室1040的现实的在室状况。

在使用用p(xn|yn)表现在概率变量y取yn的情况下概率变量x取xn的附条件概率这样的规定的情况下,表现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概率变量a在在室状态的情况下取a0,表现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这样的现象的发生状况的概率变量b在发生该现象的情况下取b0,所以用p(a0|b0)表现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是将表现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这样的现象的发生状况的概率变量b用作事先的信息而计算的。

在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情况下人一定在起居室1040的情况下,表现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的p(a0|b0)如式2所示为1。

p(a0|b0)=1…(式2)

但是,一般,在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情况下人不一定在起居室1040,所以表现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的p(a0|b0)如式3所示小于1。

p(a0|b0)<1…(式3)

1.8起居室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的计算

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包括过去的m日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目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包括n个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n个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离散地记录。

在第m日的第n个时刻下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o(i、m、n)是2值的变量、当不在状态时取0且当在室状态时取1的情况下,表现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的pavg(i、n)在第n个时刻取式4所示的值。

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计算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例如,也可以援用日本专利第3119082号说明书记载的技术,将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分类为多个群集,针对多个群集的各个群集制作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从多个群集选择与该日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最类似的群集,将关于所选择的群集制作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作为该日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

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在执行空气调节机1082的控制之前计算,存储到存储器1102。

1.9起居室的附条件在室率的计算

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表示直至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变化的第1时刻的设定时间t2后的第2时刻人在起居室1040的概率。设定时间t2既可以是固定值,也可以是使用者1900能够变更的可变值。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被计算为在第1时刻与第2时刻之间取值。由此,仅在从第1时刻起的经过时间短且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被高精度地计算的情况下,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被用于空气调节机1082的控制中。

在由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的过程中,根据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1得到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变化的次数n2。

另外,根据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1,得到在第1时刻与第1时刻的时间t后的时刻之间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成为过在室状态的次数n2(t)。关于处于0至t2之间的t的全部的可取的值的各个,得到次数n2(t)。因此,通过得到次数n2(t),还一并得到在第1时刻与第1时刻的设定时间t2后的第2时刻之间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成为过在室状态的次数n2(t2)。

在第1时刻的时间t后的时刻与第2时刻之间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为在室状态的次数是n2(t2)-n2(t)。因此,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在第1时刻的时间t后的时刻,成为如式5所示从次数n2(t2)减去次数n2(t)而得到的次数差n2(t2)-n2(t)相对第1次数n2的比。

在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在第1时刻的时间t后的时刻为式5所示的比的情况下,次数n2(t)相对次数n2之比越大,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在第1时刻的时间t后的时刻取的值越小。其反映次数n2(t)相对次数n2的比越大,在第2时刻以前人在起居室1040的可能性越低。

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在执行空气调节机1082的控制之前计算,存储到存储器1102。

1.10控制用在室率的计算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计算控制用在室率的情况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13所示的步骤s121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判定最新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否为不在状态。当在室状况不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122。当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123。

在步骤s122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将1作为控制用在室率1180。由此,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情况下,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使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成为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的控制。

在步骤s123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将最新的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与紧接着其之前的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进行比较,判定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是否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124。在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127。处理进入到步骤s127的情况是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状况持续的情况或者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状况持续的情况。

在步骤s124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使定时器1104复位时间的测量,在接着步骤s124的步骤s125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使定时器1104开始时间的测量。由此,定时器1104测量从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能够从定时器1104得到该经过时间。

在接着步骤s125的步骤s126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将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作为控制用在室率1180,处理结束。由此,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从刚刚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时刻之后,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在步骤s127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判定定时器1104是否为测量时间的过程中。在定时器1104是测量时间的过程中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128。在定时器1104不是不是测量时间的过程中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130。

在步骤s128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判定由定时器1104测量的时间是否为设定时间t2下。在时间是时间t2下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126。在时间不是时间t2以下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129。

在接着步骤s128的步骤s126中,如上所述,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将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作为控制用在室率1180,处理结束。由此,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在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第1时刻与第1时刻的设定时间t2后的第2时刻之间,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在步骤s129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使定时器1104复位时间的测量。

在接着步骤s129的步骤s130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1123将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作为控制用在室率1180,处理结束。由此,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在第2时刻之后,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根据图13所示的控制器1083的动作,控制用在室率1180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从紧接着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第1时刻之后,成为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成为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的控制用在室率1180直至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变化为在室状态、或者直至第1时刻的设定时间t2的第2时刻,原样地保持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成为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的控制用在室率1180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变化为在室状态的情况下变化为1,在第2时刻之后变化为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由此,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从紧接着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第1时刻之后,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该控制继续直至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变化为在室状态、或者直至第1时刻的设定时间t2的第2时刻。在第2时刻之后,代替该控制,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1.11目标室温的决定

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是下限值以上且上限值以下,控制用在室率1180越高目标室温1220越高。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上限值是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下限值被预先决定。

制冷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是下限值以上且上限值以下,控制用在室率1180越高目标室温1220越低。制冷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下限值是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制冷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上限值被预先决定。

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下限值以及制冷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上限值的各个既可以是以不损失舒适性的方式决定的固定值,也可以是使用者1900能够根据状况变更的可变值。

图14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用在室率和制热时的起居室的目标室温的关系的图形。

在图14所示的控制用在室率1180和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关系中,控制用在室率1180越高,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越线性地变高。根据图14所示的控制用在室率1180和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关系,在控制用在室率1180高的情况下,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接近作为上限值的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空气调节的舒适性提高,在控制用在室率1180低的情况下,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接近下限值,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减少。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用在室率和制热时的起居室的目标室温的关系的图形。

在图15所示的控制用在室率1180和制热时的起居室的目标室温1220的关系中,表示控制用在室率1180和制热时的起居室的目标室温1220的关系的线是s形曲线状,控制用在室率1180越高,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越非线性地变高。在图15所示的控制用在室率1180和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关系中,在控制用在室率1180小于下限侧阈值的情况下,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显著接近下限值,在控制用在室率1180大于上限侧阈值的情况下,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显著接近作为上限值的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在控制用在室率1180是下限侧阈值以上且是上限侧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制热时的控制用在室率1180越高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越高。根据图15所示的控制用在室率1180和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关系,在控制用在室率1180高的情况下,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接近作为上限值的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空气调节的舒适性提高,控制用在室率1180高的情况下,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接近下限值,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减少。另外,控制用在室率1180高的情况的提高空气调节的舒适性的效果变大,控制用在室率1180低的情况的减少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的效果变大。

控制用在室率1180和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关系也可以是图14或者图15所示的例子以外的情形。一般而言,控制用在室率1180和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关系被定义为在考虑作为控制用在室率1180的函数的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情况下该函数为单调增加函数,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取下限值以上且作为上限值的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以下的值。控制用在室率1180和制冷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关系被定义为在考虑作为控制用在室率1180的函数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的情况下该函数为单调减少函数,制冷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取作为下限值的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以上且上限值以下的值。

1.12运转例

图16是示出实施方式1中的空气调节机的运转例的时序图。在图16中示出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1、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进行了成为参考例的控制的情况的目标室温1221、控制用在室率1180以及进行了作为实施例的控制的情况的目标室温1220。

在进行作为实施例的控制的情况下,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时,控制用在室率1180为1。另外,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时,在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ta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的时刻tb之间,控制用在室率1180为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在第2时刻之后控制用在室率1180为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因此,如图16所示,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情况下,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成为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在时刻ta与时刻tb之间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越高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越高,在第2时刻之后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越高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越高。

在进行作为参考例的控制的情况下,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用在室率1180为1。另外,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用在室率1180为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因此,如图16所示,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情况下,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1为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1200,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越高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1越高。

进行作为实施例的控制的情况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在时刻ta与时刻tb之间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越高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越高的方面上,与进行作为参考例的控制的情况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1不同。在图16所示的空气调节机1082的运转例中,在时刻ta与时刻tb之间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变高且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变低,所以在时刻ta与时刻tb之间进行作为实施例的控制的情况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变高,进行作为参考例的控制的情况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1变低。因此,在进行作为实施例的控制的情况下在人进入到起居室1040时起居室1040的室温接近设定室温1200,但在进行作为参考例的控制的情况下在人进入到起居室1040时起居室1040的室温不接近设定室温1200,直至起居室1040的室温接近设定室温1200需要时间。因此,在进行作为实施例的控制的情况下,相比于进行作为参考例的控制的情况,对进入到起居室1040的人提供舒适的温热环境。

1.13实施方式1的优点

根据实施方式1,影响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厨房1041的在室状态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反映到空气调节热量,空气调节热量接近适合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态的量。由此,空气调节的舒适性提高,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减少。

2实施方式2

2.1序

实施方式2涉及带空气调节的住宅、空气调节系统以及控制器。

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的事先信息是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发生状况,但在实施方式2中起居室的附条件在室率的事先信息是起居室的在室状况为不在状态的时间超过阈值的发生状况。

另外,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主要的不同点还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为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的利用的触发,但在实施方式2中起居室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为起居室的附条件在室率的利用的触发。

在实施方式1中采用的技术只要不违反上述主要的不同,就能够在实施方式2中采用。

2.2空气调节系统

图1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带空气调节的住宅的示意图。

图17所示的带空气调节的住宅2000具备住宅2020以及空气调节系统2021。住宅2020具有起居室2040。空气调节系统2021具备在室传感器2080、空气调节机2082、控制器2083以及通信路径2084。住宅2020以及起居室2040分别与实施方式1的住宅1020以及起居室1040相同。

在室传感器2080设置于起居室2040,探测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由此,在室传感器2080为探测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探测机构。

空气调节机2082设置于起居室2040,进行起居室2040的空气调节以使起居室2040的室温接近起居室2040的设定室温。

控制器2083经由通信路径2084与在室传感器2080可通信地连接,经由通信路径2084从在室传感器2080接收表示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探测信号。控制器2083经由通信路径2084与空气调节机2082可通信地连接,经由通信路径2084向空气调节机2082发送表示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的控制信号。由此,控制器2083作为控制空气调节机2082的空气调节控制装置发挥功能。

2.3起居室的在室状况

图18是示出起居室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的时序图。

在图18所示的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中,频繁地发生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以及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向在室状态的变化。在频繁地进行人向起居室2040的进入以及人从起居室2040的退出的情况下,得到图18所示的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

在进行如下的控制的情况下,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成为图18所示的例子时,频繁地发生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的变动,上述控制为: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情况下,起居室2040的设定室温被设为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使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越高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0越高。因此,由于起居室2040的室温的变动而空气调节的舒适性劣化,由于空气调节机2082的启动停止增加而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增加。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考虑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时间短的情况下,对空气调节机2082进行在制热时不使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降低、在制冷时不使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上升的控制。例如,考虑利用定时器等测量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时间,在测量出的时间不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将起居室2040的设定室温设为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在测量出的时间超过阈值的情况下,对空气调节机2082进行在制热时使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降低、在制冷时使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上升的控制。

2.4控制器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框图。

控制器2083如图19所示具备通信部2100、cpu2101、存储器2102、定时器2103以及输入部2105。cpu2101作为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2120、标准图案计算部2122、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以及目标室温决定部2124发挥功能。

通信部2100经由通信路径2084与在室传感器2080连接,从在室传感器2080接收表示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探测信号。由此,通信部2100作为从在室传感器2080取得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取得部发挥功能。通信部2100将取得的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存储到存储器2102。由此,存储器2102作为存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2140的存储部发挥功能。

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2120从存储器2102读出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2140,根据读出的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2140,计算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将计算出的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存储到存储器2102。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表示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情况下人在起居室1040的概率即附条件概率,为该附条件概率的时间序列。

标准图案计算部2122从存储器2102读出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2140,根据读出的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2140,计算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将计算出的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存储到存储器2102。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表示人在起居室2040的标准概率,为表示该概率的时间变化的时间序列。与实施方式1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同样地计算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

定时器2103测量时间。

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使定时器2103复位时间的测量,使定时器2103开始时间的测量,从定时器2103得到测量的时间。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从存储器2102读出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以及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从定时器2103得到测量的时间,计算用于空气调节机2082的控制的控制用在室率2180,将计算出的控制用在室率2180存储到存储器2102。

输入部2105受理由使用者2900进行的起居室2040的设定室温2200的输入,将输入的起居室2040的设定室温2200存储到存储器2102。

目标室温决定部2124从存储器2102读出控制用在室率2180以及起居室2040的设定室温2200,决定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0,将决定的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0存储到存储器2102。控制用在室率2180越低,制热时的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0越低。控制用在室率2180越低,制冷时的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0越高。因此,控制用在室率2180越低,空气调节机2082的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空气调节机2082依照目标室温决定部2124决定的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0进行起居室2040的空气调节,所以目标室温决定部2124作为对空气调节机2082进行控制用在室率2180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的控制部发挥功能。

通信部2100从存储器2102读出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0,将表示读出的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0的控制信号经由通信路径2084发送到空气调节机2082。

2.5概率变量

图7还是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概率变量的图。

图7所示的概率变量a表现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图7所示的概率变量b表现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时间超过阈值的发生状况。概率变量a取在室状态a0或者不在状态a1。概率变量b取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时间是阈值以上的状态b0或者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时间是阈值以下的状态b1。

2.6起居室的附条件在室率

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刚刚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之后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被设为控制用在室率2180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刚刚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之后制热时的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0变低且制冷时的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0变高。

为了防止该问题,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时间是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代替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表示作为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时间是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人在起居室2040的概率的附条件概率的附条件在室率p1被设为控制用在室率2180。在使用用p(xn|yn)表示作为在概率变量y取yn的情况下概率变量x取xn的概率的附条件概率这样的规定的情况下,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p1为式6所示的例子。

p(a0|b1)=p1…(式6)

2.7起居室的附条件在室率的计算

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表示直至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第1时刻的设定时间t1后的第2时刻人在起居室2040的概率。设定时间t1既可以是固定值,也可以是使用者2900能够变更的可变值。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被计算为在第1时刻与第2时刻之间取值。由此,仅在从第1时刻起的经过时间短且能够高精度地计算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的情况下,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被用于空气调节机2082的控制。

在由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2120计算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的过程中,根据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2140得到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次数n1。

另外,根据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2140得到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第1时刻与第1时刻的时间t后的时刻之间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成为过在室状态的次数n1(t)。关于处于0至t1之间的t的全部的可取的值的各个,得到次数n1(t)。因此,通过得到次数n1(t),还一并得到在第1时刻与第1时刻的设定时间t1后的第2时刻之间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成为过在室状态的次数n1(t1)。

在第1时刻的时间t后的时刻与第2时刻之间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成为在室状态的次数是n1(t1)-n1(t)。因此,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在第1时刻的时间t后的时刻,如式7所示成为从次数n1(t1)减去次数n1(t)而得到的次数差n1(t1)-n1(t)相对次数n1的比。

在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在第1时刻的时间t后的时刻成为式7所示的比的情况下,次数n1(t)相对次数n1的比越大,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在第1时刻的时间t后的时刻取的值越小。其反映次数n1(t)相对次数n1之比越大,直至第2时刻人在起居室2040的可能性越低。

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在执行空气调节机2082的控制之前计算,存储到存储器2102。

2.8控制用在室率的计算

在执行空气调节机2082的控制之前,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2120计算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将计算出的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存储到存储器2102,标准图案计算部2122计算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将计算出的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存储到存储器2102。在执行空气调节机2082的控制的情况下,参照存储于存储器2102的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以及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

图20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计算控制用在室率的情况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20所示的步骤s201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判定最新的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否为不在状态。在在室状况不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202。当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203。

在步骤s203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将1设为控制用在室率2180。由此,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情况下,对空气调节机2082进行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0为起居室2040的设定室温2200的控制。

在步骤s203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将最新的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与紧接着其之前的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进行比较,判定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否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204。在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207。

在步骤s204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使定时器2103复位时间的测量,在接着步骤s204的步骤s205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使定时器2103开始时间的测量。由此,定时器2103测量从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能够从定时器2103得到该测量时间。

在接着步骤s205的步骤s206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将根据该经过时间决定的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作为控制用在室率2180,处理结束。由此,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从紧接着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时刻之后,对空气调节机2082进行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在步骤s207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判定定时器2103是否为测量时间的过程中。在定时器2103是测量时间的过程中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208。在定时器2103不是测量时间的过程中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210。

在步骤s208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判定由定时器2103测量的时间是否为设定时间t1以下。在时间是设定时间t1以下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206。在设定时间不是时间t1以下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209。

在接着步骤s208的步骤s206中,如上所述,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将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作为控制用在室率2180,处理结束。由此,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第1时刻与第1时刻的设定时间t1后的第2时刻之间,对空气调节机2082进行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在步骤s209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使定时器2103复位时间的测量。

在接着步骤s209的步骤s210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2123将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作为控制用在室率2180,处理结束。由此,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在第2时刻之后,对空气调节机2082进行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在利用定时器2103进行时间的测量的期间成为p1≤pavg的情况下,也可以将pavg作为控制用在室率2180。

2.9运转例

图21是示出实施方式2中的空气调节机的运转例的时序图。在图21中示出进行了作为实施例以及参考例的控制的情况的起居室的目标室温的时间变化。

在进行作为实施例的控制的情况下,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用在室率2180为1。另外,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第1时刻与第1时刻的设定时间t1后的第2时刻之间,控制用在室率2180为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在第2时刻之后,控制用在室率2180为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因此,如图21所示,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情况下,目标室温为设定室温。另外,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在第1时刻与第2时刻之间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越高目标室温越高,在第2时刻之后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越高目标室温越高。

在进行作为参考例的控制的情况下,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用在室率2180为1。另外,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控制用在室率2180为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因此,如图21所示,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情况下,目标室温为设定室温。另外,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越高目标室温越高。

进行作为实施例的控制的情况的起居室的目标室温2220在第1时刻与第2时刻之间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越高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0越高的方面上,与进行作为参考例的控制的情况的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1不同。在图21所示的空气调节机2082的运转例中,在第1时刻与第2时刻之间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高且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低,所以在第1时刻与第2时刻之间进行作为实施例的控制的情况的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0变高且进行作为参考例的控制的情况的起居室2040的目标室温2221变低。因此,在进行作为实施例的控制的情况下在人进入到起居室2040时起居室2040的室温接近起居室2040的设定室温2200,但在进行作为参考例的控制的情况下在人进入到起居室2040时起居室2040的室温不接近起居室2040的设定室温2200,直至起居室2040的室温接近起居室2040的设定室温2200需要时间。因此,在进行作为实施例的控制的情况下,相比于进行作为参考例的控制的情况,对进入到起居室2040的人提供舒适的温热环境。

2.10实施方式2的优点

根据实施方式2,影响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态的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态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反映到空气调节热量,空气调节热量接近适合于当前的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态的量。由此,空气调节的舒适性提高,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减少。

3实施方式3

3.1序

实施方式3涉及置换实施方式1的设定时间t2的设定时间t2。

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3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设定时间t2是固定值或者使用者1900能够变更的可变值,但在实施方式3中,根据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1决定设定时间t2。

3.2设定时间t2的决定

在由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决定设定时间t2的情况下,根据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1,得到升序地排列的m个时间t(1)、t(2)、…、t(m)。m个时间t(1)、t(2)、…、t(m)的各个是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至起居室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况的时刻的时间。m是2以上的整数。

另外,关于i是1至m-1的各个的情况,得到从时间t(i+1)减去时间t(i)而得到的时间差t(i+1)-t(i)即时间差δt(i)。

另外,得到从时间差δt(1)至时间差δt(m-1)中的最大的时间差即时间差δt(j)。

最后,将时间t(j)设为设定时间t2。

在i小的情况下时间t(i)是1分、5分等几分程度的短时间,在i大的情况下时间t(i)为几十分程度的时间,在i进一步大的情况下时间t(i)为几小时程度的长时间。作为几分程度的短时间的时间t(i)与从厨房1041向起居室1040的移动对应。作为几小时程度的长时间的t(i)与就寝、外出等所致的长期的不在状态对应。因此,在时间差δt(j)是最大的时间差且时间t(1)、…、t(j)和时间t(j+1)、…、t(m)明确地分层的情况下,时间t(1)、…、t(j)与从厨房1041向起居室1040的移动对应,时间t(j+1)、…、t(m)与长期的不在状态对应,时间t(j)为用于识别从厨房1041向起居室1040的移动和长期的不在的阈值。因此,通过将时间t(j)设为设定时间t2,在进行从厨房1041向起居室1040的移动的情况下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被设为控制用在室率1180、在在室状况成为长期的不在状态的情况下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被设为控制用在室率1180的可能性高,能够在提高空气调节的舒适性的同时,减少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另外,不依赖于使用者1900的经验,根据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1141得到恰当的设定时间t2。

4实施方式4

4.1序

实施方式4涉及置换实施方式2的设定时间t1的设定时间t1。

实施方式2和实施方式4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在实施方式2中设定时间t1是固定值或者使用者2900能够变更的可变值,但在实施方式4中,根据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2140决定设定时间t1。

4.2设定时间t1的决定

在由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2120决定设定时间t1的情况下,根据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2140,得到升序地排列的m个时间t(1)、t(2)、…、t(m)。m个时间t(1)、t(2)、···、t(m)的各个是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至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况的时刻的时间。m是2以上的整数。

另外,关于i是1至m-1的各个的情况,得到从时间t(i+1)减去时间t(i)而得到的时间差t(i+1)-t(i)即时间差δt(i)。

另外,得到从时间差δt(1)至时间差δt(m-1)中的最大的时间差即时间差δt(j)。

最后,将时间t(j)设为设定时间t1。

在i小的情况下时间t(i)是1分、5分等几分程度的短时间,在i大的情况下时间t(i)为几十分程度的时间,在i进一步大的情况下时间t(i)为几小时程度的长时间。作为几分程度的短时间的时间t(i)与短期的不在状态对应。作为几小时程度的长时间的t(i)与就寝、外出等所致的长期的不在状态对应。因此,在时间差δt(j)是最大的时间差且时间t(1)、…、t(j)和时间t(j+1)、…、t(m)明确地分层的情况下,时间t(1)、…、t(j)与短期的不在状态对应,时间t(j+1)、…、t(m)与长期的不在状态对应,时间t(j)为用于识别短期的不在状态和长期的不在的阈值。因此,通过将时间t(j)设为设定时间t1,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成为短期的不在状态的情况下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40被设为控制用在室率2180、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成为长期的不在状态的情况下起居室2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2162被设为控制用在室率2180的可能性高,能够在提高空气调节的舒适性的同时,减少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另外,不再依赖于使用者2900的经验,根据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2140以及厨房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得到恰当的设定时间t1。

5实施方式5

实施方式5涉及置换实施方式1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

实施方式1与实施方式5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在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第1时刻的时间t后的时刻,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为比例{n2(t2)-n2(t)}/n2,但在实施方式5中,在第1时刻与第1时刻的设定时间t2后的第2时刻之间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为次数n2(t2)相对次数n2之比n2(t2)/n2。根据实施方式5,为了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而所需的计算量减少。

6实施方式6

实施方式6涉及置换实施方式2的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的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

实施方式2和实施方式6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在实施方式2中在起居室2040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第1时刻的时间t后的时刻,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为比例{n1(t1)-n1(t)}/n1,但在实施方式6中,在第1时刻与第1时刻的设定时间t1后的第2时刻之间,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为次数n1(t1)相对次数n1之比n1(t1)/n1。根据实施方式6,为了计算起居室2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而所需的计算量减少。

7实施方式7

7.1序

实施方式7涉及置换实施方式1的控制器的控制器。

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7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的事先信息是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发生状况,但在实施方式7中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的事先信息是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发生状况以及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时间超过阈值的发生状况。

在实施方式1或者2中采用的技术只要不违反上述主要的不同,在实施方式7中也能够采用。

7.2控制器

图22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7的控制器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框图。

图22所示的控制器7083具备通信部7100、cpu7101、存储器7102、定时器7103、定时器7104以及输入部7105。cpu7101作为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7120、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7121、标准图案计算部7122、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以及目标室温决定部7124发挥功能。

通信部7100经由通信路径1084与在室传感器1080以及1081的各个连接,从在室传感器1080接收表示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探测信号,从在室传感器1081接收表示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探测信号。由此,通信部7100作为从在室传感器1080以及1081取得起居室10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取得部发挥功能。通信部7100将取得的起居室10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存储到存储器7102。由此,存储器7102作为存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71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7141的存储部发挥功能。

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7120从存储器7102读出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7140,根据读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7140,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将计算出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存储到存储器7102。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表示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情况下人在起居室1040的概率即附条件概率,为表示该附条件概率的时间变化的时间序列。与实施方式2或者6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2160同样地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

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7121从存储器7102读出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7140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7141,根据读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7140以及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7141,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1,将计算出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1存储到存储器7102。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1表示在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情况下人在起居室1040的概率即附条件概率,为表示该附条件概率的时间变化的时间序列。与实施方式1或者5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同样地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1。

标准图案计算部7122从存储器7102读出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7140,根据读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7140,计算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将计算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存储到存储器7102。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表示人在起居室1040的标准概率,为表示该概率的时间变化的时间序列。与实施方式1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同样地计算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

定时器7103以及7104分别测量时间。

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使定时器7103以及7104的各个复位时间的测量,使定时器7103以及7104的各个开始时间的测量,从定时器7103以及7104的各个得到测量的时间。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从存储器7102读出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1以及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从定时器7103以及7104的各个得到测量的时间,计算用于空气调节机1082的控制的控制用在室率7180,将计算出的控制用在室率7180存储到存储器7102。

输入部7105受理由使用者7900进行的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7200的输入,将输入的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7200存储到存储器7102。

目标室温决定部7124从存储器7102读出控制用在室率7180以及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7200,设定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7220,将设定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7220存储到存储器7102。控制用在室率7180越低,制热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7220越低。控制用在室率7180越低,制冷时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7220越高。因此,控制用在室率7180越低,空气调节机1082的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空气调节机1082依照目标室温决定部7124决定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7220进行起居室1040的空气调节,所以目标室温决定部7124作为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控制用在室率7180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的控制部发挥功能。

通信部7100从存储器7102读出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7220,将表示读出的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7220的控制信号经由通信路径1084发送到空气调节机1082。

7.3控制用在室率的计算

在执行空气调节机1082的控制之前,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7120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将计算出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存储到存储器7102,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7121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1,将计算出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1存储到存储器7102,标准图案计算部7122计算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将计算出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存储到存储器7102。与实施方式2或者4的设定时间t2同样地决定设定时间t1。与实施方式1或者3的设定时间t1同样地决定设定时间t2。

图23以及24是示出实施方式7中的计算控制用在室率的情况的控制器的动作的流程图。

在图23所示的步骤s701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判定最新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否为不在状态。在在室状况不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02。在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03。

在步骤s702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将1设为控制用在室率7180。由此,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情况下,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使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7220成为起居室1040的设定室温7200的控制。

在步骤s703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将最新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与紧接着其之前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进行比较,判定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否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04。在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07。

在步骤s704及其以后,执行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刚刚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之后的处理。

在步骤s704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使定时器7103复位时间的测量,在接着步骤s704的步骤s705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使定时器7103开始时间的测量。由此,定时器7103测量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能够从定时器7103得到该经过时间。

在接着步骤s705的步骤s706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将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的情况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即附条件在室率p1作为控制用在室率7180,处理结束。由此,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情况下,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刚刚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之后,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在步骤s707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将最新的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与紧接着其之前的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进行比较,判定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是否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在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08。在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20。

在步骤s708及其以后,执行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刚刚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之后的处理。

在步骤s708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使定时器7104复位时间的测量,在接着步骤s708的步骤s709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使定时器7104开始时间的测量。由此,定时器7104测量从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能够从定时器7104得到该经过时间。

在接着步骤s709的步骤s710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判定定时器7103是否为测量时间的过程中。在定时器7103并非测量时间的过程中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11。在定时器7103是测量时间的过程中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12。

在接着步骤s710的步骤s711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将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情况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1即附条件在室率p2作为控制用在室率7180,处理结束。由此,在未测量到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的经过时间的情况下,从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刚刚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之后,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1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在步骤s712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判定由定时器7103测量的时间是否为设定时间t1以下。在时间是设定时间t1以下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13。在时间不是设定时间t1以下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15。

在步骤s713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判定由定时器7104测量的时间是否为设定时间t2以下。在时间是设定时间t2以下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14。在时间不是设定时间t2以下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19。

在步骤s714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将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以及附条件在室率7161中的最大的附条件在室率作为控制用在室率7180,处理结束。由此,在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的时刻未经过设定时间t1且从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的时刻未经过设定时间t2的情况下,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以及附条件在室率7161中的最大的附条件在室率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在步骤s715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使定时器7103复位时间的测量,在接着步骤s715的步骤s716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判定由定时器7104测量的时间是否为设定时间t2以下。在时间是设定时间t2以下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11。在时间不是设定时间t2以下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17。

在接着步骤s716的步骤s711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将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情况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1即附条件在室率p2作为控制用在室率7180。由此,在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经过设定时间t1且从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未经过设定时间t2的情况下,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1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在步骤s717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使定时器7104复位时间的测量。

在接着步骤s717的步骤s718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将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作为控制用在室率7180,处理结束。由此,在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经过设定时间t1且从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经过设定时间t2的情况下,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在步骤s719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使定时器7104复位时间的测量。

在接着步骤s719的步骤s706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将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的情况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即附条件在室率p1作为控制用在室率7180,处理结束。由此,在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未经过设定时间t1且从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经过设定时间t2的情况下,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在步骤s720及其以后,执行既不是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刚刚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之后、也不是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刚刚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之后的情况的处理。

在步骤s720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判定定时器7104是否为测量时间的过程中。在定时器7104是测量时间的过程中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21。在定时器7104不是测量时间的过程中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22。

在步骤s721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判定定时器7103是否为测量时间的过程中。在定时器7103是测量时间的过程中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12。在定时器7103不是测量时间的过程中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16。

在通过处理从步骤s721进入到步骤s712,定时器7103以及7104分别测量时间的情况下,在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未经过设定时间t1且从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未经过设定时间t2时,控制用在室率7180为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以及附条件在室率7161中的最大的附条件在室率,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及附条件在室率7161中的最大的附条件在室率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另外,在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经过设定时间t1且从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未经过设定时间t2的情况下,控制用在室率7180为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的情况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1即附条件在室率p2,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1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另外,在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未经过设定时间t1且从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经过设定时间t2的情况下,控制用在室率7180为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的情况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即附条件在室率p1,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另外,在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经过设定时间t1且从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经过设定时间t2的情况下,控制用在室率7180为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越小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在步骤s722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判定定时器7103是否为测量时间的过程中。在定时器7103不是测量时间的过程中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18。在定时器7103是测量时间的过程中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23。

在接着步骤s722的步骤s718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将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作为控制用在室率7180,处理结束。由此,在定时器7103以及7104的各个未测量时间的情况下,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在步骤s723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判定由定时器7103测量的时间是否为设定时间t1以下。在时间是设定时间t1以下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06。在时间不是设定时间t1以下的情况下,处理进入到步骤s724。

在接着步骤s723的步骤s706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将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的情况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即附条件在室率p1作为控制用在室率7180,处理结束。由此,在定时器7104未测量时间且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不在状态变化为在室状态的时刻起未经过设定时间t1的情况下,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在步骤s724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使定时器7103复位时间的测量。

在接着步骤s724的步骤s718中,控制用在室率计算部7123将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作为控制用在室率7180,处理结束。由此,在定时器7104未测量时间且从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时刻起经过设定时间t1的情况下,对空气调节机1082进行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7162越低空气调节热量越小的控制。

根据图23所示的控制器7083的动作,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的情况下,将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时间超过阈值的发生状况设为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0的事先信息,在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是不在状态的状态继续的情况下,将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发生状况设为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7161的事先信息。

根据实施方式7,能够并用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的变化以及起居室1040的在室状况的继续时间来决定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

8实施方式8

实施方式8涉及将实施方式1的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以及标准图案计算部1122分别置换的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以及标准图案计算部1122。

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8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不考虑时间段、工作日及休息日的区分以及星期而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标准图案计算部1122不考虑时间段、工作日及休息日的区分以及星期而计算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但在实施方式8中,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以根据时间段、工作日及休息日的区分或者星期使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不同的方式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标准图案计算部1122以根据时间段、工作日及休息日的区分或者星期使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不同的方式计算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由此,进行适合于时间段、工作日及休息日的区分或者星期的空气调节机1082的控制。

图25是示出一周的各天的回家时刻的分布的图形。图25的图形示出从星期一至星期五是上班日、星期六以及星期日是休息日、星期三是定时下班日、星期三能够比其他上班日更早地回家的情况的一周的各天的回家时刻的分布。

根据图25所示的一周的各天的回家时刻的分布,能够掌握在以使回家时刻的分布相互类似的星期属于相同的群组的方式分类星期一至星期日的情况下,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四以及星期五属于第1群组,星期三属于第2群组,星期六以及星期日属于第3群组。

因此,关于作为第1群组、第2群组以及第3群组的各个的各群组计算反映属于各群组的星期的回家时间的分布的起居室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从而得到更正确地反映起居室的在室状况的起居室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

图26是示出星期一以及星期一以外的一周的各天的厨房以及起居室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的图形。根据图26所示的星期一的厨房以及起居室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能够掌握在星期一厨房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之后起居室的在室状况不成为在室状态,但在星期一以外的一周的各天厨房的在室状况从在室状态变化为不在状态之后起居室的在室状况成为在室状态。

因此,关于星期一计算反映星期一的厨房以及起居室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的起居室的附条件在室率,关于星期一以外的一周的各天计算反映星期一以外的一周的各天的厨房以及起居室的在室状况的时间历史的起居室的附条件在室率,从而得到更正确地反映起居室的在室状况的起居室的附条件在室率。

根据实施方式8,在最好将起居室的设定室温设为起居室的目标室温的状况下,抑制将远离起居室的设定室温的室温设为起居室的目标室温,在容许将远离起居室的设定室温的室温设为起居室的目标室温的状况下,抑制将接近起居室的设定室温的室温设为起居室的目标室温。因此,空气调节的舒适性提高,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减少。

实施方式2的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2120、实施方式7的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7120以及实施方式7的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7121也可以分别置换为以根据时间段、工作日及休息日的区分或者星期使起居室的附条件在室率不同的方式计算起居室的附条件在室率的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

实施方式2的标准图案计算部2122以及实施方式7的标准图案计算部7122也可以分别置换为以根据时间段、工作日及休息日的区分或者星期使起居室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不同的方式计算起居室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的标准图案计算部。

9实施方式9

实施方式9涉及将实施方式1的在室传感器1081以及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分别置换的在室传感器1081以及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

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9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由在室传感器1081探测的在室状况专门表示人是否在厨房1041,但在实施方式9中由在室传感器1081探测的在室状况包括厨房1041的在室人数。

另外,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9的主要的不同点还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计算表示作为在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发生从在室状态向不在状态的变化的情况下人在起居室1040的概率的附条件概率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但在实施方式9中,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计算表示作为在厨房1041的在室人数发生减少的情况下人在起居室1040的概率的附条件概率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

厨房1041的在室人数是通过探测人向厨房1041的进入以及人从厨房1041的退出而确定的。例如,通过用照相机对人向厨房1041的进入以及人从厨房1041的退出进行摄影,记录通过摄影得到的图像,解析记录的图像,从而探测人向厨房1041的进入以及人从厨房1041的退出。确定的厨房1041的在室人数形成时间序列。厨房1041的在室人数的减少表示人从厨房1041退出。

根据实施方式1,在虽然人从厨房1041退出但该人以外的人依然在厨房1041的情况下,继续厨房1041的在室状况是在室状态的状态,无法探测人从厨房1041退出。相对于此,根据实施方式9,即使在虽然人从厨房1041退出但该人以外的人依然在厨房1041的情况下,也能够探测人从厨房1041已退出,能够将在实施方式1中无法用作事先信息的退出用作事先信息。

10实施方式10

实施方式10涉及将实施方式1的在室传感器1081、在室传感器1082、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以及标准图案计算部1122分别置换的在室传感器1081、在室传感器1082、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以及标准图案计算部1122。

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10的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由在室传感器1081探测的在室状况不包括识别在起居室1040的人的信息,由在室传感器1082探测的在室状况不包括识别在厨房1041的人的信息,但在实施方式10中由在室传感器1081探测的在室状况包括识别在起居室1040的人的信息,由在室传感器1082探测的在室状况包括识别在厨房1041的人的信息。

另外,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10的主要的不同点还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不考虑人而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但在实施方式10中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针对多个人的每个人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

另外,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10的主要的不同点还在于,在实施方式1中标准图案计算部1122不考虑人而计算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但在实施方式10中标准图案计算部1122针对多个人的每个人计算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

例如,用照相机对进入到房间的人或者从房间退出的人的脸进行摄影,记录通过摄影得到的脸图像,解析记录的脸图像,从而识别进入到房间的人或者从房间退出的人。

根据实施方式10,探测多个人的每个人从住宅1020具有的一个房间移动到住宅具有的其他房间,针对多个人的每个人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21,进行适合于多个人的每个人的行动的空气调节机1082的控制。

在实施方式10中,附条件在室率计算部1121计算多个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标准图案计算部1122计算多个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另外,目标室温决定部7124在空气调节机1082的控制中利用的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61是多个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中的最大的附条件在室率,目标室温决定部7124在空气调节机1082的控制中利用的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是多个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中的最大的标准图案。由此,进行适合于发生的可能性最高的在室状况的空气调节机1082的控制。

根据实施方式10,针对多个人的每个人计算起居室1040的附条件在室率1121以及起居室1040的在室率的标准图案1162,反映多个人的每个人的行动来设定起居室1040的目标室温1220,空气调节的舒适性提高,空气调节所需的能源减少。也可以在实施方式2或者7中进行同样的变形。

此外,本发明能够在该发明的范围内,自由地组合各实施方式、或者对各实施方式适宜地进行变形、省略。

虽然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上述说明在所有方案中仅为例示,本发明不限于此。未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应被理解为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