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单元以及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37839发布日期:2018-09-28 18:53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备把手的室外单元以及具有该室外单元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室外单元一般具备在对室外单元进行搬运时加以使用的把手。这里,假设在由两个人对室外单元进行搬运的情况下,如专利文献 1所记载的那样,优选将室外单元的把手以相同的高度配置于壳体的四角。此外,一般情况下,室外单元的壳体借助沿铅直方向延伸的分隔板 (分隔件)而使得内部被分割成送风机室与机械室。

另外,在以往的热交换器中,存在利用将多列热交换器弯曲成L字形时产生的列间处的阶梯差的空间来确保把手的空间的热交换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列间处的阶梯差的空间是指由如下阶梯差形成的空间:在平坦的状态(热交换器不弯曲的状态)下将具有相同的横向宽度的多列热交换器弯曲,使外侧的热交换器的翅片以及管相比内侧的热交换器的翅片以及管而言绕外圈(绕大圈),由此在室外单元的正面侧产生的阶梯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7-916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75134号公报

通常,具有与配置于机械室侧的把手产生干扰的可能性的部件在室外单元的正面、背面侧均为制冷剂配管。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通过变更制冷剂配管的布局形状,从而比较容易确保把手的空间。

另外,具有与配置于送风机室侧的把手产生干扰的可能性的部件在室外单元的正面、背面侧均为热交换器。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对于配置于送风机室侧的背面侧的把手,其能够利用L字形的热交换器的角R部的空间,因此比较容易确保把手的空间。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结构中,配置于送风机室侧的正面侧的把手与热交换器的距离较近,很难确保把手的空间。

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结构中,热交换器的列间处的阶梯差的空间不具有成为供把手配置的空间的可能性。因此,在将把手配置于该处的情况下,若考虑把手与周围部件的干扰,则把手的大致形状已被确定。例如,如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那样,对于把手而言,手插入部(抓握部) 的进深较浅,从而会成为在手插入部的宽度方向上较长的形状。这是因为想要使把手在有限的空间之中成型为一体成型物。

具体而言,使用模具滑动件而在把手成型手插入部,但需要确保用于成型该手插入部的模具滑动件的移动宽度(模具滑动件在把手的上下方向上能够移动的空间),从而把手无论如何都会在上下方向上变长。另外,由于成为供模具滑动件移动的区域,因此无法将把手的兜部下侧形成为希望的形状,使得把手的兜部下侧成为取决于模具滑动件的形状。即,无法对把手的兜部下侧施加三维的形状变化。

对于这种形状的把手,能够钩住手插入部的仅是人的手指的前端。因此,很难进行把持。另外,若使把手的兜部变深,则手指相对于把手的钩挂余量增多,但是会变得无法抽出模具滑动件,使得在现实中难以进行成型。

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的一个例子,考虑将分割的部件彼此组合来形成把手的方法。即,考虑不使把手成为一体成型品。

但是,这会产生越是对部件进行分割,则作为将部件彼此组合在一起时的把手的尺寸偏差就越大的新课题。

把手通过嵌入于在壳体上设置的开孔来进行安装。因此,在把手设置爪形状部,将该爪形状部钩挂与壳体的开口部,从而将把手安装于壳体,但在将部件彼此组装在一起时,爪形状部的尺寸会产生偏差。若爪形状部的尺寸产生偏差,则导致产生未嵌入于壳体、所嵌入的把手脱落、面板与把手之间的缝隙变大之类的不良状况。若面板与把手之间的缝隙变大,则在壳体摇晃时可能会发出喀哒喀哒的声音、水以及风可能会从缝隙浸入。若水以及风浸入,则也有可能成为阻碍热交换的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通过一体成型而成的尺寸精度高且容易把持的把手的室外单元以及空调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室外单元具备:壳体;以及把手,其设置于上述壳体的角部,并在俯视观察时呈L字形状,上述把手具有:安装框部,其安装于上述壳体;以及抓握部,其与上述安装框部一体形成,并在内部形成有空间部,在上述空间部中,构成上述抓握部的内壁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从俯视观察时呈L字形状的长边侧以及短边侧各自的开口部随着趋于进深侧而朝上方倾斜。

并且,上述把手设置于上述壳体的4个角部,上述把手全部形成为通用构造。

并且,上述把手为树脂制。

并且,在上述壳体的内部具备热交换器,上述热交换器具有上风侧热交换器以及下风侧热交换器,并且通过将上述上风侧热交换器以及上述下风侧热交换器弯曲成俯视观察时呈L字形状而构成,使位于上述壳体的角部的内侧的上述上风侧热交换器与上述下风侧热交换器的一侧的端部对齐。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装置具备:上述室外单元;以及与上述室外单元连接的室内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室外单元,由于具备构成为从把手的长边方向趋于短边方向而容积扩大且与安装框部一体成型有空间部的把手,所以尺寸精度高并容易把持,从而搬运性提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由于具备上述的室外单元,所以能够通过用把手来搬运室外单元,从而提高室外单元的搬运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前表面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单元的外观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上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单元的内部结构的状态的内部结构图。

图3是表示从上方放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单元的左侧面的正面侧的状态的内部结构图。

图4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安装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单元的把手的构成例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从正面观察安装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单元的把手的构成例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从左侧面观察安装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单元的把手的构成例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7是表示从右侧面观察安装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单元的把手的构成例的状态的右视图。

图8是表示从背面观察安装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单元的把手的构成例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9是图5的A-A剖视图。

图10是图7的B-B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从倾斜方向观察安装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单元的把手的构成例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将安装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单元的把手的构成例的滑动方向沿与纸面正交的方向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3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如图12所示那样配置的把手的构成例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从右侧面观察如图12所示那样配置的把手的构成例的状态的右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包含图 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不同的情况。另外,包含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标注了相同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者与之相当的部分,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通用的。并且,说明书全文所表达的构成要素的形态终究只是例示,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从前表面侧观察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单元A的外观结构的一个例子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室外单元A的内部结构的状态的内部结构图。图3是表示从上方放大地观察室外单元A的左侧面的正面侧的状态的内部结构图。基于图1~图3 对室外单元A的结构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2中,图示出了将顶面面板1从室外单元A除去而俯视观察室外单元A的内部的状态。

室外单元A是作为在实施方式2中详细说明的空调装置C的一结构而与室内单元(图15所示的室内单元B)一同使用的单元。

室外单元A设置于与空调对象空间不同的空间(例如屋外),具有向室内单元供给冷能或者热能的功能。

室内单元设置于向空调对象空间供给冷能或者热能的空间(例如屋内),具有利用从室外单元A供给的冷能或者热能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冷却或者加热的功能。

室外单元A经由制冷剂配管而与室内单元连接。

如图1所示,室外单元A具有利用金属面板形成为前表面开口的大致箱状的壳体100。壳体100由多个金属面板构成。壳体100由顶面面板1、基座2、正面面板3、维护面板4、右侧面面板5、左侧面面板6、罩面板7以及罩面板8构成。

当从正面观察壳体100时,顶面面板1构成壳体100的上部。

当从正面观察壳体100时,基座2构成壳体100的底部。在基座2 设置有脚部2a。

当从正面观察壳体100时,正面面板3构成壳体100的正面。在正面面板3形成有开口部(排出口),经由开口部而能够使空气流通。另外,在正面面板3的开口部安装有风扇防护件3a。

当从正面观察壳体100时,维护面板4构成壳体100的右侧面的一部分。维护面板4能够取下。通过将维护面板4取下,能够对壳体100 的内部进行访问。

当从正面观察壳体100时,右侧面面板5构成壳体100的右侧面的一部分。由右侧面面板5以及维护面板4构成壳体100的右侧面。

当从正面观察壳体100时,左侧面面板6构成壳体100的左侧面。

当从正面观察壳体100时,罩面板7配置于维护面板4的下方,构成壳体100的右侧面。

当从正面观察壳体100时,罩面板8配置于右侧面面板5的下方,构成壳体100的右侧面。

此外,如图2所示,在壳体100的背面配置有背面面板20,背面面板20形成有开口部(吸入口),由背面面板20构成壳体100的背面。

也可以使用俯视观察时呈L字形状的面板而使左侧面面板6以及背面面板20一体成型、或使右侧面面板5以及背面面板20一体成型。

在壳体100的4个角部分别设置有把手17。把手17是在搬运室外单元A时加以利用的部件。将把手17中的一个称为把手17-1,将把手17中的另一个称为把手17-2,将把手17中的又一个称为把手17- 3,将把手17中的再一个称为把手17-4。另外,在无需对把手17分开进行说明的情况下,集中作为把手17来进行说明。

把手17-1设置于由正面面板3与左侧面面板6所形成的角部。

把手17-2设置于由正面面板3与维护面板4所形成的角部。

把手17-3设置于由背面面板20与右侧面面板5所形成的角部。

把手17-4设置于由背面面板20与维护面板4所形成的角部。

把手17在搬运室外单元A时加以使用,因此优选将4个把手全部设置于相同的高度位置,但并没有特别限定把手17各自的设置位置的高度。

壳体100通过分隔件11将内部分割成送风机室9与机械室10。分隔件11构成为在设置于壳体100的状态下沿铅直方向延伸。

送风机室9在从正面观察壳体100时位于左侧,机械室10在从正面观察壳体100时位于右侧。

在送风机室9配置有热交换器14、风扇15、风扇马达16、以及对风扇马达进行固定的马达支架(未图示)等。

热交换器14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热交换器14配置成在俯视观察时弯曲为L字形状,并位于背面以及左侧面。

另外,热交换器14由上风侧热交换器14a以及下风侧热交换器14b 构成。

如图3所示,把手17形成为使内侧弯曲,从而使抓握部在俯视观察时呈L字形状。这里,内侧是指在将把手17安装于壳体100的状态下,位于壳体100的内部方向的一侧。因此,如图3所示,在将把手17 安装于壳体100时,把手17不与热交换器14产生干扰。例如,即使在将上风侧热交换器14a、下风侧热交换器14b的端部(位于壳体100的角部的内侧的端部)对齐的情况下(图3所示的点划线),把手17也不与热交换器14产生干扰。此外,在图4以及图4以后的附图中对把手 17进行详细的说明。

风扇15向热交换器14供给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风扇15借助风扇马达16而被驱动。在风扇15运转时,空气被从图2的上方方向(壳体100的背面侧)吸入至壳体100的内部,并在与热交换器14进行热交换后,向图1的下方方向(壳体100的正面侧)排出。

风扇15例如是具有多个叶片的螺旋桨风扇,其配置为在送风机室9 的内部的热交换器14的下游侧与壳体100的开口部对置。

风扇马达16根据来自在设置于壳体100的内部的电机部件箱中收容的控制装置的指示而进行旋转驱动,并将旋转力传递至风扇15。

马达支架在壳体100内对风扇马达16进行支承。

在机械室10配置有压缩机12、制冷剂配管(未图示)、电子部件箱 (未图示)、以及压力容器13等。

压缩机12对从室内机送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并将其排出。压缩机12 例如能够由旋转压缩机、涡旋压缩机、螺杆压缩机、往复压缩机等构成。在热交换器14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从压缩机12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而向热交换器14输送。在热交换器14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从压缩机12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并经过室内机后向热交换器14输送。

制冷剂配管包括与压缩机12连接的排出配管和吸入配管,另外也包括与热交换器14连接的配管。

在电子部件箱收容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进行朝向各部件的电力供给等。

压力容器13设置于压缩机12的吸入侧等,并存积制冷剂。

此外,制冷循环利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12、热交换器14、节流装置(图15所示的节流装置65)、以及室内侧的热交换器(图15所示的室内热交换器81)进行配管连接而构成。

这里,对把手17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4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安装于室外单元A的把手17的构成例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从正面观察安装于室外单元A的把手17的构成例的状态的主视图。图6是表示从左侧面观察安装于室外单元A的把手17的构成例的状态的左视图。图7是表示从右侧面观察安装于室外单元A的把手17的构成例的状态的右视图。图8是表示从背面观察安装于室外单元A的把手17的构成例的状态的后视图。图9是图5的A -A剖视图。图10是图7的B-B剖视图。

如图4所示,把手17整体上构成为俯视观察时呈L字形状。

把手17的外侧(外观装饰面侧)弯曲部17a与壳体100的角部的形状相配合地形成为R形状。

另外,对于把手17的内侧弯曲部17b而言,由于把手17的内侧弯曲,从而形成为R形状。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构成为俯视观察时呈L字形状的把手17 的长边方向称为长边x,将短边方向称为短边y。即,把手17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长边x的长度与短边y的长度不同的L字形状。

把手17的长边方向是指在把手17安装于壳体100的状态下壳体100 的左右(宽度)方向,把手17的短边方向是指在把手17安装于壳体100 的状态下壳体100的前后(进深)方向。

把手17具有树脂制的安装框部51和与安装框部51一体形成的抓握部52。而且,如图1所示,把手17安装于在壳体100的各角部设置的开口部。

安装框部51是安装于壳体100的部分,其构成把手17的外周部,并在安装于壳体100的状态下构成壳体100的外表面的一部分。

另外,安装框部51构成为俯视观察时呈L字形状。因此,若把手 17安装于壳体100,则安装框部51的外表面构成壳体100的邻接的面 (例如,正面与右侧面)这两者的一部分。

抓握部52在把手17安装于壳体100的状态下,从安装框部51的内侧配置于壳体100的内部,供室外单元A的搬运者的手指进行插入。

如图5以及图7所示,抓握部52具有前表面开口部53、与前表面开口部53连续的侧面开口部54、以及从前表面开口部53以及侧面开口部54连续的空间部55。

前表面开口部53是在把手17安装于壳体100的状态下,将位于室外单元A的前表面(正面)的部分开口而形成的。另外,前表面开口部 53的与长边x相对的长度成为能够供成年人的4根手指插入的程度的长度。

侧面开口部54是在把手17安装于壳体100的状态下,将位于室外单元A的侧面的部分开口而形成的。另外,侧面开口部54的与短边y 相对的长度成为能够供成年人的2根手指插入的程度的长度。

空间部55与把手17的形状对应地构成为俯视观察时呈L字形状的空间。

对于空间部55而言,其容积与俯视观察时的L字形状对应地扩大。即,对于空间部55而言,为了成为与插入于抓握部52的手指的长度对应的形状,使短边y侧的深度比长边x侧的深度深。

另外,如图9以及图10所示,空间部55以朝向上方的方式形成(由图9以及图10的虚线包围的部分)。具体而言,通过使构成空间部55 的内壁的进深侧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朝向上方倾斜,从而使空间部55 朝向上方。

这是因为在搬运室外单元A时,虽然搬运者将手指从前表面开口部53向空间部55插入,然后在使手指弯曲的状态下朝向空间部55的进深处进一步插入手指,但搬运者能够毫无不适感地将手指插入至空间部55 的进深处。具体而言,使空间部55形成为与人的手指相配合的形状,使人的手指在自然的状态下被收纳于该空间部55的进深侧,因此容易进行把持,从而方便搬运。

另外,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形成空间部55的进深侧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朝向上方向倾斜。这样,插入抓握部52的手指容易拔出。另外,在将室外单元A例如安装于屋外后,也难以在空间部55堆积灰尘。

如图4所示,抓握部52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L字形状。通过将抓握部52形成为这种形状,能够将搬运者的手指的钩挂余量确保为较大,从而容易进行把持。在对安装有把手17的室外单元A进行搬运时,搬运者将手指插入抓握部52。此时,搬运者的手指从空间部55的容积较大的一侧起被收纳有食指、中手指、无名指、以及小拇指。因此,由于把手17具有与人的手指的长度对应的抓握部52,从而不仅能够钩住手指,还能够与搬运者的手指相适合而毫无不适感地对室外单元A进行搬运。

另外,把手17是将安装框部51与抓握部52作为一体成型品而制成的。因此,与将分割的部件彼此组合而制成的把手相比,把手17的尺寸精度较高。

接下来,对把手17的制造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从倾斜方向观察安装于室外单元A的把手17的构成例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将安装于室外单元A的把手17的构成例的滑动方向沿与纸面正交的方向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3是表示从上方观察如图12所示地配置的把手17的构成例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4 是表示从右侧面观察如图12所示地配置的把手17的构成例的状态的右视图。

把手17是利用对树脂进行加工的注射成型而制成的。如图11所示,若从模具滑动方向观察把手17,则能够经由前表面开口部53以及侧面开口部54而完全目视确认抓握部52的内部。即,如果设定为不使模具滑动件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而使模具滑动件在倾斜方向上移动,则能够将模具滑动件抽出。因此,对于把手17而言,通过在能够经由前表面开口部53以及侧面开口部54而完全目视确认抓握部52的内部的倾斜方向上将模具滑动件抽出,从而对俯视观察时呈L字形状的抓握部52 进行成型。因此,能够一体形成把手17。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以连结外侧弯曲部17a与内侧弯曲部17b 的线为中心轴,使模具滑动件的滑动方向与该中心轴一致。这样,能够将模具滑动件沿倾斜方向抽出。另外,通过使模具滑动件的抽出方向为如上方向,从而能够沿图12所示的方向形成金属模的分模线17d。这样,使把手17一体成型。

通过将模具滑动件倾斜抽出,从而如图9以及图10所示,能够成型与搬运者的手指相适合的手指的钩挂余量,提高把持容易度。手指的钩挂余量指的是与手指相适合的空间部55。若不将模具滑动件倾斜抽出,则模具滑动件不会被从空间部55抽出。因此,不能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造把手17。

另外,通过使把手17为一体成型品,则与将分割的部件组合而制成的把手相比,提高尺寸精度。因此,根据把手17,提高与壳体100 的嵌合性,从而消除缝隙。由此,风雨不会从缝隙侵入。即,通过将把手17安装于壳体100,能够兼顾把持容易度以及对风雨侵入的防止。

另外,如图3所示,即使上风侧热交换器14a的端部与下风侧热交换器14b的端部的位置对齐,热交换器14与把手17也不会产生干扰。因此,通过使用把手17,能够在相同的空间内搭载更大的热交换器14,从而能够对性能的提高做出贡献。

在由两个人对安装有把手17的室外单元A进行搬运的情况下,1 个人将双手的手指分别插入把手17-1、把手17-4来进行把持,另1 个人将双手的手指分别插入把手17-2、把手17-3来进行把持,然后将室外单元A抬起并进行移动。此时,从抓握部52的前表面开口部53 例如插入有4根手指,从手指的第2关节到根部的部分插入侧面开口部 54,从第2关节到指尖的部分收纳于空间部55的上部。因此,能够容易并且安全地执行室外单元A的搬运。

如以上那样,对于室外单元A而言,由于安装有把手17,所以容易使手指钩住把手17,由此提高搬运性。

另外,室外单元A使把手17的抓握部52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L字形状,从而即便使上风侧热交换器14a与下风侧热交换器14b的端部齐平也不会产生干扰。因此,能够在相同的空间内搭载全长更长的热交换器,从而能够对性能提高做出贡献。

另外,由于形成把手17的空间部55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倾斜,从而手指容易抽出,在安置于市场后也难以在抓握部堆积尘埃。

并且,能够通过一体成型而使得把手17的尺寸精度高,因此把手 17与壳体100的嵌合部的缝隙较小,能够防止风、水的浸入。因此,消除阻碍热交换的因素,消除雨水附着于电子部件而短路等的风险。

除此之外,能够具备四角通用的把手17。由此,设计性也优良,通过形成通用构造也能够减少制造成本。

实施方式2.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装置C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构成图。此外,在图15中,用虚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用实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空调装置C的结构>

如图15所示,空调装置C具备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外单元A与室内单元B。

空调装置C具备压缩机12、室内热交换器81、室内送风机82、节流装置65、热交换器14、风扇15、以及流路切换装置66。压缩机12、室内热交换器81、节流装置65、热交换器14、以及流路切换装置66 通过制冷剂配管90进行连接,从而形成制冷剂回路。

此外,室外单元A的一部分的结构如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

在室外单元A中,除了压缩机12、热交换器14、风扇15之外,还配置有流路切换装置66以及节流装置65。

流路切换装置66设置于压缩机12的排出侧,并在制热运转与制冷运转时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虽没有特别限定流路切换装置66,但优选为例如图9所示由四通阀构成流路切换装置。

节流装置65使经过了室内热交换器81或者热交换器14的制冷剂膨胀而减压。节流装置65优选为例如由能够对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节的电动膨胀阀等构成。此外,作为节流装置65,不仅是电动膨胀阀,也能够应用在受压部采用了膜片的机械式膨胀阀、或者毛细管等。另外,也可以将节流装置65配置于室内单元B,而不配置于室外单元A。

在室内单元B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81以及室内送风机82。

室内热交换器81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室内热交换器81例如能够由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微通道式热交换器、壳管式热交换器、热管式热交换器、双管式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器等构成。此外,这里以室内热交换器81是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的情况为例来进行说明。

室内送风机82附带设置于室内热交换器81,并向室内热交换器81 供给作为热交换流体的空气。

<空调装置C的动作>

接下来,与制冷剂的流动一同地对空调装置C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空调装置C所执行的制冷运转进行说明。此外,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由图15的虚线箭头示出。这里,以热交换流体是空气、被热交换流体是制冷剂的情况为例对空调装置C的动作进行说明。

通过对压缩机12进行驱动,而从压缩机12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制冷剂沿着虚线箭头进行流动。从压缩机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经由流路切换装置66而流入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14。在热交换器14中,在所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由风扇15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单相)。

从热交换器14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借助节流装置65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81。在室内热交换器81中,在所流入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机82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通过该热交换,从而将室内冷却。从室内热交换器81 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66而流入压缩机12,其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再次从压缩机12排出。以下,重复进行该循环。

接下来,对空调装置C所执行的制热运转进行说明。此外,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由图15的实线箭头示出。

通过对压缩机12进行驱动,而从压缩机12排出高温高压的气体状态的制冷剂。以下,制冷剂沿着实线箭头进行流动。

从压缩机1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单相)经由流路切换装置66而流入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的室内热交换器81。在室内热交换器81中,在所流入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与由室内送风机82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冷凝而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单相)。通过该热交换而对室内进行制热。

从室内热交换器81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借助节流装置65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与液体制冷剂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14。在热交换器14中,在所流入的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与由风扇15供给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中的液体制冷剂蒸发而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 (单相)。

从热交换器14送出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流路切换装置66而流入压缩机12,其被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再次从压缩机12排出。以下,重复进行该循环。

如以上那样,根据空调装置C,由于具备室外单元A,所以能够在相同的空间内搭载全长更长的热交换器,能够期待热交换性能的提高。

附图标记的说明

1...顶面面板;2...基座;2a...脚部;3...正面面板;3a...风扇防护件; 4...维护面板;5...右侧面面板;6...左侧面面板;7...罩面板;8...罩面板; 9...送风机室;10...机械室;11...分隔件;12...压缩机;13...压力容器; 14...热交换器;14a...上风侧热交换器;14b...下风侧热交换器;15...风扇; 16...风扇马达;17...把手;17-1...把手;17-2...把手;17-3...把手; 17-4...把手;17a...外侧弯曲部;17b...内侧弯曲部;17d...分模线;20... 背面面板;51...安装框部;52...抓握部;53...前表面开口部;54...侧面开口部;55...空间部;65...节流装置;66...流路切换装置;81...室内热交换器;82...室内送风机;90...制冷剂配管;100...壳体;A...室外单元;B... 室内单元;C...空调装置;x...长边;y...短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