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3952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散热装置和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在,用户对空调器的使用需求越来越高,空调器的开机时间一般长于其他电器。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空调器室外电控元件的发热量在不断增加,并且控制电路中的主控板发热量也很大。特别是变频空调器,用户对空调进行变频操作时,主控板上主控芯片的温度会增加,主控芯片的工作温度直接决定空调器的使用寿命和稳定性,因此必须对主控板进行有效的散热处理。现有技术中,一般是在主控板设置风机,通过风机产生的风流对主控板进行散热,但是当空调处于制冷工况时,室外冷凝器处于液化冷媒的放热阶段,此时风机运送的产生的风流温度达到50℃,由于风流温度较高,与主控板温差较小,所以对主控板的降温效果很差;或者,在主控板的周围固定扁管,通过扁管的低温冷媒与主控板换热实现降温,但是空调在高温气候的环境运行时,通过扁管的温度高达70℃,此时主控板被带走的热量非常少,主控板容易因温度过高导致运行不稳定甚至烧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旨在快速降低空调器的主控板运行时的温度,使空调器可靠运行。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散热装置,应用于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以及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设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以及散热管,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管连接,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管连接,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主控板,所述散热管邻近所述主控板的一表面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包括: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管连接;

节流部,所述节流部设于所述管体的内壁,所述节流部沿所述管体的轴向方向设有第一通孔;

以及调整件,所述调整件可移动的设于所述管体内,并位于所述节流部背离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侧,所述调整件沿所述管体的轴向方向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调整件与所述管体的内壁面之间还形成有至少一支路通道,所述调整件运动至与所述节流部抵接时,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导通,所述支路通道关闭。

可选地,所述管体的内壁还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调整件远离所述节流部的一侧,所述止挡部还设有贯穿孔,所述调整件运动至与所述止挡部抵持时,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导通,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贯穿孔导通。

可选地,所述节流部背离室外换热器的一表面设有凹槽,所述第一通孔的一端贯穿所述凹槽,所述调整件包括主体部和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朝向所述节流部的表面,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凸起部和所述主体部,所述凸起部运动至与所述凹槽抵持时,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导通,所述支路通道关闭。

可选地,所述凹槽包括底面和自底面延伸的侧面,所述底面与所述侧面形成夹角a,所述凸起部包括斜面和与斜面连接的顶面,所述斜面与所述顶面形成夹角b,所述夹角a与所述夹角b的关系为:a≥b。

可选地,所述散热管包括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和多根并排设置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固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内壁,所述隔板将所述第二集流管分隔成上部管路和下部管路,所述上部管路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连接,所述下部管路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连接。

可选地,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螺接件,所述螺接件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将所述基座与所述主控板固定连接,所述散热管固定连接于所述基座远离所述主控板的表面。

可选地,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翅片,所述翅片卡合于所述换热管之间,所述翅片的一端与所述基座抵持,所述翅片的另一端伸出所述换热管。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以及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之间设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包括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以及散热管,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管连接,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一端与所述室内换热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散热管连接,所述空调器还包括主控板,所述散热管邻近所述主控板的一表面设置。

可选地,所述空调器为变频空调,所述主板设有变频芯片,所述散热管邻近所述变频芯片的一表面设置,且/或,所述变频空调还包括主控盒,所述主控盒形成有收容主板的收容空间,所述散热管邻近所述主控盒的一表面设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之间的连接管路设置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并在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之间设置邻近主控板一表面的散热管。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室内换热器换热后,流经第二节流装置,此时第二节流装置进行节流工作,节流后的低温液态冷媒经由第二节流装置流经散热管,部分的低温冷媒在散热管蒸发吸热,主控板与温度较低的散热管进行热交换,从而主控板温度得到降低,冷媒再从散热管流出,流经第一节流装置,第一节流装置进行节流工作,再次节流后冷媒到达室外换热器进行蒸发,蒸发后的低压气态冷媒经过四通阀流回压缩机进行下一个循环。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室外换热器换热后,流经第一节流装置,此时第一节流装置进行节流工作,节流后的低温液态冷媒经由第一节流装置流经散热管,由于流经散热管的冷媒温度较低,并且部分的低温冷媒在散热管蒸发吸热,主控板与温度较低的散热管进行热交换,从而主控板温度得到降低,冷媒再从散热管流出,流经第二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进行节流工作,再次节流后冷媒到达室内换热器进行蒸发,蒸发后的低压气态冷媒经过四通阀流回压缩机进行下一个循环。如此,本发明的散热装置可以快速降低空调器的主控板运行时的温度,使空调器可靠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空调器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散热装置的散热管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散热装置的散热管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散热装置的散热管的后视图;

图5为本发明散热装置的第一节流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散热装置的第一节流装置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散热装置的第一节流装置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散热装置70,应用于空调器100。

参照图1至图7,本发明技术方案提出的散热装置70,空调器100包括依次连通形成冷媒循环回路的压缩机10、四通阀20、室外换热器80以及室内换热器40,室内换热器40和室外换热器80之间设有散热装置70,散热装置70包括第一节流装置71、第二节流装置73以及散热管75,第一节流装置71的一端与室外换热器80连接,另一端与散热管75连接,第二节流装置73的一端与室内换热器40连接,另一端与散热管75连接,空调器100还包括主控板60,散热管75邻近主控板60的一表面设置。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室外换热器80和室内换热器40之间的连接管路设置第一节流装置71和第二节流装置73,并在第一节流装置71和第二节流装置73之间设置邻近主控板60一表面的散热管75。在制热模式下,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室内换热器40换热后,流经第二节流装置73,此时第二节流装置73进行节流工作,节流后的低温液态冷媒经由第二节流装置73流经散热管75,部分的低温冷媒在散热管75蒸发吸热,主控板60与温度较低的散热管75进行热交换,从而主控板60温度得到降低,冷媒再从散热管75流出,流经第一节流装置71,第一节流装置71进行节流工作,再次节流后冷媒到达室外换热器80进行蒸发,蒸发后的低压气态冷媒经过四通阀20流回压缩机10进行下一个循环。在制冷模式下,压缩机10的高温高压冷媒经室外换热器80换热后,流经第一节流装置71,此时第一节流装置71进行节流工作,节流后的低温液态冷媒经由第一节流装置71流经散热管75,由于流经散热管75的冷媒温度较低,并且部分的低温冷媒在散热管75蒸发吸热,主控板60与温度较低的散热管75进行热交换,从而主控板60温度得到降低,冷媒再从散热管75流出,流经第二节流装置73,第二节流装置73进行节流工作,再次节流后冷媒到达室内换热器40进行蒸发,蒸发后的低压气态冷媒经过四通阀20流回压缩机10进行下一个循环。如此,本发明的散热装置70可以快速降低空调器100主控板60运行时的温度,使空调器100可靠运行。

第二节流装置73为节流阀,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节流装置73可为电子膨胀阀,电子膨胀阀适应了制冷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具有热力膨胀阀无法比拟的优良特性,为制冷系统的智能化控制提供了条件,并且电子膨胀阀能对空调器100的制冷或制热循环提供更高效的动作响应。

参照图5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节流装置71包括:管体711,管体711的一端与室外换热器80连接,另一端与散热管75连接,管体711主要在空调系统起到导通作用和在第一节流装置71内的部件起到支撑作用;

节流部713,节流部713设于管体711的内壁,节流部713与管体711的固定方式可以为焊接或卡接等,只要能将节流部713固定在管体711内壁即可。节流部713沿管体711的轴向方向设有第一通孔7131,该第一通孔7131为贯穿节流部713的节流孔,对流经节流部713的冷媒进行节流,该节流孔的内径与长度根据空调系统匹配设定;

以及调整件715,调整件715可移动的设于管体711内,并位于节流部713背离室外换热器80的一侧。具体的,调整件715位于节流器远离与室外换热器80管路连接处的一侧。调整件715沿管体711的轴向方向设有第二通孔7153,该第二通孔7153为调整件715的节流孔,该节流孔的内径与长度根据空调系统匹配设定。调整件715与管体711的内壁面之间还形成有至少一支路通道7155,调整件715运动至与节流部713抵接时,第一通孔7131与所述第二通孔7153导通,此时第一通孔7131与第二通孔7153串联形成一个长节流孔,并且相互抵持的节流部713和调整件715将支路通道7155的一端封闭,支路通道7155关闭。可以理解的是,支路通道7155还可以相对第二通孔7153设置在调整件715上,只要保证调整件715与节流部713抵持时,第一通孔7131与第二通孔7153导通,支路通道7155关闭,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进一步地,管体711的内壁还设有止挡部7111,止挡部7111位于调整件715远离节流部713的一侧,止挡部7111还设有贯穿孔7111a,调整件715运动至与止挡部7111抵持时,第一通孔7131与第二通孔7153导通,第一通孔7131与贯穿孔7111a导通。在本实施例中,止挡部7111用于防止调整件715从管体711脱离,并且在止挡部7111设置相对支路通道7155的贯通孔,使得调整件715与止挡部7111抵持时,第一通孔7131通过支路通道7155与贯穿孔7111a导通,从而使得调整件715不进行节流工作,让低温液态冷媒较好的在散热管75中蒸发,进而降低散热管75温度,降低主控板60温度。当然,设置止挡部7111防止调整件715从管路中脱离仅为一种实施方式,还可以在节流部713和调整件715设置滑槽,通过滑槽限制调整件715的位移量,或者使用弹性件将节流部713与调整件715相互连接,从而限制调整件715的相对位移量,只要能使调整件715远离节流部713时,第一通孔7131与支路通道7155连通,并通过支路通道7155与散热管75导通,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6,为本实施例空调器100处于制冷工况下第一节流装置71的内部情况,当空调器100运行制冷时,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通过四通阀20到达冷凝器放热冷凝,变成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自第一节流装置71左侧,由第一通孔7131进入节流部713,此时第一通孔7131对冷媒进行节流工作,然后冷媒将调整件715推开,此时调整件715与止挡部7111抵持,支路通道7155与贯穿孔7111a连通,从而第一通孔7131和贯穿孔7111a导通,冷媒从支路通道7155和第二通孔7153,流出第一节流装置71,调整件715不进行节流工作。流出第一节流装置71的低温液态冷媒到达散热管75,散热管75温度降低,并且部分冷媒在散热管75蒸发吸热,使得主控板60上的热量降低。然后,低温的汽液混合冷媒流出散热管75,流经第二节流装置73再次进行节流,再到达室内换热器40蒸发吸热,蒸发后的低压气态冷媒经过四通阀20后流回压缩机10进行下一个循环。

参照图7,为本实施例空调器100处于制热工况下第一节流装置71的内部情况,当空调器100运行制热时,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通过四通阀20到达室内换热器40放热冷凝,变成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高温高压的液态冷媒通过第二节流装置73进行节流,节流后的低温液态冷媒经过散热管75,散热管75的温度降低,并且部分低温冷媒在散热管75蒸发吸热,使得主控板60上的热量降低。然后,低温的汽液混合冷媒从散热管75流出后到达第一节流装置71,冷媒从第一节流装置71的右侧,流经贯穿孔7111a和管体711进入第一节流装置71。进入的冷媒将调整件715推向节流部713,此时调整件715与节流部713抵持并密封,第一通孔7131与第二通孔7153串联形成一个长节流孔,此时支路通道7155被封闭,冷媒只能先经过第二通孔7153再经过第一通孔7131,第二通孔7153和第一通孔7131串联形成一个长节流孔对冷媒进行节流。由于冷媒在经过散热管75时与主板进行了热交换,所以温度稍微会上升一些,流出散热管75的冷媒在长节流孔进行节流降温可以将温度降低,从而使冷媒更好的在室外换热器80蒸发。再次节流后的冷媒到达室外换热器80进行蒸发,蒸发后的低压气态经过四通阀20后流回压缩机10进行下一个循环。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至图7,节流部713背离室外换热器80的一表面设有凹槽7133,第一通孔7131的一端贯穿凹槽7133,调整件715包括主体部7157和凸起部7151,凸起部7151设于主体部7157的朝向节流部713的表面,第二通孔7153贯穿凸起部7151和主体部7157,凸起部7151运动至与凹槽7133抵持时,第一通孔7131与第二通孔7153导通,支路通道7155关闭。空调器100运行到制冷工况时,冷媒由节流部713的左侧进入,此时冷媒进入到凹槽7133将调整件715推离节流部713,设置凹槽7133可以使得冷媒与调整件715的接触面积更大,方便冷媒将调整件715推离节流部713,从而提升系统响应。空调运行到制热工况时,冷媒自节流部713右侧进入,此时冷媒将调整件715推向节流部713,设置凹槽7133和凸起部7151可以起到防呆作用,方便将二者抵持,从而使第二通孔7153和第一通孔7131导通,支路通道7155关闭,进而使冷媒不能从支路通道7155进入第一通孔7131。

进一步地,参照图5、图6,所述凹槽7133包括底面7133a和自底面7133a延伸的侧面7133b,所述底面7133a与所述侧面7133b形成夹角a,所述凸起部7151包括斜面7151a和与斜面7151a连接的顶面7151b,所述斜面7151a与所述顶面7151b形成夹角b,所述夹角a与所述夹角b的关系为:a≥b。在本实施例中,该凹槽7133为圆凹槽7133,圆凹槽7133成型工艺比较简单,可以降低成本。该凸起部7151为圆台,并且为了方便圆台与圆凹槽7133的抵持与密封,夹角a与夹角b的关系为:a≥b,当夹角a与夹角b的角度处于这个范围时,凹槽7133与凸起部7151能较好的密封,优选的,a=b,此时凹槽7133与凸起部7151的密封效果最好,能使第一通孔7131和第二通孔7153很好的串联,并且能将支路通道7155很好的密封。并且圆台顶面7151b的直径小于等于圆凹槽7133底面7133a的直径,这样方便二者的抵持和密封,优选的,圆台顶面7151b的直径等于圆凹槽7133底面7133a的直径,如此设置二者的密封效果最好。

参照图2、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管75包括第一集流管753、第二集流管755和多根并排设置的换热管751,所述换热管75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753连接,所述换热管75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755连接,所述第二集流管755还包括隔板7555,所述隔板7555固定于所述第二集流管755的内壁,所述隔板7555将所述第二集流管755分隔成上部管路7551和下部管路7553,所述上部管路7551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71连接,所述下部管路7553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73连接。多根并排设置的换热管751可以使冷媒进入换热管751后具有较大的散热面积,从而能获得更好的蒸发效果,使用集流管有助于冷媒在并排设置的换热管751中进行集散,方便换热。在第二集流管755内设置隔板7555,将第二集流管755分隔成两个管路,可以使进入并排设置的换热管751的冷媒,在换热管751完全流通,使得冷媒的蒸发面积最大,换热效果最好。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751的具体数量、排布方式等可以根据换热的需求进行设定,可以为一根、两根或多根,可以是l形、u形或其他形状,可以是纵向排布、横向排布或其他方式等。

进一步地,散热管75还包括第一流入管756和第二流入管757,第一流入管756一端与上部管路7551固定连接,第一流入管756另一端与第一节流装置71连接,第二流入管757一端与下部管路7553固定连接,第二流入管757另一端与第二节流装置73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流入管756和第二流入管757,可以使冷媒方便地流入散热管75中,从而更好的进行换热,同时方便冷媒流通管路的安装。

进一步地,参照图4,散热管75包括基座77,基座77开设有多个安装孔771,散热管75还包括螺接件(未图示),螺接件安装于安装孔771将基座77与主控板60固定连接。具体的,螺接件为螺钉、螺母等,将基板与主板通过螺接固定方便二者的安装和拆卸。当然,使用螺钉和螺母将基座77与主控板60固定仅为一种实施方式,还可以通过胶合连接、铆钉连接、卡合连接等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散热管75通过基座77与主控板60的接触换热,带走主控板60上的热量,接触换热能较好的实现基座77与主控板60换热。

参照图2、图3,进一步地,散热管75还包括翅片758,翅片758与换热管751固定连接。设置翅片758可以增大冷媒的换热面积,即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这样可以提高换热管751的换热效率,从而获得更低温的冷媒,使散热管75的换热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翅片758为铝箔翅片758,铝箔翅片758卡合于换热管751之间,铝箔翅片758波浪形为三角波浪形,铝箔翅片758的一端与基座77抵持,铝箔翅片758的另一端伸出换热管751。铝箔翅片758卡合于并排设置的换热管751之间,这样能很好地与换热管751接触换热,进而让冷媒更好的蒸发吸热,铝箔翅片758的波浪形为三角形,并且铝箔翅片758的宽度比换热管751宽,这样方便二者卡合。并且铝箔翅片758的一端伸出换热管751一端抵持基座77能最大限度地增加换热管751的换热面积,并且还能与基座77进行热交换,降低基座77温度,从而更好的降低主控板60的温度。

进一步地,基座77、换热管751、翅片758、集流管753均为防锈铝材。在本实施例中,采用防锈铝材作为散热管75的冷媒流通管段。防锈铝材管段导热性能好、传热速率快,利于冷媒与外界环境的热交换,进而加快冷媒的循环过程。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基座77、换热管751、翅片758、第一集流管753、第二集流管755通过波峰钎焊固定连接。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还在室外换热器80设置风扇轴流风扇81,轴流风扇81吹出的低温风流也可以用来为主控板60降温,以及在第二节流装置73和室内换热器40之间设置高压阀50,可以利用该阀体节流而获得更低温的冷媒。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包括上述任一的散热装置70,该散热装置7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空调器100为变频空调,主板设有变频芯片,散热管75邻近变频芯片的一表面设置,且/或,变频空调还包括主控盒,主控盒形成有收容主板的收容空间,散热管75邻近主控盒的一表面设置。当然,散热装置70还可以单独对变频芯片进行散热,这样能使变频芯片的散热效果最好,或者将散热装置70固定在邻近主控盒的位置,这样能使散热装置70很好的对主控盒内的电子元件进行散热,从而使得空调系统最好地运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