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29153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极端天气的增多,空调器逐渐走到了千家万户,空调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在空调器的适用过程中,空调直接对人吹风,容易造成不适,尤其是在人体以及环境温度比较低时,冷风吹到身上会造成不适,尤其是对于年纪比较大的老年人,这种不适更加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导风效果好,使用更加舒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主体、第一导风板、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所述主体具有出风口;所述第一导风板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处用于导风;所述第二导风板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处用于遮挡或打开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二导风板上具有微孔;所述第三导风板可移动地设在所述出风口处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出风口;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在所述主体上并与所述第一导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和第三导风板相连。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设置了第一导风板,可以实现定向送风,而且,设置第二导风板来开闭出风口,从而可以实现导风、无风感以及结合导风和无风感的目的,而且控制起来更加方便,提高导流以及无风感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具有用于向下导风的第一位置和用于向上导风的第二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所述第一位置时邻近或接触所述出风口的开口上边沿并沿出风方向逐渐向下倾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沿出风方向逐渐向上倾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在所述第二位置时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前方或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出风口内、且所述第一导风板与所述出风口的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正对。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板具有遮挡于所述出风口前方的第三位置和打开所述出风口的打开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导风板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前方、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上侧与所述出风口的上边沿间隔开以向上导风且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下侧与所述出风口的下边沿间隔开以向下导风。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上沿高于所述出风口的开口上沿。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打开位置与所述出风口错开。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风板在所述打开位置时叠放于所述主体的外表面上并高于所述出风口。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导风板具有接凝露位置,所述第三导风板在所述接凝露位置呈中部下凹的形状并位于所述第一导风板的下边沿和第二导风板的下边沿的正下方。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前表面的上部具有向前凸起的凸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其中第三导风板关闭所述出风口,第二导风板位于打开位置。

图2是图1的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其中第三导风板打开所述出风口。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截面图,其中第三导风板打开所述出风口、第二导风板位于打开位置、第一导风板向下导风。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截面图,其中第三导风板打开所述出风口、第二导风板位于打开位置、第一导风板向上导风。

图6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其中第三导风板关闭所述出风口并位于接凝露位置,第二导风板位于第三位置,第一导风板向下导风。

图7是图6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空调器100,主体1,第一导风板21,第二导风板22,第三导风板23,驱动件,出风方向a,出风口101,微孔10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结合图1至图7,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包括:主体1、第一导风板21、第二导风板22、第三导风板23和驱动件(未示出)。

主体1具有出风口101,用于出风。第一导风板21可移动地设在出风口101处用于导风,第一导风板21可以对出风的气流导向。第二导风板22可移动地设在出风口101处用于遮挡、打开出风口101,第二导风板22上具有微孔102,第二导风板22用于关闭和打开出风口101,第二导风板22上的微孔102对出风口101送出的气流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在第二导风管处于关闭出风口101的位置时,气流将可以从微孔102送出,实现“有凉意、无风感”的效果(或者无风感的提供暖气),第三导风板23可移动的设在出风口101处用于打开和关闭出风口101,驱动件设在主体1上并与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相连,驱动件驱动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移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100,设置了第一导风板21,可以实现定向送风,而且,设置第二导风板22来开闭出风口101,从而可以实现导风、无风感以及结合导风和无风感的目的,而且控制起来更加方便,提高导流以及无风感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设置了专门用来关闭出风口101的第三导风板23,提高空调器100关闭后的密封性能。

其中,导风板可以具有不同的导流形式,例如,将第一导风板21(也可以为第二导风板22)可以遮挡在出风口101的正前方(沿出风方向a),第一导风板21遮挡出风口101,使得气流不会从出风口101直接向正前方送风。

具体而言,第一导风板21(也可以为第二导风板22)遮挡在出风口101前方并与出风口101间隔开,此时,气流可以从第一导风板21的上沿和下沿吹出,但是不会从第一导风板21的正前方送出。进一步的,第一导风板21的上侧与出风口101的上边沿间隔开以向上导风,且第一导风板21的下侧与出风口101的下边沿间隔开以向下导风。

如图2、图4、图5、图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21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第一导风板2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可以实现不同方向的导风。

如图4,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21在第一位置时向下导风。从而实现空调器100向下送风的目的,尤其是在空调器100制热过程中,第一导风板21翻转将热气向下导流,由于热气上升的原因,向下导流后的热气可以更容易得布满整个空间,提高改善空间内制热的舒适性。

另外,向下导流还可以实现暖足的效果。而且,向下导风当然也可以用于制冷过程。

进一步地,如图4,,第一导风板21在第一位置时邻近或接触出风口101的开口的上边沿,且第一导风板21沿出风方向a逐渐向下倾斜延伸。此时,在第一导风板21的阻挡作用下,从出风口101送出的气流不会轻易的向上流通,将气流导向下,改善制热的舒适性。

另外,第一导风板21上也可以设置微孔102,也会有少部分的气流透过微孔102送出,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房间的舒适性。

另外,第一导风板21在第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22可以打开出风口101(当然,也可以关闭出风口101)。

如图5,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21在第二位置向上导风。此时从出风口101送出的气流将被引导至向上流动。

尤其是在空调器100制冷时,第一导风板21将吹出的气流往前上方导出,冷空气再自然沉降,形成类似喷淋的气流效果,制冷效果更好。当然,制热时也可以采用这种导风形式。

进一步地,如图5,第一导风板21在第三位置时沿出风方向a逐渐向上倾斜延伸。从而更好地实现向上导风的效果。

优选地,如图5,第一导风板21在第二位置时,位于出风口101的前方或至少一部分位于出风口101内,且第一导风板21与出风口101的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正对。这样,气流在第一导风板21的引导作用下向上流动,第一导风板21可以形成为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下凸的形式,从第一导风板21下方送出的气流将会沿着第一导风板21的表面流通,并顺着第一导风板21的下表面送出,实现康达效果。

如图2、4、5、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22具有打开位置和第三位置。第二导风板22在打开位置和第三位置可以实现不同方向的导风。

如图7,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22在第三位置遮挡在出风口101前方并与出风口101间隔开,此时,气流可以从第二导风板22的上沿和下沿吹出,但是不会从第二导风板22的正前方送出,从而使得从主体1内送出的气流从第二导风板22的上沿和下沿直接送出,实现制冷(或制热),而朝向出风口101正前方的气流也会在经过微孔102后,对出风口101正前方的区域制冷,但是由于微孔102尺寸小,可以实现无风感。

进一步的,如图7,,第二导风板22在第三位置时第二导风板22的上侧与出风口101的上边沿间隔开以向上导风,且第二导风板22的下侧与出风口101的下边沿间隔开以向下导风。这样就可以方便地向上和向下送风,而出风口101的正前方无风。

优选地如图7,第二导风板22在第三位置时沿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朝远离出风口101的方向外凸。因此,气流在经过第二导风板22时会在第二导风板22的引导作用下向上和向下送风,而且由于第二导风板22设置的具体形状,导致气流在经过第二导风板22时会朝向第二导风板22的上后方和下后方送风,进一步的避免风吹人。

另外,由于第二导风板22中部前凸,气流受到的阻挡作用更大,因此,可以增大从微孔102导出的冷气(或热气),进一步地提高“有凉意、无风感”的效果。

如图7,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22沿宽度方向的尺寸大于出风口101沿宽度方向的尺寸。第二导风板22关闭出风口101时,比出风口101尺寸大的第二导风板22可以封闭整个出风口101,实现出风口101的关闭。

另外,如图7,第二导风板22在处于第三位置时,第二导风板22遮挡出风口101,而且还位于出风口101的正前方(沿出风方向a),比出风口101大的第二导风板22可以具有更好的导流效果,避免气流在不经过第二导风板22的情况下直接送出。另外,第二导风板22在第三位置时,沿宽度方向的两个边沿均伸出出风口101的正前方,这样,可以对出风口101送出的气流的全部进行引导,而且,对于出风口101边沿送出的气流,也会有一段导流,更好地实现导流的效果。

第二导风板22在第三位置时,尺寸大的第二导风板22可以实现更好的导风。

另外,第二导风板22在第三位置时,第二导风板22上沿高于出风口101的开口上沿,从而提高向上导流的效果。

第二导风板22在打开位置时与出风口101错开,也就是说气流从出风口101送出时不会经过第二导风板22,从而实现完全打开出风口101的目的,此时可以由第一导风板21提供导风。

进一步的,第二导风板22在打开位置时,第二导风板22叠放于主体1的外表面上,而且可以将第二导风板22位于打开位置时设置成高于出风口101。在第二导风板22打开时,第二导风板22不会占用过多的空间,可以实现提高空间利用率的目的。

可以设置滑动机构和推出机构来驱动第二导风板22,也就是说驱动机构包括滑动机构和推出机构,滑动机构可以带动第二导风板22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01,而推出机构可以驱动第二导风板22关闭出风口101或位于第三位置。

另外,如图5,主体前表面的上部具有向前凸起的凸包,实现阻碍气流的作用,尤其是通过第二导风板22向上导风的过程中,另外,第二导风板处于打开位置时叠放在主体前表面上,且第二导风板的下沿邻近出风口,第二导风板的上沿邻近凸包。

另外,如图7,本发明的第三导风板还具有接凝露位置,具体表现为,第三导风板在接凝露位置时,可以接收产生至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上的凝露。

例如,第三导风板在接凝露位置呈中部下凹的形状,而且此时第三导风板处在第一导风板的下边沿、第二导风板的下边沿的正下方。

也就是说,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上产生凝露时,可以滴落到第三导风板上(接凝露)。

进一步的,第三导风板23具有关闭出风口101的关闭位置。

优选地,第三导风板23在关闭位置时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伸出出风口10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沿。也就是说,第三导风板23可以完全封闭出风口101,实现出风口101的全封闭。而且,此时,从出风口101送出的气流仍然可以从微孔102送出,从而实现“有凉意、无风感”的效果。

优选地,第一导风板21和第二导风板22均可以在宽度方向上沿弧线延伸。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22关闭出风口101时,第二导风板22上的微孔102与水平面的夹角在从下到上的方向上逐渐减小,且第二导风板22上的微孔102与水平面的角度在0°到90°的范围内。实现更好的导风效果。

优选地,微孔102为长条形、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进一步的,第二导风板22上设置了微孔102时,第二导风板22上的微孔102也可以布置成圆形矩阵、方形矩阵、发散状、不规则布置等等形式。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