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67164发布日期:2019-03-30 10:1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温控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庞大的工业系统中,几乎所有行业的车间生产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温度的高低影响车间内部器械的运行和生产的产品质量,因此人们需要对工业生产车间的温度进行严格的控制。

为了保证合适的冷暖温度,人们通常都会在车间安装空调进行温度调整,但是,采用空调进行控温时,由于空调的位置固定不变,导致空调的温度控制范围小,不仅如此,空调的冷凝控制效果十分有限,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各处的温度均不等,在少量的工业车间中,通过安装导轨,并将温控装置安装在驱动机构上进行巡逻温控,但是,采用这种温控方式灵活性差,温控装置的巡检路径固定不变,当车间内部的仪器设备需要搬运时,温控装置的路线和导轨也需要作相应的调整,但是由于导轨固定不变,使得现有的冷暖控制装置难以进行灵活的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包括导轨、温控装置和若干检测点,所述检测点设置在导轨的内侧,所述导轨包括若干直线导轨和若干弧线导轨,各直线导轨和弧线导轨通过两个连接套管相互连接;

所述直线导轨包括第一平板和两个第一竖板,所述第一平板的形状为矩形,两个所述第一竖板分别设置在第一平板的两侧,所述弧线导轨包括第二平板和两个第二竖板,所述第二竖板的形状为弧形,两个所述第二竖板分别设置在第二平板的两侧,所述第一平板的首尾两端和第二平板的首尾两端均设有连接单元;

所述连接单元包括转动块、侧板和转动杆,所述转动块设置在侧板的一侧且远离连接套管,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转动块固定连接,所述侧板套设在转动杆上,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设置在连接套管内,所述转动杆的外周设有外螺纹,所述连接套管内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套管内的内螺纹与转动杆上的外露螺纹相匹配;

所述温控装置包括底板、导向机构、驱动机构、主体、控制器、支撑杆和温控器,所述导向机构设置在底板的下方,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导向机构的上方,所述主体固定在底板的上方,所述支撑杆的底端设置在主体内,所述温控器固定在支撑杆的顶端;

所述主体内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与支撑杆的底端传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侧杆、第二电机、齿轮和升降杆,所述第二电机通过侧杆固定在主体的内壁上且与齿轮传动连接,所述升降杆固定在支撑杆的底端,所述升降杆靠近齿轮的一侧设有条形齿,所述升降杆上的条形齿与齿轮啮合。

作为优选,为了带动主体在导轨内移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支杆、第一电机和两个驱动单元,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支杆固定在导向机构的下方,两个所述驱动单元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机的两侧,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轴和滚轮,所述第一电机通过第一驱动轴与滚轮传动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保证温控装置在导轨内平稳地移动,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导向管、中心板和两个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管固定在底板的下方,所述中心板固定在导向管内的中端,两个所述导向组件分别设置在中心板的两侧,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弹簧、插杆、框架、固定轴和导向轮,所述框架的形状为u形且开口背对导向管,所述固定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框架内的两端,所述导向轮套设在固定轴上,所述插杆的一端与框架固定连接,所述插杆的另一端设置在导向管内且通过弹簧与中心板连接,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导向轮上下晃动,所述导向轮的上下两端均设有夹块,所述夹块固定在固定轴上。

作为有序,为了固定插杆的移动方向,所述导向组件还包括限位环,所述限位环固定在导向管的内壁上且套设在插杆上。

作为优选,为了保证升降杆垂直地进行升降,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限位环和支杆,所述支杆的底端固定在主体内的底部,所述限位环固定在升降杆的一侧且远离齿轮,所述限位环套设在支杆上。

作为优选,为了限制升降杆的上升距离,所述支杆的顶端设有限位块。

作为优选,为了辅助转动杆杆平稳地转动,所述连接单元还包括固定环和固定块,所述固定环设置在侧板和连接套管之间,所述固定环固定在固定块上且套设在转动杆上。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显示冷暖监控信息并进行相关冷暖环境设置,所述控制器上设有显示屏、若干指示灯和若干控制按键。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遥控操作,所述控制器内设有蓝牙。

为了能够根据工业生产车间的现场状况灵活地调节温控装置的移动路径,该冷暖控制装置的导轨采用若干个直线导轨和若干个弧线导轨组成,通过两个连接套管实现直线导轨、弧形导轨的两两连接,从而完成整个的导轨。连接套管通过连接两侧的连接单元实现直线导轨、弧线导轨的连接,当需要安装时,仅需转动转动块使转动杆远离转动块的一端伸入连接套管内部,由于连接套管内的内螺纹与转动杆上的外螺纹相匹配,从而使转动杆固定在连接套管内,通过依次将各个转动杆插入连接套管中,从而完成导轨的连接和安装。在需要拆卸时,也仅需要逆向转动转动块,使转动杆脱离连接套管,从而能够将各个直线导轨和弧线导轨分离,进而完成拆卸,并能根据车间的现场状况灵活地对导轨进行组装。该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通过连接套管连接两个连接单元,使直线导轨和弧线导轨能够根据车间的现场状况进行灵活地组装和拆卸,调整温控装置的移动路径,从而大大提升了该冷暖控制装置的灵活性。

在装置运行时,通过导轨内的各检测点监测各处的温度状况,并将温度信息传递给温控装置的主体内,主体分析各处的温度从而能够全面了解生产车间中的温度分布。当某处温度超标时,驱动机构带动底板移动至超标位置,而后主体内的升降机构运行,沟通过第二电机带动齿轮转动,齿轮与条形齿啮合,从而驱动升降杆上升,通过支撑杆使温控器移动至合适的高度后,对该处进行温控处理,依此对车间内各处进行温控处理,从而保证生产车间内各处均处于合适的温度。该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通过检测点检测各处温度状况,而后温控装置移动至该处,通过升降机构改变温控器高度进行温控处理,从而保证生产车间内各处均处于合适的温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通过连接套管连接两个连接单元,使直线导轨和弧线导轨能够根据车间的现场状况进行灵活地组装和拆卸,调整温控装置的移动路径,从而大大提升了该冷暖控制装置的灵活性,不仅如此,通过检测点检测各处温度状况,而后温控装置移动至该处,通过升降机构改变温控器高度进行温控处理,从而保证生产车间内各处均处于合适的温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的连接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的温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的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的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直线导轨,2.弧线导轨,3.温控装置,4.检测点,5.第一平板,6.第一竖板,7.第二平板,8.第二竖板,9.连接单元,10.连接套管,11.转动块,12.侧板,13.转动杆,14.固定环,15.固定块,16.外螺纹,17.底板,18.导向机构,19.支杆,20.第一电机,21.第一驱动轴,22.滚轮,23.主体,24.支撑杆,25.温控器,26.控制器,27.显示屏,28.指示灯,29.控制按键,30.侧杆,31.第二电机,32.齿轮,33.升降杆,34.条形齿,35.限位环,36.支杆,37.限位块,38.限位环,39.导向管,40.插杆,41.框架,42.固定轴,43.导向轮,44.夹块,45.中心板,46.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6所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包括导轨、温控装置3和若干检测点4,所述检测点4设置在导轨的内侧,所述导轨包括若干直线导轨1和若干弧线导轨2,各直线导轨1和弧线导轨2通过两个连接套管10相互连接;

所述直线导轨1包括第一平板5和两个第一竖板6,所述第一平板5的形状为矩形,两个所述第一竖板6分别设置在第一平板5的两侧,所述弧线导轨2包括第二平板7和两个第二竖板8,所述第二竖板7的形状为弧形,两个所述第二竖板8分别设置在第二平板7的两侧,所述第一平板5的首尾两端和第二平板7的首尾两端均设有连接单元9;

所述连接单元9包括转动块11、侧板12和转动杆13,所述转动块11设置在侧板12的一侧且远离连接套管10,所述转动杆13的一端与转动块11固定连接,所述侧板12套设在转动杆13上,所述转动杆13的另一端设置在连接套管10内,所述转动杆13的外周设有外螺纹16,所述连接套管10内设有内螺纹,所述连接套管10内的内螺纹与转动杆13上的外露螺纹相匹配;

所述温控装置3包括底板17、导向机构18、驱动机构、主体23、控制器26、支撑杆24和温控器25,所述导向机构18设置在底板17的下方,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导向机构18的上方,所述主体23固定在底板17的上方,所述支撑杆24的底端设置在主体23内,所述温控器25固定在支撑杆24的顶端;

所述主体23内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与支撑杆24的底端传动连接,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侧杆30、第二电机31、齿轮32和升降杆33,所述第二电机31通过侧杆30固定在主体23的内壁上且与齿轮32传动连接,所述升降杆33固定在支撑杆24的底端,所述升降杆33靠近齿轮32的一侧设有条形齿34,所述升降杆33上的条形齿34与齿轮32啮合。

作为优选,为了带动主体23在导轨内移动,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支杆19、第一电机20和两个驱动单元,所述第一电机20通过支杆19固定在导向机构18的下方,两个所述驱动单元分别设置在第一电机20的两侧,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轴21和滚轮22,所述第一电机20通过第一驱动轴21与滚轮22传动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保证温控装置3在导轨内平稳地移动,所述导向机构18包括导向管39、中心板45和两个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管39固定在底板17的下方,所述中心板45固定在导向管39内的中端,两个所述导向组件分别设置在中心板45的两侧,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弹簧46、插杆40、框架41、固定轴42和导向轮43,所述框架41的形状为u形且开口背对导向管39,所述固定轴4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框架41内的两端,所述导向轮43套设在固定轴42上,所述插杆40的一端与框架41固定连接,所述插杆40的另一端设置在导向管39内且通过弹簧46与中心板45连接,所述弹簧45处于压缩状态。

作为优选,为了防止导向轮43上下晃动,所述导向轮43的上下两端均设有夹块44,所述夹块44固定在固定轴42上。

作为有序,为了固定插杆40的移动方向,所述导向组件还包括限位环38,所述限位环38固定在导向管39的内壁上且套设在插杆40上。

作为优选,为了保证升降杆33垂直地进行升降,所述升降机构还包括限位环35和支杆36,所述支杆36的底端固定在主体23内的底部,所述限位环35固定在升降杆33的一侧且远离齿轮32,所述限位环35套设在支杆36上。

作为优选,为了限制升降杆33的上升距离,所述支杆36的顶端设有限位块37。

作为优选,为了辅助转动杆杆13平稳地转动,所述连接单元9还包括固定环14和固定块15,所述固定环14设置在侧板12和连接套管10之间,所述固定环14固定在固定块15上且套设在转动杆13上。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显示冷暖监控信息并进行相关冷暖环境设置,所述控制器26上设有显示屏27、若干指示灯28和若干控制按键29。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遥控操作,所述控制器26内设有蓝牙。

为了能够根据工业生产车间的现场状况灵活地调节温控装置3的移动路径,该冷暖控制装置的导轨采用若干个直线导轨1和若干个弧线导轨2组成,通过两个连接套管10实现直线导轨1、弧形导轨2的两两连接,从而完成整个的导轨。连接套管10通过连接两侧的连接单元10实现直线导轨1、弧线导轨2的连接,当需要安装时,仅需转动转动块11使转动杆13远离转动块11的一端伸入连接套管10内部,由于连接套管10内的内螺纹与转动杆13上的外螺纹16相匹配,从而使转动杆13固定在连接套管10内,通过依次将各个转动杆13插入连接套管10中,从而完成导轨的连接和安装。在需要拆卸时,也仅需要逆向转动转动块11,使转动杆13脱离连接套管10,从而能够将各个直线导轨1和弧线导轨2分离,进而完成拆卸,并能根据车间的现场状况灵活地对导轨进行组装。该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通过连接套管10连接两个连接单元9,使直线导轨1和弧线导轨2能够根据车间的现场状况进行灵活地组装和拆卸,调整温控装置3的移动路径,从而大大提升了该冷暖控制装置的灵活性。

在装置运行时,通过导轨内的各检测点4监测各处的温度状况,并将温度信息传递给温控装置3的主体23内,主体23分析各处的温度从而能够全面了解生产车间中的温度分布。当某处温度超标时,驱动机构带动底板17移动至超标位置,而后主体23内的升降机构运行,沟通过第二电机31带动齿轮32转动,齿轮32与条形齿34啮合,从而驱动升降杆33上升,通过支撑杆24使温控器25移动至合适的高度后,对该处进行温控处理,依此对车间内各处进行温控处理,从而保证生产车间内各处均处于合适的温度。该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通过检测点4检测各处温度状况,而后温控装置3移动至该处,通过升降机构改变温控器25高度进行温控处理,从而保证生产车间内各处均处于合适的温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基于物联网的用于工业生产车间的冷暖控制装置通过连接套管10连接两个连接单元9,使直线导轨1和弧线导轨2能够根据车间的现场状况进行灵活地组装和拆卸,调整温控装置3的移动路径,从而大大提升了该冷暖控制装置的灵活性,不仅如此,通过检测点4检测各处温度状况,而后温控装置3移动至该处,通过升降机构改变温控器25高度进行温控处理,从而保证生产车间内各处均处于合适的温度。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