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行流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70931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换热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平行流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将冷热流体进行热交换的设备,其主要包括换热组件、两个水室组件和两个侧板,两个侧板的一端分别搭设在一个水室组件的两端,两个侧板的另一端分别搭设在另一个水室组件的两端,换热组件夹装在两个水室组件之间且位于两个侧板之间,通过冷热流体在水室组件和换热组件之间的流动以实现热交换。

由于两个侧板均搭设在水室组件上,之间仅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所以换热器的结构强度非常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换热器的结构强度较低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行流换热器。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行流换热器,所述平行流换热器包括换热组件、两个水室组件和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的一端分别与一个所述水室组件的两端安装在一起,两个所述侧板的另一端分别与另一个所述水室组件的两端安装在一起,所述换热组件夹装在两个所述水室组件之间且位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每个所述水室组件均包括水室主体、主板和两个端盖,所述水室主体安装在所述主板的一侧面上,且所述水室主体和所述主板的两端平齐并构成两个端口,两个所述端盖分别密封安装在两个所述端口上,每个所述侧板的两端均设有安装件,所述安装件包括支撑板和插板,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垂直固定在所述侧板的外边缘,所述插板垂直固定在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所述插板沿所述侧板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凸出于所述侧板的外边缘,所述主板另一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插槽,各所述插板分别插装在各自对应的插槽内,所述支撑板和所述主板之间设有安装间隙,所述端盖的外壁插装在所述安装间隙内。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主板为长条形板状结构件,所述主板的两长边上均设有翻边,两个所述翻边均位于所述主板的同一侧且垂直于所述主板布置,两个所述翻边均与所述水室主体的外壁相抵。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翻边的两端均设有倒角,所述倒角位于所述翻边的背向所述主板的一侧边上,所述倒角与所述端盖的内壁相抵。

在本发明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插槽的开口处设有圆角,所述圆角沿所述插槽的开口边缘布置。

在本发明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支撑板和所述侧板之间设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加强筋的另一端与所述侧板连接。

在本发明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端盖包括端板和裙边,所述裙边沿所述端板的外边缘布置,且所述裙边朝向所述端板的一侧面翻折,所述裙边插装在所述安装间隙内。

在本发明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端板的一侧面上设有密封凸起,所述密封凸起插装在对应的所述端口中。

在本发明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多个扁管和多个翅片,每个所述扁管均夹设在相邻两个翅片之间,所述主板上设有多个与所述扁管一一对应的插孔,各所述扁管均插装在各自对应的所述插孔内。

在本发明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平行流换热器为铝结构件。

在本发明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水室主体、所述主板、所述端盖和所述侧板均为冲压件。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侧板的两端设置安装件,安装件包括支撑板和插板,所述支撑板的一端垂直固定在所述侧板的外边缘,所述插板垂直固定在所述支撑板的另一端,且插板凸出于侧板的外边缘,相应的在主板上设置插槽。在装配换热器时,插板插装至对应的插槽内,使得侧板与主板之间形成稳固的安装结构。并且,当插板插装在插槽内时,支撑板与主板之间形成安装间隙,端盖的外壁插装在安装间隙内,从而能够通过端盖将将水室主体和主板稳固的安装在一起,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平行流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端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侧板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换热组件,11-扁管,12-翅片,2-水室组件,21-水室主体,22-主板,221-插槽,222-翻边,223-倒角,224-插孔,23-端盖,231-端板,232-裙边,233-密封凸起,3-侧板,31-安装件,311-支撑板,312-插板,313-加强筋,a-端口,b-安装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平行流换热器,如图1所示,平行流换热器包括换热组件1、两个水室组件2和两个侧板3,两个侧板3的一端分别与一个水室组件2的两端安装在一起,两个侧板3的另一端分别与另一个水室组件2的两端安装在一起,换热组件1夹装在两个水室组件2之间且位于两个侧板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水室组件2均包括水室主体21、主板22和两个端盖23,水室主体21安装在主板22的一侧面上,且水室主体21和主板22的两端平齐并构成两个端口a(参见图2),两个端盖23分别密封安装在两个端口a上,每个侧板3的两端均设有安装件31(参见图3),安装件31包括支撑板311和插板312(参见图4),支撑板311的一端垂直固定在侧板3的外边缘,插板312垂直固定在支撑板311的另一端,插板312沿侧板3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凸出于侧板3的外边缘,主板22另一侧面的两端分别设有插槽221(参见图5),各插板312分别插装在各自对应的插槽221内,支撑板311和主板22之间设有安装间隙b(参见图2),端盖23的外壁插装在安装间隙b内。

通过在侧板3的两端设置安装件31,安装件31包括支撑板311和插板312,支撑板311的一端垂直固定在侧板3的外边缘,插板312垂直固定在支撑板311的另一端,且插板312凸出于侧板3的外边缘,相应的在主板22上设置插槽221。在装配换热器时,插板312插装至对应的插槽221内,使得侧板3与主板22之间形成稳固的安装结构。并且,当插板312插装在插槽221内时,支撑板311与主板22之间形成安装间隙b,端盖23的外壁插装在安装间隙b内,从而能够通过端盖23将将水室主体21和主板22稳固的安装在一起,提高了换热器的整体结构稳定性。

优选地,平行流换热器为铝结构件,从而实现了平行流换热器的轻量化设计,并且保证了平行流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优选地,水室主体21、主板22、端盖23和侧板3均为冲压件,从而提高了平行流换热器的制造效率,为平行流换热器的批量生产提供了条件。

图6为主板22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6,主板22为长条形板状结构件,主板22的两长边上均设有翻边222,两个翻边222均位于主板22的同一侧且垂直于主板22布置,两个翻边222均与水室主体21的外壁相抵。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水室主体21安装在主板22和两个翻边222形成的安装空间内,翻边222起到包裹定位水室主体21的作用,避免了水室主体21在主板22上发生不必要的移动,保证了水室主体21和主板22之间的结构强度。

优选地,水室主体21的外壁与两个翻边222之间间隙配合。

具体的,翻边222的两端均设有倒角223,倒角223位于翻边222的背向主板22的一侧边上,倒角223与端盖23的内壁相抵。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倒角223为安装端盖23提供了空间。

优选地,倒角223沿翻边222的长度方向延伸,从而可以通过控制倒角223的延伸长度,来限定端盖23套装在主板22上的深度,并且倒角223还可以起到防呆的作用,提高了水室组件2的装配效率和装配良率。

再次参见图5,优选地,插槽221的开口处设有圆角,圆角沿插槽221的开口边缘布置,从而便于插板312的插装,进一步地提高了水室组件2的装配效率和装配良率。

再次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311和侧板3之间设有加强筋313,加强筋313的一端与支撑板311连接,加强筋313的另一端与侧板3连接。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由于支撑板311由侧板3翻折形成,所以支撑板311和侧板3之间的结构强度较低,为了提高支撑板311和侧板3的连接处的结构强度,在支撑板311和侧板3的连接处设置加强筋313,从而提高了平行流换热器的可靠性。

图7为端盖23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7,端盖23包括端板231和裙边232,裙边232沿端板231的外边缘布置,且裙边232朝向端板231的一侧面翻折,裙边232插装在安装间隙b内。

具体地,端板231的一侧面上设有密封凸起233,密封凸起233插装在对应的端口a中。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端板231和凹槽用于密封端口a,裙边232用于将水室主体21和主板22固定在一起。

优选地,在密封凸起233的外边缘处可以设置有圆角,从而便于密封凸起233插装进端口a中。

再次参见图1,换热组件1包括多个扁管11和多个翅片12,每个扁管11均夹设在相邻两个翅片12之间,主板22上设有多个与扁管11一一对应的插孔224(参见图5),各扁管11均插装在各自对应的插孔224内。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每个扁管11均与两个水室组件2连通,从而通过扁管11实现了两个水室之间的连通,使得换热介质能够在两个水室组件2之间流动,翅片12用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清楚的展示扁管11的排列,因此在图1中仅示出了部分翅片1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