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1957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分体式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采用弧形室内换热器,弧形室内换热器与风道配合很好,换热性能和装配工艺较常规多折蒸发器有较大提升,越来越多企业在制造空调室内机时采用弧形室内换热器。但是,目前的弧形室内换热器不是全弧形的,即一般室内换热器的前换热部为弧形,后换热部为直条形,仍然存在换热效率低、噪声大、占据空间多等缺陷。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室内换热器,旨在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室内换热器,该室内换热器包括前换热部及自所述前换热部的上端朝后延伸设置的后换热部;所述前换热部的内侧面呈朝前凸的弧面设置,所述后换热部的内侧面呈朝后凸的弧面设置。优选地,所述前换热部的外侧面也呈朝前凸的弧面设置,和/或所述后换热部的外侧面也呈朝后凸的弧面设置。优选地,所述前换热部的外侧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前换热部的内侧面的曲率半径;所述后换热部的外侧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后换热部的内侧面的曲率半径。优选地,所述后换热部的外侧面呈平面设置。优选地,所述室内换热器还包括上换热部,所述上换热部设置于所述后换热部的外侧面上。优选地,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多条换热管,多条所述换热管自外朝内排列成多个换热管排,每一所述换热管排的换热管与相邻所述换热管排的换热管错位设置。优选地,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换热子管及第二换热子管,所述第一换热子管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子管的管径,所述室内换热器具有用以与外部冷媒流路连接的两个冷媒口,该两冷媒口分设在两所述第一换热子管上。优选地,相邻两所述第一换热子管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相邻两所述第二换热子管的间距,相邻两所述第一换热子管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相邻所述第一换热子管和所述第二换热子管的间距。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及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前换热部及自所述前换热部的上端朝后延伸设置的后换热部;所述前换热部的内侧面呈朝前凸的弧面设置,所述后换热部的内侧面呈朝后凸的弧面设置;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换热部靠近所述外壳的前面板,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后换热部远离所述外壳的前面板。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及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前换热部及自所述前换热部的上端朝后延伸设置的后换热部;所述前换热部的内侧面呈朝前凸的弧面设置,所述后换热部的内侧面呈朝后凸的弧面设置;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换热部靠近所述外壳的前面板,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后换热部远离所述外壳的前面板。本发明技术方案让所述前换热部的内侧面呈朝前凸的弧面设置,所述后换热部的内侧面呈朝后凸的弧面设置,以便室内换热器能更好的适应贯流风机的形状,进一步靠近贯流风机,使得流经所述室内换热器的风,流动更顺畅,在贯流风机处于相同功率的情况下,流经室内换热器的风速更大,从而提高室内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此外,室内换热器进一步靠近贯流风机,可以节约占用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空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室内换热器与贯流风机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室内换热器与贯流风机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室内换热器于前换热部与后换热部处于相对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室内换热器于前换热部与后换热部处于相对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室内换热器于前换热部与后换热部处于相对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室内换热器101翅片110前换热部102换热管120后换热部112第一换热子管130上换热部122第二换热子管200贯流风机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提出一种室内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所述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及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室内换热器及贯流风机,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进风口及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有导风板。室内气流先由进风口进入空调室内机内部,再经过室内换热器进入贯流风机,最后流经导风板,从出风口流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室内换热器100包括前换热部110及自所述前换热部110的上端朝后延伸设置的后换热部120。其中,所述前换热部110靠近所述外壳的前面板,所述后换热部120远离所述外壳的前面板,所述前换热部110和所述后换热部120连接固定。为了更好的适应贯流风机200的形状,进一步靠近贯流风机200,所述前换热部110的内侧面呈朝前凸的弧面设置,所述后换热部120的内侧面呈朝后凸的弧面设置。所述前换热部110和所述后换热部120均包括并排设置多个翅片101及穿设于所述翅片上的多条换热管102。制冷工况中,冷媒从所述前换热部110上端的最外排或/和所述后换热部120前端的最外排的换热管102流入,分多个冷媒流路流经前换热部110和后换热部120,然后从所述前换热部110的最内排或/和所述后换热部120的最内排的换热管流出,从而对流经室内换热器100的风进行换热,以对室内空气进行制冷。本发明技术方案让所述前换热部110的内侧面呈朝前凸的弧面设置,所述后换热部120的内侧面呈朝后凸的弧面设置,以便室内换热器100能更好的适应贯流风机200的形状,进一步靠近贯流风机200,使得流经所述室内换热器100的风,流动更顺畅,在贯流风机200处于相同功率的情况下,流经室内换热器100的风速更大,从而提高室内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此外,室内换热器100进一步靠近贯流风机200,可以减少占用空调室内机的内部空间。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前换热部110的外侧面也可以呈朝前凸的弧面设置,和/或所述后换热部120的外侧面也可以呈朝后凸的弧面设置。优选地,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前换热部110的外侧面呈朝前凸的弧面设置,且所述后换热部120的外侧面呈朝后凸的弧面设置。如此设置,相对于前换热部110及后换热部120的外侧面呈平面的情况,可以节省室内换热器100的安装空间。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前换热部110的外侧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前换热部110的内侧面的曲率半径,所述后换热部120的外侧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后换热部120的内侧面的曲率半径。所述前换热部110的外侧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前换热部110的内侧面的曲率半径,所述后换热部120的外侧面的曲率半径大于或等于所述后换热部120的内侧面的曲率半径,相对于所述前换热部110的外侧面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前换热部110的内侧面的曲率半径,及所述后换热部120的外侧面的曲率半径小于所述后换热部120的内侧面的曲率半径的情况,可以使得前换热部110及后换热部120扁平化,不致前换热部110及后换热部120朝外凸得很厉害,从而方便安装所述室内换热器100,节省室内换热器100所需要的安装空间。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后换热部120的外侧面呈平面设置。由于所述后换热部120的上侧面呈平面设置,后换热部120的上侧面可以作为添设安装另外的换热部的预留安装面。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前换热部110的外侧面也可以呈平面设置,从而前换热部110的外侧面也可以作为添设安装另外的换热部的预留安装面。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室内换热器100还包括上换热部130,所述上换热部130设置于所述后换热部120的外侧面上。另外添设上换热部130,可以增加所述室内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提高其换热能力。在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三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所述室内换热器100包括多条换热管102,多条所述换热管102自外朝内排列成多个换热管排,每一所述换热管排的换热管102与相邻所述换热管排的换热管102错位设置。每一所述换热管排的换热管102与相邻所述换热管排的换热管102错位设置,可以让风沿“s”型路线流经所述室内换热器100,延长风在所述室内换热器100内的流动路径,增强室内换热器100对风的换热效果。在本发明的第四及第五实施例中,如图4和5所示,所述换热管102包括第一换热子管112及第二换热子管122,所述第一换热子管112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子管122的管径;所述室内换热器100具有用以与外部冷媒流路连接的两个冷媒口(图未标出),该两冷媒口分设在两所述第一换热子管112上,如此,均是采用管径较大的换热管102来与外冷媒流路连接,可在冷媒流入及流出所述室内换热器100的换热管102时,增大冷媒通过换热管102的管壁与空气换热的换热面积,强化冷媒通过换热管102的管壁与空气换热的能力。在第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应用该室内换热器100的空调室内机的外壳的进风口设于上部,并对应室内换热器100的顶部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室内换热器100上的多个换热管102亦自外朝内排列成多个换热管排,且其最外的换热管排上的对应所述进风口位置的换热管100均设置为第一换热子管112。由于室内换热器100对应进风口的位置风速最大,在最外的换热管排上的对应所述进风口位置设置大管径的第一换热子管112,可以起到挡风而减小此处的风速的作用,从而均匀流经室内换热器100所有部位的风的风速。此外,由于此处风速大,也能促进此处的第一换热子管112内的冷媒通过管壁与空气换热。在第四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设置在最外排的多条第一换热子管112依次串联组成一第一换热管组;多条第二换热子管122及设置在最内排的第一换热子管112组成多个第二换热管组,每一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内的所有所述第二换热子管122依次串联后,再与设置在最内排的第一换热子管112串联;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通过各自的第二换热子管122并联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中远离所述第二换热管组的第一换热子管112上设有一所述冷媒口,所述第二换热管组中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子管122的第一换热子管112上设有另一所述冷媒口。多个第二换热管组的并联,可在第一换热管组之后形成多个并行的冷媒流路,如此,可使得从第一换热管组流出的冷媒可分开而同时流经多个并行的冷媒流路,从而使得同一冷度的冷媒可同时通过多个冷媒流路上的换热管102进行换热,增大了同一冷度冷媒的换热效率,进而增大整个室内换热器100的换热效率。同时,在第四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冷媒口包括第一冷媒口和第二冷媒口,设置有第一冷媒口的所述第一换热子管112位于最外排,及设置有第二冷媒口的第一换热子管112位于最内排,从而使得第一冷媒口和第二冷媒口可以很方便地与外部冷媒流路连接。可以理解的是,设置在最内排的第一换热子管112可以由第三换热子管替换,所述第三换热子管的管径可以和第一换热子管112的管径相同,或者不同,只要满足第三换热子管的管径大于第二换热子管122的管径即可。另外,本发明的第四及第五实施例中,相邻两所述第一换热子管112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相邻两所述第二换热子管122的间距,相邻两所述第一换热子管112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相邻所述第一换热子管112和所述第二换热子管122的间距。由于第一换热子管112的换热能力要大于第二换热子管122,相邻两所述第一换热子管112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相邻两所述第二换热子管122的间距,相邻两所述第一换热子管112的间距大于或等于相邻所述第一换热子管112和所述第二换热子管122的间距,可以充分发挥第一换热子管112的换热能力。此外,第一换热子管112与第二换热子管122的管径的比值也对所述室内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有影响。所述第一换热子管112与所述第二换热子管122的管径比值过大,会使冷媒在换热管102中流动不通畅,降低冷媒的换热效果;所述第一换热子管112与所述第二换热子管122的管径比值过小,第一换热子管112的管径和所述第二换热子管122的管径比较接近,第一换热子管112不能增大换热面积,而不能强化换热。当所述第一换热子管112与所述第二换热子管122的管径比值范围为1.1~1.4时,所述室内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最佳。具体地,所述第二换热子管122的管径可以是5mm、5.5mm等,不做限定。具体地,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相邻所述第一换热子管112的之间的距离d8的范围为17mm~21mm,相邻所述第二换热子管122的之间的距离d9的范围为15mm~19mm,相邻所述第一换热子管112和所述第二换热子管122的之间的距离d10范围为15mm~19mm。在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有相邻所述换热管102的之间的距离d11的范围均为15mm~19mm。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有换热管102的管径相同,所述换热管102包括位于所述前换热部110外排的第一外排管,及位于所述前换热部110内排的第一内排管;相邻所述第一外排管的之间距离d1的范围为17mm~21mm,相邻所述第一内排管的之间距离d2的范围为17mm~19.5mm,相邻所述第一外排管和所述第一内排管的之间d3的距离为15mm~19mm。所述换热管102还包括位于所述后换热部120外排的第二外排管,及位于所述后换热部120内排的第二内排管,相邻所述第二外排管的之间的距离d4的范围为17mm~21mm,相邻所述第二内排管的之间的距离d5的范围为17mm~21mm,相邻所述第一外排管和所述第一内排管的之间的距d6的离范围为15mm~19mm。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102的排布及数量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前换热部110的换热管102的排布及数量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后换热部120自外朝内设置有两排换热管,每排设置有3根换热管102,换热管102的管径相同,所有相邻的所述换热管102的之间的距离d7范围均为15mm~19mm。以上实施例均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设置换热管102之间的距离范围,可以有效提高室内换热器100的换热能力。可以理解的是,换热管102的间距过大,不能对流经的风很好地进行换热以达到设定温度,换热管102的间距过小,不能充分发挥换热管102的换热能力。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