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式热辐射辅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07315发布日期:2018-06-05 20:01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辅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升降式热辐射辅热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辅热设备,通常为单纯的表面加热或者热风吹,这种加热缺点在于温度的控制变化过于迅速使温度变化梯度较大,原因在于这种加热方式是直接控制热源温度降低,这样导致需辅热的物品感受温度是高或者很快降低,这样的辅热效果是非常不好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

为达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升降式热辐射辅热系统,包括:大于等于10根热管,热管固定架,导向杆,提升齿条,提升电机和热风系统;

热管固定架为矩形框架;

所有热管相互平行固定于热管固定架内部形成矩形管排;

热管内部通入热蒸汽;

导向杆为四根,成矩形分布,且垂直固定于地面上;

热管固定架上设置有套置于导向杆上的导向套,即导向套与导向杆配合实现热管固定架上下移动导向;

其中,导向杆顶端设置有辅助热面板,且辅助热面板通过螺栓与导向杆纵向固定;

提升齿条垂直向下延伸固定于热管固定架上;

提升电机设置于热管固定架下方,且提升电机输出轴端的齿轮与提升齿条的齿相啮合;

热风系统包括:进风罩、出风罩、引风机和出风管;

进风罩设置于热管固定架一侧,出风罩设置于与进风罩相对一侧;

引风机的吸入口通过管路与出风罩出口连接;

出风管一端与引风机的出口连接,一端伸出于辅助热面板上方;

其中,提升电机和引风机的控制电路末端集成在一个控制开关上。

进一步的,热管直径大于等于1.5cm小于等于5cm。

进一步的,辅助热面板上设置有温度计。

进一步的,进风罩和出风罩由风入口端向出口端直径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出风管为伸缩软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热管首先通入热蒸汽,且一直恒温热蒸汽循环,然后观察辅助热面板上的温度计的指示温度看是否符合辅热预设温度,辅助热面板辅热温度的调整通过控制提升电机驱动热管固定架上下移动控制热管与辅助热面板之间的距离实现温度的调整(由于热源的温度不改变因此这种距离改变温度下降梯度会非常小),热风系统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启用,热管的位置和风路经过的位置决定出风管出风温度。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本发明共1幅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图。

图中:1、热管,2、热管固定架,3、导向杆,4、提升齿条,5、提升电机,6、导向套,7、辅助热面板,8、进风罩,9、出风罩,10、引风机,11、出风管,12、控制开关,13、温度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一种升降式热辐射辅热系统,包括:大于等于10根热管1,热管固定架2,导向杆3,提升齿条4,提升电机5和热风系统;

热管固定架2为矩形框架;

所有热管1相互平行固定于热管固定架2内部形成矩形管排;

热管1内部通入热蒸汽;

导向杆3为四根,成矩形分布,且垂直固定于地面上;

热管固定架2上设置有套置于导向杆3上的导向套6,即导向套6与导向杆3配合实现热管固定架2上下移动导向;

其中,导向杆3顶端设置有辅助热面板7,且辅助热面板7通过螺栓与导向杆3纵向固定;

提升齿条4垂直向下延伸固定于热管固定架2上;

提升电机6设置于热管固定架2下方,且提升电机6输出轴端的齿轮与提升齿条5的齿相啮合;

热风系统包括:进风罩8、出风罩9、引风机10和出风管11;

进风罩8设置于热管固定架2一侧,出风罩9设置于与进风罩8相对一侧;

引风机10的吸入口通过管路与出风罩9出口连接;

出风管11一端与引风机10的出口连接,一端伸出于辅助热面板7上方;

其中,提升电机6和引风机10的控制电路末端集成在一个控制开关12上。

进一步的,热管1直径大于等于1.5cm小于等于5cm。

进一步的,辅助热面板7上设置有温度计13。

进一步的,进风罩8和出风罩9由风入口端向出口端直径逐渐增大。

进一步的出风管11为伸缩软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热管1首先通入热蒸汽,且一直恒温热蒸汽循环,然后观察辅助热面板7上的温度计13的指示温度看是否符合辅热预设温度,辅助热面板7辅热温度的调整通过控制提升电机6驱动热管固定架2上下移动控制热管1与辅助热面板7之间的距离实现温度的调整(由于热源的温度不改变因此这种距离改变温度下降梯度会非常小),热风系统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启用,热管1的位置和风路经过的位置决定出风管11出风温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