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3520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余热回收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当前能源日渐紧张的情况下,有些产热设备产生的部分余热,如有一定温度的锅炉烟气等,如果白白排放掉这部分余热是非常可惜的,如果能将这部分余热加以利用,可以大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为此人们发明了余热回收装置。但是,传统的余热回收装置需要根据使用场景的实际情况进行单独设计计算和制造,即需要针对不同型号的设备进行单独的设计、加工,无法做到规模化生产,这样以来大大增加了其设计和制造时间,进而造成生产成本高。

为此,提供一种可以方便设计和制造并能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余热回收装置成为了人们的期盼。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其中换热器模块可根据实际的换热面积增加或减少,排列灵活,便于调整,且每个换热器模块均是标准化生产,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也是标准化的,进而可做到规模化生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框架、折流板、外壳、换热器模块、短汇管和长汇管以及弯头;所述折流板设置于框架的内侧且平行于框架的上下侧并将框架的内部空间等分成多层;多组换热器模块固定于折流板上组成换热阵列;所述弯头用于连接各组换热器模块;所述长汇管用于将位于框架两侧的各组换热器模块相连,各组换热器模块的内部形成同一个闭合空间;所述短汇管设置于换热器模块组合流程的两端,形成管侧进出口;所述外壳固定于框架的外侧并且密封。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模块包括多个针形换热管、管板和弯头;多个针形换热管阵列成多层,且多个针形换热管两端由管板固定,每层针形换热管由弯头连接成蛇形。

优选地,各组换热器模块根据换热面积要求可增可减成阵列,且各组换热器模块相接管板之间密封连接。

优选地,平层相邻两两换热器模块通过弯头连接平层相邻两两针形换热管相通。

优选地,所述长汇管用于将各组换热器模块中位于框架两侧的针形换热管相连,各组换热器模块中所有针形换热管内部形成同一个闭合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其换热过程如下:

当流体A与流体B换热时,流体A从其中一个短汇管进口进入换热器模块阵列中,通过针形换热管内部空间从另一个短汇管出口流出;与此同时,流体B从外壳与折流板组成的通道流过并与通道中密集排列的针形换热管内的流体A进行热交换,即完成针形换热管内的流体A与针形换热管外的流体B之间的热交换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提供一种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其中换热器模块可根据实际的换热面积增加或减少,排列灵活,便于调整,且每个换热器模块均是标准化生产,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也是标准化的,进而可做到规模化生产,即生产装配时只需将换热器模块的各个管板、各个针形换热管和各个弯头相应连接即可,这样以来提高了生产装配的标准化程度,缩短了设计和制造的时间,进而缩减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中换热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的换热过程示意图。

其中:1、框架;2、折流板;3、外壳;4、换热器模块;5、长汇管;6、短汇管;7、弯头;8、管板;9、针形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图2是本实用新型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中换热器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的换热过程示意图。

如图1-4所示,一种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包括框架1、折流板2、外壳3、换热器模块4、短汇管5和长汇管6以及弯头7;所述折流板2设置于框架1的内侧且平行于框架1的上下侧并将框架1的内部空间等分成多层;多组换热器模块4固定于折流板2上组成换热阵列;所述弯头7用于连接各组换热器模块4;所述长汇管6用于将位于框架1两侧的各组换热器模块4相连,各组换热器模块4的内部形成同一个闭合空间;所述短汇管5设置于换热器模块4组合流程的两端,形成管侧进出口;所述外壳3固定于框架1的外侧并且密封。

优选地,所述换热器模块4包括多个针形换热管9、管板8和弯头7;多个针形换热管9阵列成多层,且多个针形换热管9两端由管板8固定,每层针形换热管9由弯头7连接成蛇形。

优选地,各组换热器模块4根据换热面积要求可增可减成阵列,且各组换热器模块4相接管板8之间密封连接。

优选地,平层相邻两两换热器模块4通过弯头7连接平层相邻两两针形换热管9相通。

优选地,所述长汇管6用于将各组换热器模块4中位于框架1两侧的针形换热管9相连,各组换热器模块4中所有针形换热管9内部形成同一个闭合空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所述框架1用于固定折流板2、外壳3、换热器模块4;所述折流板2用于换热流体的折流,延长换热停留时间;所述外壳3用于保护换热器模块4并使框架1内部形成封闭空间;所述换热器模块4由管板8和针形换热管9及弯头7组成,针形换热管9阵列成多层,两端由管板8固定,每层针形换热管9由弯头7连接成蛇形,各组换热器模块7根据换热面积要求可增可减成阵列,且相接管板8之间密封连接,而平层相邻两两换热器模块4也是通过弯头7连接平层相邻两两针形换热管9相通;所述长汇管6用于将各组换热器模块4中位于框架1两侧的针形换热管9相连,使整个针形换热管9内部形成同一个闭合空间;所述短汇管5设置于换热器模块4组合流程的两端,形成管侧进出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其换热过程如下:

当流体A与流体B换热时,流体A从其中一个短汇管6进口进入换热器模块4阵列中,通过针形换热管9内部空间从另一个短汇管6出口流出;与此同时,流体B从外壳3与折流板2组成的通道流过并与通道中密集排列的针形换热管9内的流体A进行热交换,即完成针形换热管9内的流体A与针形换热管9外的流体B之间的热交换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提供一种模块化余热回收装置,其中换热器模块可根据实际的换热面积增加或减少,排列灵活,便于调整,且每个换热器模块均是标准化生产,它们之间的连接方式也是标准化的,进而可做到规模化生产,即生产装配时只需将换热器模块的各个管板、各个针形换热管和各个弯头相应连接即可,这样以来提高了生产装配的标准化程度,缩短了设计和制造的时间,进而缩减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