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真空热压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2993阅读:1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真空热压炉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ITO靶材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真空热压炉。



背景技术:

ITO 靶材主要制备方法有热等静压法、热压法和烧结法等。真空热压法是利用热能与机械性能将粉状材料置于真空和保护性气氛中的高碳模具中,高温加热到软化状态时,加压成型的工艺。由于该工艺烧结温度可依外加压力的大小而比常压烧结低约200℃~400℃, 同时外加的能量使粉状材料致密化速度加快,可以在较低的温度及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完成完全致密的ITO 靶材产品,因此目前国内厂家普遍采用真空热压法生产ITO 靶材。

真空热压炉如图1所示,通常包括炉体10’、发热机构20’以及热压装置30’,其中热压装置30’包括设置于炉体顶部的上压头301’以及设置于炉体底部的下压头302’,所述下压头302’安装于下液压油缸303’的推杆3031’上,由于所述推杆3031’穿过炉体底部带动下压头于炉体的高温区上下运动,则推杆的密封状况是影响炉体内真空度的重要因素。推杆的密封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与炉底101’固定连接的法兰1’,所述法兰1’内安装一环形密封圈2’,所述推杆3031’穿过环形密封圈2’进入炉体内部,当炉体抽真空作业时导致密封圈2’上部压力骤减,部分空气由密封圈下部进入炉体使密封圈与推杆之间的间隙增大,进而导致密封效力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性能优异的真空热压炉。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的真空热压炉,其包括炉体、发热机构以及热压装置,所述发热机构包括安装于炉体内部的发热体以及数个导热电极,所述导热电极穿过炉体与发热体连接;所述热压装置包括设置于炉体顶部的上压头以及设置于炉体底部的下压头,所述下压头安装于下液压油缸的推杆上,所述炉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一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包括上密封座、下密封座以及双向密封圈,所述上密封座固定安装于炉体底部,所述下密封座可拆卸地安装于上密封座底部并与上密封座围合成中空的双向密封圈安装空间,上密封圈以及下密封圈的内侧壁设置有密封圈固定槽;所述双向密封圈为两端内径小中间内径大的类橄榄形结构,双向密封圈的中部的外围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嵌套于密封圈固定槽内,双向密封圈的两端与相对的上密封座以及下密封座之间存在密封圈活动间隙,所述推杆顺次穿过下密封座、双向密封圈以及上密封座进入炉体内部,所述上密封座、双向密封圈以及推杆围合成上气室,所述下密封座、双向密封圈以及推杆围合成下气室。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圈固定槽为上密封座与下密封座拼接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凸台与密封圈固定槽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双向密封圈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电极内部设有回水管路。回水管路内冷却水与导热电机充分换热,避免温度过高造成短路。

本实用新型实现的真空热压炉内独创的双向密封圈结构与上、下密封座以及推杆配合,于密封装置内部分隔出上、下两个气室,当炉体抽真空时,上气室内压力骤减导致空气由双向密封圈的上部进入双向密封圈内,由于下气室内气压大于双向密封圈内部气压,则双向密封圈的下部受到下气室的压力抱紧推杆,防止漏气,从而保证了炉体的真空度;当炉体内正压状态时,上气室压力大于双向密封圈内部气压,则双向密封圈的上部受到上气室的压力抱紧推杆,保证炉体不漏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所述真空热压炉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真空热压炉的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上、下密封座的装配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导热电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2和图4所示,一种改进的真空热压炉,其包括炉体10、发热机构20以及热压装置30,所述发热机构20包括安装于炉体内部的发热体201以及数个导热电极202,所述导热电极202穿过炉体与发热体201连接,所述导热电极202内部设有回水管路2021。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热压装置30包括设置于炉体顶部的上压头301以及设置于炉体底部的下压头302,所述下压头302安装于下液压油缸303的推杆3031上,所述炉体的底部101固定安装有一密封装置1;所述密封装置1包括上密封座11、下密封座12以及双向密封圈13,所述上密封座11固定安装于炉体的底部101上,所述下密封座12可拆卸地安装于上密封座11底部并与上密封座11围合成中空的双向密封圈安装空间,上密封圈11以及下密封圈12的内侧壁设置有密封圈固定槽14;所述双向密封圈13为两端内径小中间内径大的类橄榄形结构,双向密封圈13的中部的外围设置有凸台131,所述凸台131嵌套于密封圈固定槽14内,双向密封圈13的两端与与其相对的上密封座11以及下密封座12之间存在密封圈活动间隙D,所述推杆3031顺次穿过下密封座12、双向密封圈13以及上密封座11进入炉体内部,所述上密封座11、双向密封圈13以及推杆3031围合成上气室2,所述下密封座12、双向密封圈13以及推杆3031围合成下气室3。

其中,所述发热体以及热压装置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赘述。

当炉体抽真空时,上气室2内压力骤减导致空气由双向密封圈13的上部进入双向密封圈内,由于下气室3内气压大于双向密封圈13内部气压,则双向密封圈13的下部受到下气室3的压力抱紧推杆,防止漏气,从而保证了炉体的真空度;当炉体内正压状态时,上气室2压力大于双向密封圈13内部气压,则双向密封圈13的上部受到上气室2的压力抱紧推杆,保证炉体不漏气。

本实用新型所述凸台可直接嵌设于密封圈固定槽内,也可以与密封圈固定槽固定连接,以提升双向密封圈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圈固定槽为上密封座与下密封座拼接而成,也可以分别在上、下密封座内侧壁分别开设密封圈固定槽,凸台的数量与密封圈固定槽的数量相匹配;本实施例中上、下密封座螺栓连接,实际装配结构不限于此,上、下密封还可以卡接或采用其他易于拆卸的装配结构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