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幕机,特别是出风口片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风幕机是通过吹出幕状的气流以达到与外界的空气进行隔断,使得室内的冷热空气不易流出室外,同时遮断从外部侵入的粉尘的一类机器,经常使用在饮食店,饭店的进出口。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014670Y公开的风幕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该风幕机包括:马达05、马达座06、扇叶04、导风板08、上盖02、面板01和底座24。所述马达05固定在马达座06上。马达05通过马达轴与扇叶04连接。装有扇叶04和马达05的马达座06固定在底座24上。扇叶04两端分别通过培林左座03和培林右座07固定在底座24上。导风板08与上盖02固定在培林左座03与培林右座07上。面板01固定在导风板08与上盖02上。
所述马达05为防水等级IP55的直流马达。所述风幕机配有左出风口片09L、右出风口片09R和开关盒10。左出风口片09L、右出风口片09R通过开关盒10连成一体,再固定在培林左座03和培林右座07上,开关盒10固定在导风板08与底座24上。
上述结构,扇叶04是通过两端分别连接到培林左座03和培林右座07固定到底座24上。同时,左出风口片09L和右出风口片09R也分别固定在上述培林左座03和培林右座07上。因此,在更换扇叶04后,组装部件时,需将扇叶04调整到培林左座03和培林右座07的相应位置的同时,也要将左出风口片09L和右出风口片09R调整到培林左座03和培林右座07的相应位置,并将培林左座09和培林右座07固定到底座24上。换句话说,需同时将扇叶04和出风口片09调整到培林左座03(培林右座07)相对应的位置的状态下,将培林左座03(培林右座07)固定到底座24上。这样,风幕机有多个扇叶时,需要重复进行相同的作业,需同时调整扇叶 和出风口片的安装方法可知,此结构有维修保养不方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幕机,该风幕机通过简单化出风口片的安装方法,以达到方便维修保养的目的。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幕机,包括:
面罩,形成风幕机的外廓;
吸风口,用于向所述外廓内部吸入空气;
吹出口,用于将吸入到外廓内部的空气吹出;
送风机,形成所述吸风口到吹出口的空气流;
出风口片,用于变更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方向;
吹出部件,用于可转动式地支撑所述出风口片;
所述吹出部件包括:
底部,具有出风口;
侧部,从所述底部向送风机一侧竖立而形成;
支撑部,位于所述侧部并可转动式地支撑所述出风口片;
其中,所述支撑部包括:
第二通孔,用于插入所述出风口片,切口,所述第二通孔的靠近所述送风机一侧的外周边缘部欠缺一部分形成。
优选地,所述切口包括:
两个端部,由外周边缘部欠缺一部分形成,
所述两个端部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
优选地,所述支撑部还包括:
两个舌部,由所述端部向送风机侧延伸形成,
随着靠近所述送风机,所述舌部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所述舌部的靠近所述送风机的前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内径。
优选地,所述出风口片包括:
导流片,用于变更从所述吹出口吹出的空气方向;
凸起部,由导流片两底面向外侧突出形成,成圆筒形状;
所述凸起部的与所述侧部平行的截面的外径小于或等于第二通孔内径。
优选地,所述出风口片还包括:
限制部,由所述凸起部外周的局部在直径方向上向外侧突出形成。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风幕机通过将出风口片嵌入到吹出部件的方式,避免了调整风轮和出风口片的同时进行侧板固定的复杂作业,简单化了出风口片的安装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维修保养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风幕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均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风幕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和图6均为所示风幕机中吹出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所示风幕机中出风口片和吹出部件的配合图。
图9为所示风幕机中出风口片的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
【现有技术】
01-面板;02-上盖;03-培林左座;04-扇叶;05-马达;06-马达座;07-培林右座;08-导风板;09L-左出风口片;09R-右出风口片;10-开关盒;24-底座。
【本实用新型】
1-背板
11-固定部
12-弯曲部
121-第一孔
2-马达
21-马达支架
22-马达轴
3-风轮
31-风轮轴
4-侧板
41-轴承
411-第一通孔
42-第四孔
5-面罩
6-吸风口
7-吹出口
8-吹出部件
81-底部
811-出风口
812-第二孔
813-第三孔
82-侧部
83-立部
84-支撑部
841-第二通孔
842-切口
843-舌部
844-端部
845-前端
9-出风口片
91-导流片
92-凸起部
93-限制部
10.送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下具体实施例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有任何 限制,而只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另,贯穿附图,相同的部件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第二次开始省略对其的表述。
本实用新型风幕机中简单化了出风口片的安装方法,以达到方便维修保养的目的。以下分别对本实施例风幕机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2和图3,提供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幕机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风幕机包括:背板1、送风机10、侧板4、面罩5、吹出部件8和出风口片9。
请参照图3,背板1包括固定部11和弯曲部12。
固定部11,为矩形板状结构,该矩形板的平面沿墙面固定到墙壁上。固定部11例如可以通过安装板固定于墙壁。安装板和固定部11可以通过挂钩配合,二者通过例如螺钉进行固定,以防止背板1从安装板上脱落。另外,固定部11也可以通过例如螺栓直接固定到墙壁上。固定部11在安装状态下,其矩形板的长边方向与风幕机左右方向一致。
弯曲部12,位于固定部11的下边,既靠近地板的长边侧,由固定部11向墙壁侧竖立形成的板状。如果固定部11为钣金,可以通过弯曲其端面形成弯曲部12。另外,在弯曲部12上设置与固定部11的长边平行排列的多个第一孔21。
请参照图2,送风机10包括马达2、风轮3和马达支架121。
马达2,位于背板1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通过马达支架21固定到背板1上。马达2为两侧具备马达轴22的双轴马达,通过电源线供电来转动马达轴22。
风轮3,对称的位于马达2两侧。风轮3的与马达2面对的一侧连接马达轴22,风轮3的与侧板4面对的一侧上设置有风轮轴31(参照图4),侧板4支撑风轮轴31,实现侧板4对风轮3的转动式支撑。通过电源线向马达2供电,使马达轴22和与其连接的风轮3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形成吸风口6到吹出口7的空气流。风轮3最好可在背板1的长边方向上吹出均等的风,因此,优选采用贯流风轮。
请参照图4,侧板4,位于背板1的长边方向的两侧,通过例如螺钉固定到背板1上。侧板4具备轴承41,轴承41中心部有第一通孔411。通过将风轮轴31插入第一通孔411使侧板4可转动式地支撑风轮3。侧板 4的与吹出口7相面对的侧面上设有第四孔42。轴承41的中心,马达轴22的中心,风轮3的转动轴位于同一个直线上。
以下结构请参照图2。
面罩5,其包围马达2、风轮3和侧板4,用螺钉等固定于背板1上。面罩5具有吸风口6和吹出口7。面罩5为维护保养时取下的部件,因此,为了较少其重量,优选采用树脂材质。
吸风口6,马达2驱动风轮3转动时,用于将机外既面罩5外部的空气吸入到机内既面罩5的内部。吸风口6为了防止异物等进入面罩5的内部,可以设计成网状。此外,吸风口6上也可以设置过滤网来达到此目的。但是,随着运行时间,灰尘等易附着在吸风口6上,影响产品外观。因此,为了保持产品外观的整洁,吸风口6优选设置在面罩5的上部,即背离底地板的一侧。
吹出口7,为长方形开口,位于面罩5下部,即朝向地板的一侧,且与地板平行,用于吹出垂直向下的空气。吹出口7设置有吹出部件8和出风口片9。
以下参照图5和图6说明吹出部件8的详细结构。图5和图6均为所示风幕机中吹出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吹出部件8,设置在吹出口7上,具有底部81、侧部82和立部83。
请参照图5,底部81,为长方体形状,在安装状态下,底部81所在平面和固定部11所在平面为垂直关系,底部81覆盖吹出口7和弯曲部12。底部81具有矩形开口的出风口811,设置在出风口811周边的多个第二孔812和两个第三孔813。
出风口811,设置在底部81的风轮3吹出的空气经过的位置,矩形开口的长边与风轮3扇叶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一致。既,出风口811的此结构为最大限的减少了出风口811对风轮3吹出的风造成的阻力。
第二孔812,设置在底部81的与弯曲部12接触的位置上,与弯曲部12上设置的多个第一孔121相对应。既,通过用螺钉等固定第二孔812和第一孔121,将吹出部件8固定到吹出口7。
第三孔813,位于与设置第二孔812的边相对的边上,且,中间夹着出风口811,且位于出风口811的两侧。第三孔813与侧板4上的第四孔 42相对应。用螺钉等固定第三孔813和第四孔42。
侧部82,位于底部81的出风口811和第三孔813之间,从底部81向风轮3方向竖立形成。侧部82具有可转动式支撑出风口片9的支撑部84。
立部83,构成出风口811的靠近背板1一侧的内壁。立部83与固定部11的平面平行设置,其侧边连接左右的侧部82,其下边连接底部81。
请参照图7,支撑部84具有第二通孔841,切口842,舌部843。
第二通孔841类似圆形,其具有一缺口,即切口842。第二通孔841是以底部81的长边方向,既,风轮3的转动轴方向上从左到右贯穿侧部82形成。第二通孔841靠近底部81的半个部分的边缘部的外周与侧部82接触,既,侧部82包围较第二通孔841中心靠近底部81的边缘部的外周。第二通孔841远离底部81的半个部分的边缘部的外周与侧部82保留一定空间,既,较第二通孔841中心远离底部81的边缘部为有弹力的结构。
切口842,为切断第二通孔841的由其中心到风轮3方向的边缘部所对应的位置而形成。位于切口842两端的两个端部844之间的距离d(参照图8)比第二通孔841的内径D(参照图8)小,也比后述出风口片9的凸起部92(参照图9)的外径小。
通过上述结构,可有效的防止出风口片9的凸起部92在第二通孔841的内径方向上从第二通孔841中脱落。
舌部843,以两个端部844为起点,向风轮3的方向延长形成。舌部843相对于背板1,前后有两个,两个舌部843间的距离A(参照图8)从端部844到风轮3的方向上逐渐变大。靠近风轮3的前端845的距离A’比第二通孔841的内径D大,也比后述出风口片9的凸起部92外径大。
通过上述结构,两个舌部843有效的引导凸起部92插入到第二通孔841,提高了出风口片9的安装便利性。
以下参照图9说明出风口片9的详细结构。图9为所示风幕机中出风口片的结构示意图。
出风口片9,具有导流片91、凸起部92和限制部93。
导流片91,为椭圆式圆柱体,即与侧部82平行的截面为椭圆形。椭圆式圆柱体的高度方向与出风口811的长边平行。为了确保其强度且减少对吹出风的阻力,椭圆的长边基本与吹出风的风向平行设置。
凸起部92,椭圆式圆柱导流片91的两个底面,既,导流片91的与侧部82面对的面的局部向与导流片91的中心相反的方向突出形成。凸起部92为圆柱体,与侧部82平行的截面的外径比第二通孔841的内径D小或相等。
出风口片9安装到吹出部件8的状态下,两个侧部82的靠近出风口811的一侧分别接触导流片91的两个底面。在此状态下,出风口片9的凸起部92插入第二通孔841并贯穿。第二通孔841的内径D比出风口片9的凸起部92截面的外径大或相等。
通过上述结构,支撑部84可转动式地支撑出风口片9。
限制部93,圆柱形凸起部92的外侧,既侧面的局部,在凸起部92的直径方向上向外突出形成。限制部93的突出方向与导流片91的椭圆形状截面的长轴一致。
通过上述结构可知,出风口片9安装到吹出部件8的状态下,限制部93穿过切口842位于两个舌部843之间,限制出风口片9的转动。
以上为吹出部件8和出风口片9结构的详细说明。
以下针对风幕机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安装风幕机风轮3的顺序。
马达2通过马达支架21固定在固定部11长边方向上的中央,与马达2相面对的风轮3的一侧通过螺钉等固定到马达轴22上。在此状态下,调整风轮轴31到第一通孔411对应的位置,边插入,边将具有轴承41的侧板4竖立到固定部11上。此时,调整轴承41的中心、马达轴22的中心、风轮3的转动中心在同一条直线上,用螺钉等将侧板4固定到固定部。
其次,说明出风口片9安装到吹出部件8的顺序。
将导流片91的凸起部92放到舌部843的前端845中,这时,限制部93位于凸起部92的远离第二通孔841的一侧。
此状态下,在导流片91上施加向第二通孔841的力,第二通孔841远离底部81的半个部分的边缘部的外周与侧部82保留一定空间,既,较第二通孔841中心远离底部81的边缘部为有弹力的结构。因此,舌部843之间的距离A和端部844之间的距离d会逐渐变大。
进一步来说,随着凸起部92逐渐接近第二通孔841,前端845到端部 844为止的舌部843之间的距离A会增大到凸起部92外径的大小,最后端部之间的距离d扩大到与凸起部92的外径相同,使得凸起部92通过端部844之间,嵌入第二通孔841。
这样,出风口片9与吹出部件8将成为一体。
最后,说明吹出部件8安装到产品的顺序。
对准吹出部件8底部81上的第二孔812与背板1弯曲部12上的第一孔121,底部8上的第三孔813与侧板4上的第四孔42。在此状态下,通过用螺钉等固定第二孔812和第一孔121,将吹出部件81固定到背板1上,通过用螺钉等固定第三孔813和第四孔42,将吹出部件81固定到侧板4上。
以上,完成了风幕机的组装。
通过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风幕机通过将出风口片嵌入到吹出部件的方式,避免了调整风轮和出风口片的同时进行侧板固定的复杂作业,简单化了出风口片的安装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维修保养性。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的风幕机的安装结构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