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空调内机及其导风板结构和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8519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制冷空调内机及其导风板结构和空调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制冷空调内机及其导风板结构和空调。



背景技术:

现有空调内机的导风结构中,打开大导风板3,风自进风口7进入空调内机后,经过蒸发器5、贯流风轮4、左右导风叶片6、小导风板10后,从出风口排出。如图1所示,制冷时,由于大导风板3不导风,风道吹出的气流由翻转式导风条控制,此方案的送风角度及送风距离均受限,正常出风为前下方吹出,当空调“不吹人”,往正前方吹出时,导风板3基本摆成水平角度,此时风道上壁与小导风板10形成缩口,对风量损失较大,且小导长度较短,送风距离也较短。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冷空调内机及其导风板结构和空调,解决现有空调内机导风不均匀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冷空调内机的导风板结构,其包括:设置于空调内机出风口内侧的固定导风条和可动导风条,所述可动导风条与所述出风口的距离小于所述固定导风条与所述出风口的距离;所述固定导风条固定于风道内壁,所述固定导风条靠近出风口的一端的上表面内凹形成半开放式凹槽,所述可动导风条置于所述凹槽中,并可沿凹槽内底面滑出或滑入所述凹槽,以靠近或远离所述空调内机出风口;所述固定导风条、所述可动导风条的下表面为下凹的弧面;

所述可动导风条配有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固定于风道内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的制冷空调内机的导风板结构,其还包括:大导风板,所述大导风板设置于空调内机出风口处,所述大导风板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可封闭或开启所述出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的制冷空调内机的导风板还包括:左右导风叶片,所述左右导风叶片设置于贯流风轮和所述固定导风条之间的出风通道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滑动轴、转轴、驱动轴;所述可动导风条的两端分别设置所述连接轴,所述连接轴固定于所述滑动轴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滑动式安装在所述转轴的滑槽内,所述转轴还设置轴安装部,所述轴安装部安装于所述驱动轴。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滑动轴还设置滑动部,所述滑动部滑动式嵌入引导滑槽中,所述引导滑槽设置于制冷空调内机两端的风道侧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当所述可动导风条处于所述凹槽内时,所述可动导风条的上表面与所述固定导风条的上表面流线型过渡。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空调内机,其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出风口;所述壳体内形成自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出风口的风道,所述风道上设置所述的空调内机的导风板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在风道中,自所述进风口到所述固定导风条间,依次设置蒸发器、贯流风轮、左右导风叶片。

在一些实施例中,优选为,所述的制冷空调内机还包括:控制结构,所述控制结构与所述导风板结构的第一驱动机构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其所述的制冷空调内机。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设置在出风口内侧的导风板由固定导风条、可动导风条组成,常规制冷时,可动导风条处于固定导风条的凹槽中,借助固定导风条和部分可动导风条进行导风,导风整体型线长,能提升送风距离;当需要上吹风时,即空调不需“吹人”时,另一方面送风广度更大;可动导风条滑出凹槽,可动导风板部分伸展出来,并向上延伸,通过可动导风条将风向往前上方送风,能有效将风道吹出的气流往房间天花板输送,送风距离远,空调往前上方送风(天花板气流)此时送风距离远,冷空气吹至房间上层后,由于冷空气密度小,形成自然沉降,“无风感,有凉感”风不吹人,制冷舒适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常规制冷时空调内机的导风板结构的导风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空调内机的导风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远距离送风模式下空调内机的导风板结构的导风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吹模式下空调内机的导风板结构的导风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可动导风条与第一驱动机构的连接爆炸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常规制冷模式下的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上吹模式的气流方向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可动导风条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注:

1固定导风条;2可动导风条;3大导风板;4贯流风轮;5蒸发器;6左右导风叶片;7进风口;8壳体;9底盘;101连接轴;102滑动轴;1021(滑动轴)安装部;1022(滑动轴)滑动部;103转轴;1031滑槽;104驱动轴;91引导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不代表任何的序列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进行的区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由于目前制冷空调内机的导风板结构导风问题,本实用新型给出一种制冷空调内机及其导风板结构和空调。

下面将通过基础设计、扩展设计及替换设计对产品等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制冷空调内机的导风板结构,适用于空调内机,空调内机设置了进风口7和出风口,空气自进风口7进入空调内机,并从出风口排出,空气流动的路径构成气道。为了将更多的风按照所需方向流出,在气道内设置该导风板结构。如图2-8所示,其中,该导风板结构包括了设置于空调内机出风口内侧的固定导风条1和可动导风条2;固定导风条1固定于风道内壁;可动导风条与出风口的距离小于固定导风条与出风口的距离;固定导风条靠近出风口的一端的上表面内凹形成半开放式凹槽,可动导风条置于凹槽中,并可沿凹槽内底面滑出或滑入凹槽,以靠近或远离空调内机出风口;可动导风条配有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固定于风道内壁;固定导风条1、可动导风条2的下表面为下凹的弧面。

此处提到“出风口内侧”,是以空气自出风口排出来说的,该动作中,空气从出风口内侧排至出风口外侧。当然,也可以相对空调内机来说,出风口内侧是指靠近出风口的空调内机内部空间,出风口外侧是指靠近出风口的空调内机外部空间。固定导风条1通过固定销轴11固定在空调内机的风道内,位置不变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导风条可与底盘9出风框连接。可动导风条2通过滑出固定导风条1的凹槽与固定导风条形成一定的夹角。比如:

情况一,如图3,6所示,可动导风条2置于固定导风条1的凹槽中,固定导风条起到主导风作用,如果可动导风条部分处于固定导风条外部,则可以辅助导风,增加导风的线长,这种情况下,相当于延长了导风条的长度,能提高导风的距离,适用于远距离导风。

情况二,如图4,7所示,可动导风条2滑出固定导风条1的滑槽,并沿开口向上的弧向上滑动,此种情况,可动导风条2会将经固定导风条1导过的空气向上引导,改变空气的流动方向,改为向上。这种情况,适用于向天花板吹风,借用冷空气的自然下降,提高人们在制冷环境下的感受。

上文提到延伸、延伸线,都是指导风条的自身的走向,不能理解为导风条是延伸的。可动导风条2相对固定导风条1更靠近出风口,自进风口7进入的空气首先经过固定导风条1进行导风,再由可动导风条2进行导风。这种结构才能满足上述各情况下的不同导风模式。

可动导风条可以全部置于凹槽中,也可以部分置于凹槽中。

如图5和8所示,第一驱动机构包括:滑动轴102、转轴103、驱动轴104;可动导风条2的两端分别设置连接轴101,连接轴101固定于滑动轴的安装部1021,安装部1021滑动式安装在转轴的滑槽1031内,转轴103还设置轴安装部,轴安装部安装于驱动轴104,驱动轴来自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安装于空调内机上,比如风道侧壁外侧。

滑动轴102还设置滑动部1022,滑动部1022滑动式嵌入引导滑槽91中,引导滑槽91设置于制冷空调内机两端的风道侧壁上。引导滑槽的中心线轨迹与可动导风条的运动轨迹相同。有引导滑槽引导可动导风条向下滑动,构成向下延伸的样式。引导滑槽为上开口弧,引导可动导风条向上旋转。

在驱动电机的作用下,转轴带动滑动轴开始沿引导滑槽91滑动,在该下滑过程中,滑动轴的安装部沿转轴103的滑槽滑动,以随时调整可动导风条的姿态,促使引导滑槽内的滑动更顺畅。

为了不造成气流的急速转向,可动导风条2无论在哪个位置,其外表面与固定导风条1的外表面都沿用流线型过渡。比如:当可动导风条2处于所述凹槽内时,可动导风条2的上表面与固定导风条1的上表面流线型过渡。

另外,该空调内机的导风板结构还包括:大导风板3,大导风板3设置于空调内机出风口处,大导风板3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可封闭或开启出风口。大导风板3通过打开和关闭出风口能促使风道的畅通或关闭,基本对应空调内机的开机状态和关机状态。除此之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还会通过大导风板3进行空气的进一步导风,以进一步延伸导风型线。可动导风条2与固定导风条1在同一延长线上是二者导风线最长的时候,可动导风条2的最末端依然处于大导风板3内侧(即空调内机内部的一侧),因此为了能够将风导向更远的距离,可以借助大导风板3延长导风行程。

除上述的导风结构外,该空调内机的导风板还包括:左右导风叶片6,左右导风叶片6设置于贯流风轮4和固定导风条1之间的出风通道上。左右导风叶片6可以将气流向左、向右进行引导。

基于上述各种实施例,为了进一步提高导风效果,固定导风条1和可动导风条下表面为外凸的弧面。这是利用了康达效应,其原理为:流体由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改为随着突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当流体与它流过的物体表面之间存在流体粘性时,只要曲率不大,流体会顺着物体表面流动。风能够沿着凸起的表面向前流动,实现大角度、远距离送风。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空调内机,将上述导风板结构应用其中。具体为:其壳体8上设有进风口7、出风口;壳体8内形成自进风口7到出风口的风道,风道上设置该导风板结构。

为了进一步明确空调内机的具体结构,在风道中,自进风口7到固定导风条1间,依次设置蒸发器5、贯流风轮4、左右导风叶片6。蒸发器5能够将进入空调内机的风降温或升温,贯流风轮4能够加快风的流速,左右导风叶片6实现风的左、右导向。

由于导风板结构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不同导风条、导风叶片的变动,因此需要有一定的控制结构,所以,空调内机还包括:控制结构,控制结构与导风板结构的第一驱动机构相连。另外,控制结构还可以与第二驱动机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其上述的制冷空调内机。

空调内机导风控制方法,其包括:

从制冷空调内机的进风口处采集室内温度;

将室内温度T与设定温度T进行比较;

当T≥T,则,可动导风条处于凹槽内;

当T<T,则,导风板结构的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可动导风条滑出凹槽,并沿向下延伸的弧线向上旋转预设角度。

T为设定值,可根据制冷进行经验设置。空调室内机在进风口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尤其获取室温。

另一方面,上述提到的是开机后的不同运行方式,制冷空调内机在运行之前,之后需要开机或关机,因此:在从制冷空调内机的进风口处采集室内温度之前,空调内机导风控制方法还包括:开启制冷空调内机,导风板结构的第二驱动机构驱动大导风条远离出风口,出风口畅通。

在从制冷空调内机的进风口处采集室内温度之后,空调内机导风控制方法还包括:导风板结构的第二驱动机构驱动大导风条覆盖出风口,出风口关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