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窑窑头密封罩高强柔性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59091阅读:723来源:国知局
回转窑窑头密封罩高强柔性连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回转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转窑窑头密封罩高强柔性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回转窑广泛应用于水泥、建材、冶金、矿山、石油、化工、市政工程等行业,回转窑密封装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回转窑烧成系统的热耗、电耗、产量、污染和工艺的稳定操作等方面。

密封罩在密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密封罩固定在回转窑的筒体上的方式是用多个螺栓连接,由于窑头温度较高,由于温度变化产生形变,会造成连接螺栓松动,甚至由于应力过大使螺栓断裂失效,也会因为密封罩局部热变形导致冒尘漏料。如果失效螺栓过多必须停窑抢修更换,造成更巨大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旨在提供一种回转窑窑头密封罩高强柔性连接装置,解决上述窑头密封罩连接处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回转窑窑头密封罩高强柔性连接装置,包括柔性连接板,所述柔性连接板包括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形变部,所述柔性连接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固定部、第二固定部和形变部为折线形结构,所述第一固定部与回转窑的筒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部与密封罩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形变部将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部连接。

此处所说的折线形结构,是指形变部与第一固定部之间呈锐角、钝角或者直角;形变部与第二固定部之间也呈锐角、钝角或者直角。本方案由原来的螺栓硬性连接改造成柔性连接形式,可以密封套因冷热态的变化发生形变时,形变量被柔性连接板吸收,即在形变时,折线形的柔性连接板发生形变,防止了现有技术中螺栓断裂的问题,也防止了因形变导致密封罩变形漏料的问题。柔性连接板始终与窑筒体保持很稳定的连接,保证了生产过程顺利的进行。

进一步,所述形变部与第一固定部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缺口,所述形变部与第二固定部的连接处设有第二缺口,所述形变部上设有6个以上形变缺口,所述缺口均匀分布于形变部的两侧面上。在筒体和密封罩因温度变化发生形变时,形变量被吸收,吸收的方式是第一固定部与形变部的连接处、第二固定部与形变部的连接处、以及形变部发生形变。形变部会发生一定弯曲,发生弯曲的面及时本方案所说的两侧面。在形变时,第一固定部与形变部的连接处以及第二固定部与形变部的连接处的形变量比较大,均会产生应力集中,不利于其寿命,第一缺口与第二缺口的目的是减少应力集中。形变缺口使形变部变为了波浪形,使形变部更容易发生形变,从而使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处的形变和应力进一步减小。多个均匀分布的形变缺口能够使形变部的弯曲变形更加均匀,使变形产生的应力在形变部上均匀分布。同时形变缺口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形变部发生形变时产生应力集中。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部与形变部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固定部与形变部的夹角为钝角。如果夹角为直角,形变部的长度是最短的,形变部对形变量的吸收能力最差,因为呈直角,形变部的两端正好将面筒体和密封罩顶住,可能在筒体和密封罩形变时,形变部不能发生弯曲变形,导致柔性连接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夹角为钝角和锐角都能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如果夹角为锐角,因为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如果其承受应力的性能相同,在柔性连接件成型时的制造钝角更容易。另外在安装时钝角会更加方便。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与筒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与密封罩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在第一连接板上,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在第二连接板上。为了提高密封罩和筒体的寿命,需要尽量减少在筒体和密封罩上进行拆卸,避免对筒体和密封罩造成损伤。本方案采用增加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方式,在需要更换柔性连接件时,在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进行拆卸。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均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底面上均设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与安装槽的形状和大小一致,所述卡接件滑动设置在安装槽中,其滑动方向为筒体的轴向,所述卡接件的长度比安装槽短,所述安装槽的两端设有用于限制卡接件滑动的限位螺钉。在更换柔性连接件时,将卡接件推出安装槽即可,将新的柔性连接件的卡接件滑入安装槽,用限位螺钉将其固定即可。安装槽和卡接件的形状一致指的是其可以是过渡配合、过盈配合、间隙配合,甚至略微松动均可,根据实际的情况调整即可,一般选择过渡配合。本方案实现了柔性连接件能够方便的安装。本方案提供的连接方式保证了在发生形变时能够支撑筒体径向的力,而且接触面积大,减少了局部受力。而柔性连接件在其滑动方向上不会受太大的力,仅需要保证其不会滑出即可,故用限位螺钉来限位,限位螺钉也便于拆卸。限位螺钉设置的方向和角度考虑便于拆卸的因素即可。

进一步,所述安装槽为燕尾槽。燕尾槽的结构比较简单,连接牢靠,也便于制造。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附图给出的非限定性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柔性连接板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

柔性连接板1、第一固定部2、第二固定部3、形变部4、筒体5、密封罩6、第一缺口7、第二缺口8、形变缺口9、第一连接板10、第二连接板11、安装槽12、卡接件13、限位螺钉1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回转窑窑头密封罩6高强柔性连接装置,包括柔性连接板1,柔性连接板1包括第一固定部2、第二固定部3和形变部4,柔性连接板1一体成型,第一固定部2、第二固定部3和形变部4为折线形结构,第一固定部2与回转窑的筒体5固定连接,第二固定部3与密封罩6的内侧面固定连接,形变部4将第一固定部2与第二固定部3连接。

此处所说的折线形结构,是指形变部4与第一固定部2之间呈锐角、钝角或者直角;形变部4与第二固定部3之间也呈锐角、钝角或者直角。本方案由原来的螺栓硬性连接改造成柔性连接形式,可以密封套因冷热态的变化发生形变时,形变量被柔性连接板1吸收,即在形变时,折线形的柔性连接板1发生形变,防止了现有技术中螺栓断裂的问题,也防止了因形变导致密封罩6变形漏料的问题。柔性连接板1始终与窑筒体5保持很稳定的连接,保证了生产过程顺利的进行。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形变部4与第一固定部2的连接处设有第一缺口7,形变部4与第二固定部3的连接处设有第二缺口8,形变部4上设有6个以上形变缺口9,缺口均匀分布于形变部4的两侧面上。第一固定部2与形变部4的夹角为钝角,第二固定部3与形变部4的夹角为钝角。还包括第一连接板10和第二连接板11,第一连接板10与筒体5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板11与密封罩6内侧面固定连接,第一固定部2连接在第一连接板10上,第二固定部3连接在第二连接板11上。安装槽12为燕尾槽。燕尾槽的结构比较简单,连接牢靠,也便于制造。

在筒体5和密封罩6因温度变化发生形变时,形变量被吸收,吸收的方式是第一固定部2与形变部4的连接处、第二固定部3与形变部4的连接处、以及形变部4发生形变。形变部4会发生一定弯曲,发生弯曲的面及时本方案所说的两侧面。在形变时,第一固定部2与形变部4的连接处以及第二固定部3与形变部4的连接处的形变量比较大,均会产生应力集中,不利于其寿命,第一缺口7与第二缺口8的目的是减少应力集中。形变缺口9使形变部4变为了波浪形,使形变部4更容易发生形变,从而使第一缺口7和第二缺口8处的形变和应力进一步减小。多个均匀分布的形变缺口9能够使形变部4的弯曲变形更加均匀,使变形产生的应力在形变部4上均匀分布。同时形变缺口9这种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形变部4发生形变时产生应力集中。第一连接板10和第二连接板11上均设有安装槽12,第一固定部2和第二固定部3的底面上均设有卡接件13,卡接件13与安装槽12的形状和大小一致,卡接件13滑动设置在安装槽12中,其滑动方向为筒体5的轴向,卡接件13的长度比安装槽12短,安装槽12的两端设有用于限制卡接件13滑动的限位螺钉14。图2中所示的限位螺钉14从第一连接板10和第二连接板11的侧面斜插入安装槽12中限位,可以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

为了提高密封罩6和筒体5的寿命,需要尽量减少在筒体5和密封罩6上进行拆卸,避免对筒体5和密封罩6造成损伤。本方案采用增加第一连接板10和第二连接板11的方式,在需要更换柔性连接件时,在第一连接板10和第二连接板11上进行拆卸。

如果夹角为直角,形变部4的长度是最短的,形变部4对形变量的吸收能力最差,因为呈直角,形变部4的两端正好将面筒体5和密封罩6顶住,可能在筒体5和密封罩6形变时,形变部4不能发生弯曲变形,导致柔性连接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夹角为钝角和锐角都能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如果夹角为锐角,因为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如果其承受应力的性能相同,在柔性连接件成型时的制造钝角更容易。另外在安装时钝角会更加方便。

在更换柔性连接件时,将卡接件13推出安装槽12即可,将新的柔性连接件的卡接件13滑入安装槽12,用限位螺钉14将其固定即可。安装槽12和卡接件13的形状一致指的是其可以是过渡配合、过盈配合、间隙配合,甚至略微松动均可,根据实际的情况调整即可,一般选择过渡配合。本方案实现了柔性连接件能够方便的安装。本方案提供的连接方式保证了在发生形变时能够支撑筒体5径向的力,而且接触面积大,减少了局部受力。而柔性连接件在其滑动方向上不会受太大的力,仅需要保证其不会滑出即可,故用限位螺钉14来限位,限位螺钉14也便于拆卸。限位螺钉14设置的方向和角度考虑便于拆卸的因素即可。

上述实施例仅示例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因此,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