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空调器中调节送风角度的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目前,在设有出风栅的空调器中,用户一般通过掰动出风栅来调节送风角度,但是现有空调器中壳体与出风栅之间通过过盈配合实现档位选择的方式较为生硬,用户操作时手感较差,不仅掰动较为费力而且易产生刺耳的噪音,且随着掰动次数的增加,壳体与出风栅之间的磨损将导致出风栅无法较好地固定位置,进而降低了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通过改进档位调节结构,实现轻松调节送风角度,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同时有效改善了用户体验。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空调器,包括出风栅以及支撑所述出风栅转动的壳体,还包括有调节送风角度的档位调节结构,所述档位调节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出风栅之间的第一限位部、多个第二限位部以及弹性部:多个所述第二限位部围绕所述出风栅的转动轴线呈弧形分布,所述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插装配合形成用于固定所述出风栅位置的限位结构,所述弹性部用于所述限位结构的解除。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或所述出风栅形成有拆装口,所述弹性部为由所述壳体或所述出风栅延伸至所述拆装口中的悬臂,所述弹性部与所述出风栅或所述壳体之间形成有所述限位结构。
进一步的,当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壳体或所述出风栅时,所述弹性部上设有所述第一限位部或多个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出风栅或所述壳体设有多个所述第二限位部或所述第一限位部。
进一步的,当所述弹性部设有所述第一限位部或多个所述第二限位部时,所述第一限位部或第二限位部位于所述弹性部的自由端。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部沿所述转动轴线的径向延伸。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部为凸起或凹槽,所述第二限位部为凹槽或凸起。
进一步的,所述凸起的表面为外凸曲面,所述凹槽的表面为内凹曲面。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部上设有用于手持的手持部。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部为安装于所述壳体或所述出风栅上的弹性元件,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弹性元件,多个所述第二限位部设于所述出风栅或所述壳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出风栅,因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弊端,其通过改进档位调节结构实现轻松调节出风角度,具体的,利用第一限位部与某个第二限位部插装配合形成限位结构,实现有效固定出风栅位置的目的,在用户需要调节档位时(即调节出风角度时),只需利用弹性部解除所形成的限位结构后,手动转动出风栅,使得第一限位部与其他的第二限位部插装配合即可,由于多个所述第二限位部围绕所述出风栅的转动轴线呈弧形分布,因此保证了第一限位部可以与不同的第二限位部插装配合形成不同的限位结构。上述调节档位的过程简单,有效改善了用户体验,相比现有技术还大大降低了壳体与出风栅之间的磨损。
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空调器的局部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出风栅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壳体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有出风栅以及支撑出风栅转动的壳体,例如,在壳体的两侧加工有支撑轴,在出风栅上加工有与支撑轴转动配合的轴孔,本实用新型空调器还包括有调节送风角度的档位调节结构,其中,档位调节结构包括设于壳体、出风栅之间的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弹性部,为了实现多档位的原则,故档位调节结构设有多个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与不同的第二限位部均可插装配合形成用于固定出风栅位置的限位结构,当利用弹性部解除限位结构使得出风栅可转动后,为了在转动出风栅时,第一限位部可与不同的第二限位部插装配合,特别设置多个第二限位部围绕出风栅的转动轴线呈弧形分布。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以及弹性部有多种可选的布置方式,结构也并不唯一。
实施例(一)中,参考图1至图3所示,在出风栅10上形成有拆装口11,弹性部具体设计为由出风栅10延伸至拆装口11中的悬臂12,在悬臂12与壳体20之间形成有限位结构。具体在悬臂12上设有第一限位部,并在壳体20设有多个第二限位部,第二限位部的数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为了更好地利用悬臂12的弹性变形,特别将第一限位部设于悬臂12的自由端,在用户稍微掰动悬臂12时,悬臂12的自由端的变化幅度最大,因此用户稍微掰动悬臂12便可解除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的插装配合。在实施例(一)中还设计了悬臂12沿转动轴线的径向延伸。此外,为了方便用户手持或者握持,还可在悬臂12上设有用于手持的手持部,手持部的结构形状不作限制,只需不妨碍出风栅10转动以及出风量即可。
为简化结构、便于加工制造,第一限位部具体设计为凸起13,第二限位部为具体设计为凹槽21,为了减少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之间的磨损,较好地延长档位调节结构的使用周期,特别设计凸起13的表面为外凸曲面,凹槽21的表面为内凹曲面,其中,外凸曲面以及内凹曲面的设计,还能改善用户调节档位时的手感,达到改善用户体验的效果。
参考实施例(一),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二)中,与实施例(一)主要的不同在于,将第一限位部具体设计为凹槽,第二限位部为具体设计为凸起。
实施例(三)中,与实施例(一)主要的不同在于,在悬臂上设有多个第二限位部,在壳体设有第一限位部,为了满足多个第二限位部的设置空间,可将悬臂具体加工成扇形,以方便实现多个第二限位部的弧形分布。其中,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的结构形状可参考实施例(一)至(二)。
实施例(四)中,与实施例(一)主要的不同在于,具体在壳体上形成有拆装口,弹性部具体设计为由壳体延伸至拆装口中的悬臂,并在悬臂与出风栅之间形成有限位结构,而限位结构的设置可参考实施例(一)至(三)。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五)中,具体设计弹性部为安装于壳体上的弹性元件,弹性元件可具体为弹簧、片弹簧或橡胶件等具有弹性变形特征的零部件,实施例(五)中具体选用弹簧作为弹性元件(即弹性部),将第一限位部设于弹性元件上,可参考现有技术中的弹簧柱塞(即球头柱塞)理解,将多个第二限位部设于出风栅上,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的结构可参考实施例(一)至(四),初始状态下,弹性元件没有被压缩,且第一限位部与其中一个第二限位部插装配合,当需要调节档位时,只需要用户压紧弹性元件,使得第一限位部与第二限位部的插装配合解除,在用户将出风栅转动到所需位置时,松开弹性元件,利用弹性元件自身的弹性恢复力,使得第一限位部与其他的第二限位部插装配合形成新的限位结构。当然,在实施例(六)中,与实施例(五)的主要不同在于,弹性元件安装于出风栅上,而将多个第二限位部设于壳体上,此处不再详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