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家用节能柴火锅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01202阅读:39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家用节能柴火锅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灶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家用节能柴火锅灶。



背景技术:

半气化燃烧指的是生物质燃料在锅灶的炉膛里燃烧,通过进行合理配风,使燃料燃烧的同时伴有气化燃料成分产生,配风还能够起到补氧、步加强烟气的扰动的作用,从而能够使燃烧更加充分。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够实现半气化燃烧的装置被叫做生物质半气化炉。现有条件下的生物质半气化炉对于材料的利用率有限,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容易传导至炉体外侧,从而导致炉体的外壳和台面温度过高,使得炉体的外壳和台面容易锈蚀老化而缩短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燃烧更加充分、提高物质利用率的家用节能柴火锅灶。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家用节能柴火锅灶,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通的灰箱、连通有加料口的燃料室、带有进风口的配风室以及装有锅的燃烧室,所述的燃烧室连通有排气口,所述的配风室内设置有管状的燃烧器,所述的燃烧器上设置于若干层呈环形排列的透气孔。通过设置燃烧器能够使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在燃烧器的作用下形成紊乱的气流,从而增加生物质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气化成分,并使产生的气化成分与进入的空气混合更加均匀,有利于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从而提高了燃料的燃烧效率以及物质的利用率。

所述的燃烧器内设置有若干层环形的燃烧环,所述的燃烧环与透气孔间隔设置。以此能够对空气的流通形成阻拦的作用,从而加强空气的扰动而使得补充的氧气与气体燃料成分的混合更加均匀,从而有利于提高燃烧效率以及物质的利用率。

所述的燃烧环的内径从下往上依次减小。以此能够通过燃烧环起到对气体的聚集作用,增加气体穿过燃烧器与燃烧室连通处的流速,从而增加燃烧室内空气的扰动,有利于使气体燃料成分与氧气在燃烧室内扩散从而增加气体燃料成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以及增加锅底部的受热面积。

所述的配风室与燃烧室的连通处设置有聚火圈。以此有利于聚集燃烧时产生的火焰,使锅的受热部位更加集中,避免锅的外延等不需要受热的部分受热而导致能源浪费。

所述的燃烧室的开口处设置有带有圆形开口的隔热台,所述的锅安装在隔热台的圆形开口内。以此能够减小锅通过热传导传递给外界的热量,提高锅对热量的利用率。

所述的燃烧室的下方设置有将燃烧室、配风室、燃料室和灰箱包围且带有若干个通孔的网板。通过设置网板能够将部分热量传递给网板,从而降低使用时本方案整体的热量,并且网板采用的薄板结构散热较为快速,通过设置通孔能够避免热量在网板内部累积并使网板内部与外界空气连通,从而能够通过空气流通带走部分热量,从而实现对本方案整体的降温。

所述的加料口的入口处安装有端盖。以此能够减少灰尘的泄露。

所述的加料口的入口端向上倾斜设置。以此有利于方便添加燃料,并减少从加料口泄露的灰尘。

所述的灰箱下方设置有若干个万向轮。以此使得本方案能够实现整体移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扰动空气增加氧气与气体燃料成分的接触面积,使得燃烧更加充分,从而有利于提高燃烧的效率以及物质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6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6的主视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7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燃烧室,2—进风口,3—加料口,31—端盖,4—灰箱,5—燃料室,6—燃烧器,61—C燃烧环,62—B燃烧环,63—A燃烧环,64—透气孔,8—聚火圈,9—排气口,10—隔热台,11—凸台,12—锅,13—网板,14—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家用节能柴火锅灶,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连通的灰箱4、连通有加料口3的燃料室5、带有进风口2的配风室以及装有锅12的燃烧室1,所述的燃烧室连通有排气口9,所述的配风室内设置有管状的燃烧器6,所述的燃烧器6上设置于若干层呈环形排列的透气孔64。

通过加料口3向燃料室5内添加燃料,从进风口2向配风室配风,利用空气流通产生的压差使燃料在燃烧的同时产生气化燃料成分,并随着空气的流通将气体燃料成分带人到燃烧室1内,通过设置的燃烧器6能够使流通的空气紊乱扰动而使空气与气体燃料成分混合均匀,从而增加了气体燃料成分与氧气的接触,以此有利于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以及燃料的利用率。燃烧后产生的气体通过排气口9排出本方案内部。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燃烧器6内设置有若干层环形的燃烧环,所述的燃烧环与透气孔64间隔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燃烧环设置有三个,利用燃烧环对流通的空气产生分流的作用,并对空气的流通形成阻拦的作用,从而加强空气的扰动而使得补充的氧气与气体燃料成分的混合更加均匀,从而有利于提高燃烧效率以及物质的利用率。本实施例中,其他未描述的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燃烧环的内径从下往上依次减小。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燃烧环设置有三个,包括A燃烧环63、B燃烧环62和C燃烧环61,其中A燃烧环63的内径小于B燃烧环62的内径,B燃烧环62的内径小于C燃烧环61的内径。以此能够通过内径从下往上依次减小的燃烧环起到对气体的聚集作用,增加气体穿过燃烧器6与燃烧室1连通处的流速,从而增加燃烧室1内空气的扰动,有利于使气体燃料成分与氧气在燃烧室1内扩散从而增加气体燃料成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以及增加锅12底部的受热面积。使得锅12受热均匀并且升温更快。本实施例中,其他未描述的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配风室与燃烧室1的连通处设置有聚火圈8。通过设置聚火圈8能够聚集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的火焰,使锅12的受热部位更加集中,避免锅12的外延等不需要受热的部分受热而导致能源浪费。本实施例中,其他未描述的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5: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燃烧室1的开口处设置有带有圆形开口的隔热台10,所述的锅12安装在隔热台10的圆形开口内。所述的锅12的外延处设置有凸台11,锅12通过凸台11挂靠在隔热台10的圆形开口处,以此有利于减小锅12与隔热台10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锅12与隔热台10之间的热传递,以此能够降低隔热台10的温度,避免使用时使用人员被烫伤。本实施例中,其他未描述的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6:

如图3、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燃烧室1的下方设置有将燃烧室1、配风室、燃料室5和灰箱4包围且带有若干个通孔的网板13。通过设置网板13能够将部分热量传递给网板13,从而降低使用时本方案整体的热量,并且网板13采用的薄板结构散热较为快速,通过设置通孔能够避免热量在网板13内部累积并使网板13内部与外界空气连通,从而能够通过空气流通带走部分热量,从而实现对本方案整体的降温,并延长本方案的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其他未描述的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7: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加料口3的入口处安装有端盖31。以此能够减少灰尘从加料口3泄露而导致环境受到污染。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加料口3的入口端向上倾斜设置。以此方便添加燃料,使得燃料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下滑,降低了使用人员被烧伤的风险,还有利于防止灰尘从加料口3出泄露。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加料口3的尺寸通过增大能够使得燃料更加方便进入,并且还能够使空气更加容易的从加料口3进入到燃料室5内,从而增加燃料室5内的氧气含量,使得燃料室5内的燃料能够燃烧得更加充分,有利于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利用率。本实施例中,其他未描述的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8:

如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灰箱4下方设置有若干个万向轮14。以此使得本方案能够方便移动。本实施例中,其他未描述的部分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相同,故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