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60600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趋向于小型化超薄化设计,同时从性能上考虑要求其内部流道合理顺畅且有一定的静压恢复空间。这对于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风道设计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送风风道相对较长,则送风风量较大、噪音较低、风速适中,但是小型化超薄的壳体中又很难形成较长的送风风道。

现有技术中为解决上述问题,均是对室内机出风口的导风板的结构调整来延长送风风道,增加送风距离。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延长导风板的宽度,这种方式中导风板最大宽度与出风口的宽度一致,延长距离有限,另一种做法是如申请人的在先申请(申请号201310106563.4)公开的技术方案,在空调器出风口处设置上、下两个导板,将壁挂式空调器的送风系统出风口延长。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显著的增加送风风道的长度,但是室内机壳体尺寸无法进一步缩小,开机时,向外延伸的导风板增大了空调器的宽度。这种设计与小型化超薄化的设计原则相悖。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壁挂式空调器存在无法达到小型化设计和送风风道平衡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旨在通过全新的结构设计,实现超薄化设计和良好的送风效果的平衡。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中所述第一风道包括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子风道和第二子风道,所述第一子风道形成在壳体外侧,所述第二子风道形成在所述壳体中,所述第一子风道中设置有风扇;所述第二风道中设置有换热器;经由所述第一风道送出的空气和经由所述第二风道送出的空气在所述壳体前端混风。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道具有第一送风口,所述第一送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二子风道沿空气流动方向的末端,所述第一送风口为弧形壁板围成的狭缝。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送风口围绕所述第二风道设置,所述第一送风口朝向第二送风口,所述第二送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二风道沿空气流动方向的末端。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送风口由相向设置的第一弧形壁板和第二弧形壁板围成,所述第一弧形壁板的曲率小于第二弧形壁板的曲率,所述第一弧形壁板后端和所述第二弧形壁板后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弧形壁板中点和第二弧形壁板中点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弧形壁板的前端设置在第二弧形壁板的前端外侧,所述第一送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一弧形壁板的前端和所述第二弧形壁板的前端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风道包括多个热交换风道,每一个所述热交换风道中设置有一段热交换器,每一个所述热交换风道沿空气流动风向的末端形成有一个第二送风口,所述第一送风口围绕所述热交换风道的第二送风口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子风道的内径自所述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减小,多个所述第一进风口环绕开设在所述第一子风道的侧壁上,并沿所述第一子风道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第二进风口形成在所述第二风道沿空气流动方向的始端,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后端。

可选的,所述第二进风口和第二送风口为矩形。

可选的,所述第二进风口和第二送风口为圆形。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调整壳体的外观。可以根据空调房间需要的空调能力调整换热器的数量,保证空调效率,满足用户多种要求。双风道送风可以提高用户舒适性,同时保证足够长的送风路径,设置在第一子风道中的风扇不占用壳体空间,可以显著降低空调器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一种实施例的风道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爆炸图;

图4为设置有三个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7为图6的爆炸图;

图8为图6所示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风道示意图;

图9为图6的俯视图;

图10为图1至图9所示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中第一送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首先,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在具体实时方式中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时,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而且,需要说明的是,用“前、后、上、下、左、右”等指代方位的词汇,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结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下述热交换空气是指与换热器换热后的流动空气,自然风是指来自空调房间的自然温度的流动空气,是相对于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的流动热交换空气而言的。混合风是指与换热器换热后的热交换空气和自然风混合形成的混合流动空气。

参见图1至图5及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中限定有第一风道A和第二风道B。具体来说,第一风道A是通过壳体10和设置在壳体10外部的导风管3-5限定的空气流动路径,第二风道B是通过壳体10独立限定空气流动的路径。其中第一风道A包括沿自然风流动方向依次形成的第一子风道A1和第二子风道A2。第一子风道A1和第二子风道A2连通。第一子风道A1形成在壳体10外侧,优选形成在导风管3-5和或导风管3-5和导风管3-5的支撑结构3-3之中。第二子风道A2形成在所述壳体10中,并整体分布在壳体10的中空内腔中。在第一子风道A1中设置有风扇4,风扇4优选为离心风扇4。由于将风扇4从空调壳体10中移动至第一子风道A1中,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小壳体10的厚度,使得壳体10更为轻薄小巧,甚至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薄设计,整体厚度在20cm左右。

第二风道B整体由壳体10限定。换热器2设置在第二风道B中。换热器2的引风面面积优选为第二风道B横截面积的80%至90%。壳体10环绕第二风道B设置,壳体10内壁限定第二风道B的形态。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运行时,设置在第一子风道A1中的风扇4运行,将空调房间中的自然风引入至第一子风道A1,经由第一子风道A1, 第二子风道A2流入壳体10中,并从壳体10前端流出,送风流程长。同时,经由第二风道B和换热器2热交换后的热交换空气也从壳体10前端流出,经由第一风道A送出的空气和经由第二风道B送出的空气在壳体10前端X处混风。第二风道B具有第二进风口20,第二进风口20形成在第二风道B沿空气流动方向的始端,第二进风口20位于壳体10的后端,远离混风区域X设置。与第一风道A相比,第二风道B的路径相对较短,热交换空气的热量损失小,与自然风混合后形成温度适宜的空气送入空调房间中,提高空调房间用户的舒适性。

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第二风道B中可以设置有多个换热器,以满足不同空调能力的需要。在结构设计上,为了配合多个换热器的使用需求,第二风道B包括多个热交换通道。在每一个热交换通道中设置一个换热器。多个热交换通道的进风口和送风口分别位于壳体10的同一侧。图中分别示出了设置有两个换热器和三个换热器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如图1至图3所示,以设置两个热交换通道为例具体介绍风道的路径设计。为了配合两个换热器(如图所示2-1和2-2),壳体10具有对称设置且相互连接的两个矩形框架,每一个矩形框架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中空结构分别限定出一条位于壳体10中的第二子风道A2。第一子风道A1和两条第二子风道A2的连通点大致位于壳体10的中线上,优选位于壳体10的中线上。经由第一子风道A1流入的自然风在连通点处分成支路分别流入两条第二子风道A2中。空气沿第二子风道A2自壳体10后端向壳体10前端流动。第二子风道A2沿壳体10框架在壳体10前端形成有至少一个第一送风口11。

如图所示,第一送风口11优选沿壳体10框架前端延伸并环绕每一条热交换风道,开设在任意一侧的第一送风口11均朝向热交换风道,优选朝向形成在热交换风道沿空气流动方向末端的第二送风口21且基本与第二送风口21平齐。为优化引风效果,第一送风口11为弧形壁板围成的狭缝。弧形壁板同时围成壳体10矩形框架中的中空结构,狭缝的位置基本与第二送风口21的位置平齐,优选与第二送风口21的位置平齐。参见图10所示,第一送风口11由相向设置的第一弧形壁板11-1和第二弧形壁板11-2围成,第一弧形壁板11-1的曲率小于第二弧形壁板11-2的曲率。第一弧形壁板11-1的前端11-3和第二弧形壁板11-2的前端11-4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第一弧形壁板11-1前端设置在第二弧形壁板11-2的前端11-4外侧,第一送风口11形成在第一弧形壁板11-1的前端11-3和第二弧形壁板11-2的前端11-4之间,通过第一弧形壁板11-1的前端11-3和第二弧形壁板11-2的前端11-4共同限定送风的流动方向。优选的,第一弧形壁板11-1的圆弧角为120°至140°,第二弧形壁板11-2的圆弧角为100°至115°。第一弧形壁板11-1后端和所述第二弧形壁板11-2后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弧形壁板11-1中点和第二弧形壁板11-2中点之间的距离,即弧形壁板围成的中空腔体为自后向前先渐扩再渐缩的结构。空调器室内机运行时,设置在第一子风道A1中的风扇4运行,将空调房间中的自然风引入至第一子风道A1,经由第一子风道A1和第二子风道A2流入壳体10中,并流动至环绕第二送风口21分布的第一送风口11处。由于第一弧形壁板11-1围成的中空腔体为自后向前先渐扩再渐缩的结构,所以,从如图所示I处流入的空气受到压迫向弧形壁板的中点处流动,由于腔体先渐扩再渐缩,进入渐缩段相互挤压的空气受压迫进入狭缝中,并由狭缝流出,自然风的空气流速加快,并在壳体10前端,即第一送风口11和第二送风口21混风区域X处形成负压,在压力的作用下,更多位于壳体10后侧的空气从第二进风口20流入热交换风道并沿热交换风道流动,与换热器热交换形成热交换空气从第二送风口21流出,混风区域X得到温度适中的混风并送向空调房间,用户感到舒适。

如图4和图5所示,还可以设置有三个换热器(如图所示2-1,2-2和2-3),或者更多个换热器。在这种应用场景下,第一送风口11沿壳体10框架延伸并环绕每一个热交换风道,且同样的,开设在任意一侧的第一送风口11均朝向热交换风道,保证在每一个热交换风道的前端均能形成混流区域X, 并得到温度适中的送风。

如图1至图5所示详细介绍第一子风道A1的结构。第一子风道A1主要由导风筒3-5构成。在某些条件下,导风筒3-5本身的结构强度不满足需要,还设置有支撑结构3-3。支撑结构3-3选择强度更好且一定程度可弯曲的材料制成,可以选用金属或非金属材料。支撑结构3-3优选为圆筒形用于连接导风筒3-5和壳体10。设置有支撑结构3-3时,第一子风道A1由导风筒3-5和支撑结构3-3共同构成。具体来说,第一子风道A1包括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其中第一端3-1固定在空调房间的内壁上,第二端3-2连通第二子风道A2。在第一子风道A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3-4。为了提高第一子风道A1和墙壁连接的结构强度,保证一定的接触面积,同时减小气流的损失。第一子风道A1的内径自所述第一端3-1向第二端3-2逐渐减小,多个第一进风口3-4环绕开设在第一子风道A1的侧壁上,并沿第一子风道A1均匀分布。第一进风口3-4优选为多个均匀分布的进风孔,

第二进风口20和第二送风口21均可以设计为矩形。考虑到美观的因素,第二进风口20和第二送风口21也可以设计为圆形。如图6至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风道B整体由圆形壳体10限定,换热器设置在第二风道B中,换热器的引风面积同样优选为第二风道B截面积的80%至90%。换热器优选与圆形壳体10同心设置,壳体10环绕第二风道B。壳体10具有环形框架,环形框架为中空结构以限定出位于壳体10中的第二子风道A2,空气沿第二子风道A2自壳体10后端向壳体10前端流动,第二子风道A2沿环形壳体10框架在壳体10前端形成连续的圆形第一送风口11。第一送风口11的开口方向朝向第二风道B的第二送风口21,且基本与第二送风口21平齐。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呈狭缝状的第一送风口11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一致,在此不再赘述。除了设计为圆形之外,还可以根据室内装修风格,将壳体10设计为其它形状。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调整壳体的外观。可以根据空调房间需要的空调能力调整换热器的数量,保证空调效率,满足用户多种要求。双风道送风可以提高用户舒适性,同时保证足够长的送风路径,设置在第一子风道中的风扇不占用壳体空间,可以显著降低空调器厚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