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机及应用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1148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室内机及应用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内机及应用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传统室内机的出风口处设有导风板,导风板可以在出风口内转动以进行扫风。由于导风板需要在出风口内转动,从而使得导风板与出风口的内壁之间需要留有间隙,以防止导风板转动时与出风口的内壁发生干涉。然而,此种结构设计由于上述间隙的存在导致室内机的外形不美观,并且异物比如虫鼠等容易经由上述的间隙进入室内机的内部,使室内机容易发生损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目前室内机的导风板一般为可推出式,即通过推出机构将导风板推出出风口到较远位置,然后通过旋转机构驱动导风板转动,使导风板导风。现有推动导风板运动的推出机构一般采用两个单独的驱动盒,一个驱动盒与导风板的一端连接,另一个驱动盒与导风板的另一端连接,两个驱动盒通过程序控制同步启动,以相互配合推动导风板运动。由于采用两个独立的驱动盒,其结构相对较复杂,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室内机及应用其的空调器,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室内机的导风板采用两个独立的驱动盒驱动导致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室内机,包括第一活动连杆、第二活动连杆、传动杆以及具有转动部的导风板;

所述第一活动连杆通过传动杆与所述第二活动连杆连接,以受驱动带动所述第二活动连杆运动;

其中,所述第一活动连杆和所述第二活动连杆均与所述转动部铰接,以相互配合带动所述转动部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转动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导风板一端的第一转动部、和设置在所述导风板另一端的第二转动部;

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两者的轴线重合;

所述第一活动连杆与所述第一转动部铰接,所述第二活动连杆与所述第二转动部铰接。

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第二转动部相对所述第一转动部靠近所述传动杆。

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第一转动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转动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之间的距离为2mm~4mm;所述第一方向为平行于所述传动杆的轴线的方向。

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第一转动部和所述第二转动部均为轴孔或枢轴。

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室内机包括底壳,所述传动杆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壳上。

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第一活动连杆上设有第一传动齿,所述第二活动连杆上设有第二传动齿;

所述传动杆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另一端设有第二齿轮;

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传动齿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传动齿啮合。

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室内机还包括:

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活动连杆运动。

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设置在所述电机输出轴上的第三齿轮;

所述第一活动连杆上设有第三传动齿;

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三传动齿啮合。

在前述的室内机中,可选的,所述导风板具有内导风面、以及与所述内导风面相对的第一面;

所述室内机在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活动连杆和所述第二活动连杆配合推动所述导风板运动至第一位置,使所述导风板打开所述出风口、且使所述内导风面和所述第一面均位于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流路上。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任一种所述的室内机。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室内机及应用其的空调器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因为第一活动连杆通过传动杆与第二活动连杆连接,以受驱动带动第二活动连杆运动,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两个单独的驱动盒驱动导风板的转动部运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只需要采用一个驱动盒驱动第一活动连杆运动即可,从而至少节省了一个驱动盒的使用,进而节省了成本。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的第一视角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传动杆与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三者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室内机的第二视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出风口;2、导风板;21、内导风面;22、第一面;31、电机;32、第三齿轮;331、第一活动连杆;332、第二活动连杆;41、传动杆;42、第一齿轮;43、第二齿轮;5、底壳;6、第一转动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7、第二转动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室内机,包括第一活动连杆331、第二活动连杆332、传动杆41以及具有转动部的导风板2。第一活动连杆331通过传动杆41与第二活动连杆332连接,以受驱动带动第二活动连杆332运动。其中,第一活动连杆331和第二活动连杆332均与转动部铰接,以相互配合带动转动部运动。

其中,如图5所示,室内机具有出风口1,上述的第一活动连杆331和第二活动连杆332两者配合带动转动部运动,具体的是带动转动部靠近和远离出风口1。具体的,当空调器未启动时,转动部位于靠近出风口1的位置(即图5中的b位置),此时导风板2闭合出风口1。当空调器启动时,第一活动连杆331和第二活动连杆332配合带动转动部运动至远离出风口1的位置(即图5中的a位置),然后导风板2可以在该位置绕转动部的轴线转动以进行导风。

在上述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因为第一活动连杆331通过传动杆41与第二活动连杆332连接,以受驱动带动第二活动连杆332运动,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两个单独的驱动盒驱动导风板2的转动部运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只需要采用一个驱动盒驱动第一活动连杆331运动即可,从而至少节省了一个驱动盒的使用,进而节省了成本。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可以包括用于限制第一活动连杆331沿设定轨迹运动的第一限位机构、和用于限制第二活动连杆332沿设定轨迹运动的第二限位机构。

上述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可以均为限位滑道等。

前述的转动部可以包括设置在导风板2一端的第一转动部、和设置在导风板2另一端的第二转动部。第一转动部与第二转动部两者的轴线重合。第一活动连杆331与第一转动部铰接,第二活动连杆332与第二转动部铰接。在本示例中,由于第一活动连杆331和第二活动连杆332两者各自与导风板2一端的一个转动部连接,相对于将转动部设置在导风板2除两端之外的其它位置比如中间位置,将转动部设置在两端的传动方案可以使导风板2的运动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前述的第二转动部相对第一转动部靠近传动杆41。在本示例中,由于传动杆41的长度相对较长,传动杆41在将第一活动连杆331的动力传递给第二活动连杆332时,传动杆41会发生一定的扭力变形,从而传动杆41的靠近第二活动连杆332的一端会发生一定的滞后,而在本示例中通过调整导风板2的两端的位置,使导风板2上的第二转动部相对第一转动部靠近传动杆41,可以消除上述的滞后现象,使导风板2的两端可以同时闭合、且与出风口1的缝隙保持一致。

进一步的,上述的第一转动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6与第二转动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7之间的距离L为2mm、3mm、4mm或2mm~4mm之间的其它数值,以消除上述传动杆41传动过程中的滞后现象,使导风板2的两端可以同时闭合、且与出风口1的缝隙保持一致。其中,第一方向为平行于传动杆41的轴线的方向。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两者可以均为轴孔或枢轴等,具体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选取。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还包括底壳5,前述的传动杆41可转动地设置在该底壳5上。具体的,底壳5上设有轴孔,上述的传动杆41可转动地安装在该轴孔内。

进一步的,如图2至图4所示,前述的第一活动连杆331上可以设有第一传动齿,第二活动连杆332上可以设有第二传动齿。传动杆41的一端设有第一齿轮42,另一端设有第二齿轮43。第一齿轮42与第一传动齿啮合,第二齿轮43与第二传动齿啮合。其中,当第一活动连杆331运动时,第一活动连杆331通过第一传动齿带动第一齿轮42转动,第一齿轮42通过传动杆41带动第二齿轮43同步转动,然后第二齿轮43通过第二传动齿带动第二活动连杆332运动,从而实现第一活动连杆331通过传动杆41带动第二活动连杆332运动的技术效果。

为了节省人力,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还可以包括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第一活动连杆331运动。

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5所示,前述的第一驱动机构可以包括电机31、和设置在电机31输出轴上的第三齿轮32。第一活动连杆331上设有第三传动齿。第三齿轮32与第三传动齿啮合。电机31启动时,电机31的输出轴带动第三齿轮32转动,第三齿轮32通过第三传动齿带动第一活动连杆331运动,从而实现前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活动连杆331运动的技术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前述的导风板2具有内导风面21、以及与内导风面21相对的第一面22。室内机在第一状态时,第一活动连杆331和第二活动连杆332配合推动导风板2运动至第一位置,使导风板2打开出风口1、且使内导风面21和第一面22均位于出风口1的出风流路上,从而使导风板22的内表面即内导风面21和外表面即第一面22可以同时受冷,如此可以减小导风板2的内外表面的温度差,解决导风板2的凝露问题。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任一示例中的室内机。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由于设置上述室内机的缘故,因此也具有成本较低的优点。

下面介绍一下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和优选实施例。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使导风板2具有位于出风口1的中下沿的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导风板2的内导风面21和与内导风面21相对的第一面22同时受冷,解决了导风板2发生凝露的问题,使空调器可做定频机或变频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运动机构采用一个电机、一个传动杆41,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及空间占用低。

传动杆41两端的第一齿轮42和第二齿轮43均采用全齿轮设计,无方向性要求,解决了半齿轮配合的方向要求问题,具有防呆作用,随意装配不出错。

如图1至图3所示,室内机的右侧具有一个右侧运动机构,该右侧运动机构具备一个活动连杆(即第一活动连杆331)、一个齿轮(即第三齿轮32)、一个盒子和一个盖子。其中,盖子外侧具有用于驱动第三齿轮32转动的电机31。第一活动连杆331上设有用于驱动导风板2绕转动部的轴线旋转的另一电机。

上述的右侧运动机构设置在室内机壳体的右侧,与底壳5定位,采用螺钉固定。

如图1和图3所示,室内机的左侧具有一个左侧运动机构,该左侧运动机构具备一个连杆(即第二活动连杆332)、一个齿轮(即第二齿轮43)、一个盒子和一个盖子,其形态如右侧。

左侧运动机构设置在室内机壳体的左侧,与底壳5定位,采用螺钉固定。

如图2至4所示,室内机还具有一个传动杆41,传动杆41的一端设有第二齿轮42,另一端设有第三齿轮43。

如图1至图5所示,在室内机壳体内部装配好此传动杆41,传动杆41与底壳5定位且可相对底壳5转动。传动杆41一端的第一齿轮42与右侧运动机构的第一活动连杆331上的第一传动齿配合,传动杆41另一端的第二齿轮43与左侧运动机构的第二活动连杆332上的第二传动齿配合,传动杆41将第一活动连杆331的动力传动到第二活动连杆332。

室内机开机运行时,即可实现第一活动连杆331和第二活动连杆332从两侧同时推出的功能,实现导风板2正常推出。

如图1至图5所示,由于传动杆41在靠近第一活动连杆331的一侧即右侧将扭力传动到另一侧即左侧时,传动杆41本身具有一定的扭力变形,传动杆41左端的传动会滞后一点,设计上左侧第二活动连杆332的末端位置故意设置比右侧第一活动连杆331的末端位置短约2~4mm,以在闭合时使导风板2的左右两端能够同时闭合,且缝隙一致。

根据以上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室内机及应用其的空调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可解决导风板2的凝露问题,使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适用于定频机和变频机,产品适用性更广。

2、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结构成本较低,产品竞争力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上述各示例中相关的技术特征相互组合,以达到相应的技术效果,具体对于各种组合情况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