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复合板生产领域,具体为三层隧道式连续加热炉。
背景技术:
金属复合板是在金属基板表面覆以其他金属覆板的新型材料。金属复合板是多种材料复合,基板、覆板的不同材质,对应的工艺温度亦不相同;同时基板、覆板要保持对中,以免影响复合板质量。目前市场上的复合板加热炉,一段炉体一般只有一个腔体,复合板在一起加热,不能实现基板、覆板单独加热,复合板成型质量不高。
此外,专利号为CN205919675U的专利中公开了金属复合板生产线用加热炉,虽然采用此专利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基板、覆板同时加热,互不影响;增加纠偏装置,实现基板、覆板的对中,但是,此专利技术方案在对基板和覆板进行辊压复合时,成型的复合板厚度单一,无法根据基板和覆板的厚度成型不同厚度的复合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三层隧道式连续加热炉,通过在炉体内多层设置的加热组件可分别对基板和覆板同时进行加热,并在输出端利用间距可调的两个辊压件对基板和覆板进行压延复合成型,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复合板成型质量不高,利用同一加热炉无法成型多种不同厚度复合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三层隧道式连续加热炉,包括炉体,该炉体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料口和出料口,还包括: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于所述炉体的内部,其分别对基板和覆板同时进行加热工作;
输送组件,所述输送组件设置于所述加热组件的内部,其输送方向与所述炉体的长度方向相匹配;
压合组件,所述压合组件设置于所述出料口处,其对板材进行纠偏压合工作。
作为改进,所述加热组件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加热室、第二加热室和第三加热室,且该加热组件内均沿所述炉体的宽度方向等距设置有若干加热管,该加热管分别控制第一加热室、第二加热室和第三加热室的加热温度。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加热室、第二加热室和第三加热室之间分别设置有隔热层。
作为改进,所述输送组件包括若干托辊,所述托辊均沿所述炉体的宽度方向分别等距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室、第二加热室和第三加热室的内部,其与所述加热管错位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压合组件包括:
辊压室,所述辊压室设置于所述炉体的出料口处,其进口与所述出料口对应设置;
导辊,所述导辊沿所述辊压室的宽度方向上下对称设置于该辊压室的内部,其分别对应覆板的输送方向设置于靠近所述进口的一侧,且其对覆板进行引导纠偏工作;
辊压机构,所述辊压机构对基板和覆板进行复合成型工作。
作为改进,所述导辊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纠偏件。
作为改进,所述辊压机构包括:
第一辊压件,所述第一辊压件沿所述辊压室的宽度方向设置于该辊压室内,其包括第一上压辊和第一下压辊,所述第一下压辊的两端与该辊压室的内壁固定连接;
第二辊压件,所述第二辊压件沿所述辊压室的宽度方向设置于该辊压室的出口处的外侧,其包括第二上压辊和第二下压辊,所述第二下压辊固定设置于出口的下沿处;
液压器,所述液压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辊压件上方的两侧,其与所述辊压室固定连接,且其推杆分别与所述第二上压辊的端部固定连接;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压辊和所述第二上压辊的端部铰接;
衡量标尺,所述衡量标尺竖直设置于所述辊压室的出口侧的外侧面上,其上的零刻度线与所述第二下压辊的上表面共面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下压辊与所述第二下压辊的上表面共面设置。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上压辊的下表面高于第二上压辊的下表面1cm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炉体内设置三层隧道式加热室,并用加热管分别控制各加热室内的温度,可同时对三种不同板材的基板和覆板进行加热,互不影响,使基板和覆板的加热效果达到最佳,在输出端利用间距可调的两个辊压件对基板和覆板进行压延复合成型,可以针对不同厚度的基板和覆板压合成型不同厚度的复合板;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第二辊压件处设置衡量标尺,使用液压器控制两个上压辊上下移动时,用衡量标尺衡量第二辊压件之间的间距,即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将成型的复合板的厚度,且厚度可控、精确;
(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辊压室内设置两个辊压件,并且第一辊压件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辊压件,基板和覆板经过第一辊压件时初步成型成复合板,经过第二辊压件时,对初步成型的复合板进行再次压合,成型为最终所需厚度的复合板,双辊压件前后配合,使得各板之间的配合更紧实,复合板质量更高;
(4)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辊压室内设置一对导辊,并在导辊的两端设置纠偏件,覆板经过导辊时,通过导辊的纠偏性能,实现与基板对中,各板之间重合度高,成型后的复合板质量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性好、复合板成型质量高、可成型不同厚度复合板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金属复合板生产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加热组件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压合组件正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与图2所示,一种三层隧道式连续加热炉,包括炉体1,该炉体的前后两端分别设置有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还包括:
加热组件2,所述加热组件2设置于所述炉体1的内部,其分别对基板5和覆板6同时进行加热工作;
输送组件3,所述输送组件3设置于所述加热组件2的内部,其输送方向与所述炉体1的长度方向相匹配;
压合组件4,所述压合组件4设置于所述出料口12处,其对板材进行纠偏压合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炉体1的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可设置为单个出料口或分别对应各加热室设置为多个,炉体1、加热组件2和压合组件4的内壁均铺设有耐火材料。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三层隧道式连续加热炉用于加热成型餐具、厨具用的二层铝板中间夹层不锈钢板,基板5和覆板6的材质从上至下依次为不锈钢、铝和不锈铁,同时加热组件2内相对应的加热温度也不同,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不同的需求情况选择基板和覆板的材质,并分别进行加热。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加热组件2从上至下依次包括第一加热室21、第二加热室22和第三加热室23,且该加热组件2内均沿所述炉体1的宽度方向等距设置有若干加热管24,该加热管24分别控制第一加热室21、第二加热室22和第三加热室23的加热温度。
如图3所示,其中,所述第一加热室21、第二加热室22和第三加热室23之间分别设置有隔热层2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根据各板材质的物理性质,第一加热室21、第二加热室22和第三加热室23内的加热管24数量不同,第二加热室22内的加热管24数量多于第一加热室21和第三加热室23,以此达到不同的加热温度对基板5和覆板6分别进行加热,且达到最佳的加热效果,使得进行压延复合时的效果更佳。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通过隔热层25隔绝各加热室的温度,防止各加热室之间的温度互相影响,保证了对各基板5和覆板6好的加热效果。
如图1所示,进一步地,所述输送组件3包括若干托辊31,所述托辊31均沿所述炉体1的宽度方向分别等距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室21、第二加热室22和第三加热室23的内部,其与所述加热管24错位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托辊31的两端均在炉体1外部,其穿插设置在加热组件3内。
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压合组件4包括:
辊压室41,所述辊压室41设置于所述炉体1的出料口12处,其进口411与所述出料口12对应设置;
导辊42,所述导辊42沿所述辊压室41的宽度方向上下对称设置于该辊压室41的内部,其分别对应覆板6的输送方向设置于靠近所述进口411的一侧,且其对覆板6进行引导纠偏工作;
辊压机构43,所述辊压机构43对基板5和覆板6进行复合成型工作。
其中,所述导辊42的两端均固定设置有纠偏件421。
需要说明的是,导辊42分别对上下两块覆板6进行引导和纠偏,通过纠偏件对覆板6进行初步扶正,再随着导辊42的转动使之与基板5对中,达到更高的重合度,在进行压延复合后,成型的复合板质量更高。
如图2、图4与图5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辊压机构43包括:
第一辊压件431,所述第一辊压件431沿所述辊压室41的宽度方向设置于该辊压室41内,其包括第一上压辊4311和第一下压辊4312,所述第一下压辊4312的两端与该辊压室41的内壁固定连接;
第二辊压件432,所述第二辊压件432沿所述辊压室41的宽度方向设置于该辊压室41的出口412处的外侧,其包括第二上压辊4321和第二下压辊4322,所述第二下压辊4322固定设置于出口412的下沿处;
液压器433,所述液压器433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辊压件432上方的两侧,其与所述辊压室41固定连接,且其推杆4331分别与所述第二上压辊4321的端部固定连接;
连接件434,所述连接件43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上压辊4311和所述第二上压辊4321的端部固定连接;
衡量标尺435,所述衡量标尺435竖直设置于所述辊压室41的出口412侧的外侧面上,其上的零刻度线与所述第二下压辊4322的上表面共面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下压辊4312与所述第二下压辊4322的上表面共面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压辊4311的下表面高于第二上压辊4321的下表面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复合板运用场合的不同,往往对复合板的厚度要求也不同,本实用新型通过液压器433控制第二上压辊4321上下移动,并通过衡量标尺435精确控制第二辊压件432之间的间距,以成型所需厚度的复合板。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通过连接件434使第一上压辊4311与第二上压辊4321之间形成联动,并对第一上压辊4311提供向上的支撑力,结合各压辊之间的位置设置特点,使得第一辊压件431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辊压件432之间的间距,且本实施例中该间距固定为1cm,利于提高复合板的成型质量,第一辊压件431对基板5和覆板6进行初步压合成型,第二辊压件432对初步成型的复合板进行再次压合并使复合板成型完成。
工作过程如下:
加热管24完成预热工作,通过液压器433和衡量标尺435配合调节第二辊压件432之间的间距,基板5进入第二加热室22进行加热,覆板6分别进入第一加热室21和第二加热室23进行加热,基板5和覆板6完成加热后在托辊31的运输下进入辊压室41,导辊42对覆板6进行纠偏,使之与基板5对中,第一辊压件431对基板5和覆板6进行初步复合成型,第二辊压件432对初步成型的复合板进行再次压合并使复合板成型完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