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的进风方向较为单一导致换热器的形状受到较大的限制,对空调换热器的换热效率产生不良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的换热器可以正对多个进风口设置,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为多个且设在所述壳体的不同侧壁上;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器具有多个换热部,所述多个换热部分别正对不同侧壁上的多个所述进风口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由于具有多个进风口且进风口位于壳体的不同侧壁上,换热器具有分别针对不同进风口设置的换热部,实现了空调器从多个方向进风,且在每个进风方向上气流均可换热器换热,提高了空调器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环绕所述出风口布置有高压出风通道,所述空调器还包括:空气压缩机,所述空气压缩机与所述高压出风通道相连以输出高压空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两侧的侧壁上均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换热器在对应两个所述第一进风口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换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在与所述出风口相对的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换热器在正对所述第二进风口处设置有第二换热部。
具体地,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壳体的前侧壁上,所述壳体的后侧敞开以形成所述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换热部完全覆盖所述第二进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压缩机设在所述壳体内且正对所述出风口设置。
具体地,所述换热器包括设在所述空气压缩机和所述出风口之间的第三换热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壳体的前侧壁上,所述壳体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壁上均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换热器在正对所述壳体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壁均设有所述换热部,所述换热器形成为U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设在所述壳体的前侧壁上,所述壳体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壁上均设有所述进风口,所述换热器在正对所述壳体的前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和后壁均设有所述换热部,所述换热器形成为O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器为分体式空调器,所述换热器为设在室外机内的室外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前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拆除出风网罩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
壳体10、出风口110、高压出气孔120、
换热器20、第一换热部210、第二换热部220、降噪箱30、
进风口40、第一进风口410、第二进风口420、出风网罩5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的具体结构。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壳体10和换热器20。壳体10 上设有进风口40和出风口110,进风口40为多个且设在壳体10的不同侧壁上。换热器 20设在壳体10内,换热器20具有多个换热部,多个换热部分别正对不同侧壁上的多个进风口40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具有多个进风口40且进风口40位于壳体10的不同侧壁上,换热器20具有分别针对不同进风口40设置的换热部。由此,可以实现从多个方向进风,在每个进风方向上气流均可换热器20换热,提高了空调器1 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了空调器1的工作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由于具有多个进风口40且进风口40位于壳体 10的不同侧壁上,换热器20具有分别针对不同进风口40设置的换热部,实现了空调器 1从多个方向进风,且在每个进风方向上气流均可换热器20换热,提高了空调器1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了空调器1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上环绕出风口110布置有高压出风通道,空调器1还包括空气压缩机,空气压缩机与高压出风通道相连以输出高压空气。需要说明的是,高压空气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周边的低压空气运动。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从高压出风通道吹出的风压强较高,出风口110附近的空气压强较低,在高压空气的带动下,出风口 110附近的低压气体也会发生流动,也就是说出风口110处将有空气吹出,且出风口110 的气流流动方向(如图2中b方向)与从高压出风通道的气流流动方向(如图2中a方向)相同。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气从进风口40进入壳体10,与换热器20 进行换热后从出风口110吹出壳体10,由此实现了换热器20的无风叶换热。这样可以取消传统空调器1内的风机和电机,减小空调器1的体积,降低空调器1的生产成本。此外,采用无风叶换热技术还可以使得气流可以均匀地从出风口110吹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空调器1送风不均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壳体10上设有高压出气孔120,高压出气孔 120为多个且环绕出风口110布置,空气压缩机的高压气体输出管与多个高压出气孔120 相连,高压气体输出管构成高压出风通道。可以理解的是,高压出气孔120为多个且环绕出风口110布置,可以使得高压空气可以较为均匀地从高压出气孔120吹出,从而带动由进气口进入空调器1的低压气体较为均匀地从出风口110吹出,提高了用户使用舒适度。
具体地,出风口110为圆形,多个高压出气孔120沿周向均匀间隔开地环绕出风口 110设置。由此可以进一步的提升空调器1的出风均匀度。
更具体地,每个高压出气孔120形成为与出风口110同心设置的弧形。由此,可以增加高压气体的流量,增加出风口110吹起的风量,提高空调器1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还包括设在壳体10上的降噪箱30,空气压缩机设在降噪箱30内,空气压缩机的高压气体输出管和低压气体输入管分别从降噪箱30内伸出。需要说明的是,降噪箱30既可以设在壳体10的内部,也可以设在壳体10的外部,在这里不做具体的限制。将空气压缩机设在降噪箱30内,能够降低空气压缩机的工作噪音,从而降低空调器1的空气噪音,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空调器1还包括出风网罩50,出风网罩50设在出风口110处。由此,可以防止异物进入空调器1,增强了空调器1的工作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当出风口110较小时,可以不设置出风网罩50。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的位于出风口110的两侧的侧壁上均设有第一进风口410,换热器20在对应两个第一进风口410处分别设置有第一换热部210。由此,可以实现空调器1的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垂直,可以增加空调器1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在与出风口110相对的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420,换热器20在正对第二进风口420处设置有第二换热部220。由此,可以实现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平行。
具体地,出风口110设有在壳体10的前侧壁上,壳体10的后侧敞开以形成第二进风口420,第二换热部220完全覆盖第二进风口420。这样可以增加空调器1从第二进风口420进入空调器1的气体流量,以及气流与第二换热部220的接触面面积,提高了第二换热部220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空调器1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气压缩机设在壳体10内且正对出风口110设置。空气压缩机设在壳体10内可以充分利用壳体10内的空间,减小了空调器1的体积,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地,换热器20包括设在空气压缩机和出风口110之间的第三换热部。可以理解的是,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得从空气压缩机处输出的高压气体也可以参与到空调器1的换热中,进一步提高了换热器20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空调器1的压缩效率。
当然,在安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壳体10的顶盖和底盘上都可以设有进风口40,且换热器20这有对应进风口40的换热部,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空调器1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110设在壳体10的前侧壁上,壳体10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壁上均设有进风口40,换热器20在正对壳体10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壁均设有换热部,换热器20形成为U形。可以理解的是,气流从壳体10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壁的进风口40进入壳体10内部,并且对正对壳体10左侧壁、右侧壁和后壁的换热部换热后从壳体10前侧壁上的出风口110吹出,实现了空调器1三面进风的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换热器20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了空调器1的工作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110设在壳体10的前侧壁上,壳体10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壁上均设有进风口40,换热器20在正对壳体10的前侧壁、左侧壁、右侧壁和后壁均设有换热部,换热器20形成为O形。可以理解的是,气流从壳体10的左侧壁和右侧壁进风口40进入壳体10内部,并且对正对壳体10左侧壁和右侧壁的换热部换热后从壳体10前侧壁上的出风口110吹出。气流还可以从壳体10的后侧壁的进风口40进入壳体10内部,并且与整体壳体10前侧壁和后侧壁的换热部换热,也就是说,从壳体10 后侧壁的进风口40进入的气流可以与两个换热部换热。综上所述,换热器20形成为O 形极大地提升了换热器20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了空调器1的工作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叙述中,无论是形成为U形还是O的换热器20,相邻的两个换热部可以相互连通,也可以相互独立,在这里不对换热器20的细节结构做进一步的限定。此外,换热器20的形状并不限于U型或者O型,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在有的实施例中,出风口110设有壳体10的前侧壁上,壳体10的左侧壁、右侧壁、后壁、顶壁和底壁上均设有进风口40,换热器20在正对壳体10的前侧壁、后壁、左侧壁、右侧壁、顶壁和底壁均设有换热部,换热器20形成为长方体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为分体式空调器1,换热器20为设在室外机内的室外换热器20。由此,壳体10提高分体式空调的室外机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分体式空调的工作效率。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空调器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空调器1包括壳体10、空气压缩机(图未示出)、换热器20和降噪箱30。壳体10上设有进风口40和出风口110,壳体10上环绕出风口110 布置有高压出风通道。空气压缩机与高压出风通道相连以输出高压空气。进风口40设在壳体10的前侧壁上,壳体10的两个侧壁上分别设有两个第一进风口410,壳体10 的后侧敞开以形成有第二进风口420。换热器20设在壳体10内部,换热器20具有分别正对两个第一进风口410的第一换热部210和完全覆盖在第二进风口420的第二换热部 220。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1,气流从壳体10的左侧壁、右侧壁和后壁的进风口40进入壳体10内部,并且对正对壳体10左侧壁、右侧壁和后壁的换热部换热后从壳体10前侧壁上的出风口110吹出,实现了空调器1三面进风的功能,极大地提升了换热器20的换热效率,从而提高了空调器1的工作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