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静电除尘模块和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呼吸健康,因此带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空气调节装置开始在家电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带有静电除尘模块的空调器,以其无耗材和低风阻而得到广泛应用。静电除尘模块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高压电场使空气中的尘埃粒子等污染物带电,带电的污染物在偏置电场的作用下吸附于集尘电极从而与气流分离。
现有静电除尘模块大多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的静电除尘模块大多适配安装在呈平面设置的出风口,无法适用于呈弧面设置的出风口,安装结构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静电除尘模块,旨在降低静电除尘模块安装结构的局限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静电除尘模块,包括:支撑座,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环形板和第二环形板;
集尘极片,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板和所述第二环形板之间,且所述集尘极片沿所述支撑座的周向间隔排布,任意相邻两所述集尘极片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的其中之一靠近所述支撑座的外周缘设置,其中另一靠近所述支撑座的中部设置;以及电离极和排斥极片,固设于所述支撑座,且所述电离极和所述排斥极片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板对应多个所述排斥极片的位置设有供所述排斥极片插接的第一卡位槽,所述第二环形板对应多个所述集尘极片的位置设有供所述集尘极片插接的第二卡位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板和/或所述第二环形板上贯设有接线槽;所述排斥极片和集尘极片设有与所述接线槽适配的接线部,所述接线部穿出所述接线槽以连接供电线。
优选地,所述接线部上设有卡线槽,所述供电线卡接在所述卡线槽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外周缘开设有多个沿其周向设置的第一绕线槽,所述第二环形板的外周缘对应多个所述第一绕线槽的位置开设有多个第二绕线槽;所述电离极呈丝状结构且所述电离极顺次穿过位置对应的所述第一绕线槽和所述第二绕线槽,以使所述电离极绕制于所述支撑座。
优选地,所述绕线槽为顶部呈敞口设置的V型槽。
优选地,相邻两所述第一绕线槽之间的所述第一环形板形成第一绕线部,相邻两所述第二绕线槽之间的所述第二环形板形成第二绕线部;所述第一绕线部和所述第二绕线部相互背离的外壁面上分别凸设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电离极向所述支撑座的外周缘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部沿所述第一环形板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二环形板的周向间隔设置,且任意所述第二限位部与相邻两所述第一限位部之间的间隔呈正对设置。
优选地,所述静电除尘模块还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一保护盖和第二保护盖,所述第一保护盖与所述第一环形板扣合固定,所述第二保护盖与所述第二环形板扣合固定。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气调节装置,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包括所述静电除尘模块,该静电除尘模块包括:
支撑座,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环形板和第二环形板;集尘极片,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板和所述第二环形板之间,且所述集尘极片沿所述支撑座的周向间隔排布,任意相邻两所述集尘极片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靠近所述支撑座的外周缘或所述支撑座的中部设置;以及电离极和排斥极片,固设于所述支撑座,且所述电离极和所述排斥极片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静电除尘模块通过将板状结构改进为柱状结构,静电除尘模块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由原来板体两侧改进为静电除尘模块外周缘和静电除尘模块的中部,如此,不仅能够方便地将静电除尘模块安装到立式空调器中,使得静电除尘模块的进风口与立式空调器的进风口适配对接,从而降低静电除尘模块安装结构的局限性;还能够改变待净化气流的流动路径,提高静电除尘模块的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静电除尘模块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静电除尘模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静电除尘模块拆下第一保护盖和第二保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静电除尘模块,该静电除尘模块能够满足立式空调器的安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静电除尘模块包括:支撑座、集尘极片300、电离极400和排斥极片500,其中,该支撑座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环形板100和第二环形板200,该集尘极片300设于所述第一环形板100和所述第二环形板200之间,且所述集尘极片300沿所述支撑座的周向间隔排布,任意相邻两所述集尘极片300之间形成一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靠近所述支撑座的外周缘或所述支撑座的中部设置;所述电离极400和排斥极片500均固设于所述支撑座,且所述电离极400和所述排斥极片500沿气流的流动方向依次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
在本专利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形板100和第二环形板200均呈圆形设置,因此,集尘极片300与第一环形板100和第二环形板200安装固定后,能够组成圆柱形的静电除尘模块的主体,圆柱形的静电除尘模块能够方便地安装在圆柱结构的立式空调器中,因此,本专利能够降低静电除尘模块安装结构的局限性。
此外,静电除尘模块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由原来板体结构下板体的两侧改进为柱体结构下柱体的外周缘和柱体的中部,如此,能够改变待净化气流的流动路径,提高静电除尘模块的净化效果。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提出的静电除尘模块的进风口既可以设置在支撑座的外周缘,又可以设置在支撑座的中部。
当进风口设置在支撑座的外周缘时,如图6所示,待净化气体的流向为从外侧向内侧,相应地,电离极400和排斥极片500的排布为从外向内间隔设置,由于集尘极片300沿支撑座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因此,相邻两集尘极片300之间的间距沿气流方向逐渐减小,从而能够增强减小后端排斥极片500与集尘极片300之间的偏置电场,从而使得前端带电的颗粒物充分地吸附到后端的集尘极片300上;
当进风口设置在支撑座的中部时(图中未示出),待净化气体的流向为从内侧向外侧,相应地,电离极400和排斥极片500的排布为从内向外间隔设置,如此,前端电离极400与集尘基板之间的距离较小,从而能够提高颗粒物的带电率,进而提高静电除尘模块的净化效果。
现结合图1和图2对排斥极片500和集尘极片300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所述第一环形板100和第二环形板200相对的内表面对应设有第一卡位槽(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卡位槽210,所述集尘极片300和排斥极片500交替插设在所述第一卡位槽和第二卡位槽210中。结构上,集尘极片300将第一环形板100和第二环形板200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组装形成静电除尘模块的主体;功能上,相邻两集尘极片300之间形成供待净化气流流通的集尘通道。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环形板100上贯设有接线槽110,所述排斥极片500设有与所述接线槽110适配的接线部510,所述接线部510穿出所述接线槽110以连接供电线600;同理,第二环形板200上设有同样结构的接线槽(图中未示出)。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板100上设有供排斥极片500的接线部510穿出的第一接线槽110,第二环形板200上设有供集尘极片300的接线部(图中未示出)穿出的第二接线槽(图中未示出),如此,排斥极片500的供电线600和集尘极片300的供电线(图中未示出)分别设置在第一环形板100和第二环形板200的外壁面,从而能够避免排斥极片500的供电线600和集尘极片300的供电线相互接触产生危险。
然本专利的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排斥极片500的供电线600和集尘极片300的供电线也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环形板100或所述第二环形板200的外壁面上,如此,能够方便不同的供电线从同一侧引出,但此时需要注意不同的供电线需要间隔设置以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由于集尘极片300的接线部与排斥极片500的接线部510的结构基本相同,为避免赘述,现仅对接线部510的结构进行说明。具体地,接线部510上设有卡线槽511,所述供电线呈圆环形设置,该圆环形的供电线卡接在所述卡线槽511中。
为了避免供电线外露,本专利提出的静电除尘模块还包括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第一保护盖700和第二保护盖800,所述第一保护盖700盖合固定于所述第一环形板100的外侧,所述第二保护盖800盖合固定于所述第二环形板200的外侧。
现结合图4和图5对本专利电离极400的安装结构进行详细说明。所述第一环形板100和第二环形板200的外周沿对应开设有多个第一绕线槽120和第二绕线槽220;所述电离极400呈丝状结构且所述电离极400顺次穿过所述第一绕线槽120和第二绕线槽220,以使所述电离极400绕制于所述支撑座。
具体地,所述绕线槽为顶部呈敞口设置的V型槽,相邻两所述第一绕线槽120之间的第一环形板100形成第一绕线部,相邻两所述第二绕线槽220之间的第二环形板200形成第二绕线部;所述第一绕线部和所述第二绕线部相互背离的外壁面上分别凸设有第一限位部130和第二限位部(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限位部130和所述第二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电离极400向所述支撑座的外周缘移动。
现结合图5对第一限位部130和第二限位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由于第一限位部130和第二限位部的结构完全相同,为避免赘述,现仅对第一限位部130进行说明。第一绕线部的背面凸设有第一限位部130,因此,当电离极400顺次绕过第一绕线部和第一限位部130后,电离极400限位于第一绕线部和第一限位部130之间,如此,能够避免电离极400脱离绕线槽,使得电离极400与支撑座的固定更为牢固。
在本专利另一实施例中,为了方便电离极400的绕制,所述第一限位部130和第二限位部呈交错设置,具体地,所述第一限位部130沿所述第一环形板100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限位部沿所述第二环形板200的周向间隔设置,且任意所述第二限位部与相邻两所述第一限位部130之间的间隔呈正对设置,由于第一限位部130和第二限位部呈交错设置,如此,当绕制电离极400时,电离极400沿“S”形轨迹交替绕制在该第一绕线部和第二绕线部上,从而能够方便电离极400的绕制。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第一限位部130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靠近支撑座中心的一侧分别凸设有止挡部,所述止挡部与所述第一环形板100或所述第二环形板200的外壁面形成止挡空间,所述止挡空间用于限制所述电离极400向远离所述第一环形板100和所述第二环形板200的外壁面的方向移动,如此,能够更好地固定电离极400。
本专利还提出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包括静电除尘模块,该静电除尘模块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专利提出的空气调节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地,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可以但不限于空调器、空气加湿器、空气净化器等。由于现有的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等产品大多呈仿球体或仿圆柱体结构设置,因此本专利提出的近似圆柱形结构的静电除尘模块能够更好地适配安装在上述结构的空气净化器或加湿器等空气调节装置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