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6659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一种喷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喷淋塔,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喷淋装置,属于喷淋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回转炉是一种煅烧、焙烧或干燥粒状及粉状物料的热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回转炉烟气温度往往太高,为了保护设备一般需要喷淋塔喷淋降温来达到其降温目的。

现有的喷淋方式喷管距离间距短,这种喷淋方式雾化效果差,起不到喷淋降温效果。而且由于温度高,所使用的pp喷头容易变形坏掉,易老化,不耐高温,不利于长周期运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喷淋装置,使得料液雾化均匀,能够与烟气最大面积相接触混合,达到降温的目的,降温吸收效果佳,本装置耐高温,不易老化,不变形,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喷淋装置,包括喷淋塔体,所述喷淋塔体的顶部设置有进口,所述喷淋塔体的底部设置有出口,所述塔体的一侧设置有喷淋主管,所述喷淋主管的上部设置有两根环绕喷淋塔体的喷淋支管,所述喷淋支管上设置有三根插入喷淋塔体内的插入管,相邻插入管之间形成的夹角为120°;

所述插入管的端部设置有喷淋架,所述喷淋支管、插入管和喷淋架的材质均选用碳化硅材质;

所述喷淋架包括三根喷管,所述三根喷管的一端均连接在插入管的出口处,相邻喷管之间的夹角为90°;所述喷管上设置有多个喷孔;所述喷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喷头,所述喷头包括设置在中间的主喷头和设置在主喷头四周的辅喷头,所述辅喷头以主喷头的纵向轴线为中心等角度设置3个。

一种优化方案,相邻喷孔沿靠近插入管出口处至远离插入管出口处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以靠近插入管出口处为上端,上一相邻喷孔之间的间距与下一相邻喷孔之间的间距比是3:2。

进一步地,所述主喷头上设置有加强块,所述主喷头内部设置有为凸形空腔,凸形空腔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第一喷头喷孔,所述辅喷头上设置有第二喷头喷孔。

进一步地,所述两根喷淋主管上的插入管在纵向方向上交错设置,纵向方向上,相邻插入管间的夹角为60°。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喷淋装置,使得料液雾化均匀,能够与烟气最大面积相接触混合,达到降温的目的,降温吸收效果佳;不易老化,不变形,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喷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喷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喷淋塔体,2-进口,3-出口,4-喷淋主管,5-喷淋支管,6-插入管,7-喷淋架,8-喷管,9-喷孔,10-喷头,101-主喷头,102-辅喷头,103-加强块,104-凸形空腔,105-第一喷头喷孔,106-第二喷头喷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喷淋装置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喷淋装置,包括喷淋塔体1,所述喷淋塔体1的顶部设置有进口2,所述喷淋塔体1的底部设置有出口3,

所述塔体1的一侧设置有喷淋主管4,所述喷淋主管4,所述喷淋主管4的上部设置有两根环绕喷淋塔体1的喷淋支管5,所述喷淋支管5上设置有三根插入喷淋塔体1内的插入管6,相邻插入管6之间形成的夹角为120°。

所述两根喷淋主管4上的插入管6在纵向方向上交错设置。纵向方向上,相邻插入管6间的夹角为60°

所述插入管6的端部设置有喷淋架7,所述喷淋支管5、插入管6和喷淋架7的材质均选用碳化硅材质。

所述喷淋架7包括三根喷管8,所述三根喷管8的一端均连接在插入管6的出口处,相邻喷管8之间的夹角为90°。

所述喷管8上设置有多个喷孔9,相邻喷孔9沿靠近插入管6出口处至远离插入管6出口处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以靠近插入管6出口处为上端,上一相邻喷孔9之间的间距与下一相邻喷孔9之间的间距比是3:2。

所述喷管8的另一端设置有喷头10,所述喷头10 包括设置在中间的主喷头101和设置在主喷头101四周的辅喷头102,所述辅喷头102以主喷头101的纵向轴线为中心等角度设置3个。

所述主喷头101上设置有加强块103,

所述主喷头101内部设置有为凸形空腔104,凸形空腔104的底部设置有若干第一喷头喷孔105,所述辅喷头102上设置有第二喷头喷孔106。

本实用新型的喷淋装置,喷淋塔的顶部连续两排碳化硅材质的喷淋支管、插入管和喷淋架,插入管相隔间距120度,主喷头和辅喷头向下喷淋,使得料液雾化后充分与烟气相接触,使得料液雾化均匀,达到降温的目的,降温吸收效果佳,另外碳化硅材质的喷淋支管、插入管和喷淋架,不易老化,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