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并联式冷凝器及散热装置,尤指用以提供降温功能的并联式冷凝器及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当电子装置于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高温,若电子装置在高温下持续运行时,可能会有不正常运行或是损坏的风险,故在所述电子装置的主要发热源处会通过装设一散热装置,并通过散热装置将发热源所产生的热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等原理散发,以降低电子装置的温度,达到冷却的目的。
其中,所述散热装置包含一蒸发器、一冷凝器及多个冷媒管,该多个冷媒管分别连接该蒸发器及该冷凝器,并形成一密闭的回路,而所述密闭的回路内充填有冷媒,该蒸发器会设置于电子装置的发热源处,当电子装置的发热源发热时会传导至蒸发器内,而位于蒸发器内的冷媒会吸热并气化形成气态的冷媒,气态的冷媒会通过冷媒管进入冷凝器中,并于通过冷凝器时降温冷凝成液态后,再次回流至蒸发器重新吸热,通过冷媒在液态及气态的相变循环流动的散热机制,以提供电子装置的发热源散热冷却功能。
然而所述散热装置仅具有一冷凝器,且所述冷凝器所能提供气态冷媒通过的流量有限,当所述蒸发器内部的液态冷媒受热,且冷媒气化量大于所述冷凝器提供气态冷媒冷却、液化量时,有散热效能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并联式冷凝器及散热装置,希望由此改善现今的散热装置容易受限于冷凝器的流量限制,导致散热效能不佳的问题。
为达成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并联式冷凝器包含:
一主冷凝模块,其包含一第一主基管、一第二主基管及一主散热机构,该第一主基管与该第二主基管间隔排列设置,该主散热机构设置于该第一主基管及该第二主基管之间;
至少一辅助冷凝模块,其与该主冷凝模块并联,所述辅助冷凝模块包含一第一辅助基管、一第二辅助基管及一辅助散热机构,该第一辅助基管与该第二辅助基管间隔排列设置,该第一辅助基管连通该第一主基管,该第二辅助基管连通该第二主基管,该辅助散热机构设置于该第一辅助基管及该第二辅助基管之间。
前述的并联式冷凝器,其中,所述主散热机构包含多个主散热导管及多个主散热件,该多个主散热导管上下间隔排列地连接于该第一主基管及第二主基管之间,该多个主散热件分布排列并导热性接触该多个主散热导管的外表面;所述辅助散热机构包含多个辅助散热导管及多个辅助散热件,该多个辅助散热导管上下间隔排列地连接于该第一辅助基管及第二辅助基管之间,该多个辅助散热件分布排列并导热性接触该多个辅助散热导管的外表面。
前述的并联式冷凝器,其中,所述主散热机构的主散热件及所述辅助散热机构的辅助散热件为波浪状。
前述的并联式冷凝器,其中,所述辅助冷凝模块的第一辅助基管内部形成有多个第一流道,该多个第一流道直接或间接地连通该第一主基管,所述辅助冷凝模块的第二辅助基管内部形成有多个第二流道,该多个第二流道直接或间接地连通该第二主基管。
为达成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热装置包含:
一如前述的并联式冷凝器;以及
一蒸发组件,其包含一蒸发器、一输入管及一输出管,该蒸发器包含一内有蒸发室的壳体,该壳体的底部具有一导热底板,该输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的壳体顶部以及该主冷凝模块的第一主基管,该输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的壳体的侧壁以及该主冷凝模块的第二主基管,使该并联式冷凝器与该蒸发组件构成一密闭式冷媒循环回路,并在该密闭式冷媒循环回路中充填冷媒。
前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散热装置的主冷凝模块的第一主基管上段形成一冷媒入口,该主冷凝模块的第一主基管的下段及第二主基管的下段分别形成一冷媒出口,该输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的壳体顶部以及该主冷凝模块的冷媒入口,该输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的壳体的侧壁以及该主冷凝模块的第二主基管的冷媒出口,且该蒸发组件包含一回流管,该回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的壳体的侧壁以及该主冷凝模块的第一主基管的冷媒出口。
前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输入管的口径大于该输出管的口径。
前述的散热装置,其中,该输入管的口径大于该输出管及该回流管的口径。
本实用新型并联式冷凝器可应用于一般的散热装置或如前述的散热装置,并通过该并联式冷凝器的主冷凝模块及辅助冷凝模块提供冷媒得以通过分流的方式冷却,进而提供物品或装置的散热降温效果,以应用于提供电子装置冷却降温为例,所述蒸发器可用以装设于电子装置的发热源上。
其中,通过所述密闭式冷媒循环回路的冷媒压力会随着于冷媒气化量增加而上升,以及冷媒气化量会随着电子装置的发热源温度升高而增加的特性,若电子装置的发热源发热使冷媒气化,且冷媒气化量少于所述主冷凝模块所能提供气态冷媒通过的流量时,所述气态冷媒会直接通过所述主冷凝模块;若电子装置的发热源发热使冷媒气化,且冷媒气化量大于所述主冷凝模块所能提供气态冷媒通过的流量时,所述气态冷媒会因为冷媒压力大,而使部分气态冷媒进入辅助冷凝模块中,并通过分流同时冷却的方式,以提高所述散热装置的冷媒液化效率。
此外,该散热装置的主冷凝模块的第一主基管上段形成一冷媒入口,该主冷凝模块的第一主基管的下段及第二主基管的下段分别形成一冷媒出口,该输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的壳体顶部以及该主冷凝模块的冷媒入口,该输出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的壳体的侧壁以及该主冷凝模块的第二主基管的冷媒出口,且该蒸发组件包含一回流管,该回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的壳体的侧壁以及该主冷凝模块的第一主基管的冷媒出口,当气态冷媒在通过该输入管进入所述主冷凝模块的第一主基管内时,已冷凝成液态的冷媒会向下流动至所述主冷凝模块的第一主基管的下段处,并直接自回流管回流至蒸发器内,而其余气态冷媒则会通过所述主散热机构冷凝成液态冷媒后,自连接所述主冷凝模块的第二主基管的输出管回流至蒸发器中,通过多流向的冷媒相变循环流动方式,使液、气态冷媒能确实分流,进而提高所述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并联式冷凝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并联式冷凝器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并联式冷凝器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的蒸发器设置于发热源上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的冷媒未分流时的流动方向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的冷媒分流时的流动方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主冷凝模块 11第一主基管
12第二主基管 13主散热机构
14主散热导管 15主散热件
20辅助冷凝模块 21第一辅助基管
22第二辅助基管 23辅助散热机构
24辅助散热导管 25辅助散热件
30蒸发组件 31蒸发器
32输入管 33输出管
35壳体 36导热底板
37回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并联式冷凝器的一种较佳实施例,其包含一主冷凝模块10及至少一辅助冷凝模块20。
如图1至图3所示,该主冷凝模块10包含一第一主基管11、一第二主基管12及一主散热机构13,该第一主基管11与该第二主基管12间隔排列设置,该主散热机构13设置于该第一主基管11及该第二主基管12之间,其中所述主散热机构13包含多个主散热导管14及多个主散热件15,该多个主散热导管14上下间隔排列地连接于该第一主基管11及第二主基管12之间,该多个主散热件15分布排列并导热性接触该多个主散热导管14的外表面,所述主散热机构13的主散热件15为波浪状。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辅助冷凝模块20与该主冷凝模块10并联,所述辅助冷凝模块20包含一第一辅助基管21、一第二辅助基管22及一辅助散热机构23,该第一辅助基管21与该第二辅助基管22间隔排列设置,该第一辅助基管连通该第一主基管11,该第二辅助基管22连通该第二主基管12,该辅助散热机构23设置于该第一辅助基管21及该第二辅助基管22,其中所述辅助散热机构23包含多个辅助散热导管24及多个辅助散热件25,该多个辅助散热导管24上下间隔排列地连接于该第一辅助基管21及第二辅助基管22之间,该多个辅助散热件25分布排列并导热性接触该多个辅助散热导管24的外表面,所述辅助散热机构23的辅助散热件25为波浪状。
此外,如图2、图3所示,所述辅助冷凝模块20的第一辅助基管21内部形成有多个第一流道26,该多个第一流道26直接或间接地连通该第一主基管11,所述辅助冷凝模块20的第二辅助基管22内部形成有多个第二流道27,该多个第二流道27直接或间接地连通该第二主基管12。
请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其包含一如前述的散热装置及一蒸发组件30。
如图4、图5所示,该蒸发组件30,其包含一蒸发器31、一输入管32及一输出管33,该蒸发器31包含一内有蒸发室34的壳体35,该壳体35的底部具有一导热底板36,该输入管32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31的壳体35顶部以及该主冷凝模块10的第一主基管11,该输出管33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31的壳体35的侧壁以及该主冷凝模块10的第二主基管12,使该并联式冷凝器与该蒸发组件30构成一密闭式冷媒循环回路,并在该密闭式冷媒循环回路中充填冷媒50,其中该输入管32的口径大于该输出管33的口径。
此外,如图1、图4所示,该散热装置的主冷凝模块10的第一主基管11上段形成一冷媒入口16,该主冷凝模块10的第一主基管11的下段及第二主基管12的下段分别形成一冷媒出口17、18,该输入管32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31的壳体35顶部以及该主冷凝模块10的冷媒入口16,该输出管33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31的壳体35的侧壁以及该主冷凝模块10的第二主基管12的冷媒出口18,且该蒸发组件30包含一回流管37,该回流管37的两端分别连接该蒸发器31的壳体35的侧壁以及该主冷凝模块10的第一主基管11的冷媒出口17,再者,该输入管32的口径大于该输出管33及该回流管37的口径。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并联式冷凝器可应用于一般的散热装置或如前述的散热装置,并通过该并联式冷凝器的主冷凝模块10及辅助冷凝模块20提供冷媒50得以通过分流的方式冷却,进而提供物品或装置的散热降温效果,以应用于提供电子装置冷却降温为例,所述蒸发器31可用以装设于电子装置的发热源40上,当电子装置的发热源40发热而温度上升时,所述发热源40所产生的热会通过该蒸发器31的导热底板36热传导至蒸发室34中的冷媒50,而位于所述蒸发室34内的冷媒50会因吸热而气化呈气态冷媒50,同时利用热气会自然上升的原理,而流入所述连接该壳体35顶部的输入管32中,并沿着输入管32进入主冷凝模块10的第一主基管11内,接着所述气态冷媒50会依序通过所述主散热机构13的主散热导管14冷却冷凝成液态冷媒50后,会进入该第二主基管12内,并自该输出管33回流至蒸发器31中。
其中,如图5、图6、图8所示,通过所述密闭式冷媒循环回路内部的冷媒50压力会随着于冷媒50气化量增加而上升,以及冷媒50气化量会随着电子装置的发热源40温度升高而增加的特性,当电子装置的发热源40的温度升高,使位于蒸发室34内部的液态冷媒50快速气化成气态冷媒50,并导致冷媒50气化量大于该主冷凝模块10所能提供气态冷媒50通过的流量时,所述密闭式冷媒循环回路内部的冷媒50压力会上升,此时,气态冷媒50会产生分流,分别进入并通过该主冷凝模块10及所述辅助冷凝模块20,以达到分流冷却、液化的效果,而液化后的液态冷媒50最后会汇集至该第二主基管12内,并自该输出管33回流至蒸发器31中。
此外,如图6所示,当气态冷媒50在通过该输入管32进入该第一主基管11内时,会有部分气态冷媒50因远离热源而液化成液态冷媒50,而冷凝成液态的冷媒50在进入该第一主基管11后,会向下流动至该第一主基管11的下段处,并自回流管37直接回流至蒸发器31中,而其余气态冷媒50则会依序通过所述主散热机构13及该第二主基管12后自输出管33回流至蒸发器31中。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能通过并联的主冷凝模块10及辅助冷凝模块20,提供气态冷媒50分流冷却、液化的功能,能有效提高所述散热装置于气态冷媒50冷却及液化的效率,此外,进入第一主基管11时先行冷凝成液态的冷媒50能直接通过回流管37先行回流至蒸发器31中重新再吸热,由此多流向的冷媒50相变循环流动方式提供高效能的散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