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装置以及采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53165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热装置以及采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设备以及采暖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装置以及采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在采暖领域,传统的采暖方式是利用煤炭进行取暖,使用煤炭方式取暖的会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和固体颗粒,引发环境污染。为进一步治理大气污染,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进生存环境,国家已大力号召采用新的取暖方式来代替传统的煤炭取暖。因此,从环保、无污染、可再生等角度考虑,亟需寻求一种清洁、安全、舒适可靠的采暖方式,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加热效率高,节约能源,并且安全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暖系统,该采暖系统加热效率高,升温速度快,安全性高,节能环保。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加热腔体和设在所述加热腔体内的电加热膜;

所述加热腔体包括外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部的内壳、和由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之间的空间构成的密闭空腔,所述加热腔体用于盛装液态导热介质,所述外壳上设有所述液态导热介质的进口和出口;

所述电加热膜用于加热所述加热腔体中的液态导热介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装置,内外壳之间的加热腔体盛装液态导热介质,有效增加表面积,使得电加热膜能快速的加热液态导热介质达到较高的温度,达到快速升温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利用电加热膜作为发热体,发热速度快,安全性高。当液体导热介质为水时,通过电热膜加热,激发远红外加热效果,通过远红外波将大分子水分解为小分子水即“活性水”,活性水能够更加有效的散发热量,且活性水中气体含量低,大大降低了对金属的腐蚀,减少生锈现象。

优选地,所述内壳具有封闭的空心结构。

优选地,所述空心结构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优选地,空心结构可以用于盛装饮用水,利用电热膜加热达到饮用目的,在加热过程中使其产生大量活性水,使饮用者更加健康。

优选的,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位于所述外壳的两端。

优选的,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分别独立地呈圆体、椭圆体、双锥体、长方体。

优选地,所述电加热膜包括石墨烯电加热膜、碳纤维电加热膜、碳晶电加热膜。

优选地,所述液态导热介质包括导热油、水,优选为水。

优选地,所述液态导热介质为水,所述外壳上还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优选地,所述内壳的外壁和/或所述外壳的内壁各设置一层电加热膜;

或者,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之间并列设置一层或多层电加热膜。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内壁上涂有热反射层。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外壁上设有保温层。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与所述外壳的外壁采用承插粘结、热熔连接、法兰连接、卡箍连接、焊接、丝扣连接、螺纹连接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所述内壳的外壁和所述外壳的内壁与所述加热腔体之间采用承插粘结、热熔连接、法兰连接、卡箍连接、焊接、丝扣连接、螺纹连接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采暖系统,包括上述的加热装置和散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和所述散热装置通过管道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暖系统,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发热速度快,安全性高;取代传统的采用煤、炭取暖的方式,清洁、环保、无污染。

进一步地,所述采暖系统还包括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优选为循环泵。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加热装置前。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包括铸铁暖气片、钢制柱式暖气片、钢制板式暖气片、钢制插接焊暖气片、纯铜暖气片、铜铝复合暖气片、钢铝复合暖气片、铸铝暖气片、电暖气片、真空超导暖气片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所述管道选自金属管、聚乙烯管、聚丙烯管、聚丁烯管、聚氯乙烯管、铝塑复合管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金属管包括铜管、铁管、合金管。

优选地,所述散热装置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装置上设有智能开关,所述智能开关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发出的信号并控制所述加热装置。

优选的,所述散热装置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智能开关还用于控制动力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开关为智能档位开关。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档位开关的不同档位对应不同个数的所述电加热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利用电加热膜作为发热体,发热速度快,安全性高,并且有利于活性水的生成。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采暖系统,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采暖系统,取代传统的采用煤、炭取暖的方式,清洁、环保、无污染。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采暖系统,在供暖的同时,还可改善室内干燥的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加热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提供的一种采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外壳;2-内壳;3-电加热膜;4-热反射层;5-保温层;6-第一进水口;7-第一出水口;31-发热条;32-导电金属箔;33-导线;34-胶布;35-耐热保护膜;36-银浆电极条;8-加热装置;9-散热装置;10-管道;11-动力装置;12-第二进水口;13-第二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加热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加热腔体和设在加热腔体内的电加热膜3;

所述加热腔体包括外壳1、设置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内壳2、和由所述外壳1和所述内壳2之间的空间构成的密闭空腔,所述加热腔体用于盛装液态导热介质,所述外壳1上设有所述液态导热介质的进口和出口;

所述电加热膜3用于加热所述加热腔体中的液态导热介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热装置,内外壳之间的加热腔体盛装液态导热介质,一是增加液态导热介质在加热过程中流经的路程,二是降低单位加热面上所加热的液态导热介质体积量,从而缩短加热时间,使得电加热膜3能快速的加热液态导热介质达到较高的温度,达到快速升温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利用电加热膜3作为发热体,发热速度快,安全性高。

其中,电加热膜包括石墨烯电加热膜、碳纤维电加热膜、碳晶电加热膜,石墨烯电加热膜的主要发热材料为石墨烯,碳纤维电加热膜的主要发热材料为碳纤维,碳晶电加热膜的主要发热材料为碳晶,当然电加热膜也可以是以上几种发热材料任意组合所形成的新的发热材料所制成的电加热膜。

电加热膜的结构如图2所示,所述电加热膜3包括密封在上下两层耐热保护膜35内的一个或多个并联设置的发热条31,发热条31可以是石墨烯发热条,碳纤维发热条,碳晶发热条。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条31之间通过导电金属箔32并联。导电金属箔32可设置一对或者多对,两端的导电金属箔32上分别连接有导线33,连接电源的正负极,导线33连接上电源后,电加热膜开始发热工作,加热所述加热腔体内的液态导热介质。

优选地,所述导电金属箔32为铜箔。

进一步地,所述耐热保护膜35之间为热压合和/或胶接。

具体可采用以下方式制备:所述发热条31通过印刷或涂敷的方式覆载在一层所述耐热保护膜35上,附着所述发热条31的耐热保护膜35通过热压合和/或胶接与另一层耐热保护膜35结合。

优选地,所述耐热保护膜35为环氧树脂玻璃纤维板、硅胶膜、聚酰亚胺膜中的至少一种。环氧树脂玻璃纤维板、硅胶膜具有良好的防水和耐高温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发热条31与所述导电金属箔32之间还设置有银浆电极条36。银导电性优于铜,但价格昂贵,设置银浆电极条36可以分散电流密度,也可以确保铜箔和发热条31之间的良好接触。胶布34用于导电金属箔32和发热条31的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内壳2可以具有封闭的空心结构,也可以不具有封闭的空心结构,如内壳2和外壳构成圆环结构,这时,内壳的内壁和外壳的外壁可进一步都设置保温层,避免热量流失到外部环境中。

为了加热效果更好,进一步地,所述内壳2具有封闭的空心结构,这时,散发到内壳2的内部的热量被密封到内壳2的封闭的空心结构中,避免了热量的浪费。

优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空心结构设置有第一进水口6和第一出水口7。在内壳2围成的空心结构设置第一进水口6和第一出水口7,在回收利用加热膜热量的同时,可加热其他热水,如饮用水或者淋浴用水,还可利用加热产生的蒸汽增加空气的湿润度,增加了用途。

具体的,所述内壳2和所述外壳1可分别独立地呈圆体、椭圆体、双锥体、长方体等形状。外壳1上的进口和出口优选设置在圆体的两端,椭圆体沿长轴方向的两端,双锥体的两端,长方体沿长轴的两端。

优选的,内壳2和外壳1均为椭圆形,所述进口和所述出口位于所述椭圆形外壳1的两端。

进口和出口设置在外壳1的两端,使得液态导热介质流经外壳1的路径长,达到充分加热的效果。

液态导热介质可为油、水等,优选为水,导热性能良好,易得,安全性好。

优选地,所述液态导热介质为水,所述外壳1上还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

若本实用新型中的液态导热介质为水,加热腔体还可以设置出水口和进水口,以便于随时取用加热装置内的热水,在取暖的同时也满足人们对热水的需求,同时,加热产生的水蒸气还可以滋润空气,缓解室内的干燥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进一步地,所述内壳2的外壁和/或所述外壳1的内壁各设置一层电加热膜3;或者,所述内壳2和所述外壳1之间并列设置一层或多层电加热膜3。

本实用新型中,加热腔体中可设置1个或多个电加热膜3,电加热膜3可以贴壁设置,如图4所示,也可以悬空设置;电加热膜3可以单个设置,也可以多个一起设置。

电加热膜3与加热腔体相通,以便于液态导热介质充满于加热腔体中进行加热。

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外壳1的内壁上涂有热反射层4。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电加热膜3采用石墨烯加热,石墨烯具有远红外,涂热反射层4,以防止红外线的浪费。

为了防止热量的散失,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所述外壳1的外壁上设有保温层5。

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层5与所述外壳1的外壁采用承插粘结、热熔连接、法兰连接、卡箍连接、焊接、丝扣连接、螺纹连接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所述内壳2的外壁和所述外壳1的内壁与所述加热腔体之间采用承插粘结、热熔连接、法兰连接、卡箍连接、焊接、丝扣连接、螺纹连接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采暖系统,如图7所示,包括上述的加热装置8和散热装置9,所述加热装置8和所述散热装置9通过管道10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采暖系统,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发热速度快,安全性高;取代传统的采用煤、炭取暖的方式,清洁、环保、无污染。

进一步地,所述采暖系统还包括动力装置11。动力装置11用于液态导热介质的循环。优选地,所述动力装置11为循环泵。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装置11设置在所述加热装置8前。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装置9包括铸铁暖气片、钢制柱式暖气片、钢制板式暖气片、钢制插接焊暖气片、纯铜暖气片、铜铝复合暖气片、钢铝复合暖气片、铸铝暖气片、电暖气片、真空超导暖气片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所述管道10选自金属管、聚乙烯管、聚丙烯管、聚丁烯管、聚氯乙烯管、铝塑复合管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金属管包括铜管、铁管、合金管。

优选地,所述散热装置9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装置8上设有智能开关,所述智能开关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发出的信号并控制所述加热装置8。即通过在散热装置9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当温度高于某设定值时,加热装置8上的智能开关使加热装置关闭或者处于低档,节约能源,并更好满足实际需求,当温度低于某设定值时,加热装置8上的智能开关使加热装置开始工作或者升高加热档位。

优选的,所述散热装置9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智能开关还用于控制动力装置11。即通过散热装置9上的顶部和底部的温度差,来决定是否开启动力装置11或者改变动力装置11的运行速度。本实用新型中,采暖系统中整个循环回路中的液态导热介质可以在加热装置提供的热能的作用下由于温差的作用进行循环,即自身的温差的作用下自行循环流动,如果散热装置上下的温差大于某设定值,即散热达不到要求时,这时可由智能开关自动开起动力装置,提高循环速度,或者是采暖系统中液态导热介质流动较慢,散热达不到要求,由智能开关自动加快动力装置的运行功率,提高循环速度。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开关为智能档位开关。智能档位开关一般设置为低档、中档和高档,也可以设置更多档位。通过设置多个档位,更好的控制加热所需的电力,提供用户多种选择,节约电力。

进一步地,所述智能档位开关的不同档位对应不同个数的所述电加热膜3。通过不同档位对应不同个数的所述电加热膜3,可更便利的控制电热膜的加热的个数,节约能源。

此外,管道10设置有进出口装置。进出口装置包括第二进水口12和第二出水口13,第二进水口12设置在管道与动力装置连接处和/或管道与加热装置连接处,第二出水口13设置在动力装置与散热装置之间和/或动力装置处。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采暖系统中各装置两端可均设置有外接口,以便于与其他装置连接,增加用途。

实施例1

一种加热装置,如图3所示,包括加热腔体和设在加热腔体内的电加热膜3;

加热腔体包括外壳1、设置于外壳1内部的内壳2、和由外壳1和内壳2之间的空间构成的密闭空腔,加热腔体用于盛装液态导热介质,外壳1上设有液态导热介质的进口和出口;

内壳2具有封闭的空心结构,空心结构设置有第一进水口6和第一出水口7;

内壳2和外壳1之间并列设置一层或多层电加热膜3;

可选地,外壳1的内壁上涂有热反射层4;

可选地,外壳1的外壁上设有保温层5;

可选地,电加热膜选自石墨烯电加热膜、碳纤维电加热膜、碳晶电加热膜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2

一种加热装置,如图4所示,包括加热腔体和设在加热腔体内的电加热膜3;

加热腔体包括外壳1、设置于外壳1内部的内壳2、和由外壳1和内壳2之间的空间构成的密闭空腔,加热腔体用于盛装液态导热介质,外壳1上设有液态导热介质的进口和出口;

内壳2和外壳1之间并列设置一层或多层电加热膜3;

可选地,外壳1的内壁上涂有热反射层4;

可选地,外壳1的外壁上设有保温层5;

电加热膜3用于加热加热腔体中的液态导热介质;

可选地,电加热膜选自石墨烯电加热膜、碳纤维电加热膜、碳晶电加热膜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3

一种加热装置,如图5所示,包括加热腔体和设在加热腔体内的电加热膜3;

加热腔体包括外壳1、设置于外壳1内部的内壳2、和由外壳1和内壳2之间的空间构成的密闭空腔,加热腔体用于盛装液态导热介质,外壳1上设有液态导热介质的进口和出口;

外壳1的内壁上涂有热反射层4,内壳2的外壁和外壳1的内壁各设置一层电加热膜3;

电加热膜3用于加热加热腔体中的液态导热介质;

如图2所示,电加热膜3包括密封在上下两层耐热保护膜35内的一个或多个并联设置的发热条31,发热条31之间通过导电金属箔32并联;

耐热保护膜35之间为热压合和/或胶接,发热条31与所述导电金属箔32之间还设置有银浆电极条36。

实施例4

一种加热装置,如图6所示,包括加热腔体和设在加热腔体内的电加热膜3;

加热腔体包括外壳1、设置于外壳1内部的内壳2、和由外壳1和内壳2之间的空间构成的密闭空腔,加热腔体用于盛装液态导热介质,外壳1上设有液态导热介质的进口和出口;

外壳1的内壁上涂有热反射层4,内壳2的外壁和外壳1的内壁各设置一层电加热膜3,外壳1的外壁上设有保温层5;

电加热膜3用于加热加热腔体中的液态导热介质;

可选地,电加热膜选自石墨烯电加热膜、碳纤维电加热膜、碳晶电加热膜中的一种或多种。

实施例5

一种采暖系统,如图7所示,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8和散热装置9,加热装置8和散热装置9通过管道10连通并形成循环回路;

采暖系统还包括动力装置11,可选地,所述动力装置11为循环泵,动力装置11设置在所述加热装置8前;

管道10设置有进出口装置,进出口装置包括第二进水口12和第二出水口13,第二进水口12设置在管道与动力装置连接处,第二出水口13设置在动力装置与散热装置之间。

散热装置9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加热装置8上设有智能开关,智能开关用于接收温度传感器发出的信号并控制所述加热装置8,即通过在散热装置9上设置温度传感器,当温度高于某温度时,加热装置8上的智能开关关闭或者处于低档,节约能源,并更好满足实际需求;

可选地,散热装置9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温度传感器,智能开关还用于控制动力装置11,即通过散热装置9上的顶部和底部的温度差,来决定是否开启动力装置11或者改变动力装置11的运行状态。

可选地,智能开关为智能档位开关。智能档位开关一般设置为低档、中档和高档,也可以设置更多档位。通过设置多个档位,更好的控制加热所需的电力,节约电力。

可选地,智能档位开关的不同档位对应不同个数的所述电加热膜3,通过不同档位对应不同个数的所述电加热膜3,可更便利的控制电热膜的加热的个数,节约能源。

其中,散热装置9包括铸铁暖气片、钢制柱式暖气片、钢制板式暖气片、钢制插接焊暖气片、纯铜暖气片、铜铝复合暖气片、钢铝复合暖气片、铸铝暖气片、电暖气片、真空超导暖气片中的一种或几种;

管道10选自金属管、聚乙烯管、聚丙烯管、聚丁烯管、聚氯乙烯管、铝塑复合管中的一种或几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