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冰水相变对建筑集中供冷的室内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0309发布日期:2018-07-31 21:41阅读:9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利用冰水相变对建筑集中供冷的室内换热器,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物质在温度改变和物态转变时,会释放显热或相变潜热。相变蓄冷技术,即通过放置蓄冷材料的装置,将冷量储存起来,待需要时再通过一定方式将冷量释放出来,相变潜热远大于显热,且蓄冷温区应用范围广。可以延缓制冷系统温度回升时间、减少温度的波动和制冷设备的启停次数,节约能源。

当前集中供冷系统一般采用冷水作为介质,而冷水输送距离短,对管道保冷措施要求较高,否则严重影响需冷区域对温度的要求,并且现有冷水供回水温差较小,系统流量较大,导致整体管网系统耗电大,造价高。

相变制冷可以延缓制冷系统温度回升时间、减少温度的波动和制冷设备的启停次数,节约能源,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对于促进能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为使集中供冷系统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促进能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对于冰水两相集中供冷系统及换热器的研发日益紧迫。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冰水相变对建筑集中供冷的室内换热器,其换热效率高、能够更大程度地延长供冷范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能够降低供冷管网系统的能耗与造价。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利用冰水相变对建筑集中供冷的室内换热器,其特征是:包括中空的换热器壳体,所述换热器壳体内填充有填料,所述换热器壳体上部连接有用于输送冰水混合物的输送管道,所述换热器壳体的下部连接有回水管,所述输送管道的出水口通于所述填料的上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由输送管道输送的冰水混合物进入换热器内部,并从上到下经过填料,冰水混合物在经过换热器内的填料时吸热升温,吸热升温后的水由回水管输送出去。室内空气在冰水混合物吸热升温时而降温。其中,换热器壳体内填充的填料可以均匀分布冰水混合物,使冰粒充分吸热融化成水,增大制冷量,并且填料也可以防止冰水混合物产生过大噪声,起到降低噪声的作用。

进一步的,为了降低能耗,所述回水管分为两路,其中的一路与制冰设备连接,另一路与输送冰水混合物的动力输送设备连接。通过两路回水管设计,可以缩短冷冻制冰时间,减少输送冰粒耗水量;由于冰水供冷可增大供回水温差,因此还可减小管网系统流量,进而减小系统管径、能耗与造价。

进一步的,所述填料为镂空蜂窝状。镂空蜂窝状的填料可以更好地均匀分布冰水混合物,使冰粒充分吸热成水,并可以大大降低噪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冰水混合物,利用冰水相变来进行制冷来为建筑物集中供冷,可扩大供冷范围,提高能源利用率,其能够延缓制冷系统温度回升时间,能够减小供冷系统流量,降低整体管网系统耗电与造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安全科学,能够实现高效的热交换,并具有低碳经济的优点,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动力输送设备,2、输送管道,3、换热器壳体,4、填料,5、回水管,51、回水管A,回水管B,6、制冰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非限定性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所示,一种利用冰水相变对建筑集中供冷的室内换热器,其包括中空的换热器壳体3,所述换热器壳体3内填充有填料4,所述换热器壳体3上部连接有用于输送冰水混合物的输送管道2,所述换热器壳体3的下部连接有回水管5,所述输送管道2的出水口通于所述填料4的上部。本实用新型中的填料4为现有技术,其可以为不锈钢、陶瓷等耐腐蚀、抗击打、经济易得的材料,填料4优选镂空蜂窝状、层次交错状等,能达到均布降噪,使冰粒充分吸热成水的合理结构均可。

本实施例中,所述回水管5分为两路,其中的一路回水管B52与制冰设备6连接,另一路回水管A51与输送冰水混合物的动力输送设备1连接。其中,返回制冰设备6的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小冰粒,返回动力输送设备1的水与制冰设备制备的小冰粒混合后继续供应建筑,如此循环。

本实用新型中的制冰设备为现有技术,其用于制备小冰粒,冰粒的具体尺寸根据冷负荷及管道系统确定。动力输送设备1用于输送冰水混合物,其可以为水泵。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动力输送设备1输送冰水混合物进入输送管道2,冰水混合物由输送管2进入换热器内部,并从上到下经过填料3,冰水混合物在经过填料3时吸热升温,冰水混合物在换热器内吸热后融化成水并由回水管5输送出去,分成两路,一路由回水管B52返回制冰设备6,该部分回水在低温下凝固成小冰粒,另一路由回水管A51返回动力输送设备1,该部分回水与制冰设备制备的小冰粒混合后继续供应建筑,如此循环。冰水与室内空气通过换热器壳体换热,从而使室内降温。

由于冰水混合物较冷水蓄冷量大,因此本实用新型可扩大供冷范围,增大供回水温差,减小系统水流量,减小系统管径与电耗,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CO2等温室气体排放。

本实施例中的其他部分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