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08898发布日期:2018-06-16 00:00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在常规运行的过程中,制冷模式吹出的冷风的风速及风流量较大。当冷风以较大的速度和较强的湍流度于出风口流出而直吹人体时,会引起人体的不舒服感,甚至有可能导致用户患上空调病,进而影响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解冷风直吹用户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本体,所述壳本体内形成有出风风道,所述壳本体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的出风口,

前面板,滑动安装在所述壳本体的前表面,并且,所述前面板上设置有一微孔散风区;

其中,所述前面板可上下滑动而通过所述微孔散风区将所述出风口遮盖或打开。

优选地,所述微孔散风区内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孔组,每个所述孔组包括沿圆形轨迹排布的多个散风孔,所述散风孔在所述孔组的周向上同向倾斜。

优选地,同一所述孔组内的多个所述散风孔为沿圆形轨迹排布的多个条形孔,每个所述条形孔均背向该圆形轨迹的中心延伸,且所述条形孔的贯设方向在该圆形轨迹的周向上同向倾斜设置。

优选地,多个所述条形孔的延伸方向在该圆形轨迹的周向上同向倾斜设置。

优选地,所述微孔散风区内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每一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多个自所述安装孔的内壁朝向所述安装孔的中心延伸的第一叶片,每个所述第一叶片的一端均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叶片的另一端相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叶片均朝向所述安装孔的同一孔面倾斜;

其中,相邻两所述第一叶片间形成的孔为所述散风孔;并且,同一所述安装孔内的多个所述散风孔形成所述孔组。

优选地,所述第一叶片于所述安装孔的周向上同向弯曲而呈弧形设置。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的中部设置有固定部,所述第一叶片的内端均与所述固定部固定连接,并且,所述固定部上设有透风孔。

优选地,所述微孔散风区内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每一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叶片、多个第三叶片,以及一环形连接部,所述第二叶片的一端连接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另一端连接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外壁,所述第三叶片的一端与所述环形连接部的内壁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环形连接部的中心延伸而相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叶片朝向所述安装孔的一孔面倾斜,所述第三叶片朝向所述安装孔的另一孔面倾斜;

相邻两所述第二叶片间形成的孔为所述散风孔,并且同一所述安装孔内的多个所述第二叶片间形成的多个散风孔形成所述孔组,或相邻两所述第三叶片间形成的孔为所述散风孔,并且同一所述安装孔内的多个所述第三叶片间形成的多个散风孔形成所述孔组。

优选地,所述安装孔的中心设置有固定部,所述第三叶片的内端均与所述固定部连接,且所述固定部上设有透风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

壳本体,所述壳本体内形成有出风风道,所述壳本体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出风风道连通的第一出风口,

前面板,滑动安装在所述壳本体的前表面,并且,所述前面板上设置有一微孔散风区;

其中,所述前面板可上下滑动而通过所述微孔散风区将所述出风口遮盖或打开。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设置有微孔散风区(设置有多个散风孔)的前面板滑动安装在壳本体上。进而,当前面板向上滑动至打开出风口时,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可以从出风口排出进行换热。此时,壳本体上的出风口为敞口状态,进而出风量较大,以保证空调室内机的换热效果(实现快速制冷或快速制热)。而当前面板向下滑动至微孔散风区遮盖出风口时,前面板会对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进行遮挡,只允许少部分气体从前面板上的微孔散风区进行散流排出,进而有效降低出风的风量及风速,以实现空调器无风感出风的效果。由此,在微孔散风区的作用下,避免了空调室内机的出风以较大的流速和较大的流量直吹用户的问题,进而有效提高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截面视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实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包含有该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该空调器具可以是壁挂式空调或立柜式空调等。关于空调器,下述内容以壁挂式空调为具体实施例进行介绍。

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10,包括壳本体20和前面板21。所述壳本体20内形成有出风风道33,所述壳本体21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出风风道33连通的出风口M。所述前面板21滑动安装在所述壳本体20的前表面,并且,所述前面板21上设置有一微孔散风区40。其中,所述前面板21可上下滑动而通过所述微孔散风区40将所述出风口M遮盖或打开。

具体的,空调室内机10包括壳本体20和前面板21,以及安装在壳本体20内的换热组件和风道组件30等。其中,前面板21位于壳本体20的前表面,前面板21上设置有微孔散风区40,微孔散风区40内设置有多个散风孔210(参照图5或图7)。并且,前面板21可相对壳本体20上下滑动而通过所述微孔散风区40将所述出风口M遮盖或打开。

风道组件30包括风轮、上蜗壳31和下蜗壳32等。其中,上蜗壳31和下蜗壳32之间形成有出风风道33,并且,出风风道33所具有出风端口为壳本体20上所设置的出风口M。进而,风轮运转所形成的风流(空调室内机10的出风)通过出风风道33而从出风口M排出壳本体20外。本申请中,由于前面板21可进行上下滑动而对应将出风口M打开或关闭,并且,当前面板21转动至关闭出风口M时,前面板21上的微孔散风区40刚好遮挡于出风口M处。由此,当前面板21向上滑动至打开出风口M时,空调室内机10的全部出风直接从通过出风风道33而从出风口M排出,进而有效保证了空调室内机10的换热效果,以实现快速换热的效果。而当前面板21向下滑动至关闭出风口M时,空调室内机10的出风则由前面板21的遮挡下,而从前面板21上的散风孔210进行散流排出。可以理解的,当前面板21滑动至关闭出风口M时,空调室内机10存的大部分气流均被前面板21阻挡于壳本体20内,进而大幅度减小了空调室内机10的出风量。并且,由于散风孔210的散流作用,使得空调室内机10的少量出风进行打散成多股细流再排出壳本体20外,以有效减缓了空调室内机10的出风速度。由此,在前面板21关闭出风口M的作用下,实现了空调室内机10的无风感出风的效果,以有效避免空调室内机10的出风(冷风)直接以较大的风量及风速而直接吹向用户而使用户感觉不适的问题。应该说明的,本申请中的无风感指的是气体排出后不会大风量的直接吹向用户,进而让用户感觉到此时的出风风流与无出风时的感觉相近,进而称为无风感出风。

此外,前面板21与壳本体20的滑动安装方式有多种,例如:

一、前面板21于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梯形凸轨(或燕尾槽),对应的,壳本体20上设置有与梯形凸轨(或燕尾槽)配合的燕尾槽(或梯形凸轨),进而通过槽轨的配合而实现两者间的滑动连接。

二、前面板21于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设置有齿轮(或齿条),对应的,壳本体20上设置有与齿轮(或齿条)相互配合的齿条(或齿轮),进而通过齿轮齿条的配合而实现两者(前面板21和壳本体20)间的滑动连接。

三、前面板21于长度方向上一端设置有齿条(或齿轮),另一端设置有梯形凸轨(或燕尾槽)。而壳本体20的相对两端,其中一端对应设置有与所述齿条(或齿轮)相互啮合的齿轮(或齿条),另一端对应设置有与所述梯形凸轨(或燕尾槽)相互配合的燕尾槽(或梯形凸轨),进而实现两者(前面板21的另一端与壳本体20)间的滑动配合。

当然,前面板21的滑动连接方式不仅限于上述三种连接方式,如果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合理预测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的所有等同替代方式或明显变型方式都具备相同的性能或用途,则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将设置有微孔散风区40(具有多个散风孔210)的前面板21滑动安装在壳本体20上。进而,当前面板21向上滑动至打开出风口M时,空调室内机10的出风可以从出风口M排出进行换热。此时,壳本体20上的出风口M为敞口状态,进而出风量较大,以保证空调室内机10的换热效果(实现快速制冷或快速制热)。而当前面板21向下滑动至微孔散风区40遮盖出风口M时,前面板21会对空调室内机10的出风进行遮挡,只允许少部分气体从前面板21上的微孔散风区40进行散流排出,进而有效降低出风的风量及风速,以实现空调器无风感出风的效果。由此,在微孔散风区40的作用下,避免了空调室内机10的出风以较大的流速和较大的流量直吹用户的问题,进而有效提高空调室内机10的出风舒适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述微孔散风区40内形成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孔组41,每个所述孔组41包括沿圆形轨迹排布的多个散风孔210,所述散风孔210在所述孔组41的周向上同向倾斜。

可以理解的,微孔散风区40内形成有多个孔组41,进而,当前面板21滑动至遮挡出风口M时,空调室内机10的出风可通过多个孔组41进行区域化出风,进而,排出壳本体20后的气体更为分散,以取得更佳的无风感效果。

在又一实施例中,参照图3,同一所述孔组41内的多个所述散风孔210为沿圆形轨迹排布的多个条形孔211,每个所述条形孔211均背向该圆形轨迹的中心延伸,且所述条形孔211的贯设方向在该圆形轨迹的周向上同向倾斜设置。

可以理解的,每一孔组41所包括的条形孔211呈点辐射的形式均匀间隔排布,并且,多个条形孔211的贯设方向在其排布的方向上呈同向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多个条形孔211同时沿顺时针的方向进行倾斜或沿逆时针的方向进行倾斜。并且,条形孔211的贯设方向所倾斜角度的范围为大于0°而小于60°,优选为30°至45°。可以理解的,条形孔211的贯设方向与前面板21的板面具有一夹角,其夹角即为条形孔211的贯设方向所倾斜的角度。当条形孔211的倾斜角度大于0°而小于60°时,气体流经条形孔211后,气流的偏转程度适中,从而能够使得不同条形孔211流出的气流实现较好的相互作用,改善混风效果、最终提高空调室内机10出风气流的无风感效果。其中,孔组41的个数可以根据前面板21的尺寸去设置,在此不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条形孔211的延伸方向在该圆形轨迹的周向上同向倾斜设置。本实施例中,为了更为清楚地解释说明,可以理解每一条形孔211的延伸方向与一圆进行相切,且多个条形孔211围绕该圆的周向间隔排布,优选为均匀间隔排布,进而达成多个条形孔211于其排布轨迹(圆形轨迹)的周向上呈同向倾斜设置。当然,本实施例所保护的范围不止限制于每一条形孔211的延伸方向与一圆进行相切,应该解释的,只要相邻每一条形孔211具有夹角设置即可。例如,为了保证空调室内机10出风气流的无风感效果,每一异形孔包括4至12个沿圆形轨迹分布的条形孔211,相邻两条形孔211的夹角范围为30°至90°,作为一种优选方式,相邻两条形孔211的夹角约为60°、每组条形孔211的数量为6个,此时既能够获得较好的无风感效果,又能够避免出风气流被大量损耗。

在又一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所述微孔散风区40内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每一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多个自所述安装孔的内壁朝向所述安装孔的中心延伸的第一叶片212(参照图5),每个所述第一叶片212的一端均与所述安装孔的孔壁连接,每个所述第一叶片212的另一端相连接;多个所述第一叶片212均朝向所述安装孔的同一孔面倾斜。其中,相邻两所述第一叶片212间形成的孔为所述散风孔210;并且,同一所述安装孔内的多个所述散风孔210形成所述孔组41。

可以理解的,同一安装孔内,相邻的两叶片间形成的孔为散风孔210,由此,多个叶片之间形成有多个散风孔210,多个散风孔210形成一孔组41。本实施例中,散风孔210通过相邻的两第一叶片212间形成,进而,空调室内机10可通过第一叶片212的作用而改善无风感出风。原理如下:首先,由于第一叶片212均朝向所述散风孔210的同一孔面倾斜,因此,相较于没有倾斜的第一叶片212而言,气体经过这种倾斜设置的第一叶片212时,气体流动距离更长,气流的动能损耗更多,无风感效果更好。其次,经过这种倾斜设置的第一叶片212流出的气体,其气体流向会发生改变,如此,使得通过前面板21吹出的气流的强度有所减弱,从而改善空调室内机10的无风感出风效果。最后,经第一叶片212流出的气体能够形成旋转气流,多个旋转气流之间相互作用,互相打散,因此,当气流经过本专利提出的前面板21后,气流强度减弱,无风感出风的效果更佳。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叶片212于所述安装孔的周向上同向弯曲而呈弧形设置。

由于弧形叶片相较于平直叶片的材料使用量更多,因此能够提高叶片的结构强度,叶片也不易变形,进而提高叶片的使用寿命。

对于平直叶片而言,多个平直叶片最终形成的气流涡旋效果一般,从而由相邻的叶片吹出的气流相互作用效果较强,最终,会导致侧向出风的无风感效果一般。

更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的中部设置有固定部213(参照图5),所述第一叶片212的内端均与所述固定部213固定连接,并且,所述固定部213上设有透风孔N。

考虑到多个叶片的内端固定在一起,为了增大叶片固定连接的面积,进而提高多个叶片之间的结合强度,故于安装孔的中部设置有固定部213以将叶片的内端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固定部213呈圆形,多个所述叶片的内端间隔固定于所述固定部213的周侧壁,由于固定部213周侧壁的面积远大于叶片内端的面积,因此,多个叶片内端分别与固定部213固定的结构强度大于多个叶片的内端相互固定连接的结构强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固定部213呈圆形设置,且所述固定部213上设有透风孔N,由于多个叶片在靠近其内端一侧的间距较小,形成的散风间隙的面积小,因此气流通过量较少,本专利在固定部213上设有透风孔N,能够弥补上述缺陷,设置透风孔N后,多个叶片的中部能够供气体流通。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6和图7,所述微孔散风区40内设置有多个安装孔,每一所述安装孔内设置有多个第二叶片214、多个第三叶片215,以及一环形连接部216,所述第二叶片214的一端连接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另一端连接所述环形连接部216的外壁,所述第三叶片215的一端与所述环形连接部216的内壁连接,另一端朝向所述环形连接部216的中心延伸而相连接(参照图7)。其中,所述第二叶片214朝向所述安装孔的一孔面倾斜,所述第三叶片215朝向所述安装孔的另一孔面倾斜。相邻两所述第二叶片214间形成的孔为所述散风孔210,并且同一所述安装孔内的多个所述第二叶片214间形成的多个散风孔210形成所述孔组41,或相邻两所述第三叶片215间形成的孔为所述散风孔210,并且同一所述安装孔内的多个所述第三叶片215间形成的多个散风孔210形成所述孔组41。

本实施例中,同一安装孔内的相邻两叶片之间形成的孔为散风孔210,由此,多个叶片之间形成有多个散风孔210,多个散风孔210形成一孔组41。可以理解的,安装孔内设置有第二叶片214及第三叶片215,并且,散风孔210形成于相邻的两第二叶片214或相邻的两第三叶片215之间,进而,在第二叶片214及第三叶片215的作用下,可以改善空调室内机10的无风感出风的效果。原理主要如下:首先,由于每个安装孔的第二叶片214朝向安装孔的一孔面倾斜,第三叶片215朝向安装孔的另一孔面倾斜。因此,相较于没有倾斜的叶片而言,气体经过这种倾斜设置的第二叶片214及第三叶片215时,气体流动距离更长,气流的动能损耗更多,无风感效果更好。其次,经过这种倾斜设置的第二叶片214及第三叶片215流出的气体,其气体流向会发生改变,如此,通过前面板21后吹出气流的强度有所减弱,从而改善空调室内机10无风感出风的效果。最后,经第二叶片214及第三叶片215流出的气体能够形成旋转气流,多个旋转气流之间相互作用,互相打散,因此,当气流经过本专利提出的前面板21后,气流强度减弱,无风感出风的效果更佳。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孔的中心设置有固定部213(参照图7),所述第三叶片215的内端均与所述固定部213连接,且所述固定部213上设有透风孔N。

考虑到多个第三叶片215的内端固定在一起,为了增大第三叶片215固定连接的面积,进而提高多个第三叶片215之间的结合强度,故于散风孔210的中心设置有固定部213供第三叶片215的内端固定连接。具体地,多个所述第三叶片215的内端间隔固定于所述固定部213的周侧壁,由于固定部213周侧壁的面积远大于第三叶片215内端的面积,因此,多个第三叶片215内端分别与固定部213固定的结构强度大于多个第三叶片215的内端相互固定连接的结构强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式,所述固定部213呈圆形设置,且所述固定部213上设有透风孔N,由于多个叶片在靠近其内端一侧的间距较小,形成的散风间隙的面积小,因此气流通过量较少,本专利在固定部213上设有透风孔N,能够弥补上述缺陷,设置透风孔N后,多个第三叶片215的中部能够供气体流通。

参照图7,为了强化第二叶片214和第三叶片215对环形连接部216的作用力,多个所述第二叶片214和多个所述第三叶片215沿所述安装孔的径向交错分布。如此,环形连接部216的内外两侧均存在固定结构,使得环形连接部216周向一圈均能够抵抗较强的出风气流,如此,能够显著提高环形连接部216的结构强度,避免环形连接部216发生断裂。

由于弧形叶片相较于平直叶片的材料使用量更多,因此能够提高弧形叶片的结构强度,弧形叶片也不易变形,进而提高弧形叶片的使用寿命。

另外,对于平直叶片而言,多个平直叶片最终形成的气流涡旋效果一般,从而由相邻的叶片吹出的气流相互作用效果较强,最终,会导致空调器的送风效果一般,无风感效果也一般。

在本实施例中,将叶片作弧形设置,即:所述第二叶片214于所述安装孔的周向上同向弯曲而呈弧形设置;和/或所述第三叶片215于所述安装孔的周向上同向弯曲而呈弧形设置。如此,弧形叶片(第二叶片214或/及第三叶片215)对流出的气流具有聚拢作用,从而减小旋转气流的旋转半径,进而,旋转气流自身涡旋效果更佳。另外,由于气流是以涡旋形式流出的,因此,涡旋气流与空气混合更均匀,进而改善空调室内机10的无风感出风效果。

在又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5和图7,每一所述微孔散风区40内还设置有多个微孔P。可以理解的,于微孔散风区40内贯设有微孔P,进而,气体可以同时通过散风孔210及微孔P排出,进而可以在保证空调室内机10无风感出风的前提下,有效减少噪音的产生。其中,微孔P的形状可以是圆形孔、方形孔、三角形孔、椭圆形孔、曲线形孔或多边形孔等;并且,微孔P的孔径可以根据不同机型的空调器进行相应的设置,在此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