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44206发布日期:2019-05-24 20:30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和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冷冻装置的一种即空调装置的室外机,采用了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7103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的具备微通道热交换器的室外机。该室外机主要具备外壳、隔板、微通道热交换器、风扇、压缩机和电气部件箱。隔板将外壳内部的空间分隔成热交换室和机械室。在热交换室配置有微通道热交换器和风扇。在机械室配置有压缩机和电气部件箱。电气部件箱是容纳对风扇和压缩机进行控制的电路基板等的箱体。微通道热交换器进行被压缩机压缩的制冷剂与通过风扇提供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

以往,微通道热交换器主要由多孔管、集管和传热翅片构成。多孔管是排列地形成有供制冷剂通过的多个贯通孔的扁平管。集管是连接多个多孔管的端部的管。集管是供向多孔管的贯通孔流入的制冷剂、或者从多孔管的贯通孔流出的制冷剂流动的管。传热翅片被安装于多孔管的表面。

微通道热交换器是多孔管与传热翅片被交替地层叠起来而成的热交换器,其进行在多孔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与通过传热翅片的空气之间的热交换。微通道热交换器的两端部被一对管板支承。一对管板被固定于室外机的外壳,并与层叠起来的传热翅片的两端接触。多孔管贯穿管板,并通过钎焊等与管板接合。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这样的微通道热交换器,有时在管板的与多孔管接合一侧的表面配置有被用于接合的钎料,并且,开设有供用于将管板固定于室外机的外壳的螺钉穿过的螺钉孔。但是,在将管板钎焊接合于多孔管时,若熔解的钎料进入到螺钉孔的内部,则有可能螺钉孔因热变形。若螺钉孔变形,则无法将管板正常地螺纹固定于外壳,有可能无法将微通道热交换器正常地固定于外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无法将主体正常地固定的不良情况的发生的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具备热交换器主体和被支承部件。被支承部件是如下部件:通过钎料与热交换器主体接合,用于通过固定部件将热交换器主体固定于支承部件的部件。被支承部件具有:接合面,在该接合面配置有钎料;立起部,其在接合面侧立起;和贯通孔,其用于供固定部件穿过。贯通孔是如下这样的孔:所述孔在立起部开口,贯通被支承部件并具有未配置钎料的内周面。

根据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用于固定热交换器主体的被支承部件具有供螺钉等固定部件穿过的贯通孔。相当于贯通孔的翻边(burring)等的立起部形成在配置有钎料的接合面侧。因此,在将被支承部件与热交换器主体钎焊接合时,可利用立起部防止熔解的钎料进入到贯通孔中。其结果是,可抑制由熔解的钎料进入到贯通孔中引起的贯通孔的变形。此外,在立起部的周围,由于表面张力形成有熔解的钎料的角焊缝(fillet)。由于角焊缝对立起部进行加强,因此,可抑制来自外部的力引起的贯通孔的变形。若贯通孔变形,则有可能无法将热交换器主体正常地固定于外壳等支承部件。因此,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能够抑制无法将主体正常地固定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在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中,被支承部件具有形成有作为钎料的铝钎料的层的接合面。

根据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被支承部件由例如具有铝钎料的层的铝包覆材成型。因此,在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中,被支承部件与热交换器主体的钎焊接合容易。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中,被支承部件通过炉中钎焊与热交换器主体接合。

根据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被支承部件与热交换器主体的钎焊接合通过炉中钎焊方法进行。因此,根据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能够高效率地进行被支承部件与热交换器主体的钎焊接合。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热交换器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器主体具有供制冷剂在内部流动的传热管,被支承部件与传热管的表面接合。

根据第四方面的热交换器,被支承部件被钎焊接合在热交换器主体的传热管的表面。因此,根据第四方面的热交换器,能够将被支承部件容易地接合于热交换器主体。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热交换器在第一方面至第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中,被支承部件具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将接合面划分成第一接合面和第二接合面,并且,被支承部件在第一接合面处与热交换器主体接合。立起部在第二接合面侧立起。

根据第五方面的热交换器,被支承部件具有l字形状。因此,根据第五方面的热交换器,能够实现被支承部件的加工性的提高。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具备:第一方面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压缩机;和支承部件,热交换器和压缩机被固定于该支承部件。支承部件是外壳和隔板中的至少一方。外壳收纳热交换器和压缩机。隔板将外壳的内部的空间划分成配置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和配置压缩机的机械室。

根据第六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能够抑制无法将热交换器主体正常地固定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因此,根据第六方面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能够抑制热交换器偏离外壳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和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能够抑制无法将热交换器主体正常地固定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的室外单元10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热交换器30的概略图。

图3是仅示出图2中的传热管31~34的图。

图4是波纹状翅片即传热翅片35的外观图。

图5是示出从图2中的左侧朝向右侧观察的左侧管板37a的图。

图6是示出从图5中的箭头vi的方向观察的左侧管板37a的图。

图7是示出从图6中的箭头vii的方向观察的左侧管板37a的图。

图8是示出从图2中的左侧朝向右侧观察的右侧管板37b的图。

图9是示出从图8中的箭头ix的方向观察的右侧管板37b的图。

图10是示出从图8中的箭头x的方向观察的右侧管板37b的图。

图11是示出从图8中的箭头xi的方向观察的右侧管板37b的图。

图12是左侧管板37a的左侧立起部42a和左侧贯通孔43a的附近的放大图。

图13是示出变形例c的托架137的图。

图14是示出从图13中的箭头xiv的方向观察的托架137的图。

图15是示出从图13中的箭头xv的方向观察的托架137的图。

图16(a)和图16(b)分别是在左侧贯通孔43a通过的位置处切断的左侧立起部42a的附近的剖视图的一例。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和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是空调装置等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具备的微通道热交换器。

(1)室外单元的结构

图1是示出具备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的室外单元100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室外单元100是具备冷冻循环的空调装置的构成要素,所述冷冻循环采用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室外单元100通过外部配管101、102与室内单元(未图示)连接。在下面的说明中,如图1所示地定义由“前”、“后”、“上”、“下”、“左”和“右”构成的六个方向。在图1中,铅垂方向是上下方向。

室外单元100主要具备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外壳10、压缩机20、热交换器30和风扇40。除了这些以外,室外单元100还具备各种设备、阀和制冷剂管等。

(1-1)外壳

外壳10主要具有底板11、顶板12、前板13、侧板14和隔板15。在图1中,顶板12、前板13和侧板14通过双点划线来表示。

底板11是构成外壳10的下侧的面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部件。底板11的周缘部被向上弯折。在底板11的外周部安装有多个固定脚11a。固定脚11a从外壳10的前侧朝向后侧延伸。固定脚11a是用于将室外单元100固定于设置面的部件。

顶板12是构成外壳10的上侧的面的大致长方形的板状部件。顶板12是与底板11对置的部件。

前板13是主要构成外壳10的前侧的面和外壳10的右侧的面的前侧部分的板状部件。前板13的下部通过螺钉等被固定于底板11。在前板13形成有吹出口13a。吹出口13a是用于将从外壳10的外部被取入到内部的室外空气吹出到外壳10的外部的开口。在图1中,通过外壳10的空气流由箭头a~c表示。

侧板14是主要构成外壳10的右侧的面的后侧部分和后侧的面的右侧部分的板状部件。侧板14的下部通过螺钉等被固定于底板11。

隔板15是被固定于底板11的板状部件。隔板15在铅垂方向上延伸。隔板15的下部通过螺钉等被固定于底板11。隔板15将外壳10的内部空间划分成热交换室10a和机械室10b这两个空间。热交换室10a是外壳10的内部空间的左侧的空间。机械室10b是外壳10的内部空间的右侧的空间。热交换室10a是由底板11、顶板12、前板13和隔板15围绕而成的空间。机械室10b是由底板11、顶板12、前板13、侧板14和隔板15围绕而成的空间。在热交换室10a中主要配置有热交换器30和风扇40。在机械室10b中主要配置有压缩机20。

(1-2)压缩机

压缩机20在冷冻循环中将低压的制冷剂压缩成高压的制冷剂。压缩机20是大致圆筒形状的密闭型压缩机。在沿着铅垂方向观察室外单元100的情况下,压缩机20被配置在机械室10b的中央部。

(1-3)热交换器

热交换器30进行在冷冻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热交换器30在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在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转时作为制冷剂的吸热器发挥作用。热交换器30是由多个传热管31~34和多个传热翅片35构成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在沿着铅垂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热交换器30具有大致l字形状。热交换器30以沿着外壳10的左侧和后侧的方式被配置在热交换室10a中。热交换器30被配置成围绕风扇40的左侧和后侧。

(1-4)风扇

风扇40通过形成于外壳10的左侧和后侧的吸入口(未图示)将室外空气取入到热交换室10a中,使室外空气通过热交换器30后将其从吹出口13a吹出。风扇40例如是螺旋桨风扇。风扇40被配置在热交换室10a中。在图1中箭头a~c所示的、通过外壳10的空气流中,风扇40被配置在热交换器30的下游侧。

(2)热交换器的详细结构

图2是热交换器30的概略图。图2示出了如图1所示地被弯折成大致l字形状前的平板状的热交换器30。在图2中,分别通过箭头示出了“上”、“下”、“左”和“右”这四个方向。在图2中,铅垂方向是上下方向。图2中的上侧相当于图1中的上侧。图2中的下侧相当于图1中的下侧。在图2中,热交换器30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相当于沿着铅垂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室外单元100的情况下的热交换器3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具体而言,图2所示的热交换器30的左侧的端部相当于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30的前侧的端部,图2所示的热交换器30的右侧的端部相当于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30的后侧的端部。

热交换器30主要具备四根传热管31~34、多个传热翅片35、两根出入口管36a、36b和两块管板37a、37b。下面,根据需要,将传热管31~34分别称为第一传热管31、第二传热管32、第三传热管33和第四传热管34,将出入口管36a、36b分别称为第一出入口管36a和第二出入口管36b,将管板37a、37b分别称为左侧管板37a和右侧管板37b。

(2-1)传热管

传热管31~34是铝或铝合金制的扁平多孔管。扁平多孔管是指在规定的方向上排列形成有多个贯通孔的扁平的管。扁平多孔管的贯通孔是沿着扁平多孔管的长度方向贯通的孔。扁平多孔管通过挤压成型等制造。传热管31~34的贯通孔是供通过热交换器30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通过的孔。

传热管31~34分别是沿着铅垂方向蜿蜒的扁平多孔管。传热管31~34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图3是仅示出图2中的传热管31~34的图。在图3中,分别通过箭头示出了“上”、“下”、“左”和“右”这四个方向。图3中的上侧相当于图2中的上侧。图3中的下侧相当于图2中的下侧。图3中的左侧相当于图2中的左侧。图3中的右侧相当于图2中的右侧。

如图3所示,第一传热管31由水平部31a、第一折返部31b和第二折返部31c构成。水平部31a、第一折返部31b和第二折返部31c是第一传热管31的长度方向上的、第一传热管31的一部分。在图3中,第一传热管31由六个水平部31a、三个第一折返部31b和两个第二折返部31c构成。第一折返部31b和第二折返部31c是两个水平部31a之间的部分。第一传热管31的两端部均是水平部31a。处于第一传热管31的两端部的两个水平部31a与一个第一折返部31b连接。除了处于第一传热管31的两端部的水平部31a之外的四个水平部31a与一个第一折返部31b和一个第二折返部31c连接。

水平部31a是沿着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方向即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水平部31a是沿着与其长度方向和铅垂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有多个贯通孔的部分。下面,将在水平部31a中多个贯通孔排列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在图3中,宽度方向是与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第一传热管31的六个水平部31a沿着铅垂方向空开规定的间隔配置。水平部31a是沿着铅垂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30的情况下具有大致l字形状的部分。

第一折返部31b是第一传热管31被折返的部分。第一折返部31b的两侧的两个水平部31a彼此平行。第二折返部31c是第一传热管31被折返的部分。第二折返部31c的两侧的两个水平部31a彼此平行。在第二折返部31c处,向与第一折返部31b相反的一侧被折返。因此,第一传热管31在第一折返部31b和第二折返部31c处一边折返一边蜿蜒。如图3所示,第二传热管32、第三传热管33和第四传热管34与第一传热管31同样地一边折返一边蜿蜒。

第二传热管32具有六个水平部32a、三个第一折返部32b和两个第二折返部32c。在第一折返部32b和第二折返部32c处,第二传热管32被折返。在第二折返部32c处,向与第一折返部32b相反的一侧被折返。

第三传热管33具有六个水平部33a、三个第一折返部33b和两个第二折返部33c。在第一折返部33b和第二折返部33c处,第三传热管33被折返。在第二折返部33c处,向与第一折返部33b相反的一侧被折返。

第四传热管34具有六个水平部34a、三个第一折返部34b和两个第二折返部34c。在第一折返部34b和第二折返部34c处,第四传热管34被折返。在第二折返部34c处,向与第一折返部34b相反的一侧被折返。

如图3所示,传热管31~34分别以彼此不接触的方式配置。传热管31~34的水平部31a~34a沿着铅垂方向等间隔地配置。

(2-2)传热翅片

传热翅片35被配置成与传热管31~34的水平部31a~34a的表面接触。具体而言,传热翅片35与水平部31a~34a的上侧和下侧的至少一方的表面接触。传热翅片35被配置于在铅垂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水平部31a~34a之间。

在图2中,在位于最上侧的水平部31a的上方配置有上侧框板38a。上侧框板38a是与水平部31a平行地配置的细长的板。在位于最上侧的水平部31a与上侧框板38a之间配置有传热翅片35。同样地,在位于最下侧的水平部31a的下方配置有下侧框板38b。下侧框板38b是与水平部31a平行地配置的细长的板。在位于最下侧的水平部31a与下侧框板38b之间配置有传热翅片35。

传热翅片35是铝或铝合金制的波纹状翅片。图4是波纹状翅片即传热翅片35的外观图。在图4中示出了位于第一传热管31的水平部31a与第二传热管32的水平部32a之间的传热翅片35和位于第二传热管32的水平部32a与第三传热管33的水平部33a之间的传热翅片35。在图4中示出了传热管31~33的水平部31a~33a的截面,并示出了形成于水平部31a~33a的贯通孔39。贯通孔39沿着水平部31a~33a的宽度方向排列。

通过将板状原材料沿着水平部31a~34a的长度方向弯折成波状,从而形成传热翅片35。传热翅片35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至少长于水平部31a~34a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传热翅片35是用于引导与在传热管31~34的水平部31a~34a内部的贯通孔39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室外空气的部件。通过传热翅片35的室外空气沿着水平部31a~34a的宽度方向流动。

(2-3)出入口管

如图2所示,出入口管36a、36b被安装于传热管31~34的两端部。出入口管36a、36b是沿着铅垂方向配置的管。第一出入口管36a被安装于传热管31~34的上侧的端部。第二出入口管36b被安装于传热管31~34的下侧的端部。出入口管36a、36b的内部空间与传热管31~34的贯通孔39连通。第一出入口管36a与第一制冷剂配管50a连接。第二出入口管36b与第二制冷剂配管50b连接。第一制冷剂配管50a和第二制冷剂配管50b是与热交换器30连接的制冷剂回路的配管。

在第一制冷剂配管50a中流动的、在热交换器30中进行热交换器前的制冷剂被提供至第一出入口管36a,并流入到传热管31~34的各个贯通孔39中。在传热管31~34的贯通孔39中流动的制冷剂与通过传热翅片35的室外空气热交换。进行了热交换的制冷剂从传热管31~34的各个贯通孔39被提供至第二出入口管36b,并流入到第二制冷剂配管50b中。另外,制冷剂流动的方向也可以是与上述相反的方向。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在第二制冷剂配管50b中流动的、在热交换器30中进行热交换前的制冷剂被提供至第二出入口管36b,并在传热管31~34的各个贯通孔39中进行热交换后被提供至第一出入口管36a,并流入到第一制冷剂配管50a。

(2-4)管板

管板37a、37b是用于支承传热翅片35的部件。如图2所示,管板37a、37b被配置成与传热翅片3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接触。

管板37a、37b是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的板。管板37a、37b具有供传热管31~34通过的开口或缺口。管板37a、37b与传热管31~34钎焊接合。管板37a、37b通过螺纹固定被固定于室外单元100的外壳10和隔板15。

左侧管板37a被安装于图2所示的热交换器30的左侧端部。右侧管板37b被安装于图2所示的热交换器30的右侧端部。上侧框板38a通过钎焊接合等被固定于左侧管板37a的上端部和右侧管板37b的上端部。下侧框板38b通过焊接等被固定于左侧管板37a的下端部和右侧管板37b的下端部。

传热管31~34的两端部通过右侧管板37b的开口或缺口。在传热管31~34延伸的方向上,右侧管板37b位于传热翅片35与出入口管36a、36b之间。

下面,对左侧管板37a和右侧管板37b分别进行说明。

(2-4-1)左侧管板

图5是示出从图2中的左侧朝向右侧观察的左侧管板37a的图。图6是示出从图5中的箭头vi的方向观察的左侧管板37a的图。图7是示出从图6中的箭头vii的方向观察的左侧管板37a的图。图7相当于示出从图2中的上侧朝向下侧观察的左侧管板37a的图。

左侧管板37a主要具有左侧接合面41a、左侧立起部42a、左侧贯通孔43a和左侧缺口部44a。如图7所示,左侧管板37a在一处左侧弯折部45a处被弯折成直角,在沿着铅垂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具有l字形状。左侧接合面41a是左侧管板37a的内侧的主表面。左侧接合面41a是形成有铝钎料的层的铝包覆面。左侧接合面41a由左侧第一接合面41a1和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构成。左侧弯折部45a对左侧第一接合面41a1和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进行划分。

如图5所示,左侧第一接合面41a1具有多个左侧缺口部44a。左侧缺口部44a的数量与传热管31~34的水平部31a~34a的数量相同。左侧缺口部44a是制造热交换器30时供水平部31a~34a在宽度方向插入的部分。左侧接合面41a的铝钎料被用于左侧管板37a与传热管31~34的钎焊接合。

如图6所示,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具有左侧立起部42a和左侧贯通孔43a。左侧立起部42a是在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侧立起的部分。左侧贯通孔43a是形成于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的贯通孔。左侧贯通孔43a在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侧,在左侧立起部42a开口。左侧立起部42a相当于在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开设左侧贯通孔43a时形成的翻边。左侧贯通孔43a是用于供管板固定螺钉穿过的孔。在左侧贯通孔43a的内侧、即左侧贯通孔43a的内周面上未形成铝钎料的层。管板固定螺钉是用于将左侧管板37a固定于外壳10的固定部件。

(2-4-2)右侧管板

图8是示出从图2中的左侧朝向右侧观察的右侧管板37b的图。图9是示出从图8中的箭头ix的方向观察的右侧管板37b的图。图10是示出从图8中的箭头x的方向观察的右侧管板37b的图。图11是示出从图8中的箭头xi的方向观察的右侧管板37b的图。图11相当于示出从图2中的上侧朝向下侧观察的右侧管板37b的图。

右侧管板37b主要具有右侧接合面41b、右侧立起部42b、右侧贯通孔43b和右侧开口部44b。如图11所示,右侧管板37b在两处右侧弯折部45b处被弯折成直角,在沿着铅垂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具有u字形状。右侧接合面41b是右侧管板37b的内侧的主表面。右侧接合面41b是形成有铝钎料的层的铝包覆面。右侧接合面41b由右侧第一接合面41b1和右侧第二接合面41b2构成。如图11所示,右侧第一接合面41b1被夹在两个右侧第二接合面41b2之间。右侧弯折部45b对右侧第一接合面41b1和右侧第二接合面41b2进行划分。

如图8所示,右侧第一接合面41b1具有多个右侧开口部44b。右侧开口部44b是制造热交换器30时供传热管31~34的两端部和传热管31~34的第二折返部31c~34c嵌入的孔。右侧接合面41b的铝钎料被用于右侧管板37b与传热管31~34的钎焊接合。

如图9、图10所示,两个右侧第二接合面41b2具有右侧立起部42b和右侧贯通孔43b。右侧立起部42b是在右侧第二接合面41b2侧立起的部分。右侧贯通孔43b是形成于右侧第二接合面41b2的贯通孔。右侧贯通孔43b在右侧第二接合面41b2侧,在右侧立起部42b开口。右侧立起部42b相当于在右侧第二接合面41b2开设右侧贯通孔43b时形成的翻边。右侧贯通孔43b是用于供管板固定螺钉穿过的孔。在右侧贯通孔43b的内侧、即右侧贯通孔43b的内周面上未形成铝钎料的层。管板固定螺钉是用于将右侧管板37b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的固定部件。具体而言,两个右侧第二接合面41b2中的一个右侧第二接合面41b2的右侧贯通孔43b是供用于将右侧管板37b固定于外壳10的管板固定螺钉穿过的孔,另一个右侧第二接合面41b2的右侧贯通孔43b是供用于将右侧管板37b固定于隔板15的管板固定螺钉穿过的孔。

下面,根据需要,将左侧接合面41a和右侧接合面41b统称为接合面41a、41b,将左侧立起部42a和右侧立起部42b统称为立起部42a、42b,将左侧贯通孔43a和右侧贯通孔43b统称为贯通孔43a、43b。

(3)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首先,如图3所示,将以彼此不接触的方式配置的传热管31~34与传热翅片35组合起来。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传热翅片35被插入到传热管31~34的水平部31a~34a之间。

接着,将出入口管36a、36b和管板37a、37b安装于传热管31~34。具体而言,管板37a、37b被安装于传热管31~34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此时,上侧框板38a和下侧框板38b也被安装于管板37a、37b。然后,出入口管36a、36b被安装于传热管31~34的两端部。出入口管36a、36b具有供传热管31~34的端部嵌入的开口。由此,制造出传热管31~34、传热翅片35、出入口管36a、36b和管板37a、37b被组合起来的热交换器30的临时装配体。

接着,将热交换器30的临时装配体投放到钎焊炉中,传热翅片35、出入口管36a、36b和管板37a、37b分别被钎焊接合于相当于热交换器30的主体的传热管31~34。在传热管31~34与管板37a、37b的钎焊接合中,如上所述,可采用被配置于管板37a、37b的铝包覆面即接合面41a、41b的铝钎料。在传热管31~34与传热翅片35的钎焊接合以及传热管31~34与出入口管36a、36b的钎焊接合中,可采用被预先配置于接合部位的周边的铝钎料。在炉中钎焊中,铝钎料熔化,传热管31~34与传热翅片35之间、传热管31~34与出入口管36a、36b之间以及传热管31~34与管板37a、37b之间被钎焊接合。在炉中钎焊中,炉内的温度被控制为保持在例如约610℃。

接着,被钎焊接合起来的热交换器30的临时装配体被弯曲成大致l字形状。由此,从图2所示的那样的平板状的热交换器30形成图1所示的那样的大致l字形状的热交换器30。

(4)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是进行在扁平多孔管即传热管31~34的贯通孔39中流动的制冷剂与通过传热翅片35的室外空气之间的热交换的微通道热交换器。如图2所示,热交换器30的左右方向上的两端部被一对管板37a、37b支承。管板37a、37b被钎焊接合于传热管31~34。

管板37a、37b是用于将相当于热交换器30的主体的传热管31~34固定于室外单元100的外壳10和隔板15的被支承部件。外壳10和隔板15是用于将管板37a、37b支承在外壳10的内部的支承部件。管板37a、37b具有供管板固定螺钉穿过的贯通孔43a、43b。管板固定螺钉是被用于将管板37a、37b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的固定部件。

管板37a、37b具有相当于贯通孔43a、43b的翻边的立起部42a、42b。立起部42a、42b形成在管板37a、37b的铝包覆面即接合面41a、41b侧。图12是左侧管板37a的左侧立起部42a和左侧贯通孔43a的附近的放大图。如图12所示,在钎焊接合时,即使左侧接合面41a的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的铝钎料熔解而朝向左侧贯通孔43a流动,由于在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侧立起的左侧立起部42a成为障壁,因此,可防止熔解的铝钎料进入到左侧贯通孔43a中。在右侧管板37b中也同样。

因此,根据热交换器30,在将管板37a、37b与传热管31~34钎焊接合时,在接合面41a、41b处可通过立起部42a、42b防止熔解的铝钎料进入到贯通孔43a、43b中。若熔解的高温的铝钎料进入到贯通孔43a、43b中,则贯通孔43a、43b的形状随着管板37a、37b的热变形而变化。若贯通孔43a、43b的形状变化,则有可能不能使管板固定螺钉正常地穿过贯通孔43a、43b,或无法通过管板固定螺钉将管板37a、37b正常地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另一方面,根据热交换器30,利用形成于管板37a、37b的接合面41a、41b的立起部42a、42b可抑制在管板37a、37b与传热管31~34的钎焊接合时熔解的高温的钎料进入到贯通孔43a、43b中引起的贯通孔43a、43b的变形。

此外,如图12所示,在钎焊接合时,在立起部42a、42b的周边,由于熔解的钎料的表面张力而形成有熔解的钎料的角焊缝49。在图12中,角焊缝49以划有影线的区域来表示。角焊缝49是形成在立起部42a、42b的外周面与接合面41a之间的角部的、熔解的钎料的液体积存。在钎焊接合后凝固的角焊缝49具有对立起部42a、42b机械地进行加强的效果。因此,利用角焊缝49使立起部42a、42b的强度提高,可抑制来自外部的力导致的贯通孔43a、43b的变形。

根据以上所述,由于可抑制用于供管板固定螺钉穿过的贯通孔43a、43b的变形,其中,所述管板固定螺钉用来固定管板37a、37b,因此,可抑制在室外单元100的内部由于压缩机20的振动等使管板固定螺钉松动、热交换器30不能正常地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因此,热交换器30能够抑制无法将传热管31~34正常地固定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此外,根据热交换器30,管板37a、37b由具有铝钎料的层的铝包覆材成型。因此,在管板37a、37b与传热管31~34的钎焊接合时,无需将铝钎料配置在接合部位,能够容易地进行管板37a、37b与传热管31~34的钎焊接合。

此外,根据热交换器30,管板37a、37b与传热管31~34的钎焊接合通过炉中钎焊方法进行。因此,能够高效率地进行管板37a、37b与传热管31~34的钎焊接合。

此外,根据热交换器30,管板37a、37b被钎焊接合于传热管31~34。因此,能够将管板37a、37b容易地接合于热交换器30的主体。

此外,根据热交换器30,如图7所示,左侧管板37a是具有l字形状的板状部件,如图11所示,右侧管板37b是具有u字形状的板状部件。因此,能够提高左侧管板37a和右侧管板37b的加工性。

(5)变形例

本发明的具体的结构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可应用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5-1)变形例a

根据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管板37a、37b通过管板固定螺钉被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双方。但是,管板37a、37b也可以通过管板固定螺钉仅被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中的一方。

(5-2)变形例b

根据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管板37a、37b通过管板固定螺钉被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但是,管板37a、37b也可以通过管板固定螺钉以外的固定部件被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例如,管板37a、37b也可以通过螺栓和螺母被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

(5-3)变形例c

根据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传热管31~34通过管板37a、37b被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但是,传热管31~34也可以通过管板37a、37b以外的部件被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例如,代替管板37a、37b,传热管31~34也可以通过托架被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

对用于将传热管31~34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的托架137的一例进行说明。托架137是与管板37a、37b同样地被钎焊接合于传热管31~34、并通过管板固定螺钉被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的部件。图13是示出托架137的图。图14是示出从图13中的箭头xiv的方向观察的托架137的图。图15是示出从图13中的箭头xv的方向观察的托架137的图。

托架137主要具有接合面141a、立起部142a、贯通孔143a和开口部144a。如图15所示,托架137在一处弯折部145a处被弯折成直角,在沿着铅垂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具有l字形状。接合面141a是托架137的内侧的主表面。接合面141a是形成有铝钎料的层的铝包覆面。接合面141a由第一接合面141a1和第二接合面141a2构成。弯折部145a对第一接合面141a1和第二接合面141a2进行划分。

如图13所示,第一接合面141a1具有两个开口部144a。开口部144a是制造热交换器30时供传热管31~34的端部插入的部分。接合面141a的铝钎料被用于托架137与传热管31~34的钎焊接合。

如图14所示,第二接合面141a2具有立起部142a和贯通孔143a。立起部142a是在第二接合面141a2侧立起的部分。贯通孔143a是形成于第二接合面141a2的贯通孔。贯通孔143a在第二接合面141a2侧在立起部142a开口。立起部142a相当于在第二接合面141a2开设贯通孔143a时形成的翻边。贯通孔143a是用于供管板固定螺钉穿过的孔。在贯通孔143a的内侧、即贯通孔143a的内周面未形成铝钎料的层。管板固定螺钉是用于将托架137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的固定部件。

托架137例如在图2中被安装在右侧管板37b与出入口管36a、36b之间。在该情况下,在热交换器30的制造工序中,在安装右侧管板37b后,通过将传热管31~34的一部分的端部插入到托架137的开口部144a中,从而安装托架137。然后,通过炉中钎焊使托架137与传热管31~34被钎焊接合。在本变形例中,热交换器30也通过被穿到托架137的贯通孔143a中的管板固定螺钉被固定于外壳10和隔板15。

另外,代替开口部144a,托架137也可以具有供传热管31~34的水平部31a~34a插入的缺口部以及供传热管31~34的第一折返部31b~34b和第二折返部31c~34c插入的开口部。

(5-4)变形例d

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30作为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100的构成要素即室外热交换器来使用。但是,热交换器30也可以作为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构成要素即室内热交换器、以及被用于其它冷冻装置的热交换器来使用。

(5-5)变形例e

在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左侧管板37a的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具有左侧立起部42a。左侧立起部42a相当于从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的相反侧的面在左侧管板37a开设左侧贯通孔43a时形成的翻边。左侧立起部42a可根据开设左侧贯通孔43a的方法、左侧贯通孔43a的直径和左侧管板37a的厚度等采取各种形状。图11所示的右侧管板37b的右侧立起部42b也同样。

图16(a)和图16(b)分别是在左侧贯通孔43a通过的位置处切断的左侧立起部42a的附近的剖视图的一例。在图16(a)中,左侧立起部42a的端面42a1处于离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最远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左侧贯通孔43a在左侧立起部42a的端面开口。另一方面,在图16(b)中,左侧立起部42a的端部朝向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折返而弯曲。即,左侧立起部42a的端面42a1不在离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最远的位置。在图16(a)和图16(b)中,从左侧第二接合面41a2的相反侧的、未形成铝钎料的层的面开设有左侧贯通孔43a,因此,在左侧贯通孔43a的内周面未配置或形成铝钎料的层。以上说明也可以应用于右侧立起部42b。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和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能够抑制无法将热交换器主体正常地固定的不良情况的发生。

标号说明

10外壳(支承部件)

10a热交换室

10b机械室

15隔板(支承部件)

20压缩机

30热交换器

31~34传热管

37a左侧管板(被支承部件)

37b右侧管板(被支承部件)

41a左侧接合面(接合面)

41a1左侧第一接合面(第一接合面)

41a2左侧第二接合面(第二接合面)

41b右侧接合面(接合面)

41b1右侧第一接合面(第一接合面)

41b2右侧第二接合面(第二接合面)

42a左侧立起部(立起部)

42b右侧立起部(立起部)

43a左侧贯通孔(贯通孔)

43b右侧贯通孔(贯通孔)

45a左侧弯折部(弯折部)

45b右侧弯折部(弯折部)

100室外单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07103号公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