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07307发布日期:2018-06-05 20:01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用于气-气热交换的板式换热器(或称“叉流板式换热器”)中,热交换芯体两端与壳体之间需要做密封处理。现有技术通常是将热交换芯体两端与壳体之间打玻璃胶或类似方式进行密封,不仅实施起来不方便,而且密封效果不佳。当热交换芯体需要清洗时,需要拆除热交换芯体则极其困难,甚至是能将整个换热器更换。

可见,现有技术还有待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用于气-气热交换的板式换热器的热交换芯体密封效果不佳且热交换芯体不便拆卸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壳体, X方向上壳体两端分别设置有密封条安装框,各个密封条安装框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密封条,壳体内设置有两个热交换芯体,两个热交换芯体之间设置有一个风管软接头,该风管软接头两端的法兰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条;每个热交换芯体朝外的那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密封条相抵,每个热交换芯体朝内的那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密封条相抵;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压力装置,该压力装置用于对风管软接头两端的法兰分别朝向对应的那个热交换芯体施压。

所述的板式换热器中,所述施压装置包括两个设置在壳体内且分别位于风管软接头的上方和下方千斤顶,各个千斤顶的两端分别与风管软接头两端的法兰的内侧相抵。

所述的板式换热器中,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一个框架,该框架包括一个顶框和底框,所述顶框和底框之间连接有多根立柱。

所述的板式换热器中,两个密封条安装框分别固定在X方向上框架的两端。

所述的板式换热器中,各个密封条安装框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凸起,各个凸起分别指向壳体内部;各个第一密封条分别卡在对应的那个凸起上。

所述的板式换热器中,所述底框沿Y方向设置有两组轨道,每个热交换芯体可沿对应的那组轨道直线移动;Y方向上壳体的一侧可拆卸地设置有前门。

所述的板式换热器中,每组轨道分别包括两根沿Y方向设置的导轨,以及连接两根导轨的加强杆;加强杆的上表面低于两根导轨的上表面。

所述的板式换热器中,X方向上框架的两端的外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矩形法兰。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式换热器,相比现有技术,避免了通过打玻璃胶进行密封,热交换芯体与壳体之间属于可拆卸连接,装配简单快速;由于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受到压力装置施加的预紧力,因此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当需要清洗热交换芯体时,可以快速地将热交换芯体拆卸并从壳体内取出,而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将整个板式换热器更换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板式换热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S1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板式换热器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板式换热器的左视示意图。

图5为图3中S2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3中S3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阅图1至图6,本发明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为了便于观察所述板式换热器的内部结构,图1、图3和图4中未画出所有壳体;图1和图4中未画出热交换芯体。

为了便于阐述,本文引用了“X方向”和“Y方向”的概念,规定如下:本文所述的“X方向”为风管软接头的延伸方向,即图3中的水平方向;本文所述的“Y方向”为在水平面上与X方向垂直的那个方向,即图4中的水平方向。本文所述的“X方向”和“Y方向”目的在于便于阐述,而不在于限定本发明。

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包括壳体1,X方向上壳体两端分别设置有密封条安装框20,各个密封条安装框的内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密封条21,壳体内设置有两个热交换芯体30,两个热交换芯体之间设置有一个风管软接头40(或称“风管软连接”),该风管软接头40两端的法兰401分别设置有第二密封条41;每个热交换芯体30朝外的那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密封条21相抵,每个热交换芯体30朝内的那一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密封条41相抵;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压力装置,该压力装置用于对风管软接头两端的法兰分别朝向对应的那个热交换芯体施压。即,施压后风管软接头两端的法兰分别压紧相邻的那个热交换芯体。上述板式换热器的热交换芯体本身属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发明的发明点并不在于对热交换芯体本身的结构进行改进,因此附图为示出热交换芯体的具体结构。

具体地,所述施压装置包括两个设置在壳体内且分别位于风管软接头的上方和下方千斤顶,各个千斤顶的两端分别与风管软接头两端的法兰的内侧相抵。当然,简单地设置更多的千斤顶亦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际应用中,当换热器比较重型时,通常会设置一个框架11以提高强度,即: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一个框架11,该框架包括一个顶框(图中视角观察不到)和底框111,所述顶框和底框之间连接有多根立柱113。

进一步地,两个密封条安装框20分别固定在X方向上框架11的两端。

请参阅图2,进一步地,各个密封条安装框20的内侧分别设置有凸起(图中未示出),各个凸起分别指向壳体内部;各个第一密封条分别卡在对应的那个凸起上。通过设置在密封条安装框上凸起,相应地将各个第一密封条21对应地设置有凹槽(图中未示出),实现凸起和第一密封条的卡接,方便设置第一密封条,且第一密封条不受横向挤压时也不会掉落。同理,风管软接头两端法兰也可以通过相同方式设置凸起,第二密封条对应地设置有凹槽,实现卡接以便第二密封条的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当板式换热器尺寸较大时,X方向上框架的没一段分别设置有两个密封条安装框(如图1所示)。

请参阅图2和图3,进一步地,所述底框沿Y方向设置有两组轨道,每个热交换芯体可沿对应的那组轨道直线移动;Y方向上壳体的一侧可拆卸地设置有前门。该设置便于热交换芯体沿Y方向推入壳体内部,且推入过程中不会与密封条安装框发生干涉。为了便于观察,附图中未画出前门,仅示意出合页109;可以理解的是,实际应用时,前门与壳体之间也设置有密封条进行密封。

具体地,每组轨道分别包括两根沿Y方向设置的导轨12,以及连接两根导轨的加强杆(图中未示出);加强杆的上表面低于两根导轨的上表面。由附图可知,每根导轨的两端分别与底框连接,从而保证各个热交换芯体可以从而壳体外部沿着轨道推入到壳体内部,加强杆也不会与热交换芯体发生干涉。

进一步地,X方向上框架的两端的外侧分别设置有一个矩形法兰19,各个矩形法兰伸出到壳体外,目的在于便于与外部的管道(图中未示出)进行连接。

如图1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所述框架的底框和顶框的中部分别设置有一个千斤顶安装板14,各个千斤顶分别固定在对应的那个千斤顶安装板上。

请参阅图4,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一个气流分布器93,该气流分布器位于两个热交换芯体的上方,该气流分布器的进口端连接有一根接管92,该接管的一端伸出壳体外侧。上述接管92可通过管道91连接至外部风机90。通过该设置,便于气流均匀地地吹到两个换热板的外侧(如图4箭头所示),提高换热换热效果。

以下简述结构原理:装配时,各个密封条安装板20固定在框架11的两端,各个第一密封条21卡接在对应的密封条安装板20上;各个第二密封条41预先卡接在风管软接头40两端的法兰401上;各个千斤顶50分别设置在对应的块千斤顶安装板上14;两个热交换芯体30分别从Y方向沿各组轨道推入到壳体内部,然后再两个热交换芯体30之间设置风管软接头40;通过操作两个千斤顶,使得两个千斤顶将风管软接头的两个法兰抵紧在相邻的那个热交换芯体上,操作两个千斤顶继续施力直至两个热交换芯体与对应的密封条固定板抵紧。由于各个热交换芯体的两端都处于抵紧状态,且由于设置有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从而实现了各个热交换芯体的两端处于密封状态,最后将壳体上的门关闭即可。当需要清洗热交换芯体时,只需打开前门(图中未画出),松开各个千斤顶,即可将各个热交换芯体沿Y方向抽出到壳体外侧,拆卸式,仅仅是两个热交换芯体和风管连软接头松开,其他部件均处于原来的安装位置,因此拆卸和重装非常简单。上述密封条优选为橡胶制成的密封条,具有一定的弹性,受到挤压后达到的静密封效果好。

正常工作时,第一路气流从外部管道(图中未示出)通过壳体上的一个法兰接口进入到一个热交换芯体,然后进入到风管软接头,在进入到另一个热交换芯体,从另一个法兰口处排出;第二路气流由壳体顶部进入流经两个热交换芯体的外侧时与第一路气流进行换热,最后从壳体底部的出口(附图视角观察不到)流出;从而实现两路气流的交叉流动,并进行换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相对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优点:(1)避免了通过打玻璃胶进行密封,热交换芯体与壳体之间属于可拆卸连接,装配简单快速;(2)由于第一密封条和第二密封条受到千斤顶施加的预紧力,因此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3)当需要清洗热交换芯体时,可以快速地将热交换芯体拆卸并从壳体内取出,而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将整个板式换热器更换掉。

可以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如:选用更好材质的密封条、改变千斤顶的类型、增加千斤顶的数量、将千斤顶替换为其他常见的压力装置、或者将第一密封条直接固定在壳体上,等等,这些简单的改变或替换并没有改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本质,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