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绿茶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绿茶的烘干工艺有多种方式,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单层茶叶烘干机,包括长方形箱体、及设在所述箱体内的加热震动筛;加热震动筛由震动驱动装置、及多根相互交错与电源相连接的加热线组成的筛网组成,震动驱动装置可以驱动筛网震动。以上烘干设备是由电热丝对绿茶进行加热烘干,虽然这个方式烘干的效率高,但是如果同时烘干不同等级的绿茶,将导致高等级的绿茶与低等级的绿茶混合而降低等级,从而降低市场价格。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1621228951.5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绿茶烘干装置,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若干块可抽出箱体的烘干板,烘干板将箱体分隔为若干空腔,每块烘干板上均开有若干通孔,每块烘干板上均覆盖有一块透气布;箱体顶板上开有出气口,箱体底板上有进气口,还包括热风机,热风机与进气口连通。以上方案通过烘干板将箱体分隔成若干空腔,以便烘干不同等级的绿茶;通孔使热风能进入每个空腔,透气布阻止了相邻绿茶的相互接触,在保证绿茶被烘干的同时,绿茶不会相互混合,因此本方案可以同时加工不同等级的绿茶。
以上方案通过烘干板的设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同等级绿茶混合烘干的问题,但以上方案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气体从下至上依次通过若干个烘干板,完成了对绿茶的烘干,但烘干板是静止的,一方面,绿茶无法翻面,位于烘干板上茶堆中部的绿茶将不易与热风接触,从而降低了烘干效率;另一方面,烘干完后,也导致烘干板靠近底板的绿茶烘干的干燥程度大于烘干板靠近顶板的绿茶的干燥程度,造成绿茶烘干程度不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绿茶茶叶可以翻面、烘干效率高,并可保证绿茶烘干程度均匀的绿茶烘干装置。
本方案中绿茶烘干装置,包括机架和烘干箱,烘干箱固定在机架上,烘干箱上开有出风口,烘干箱内安装有加热机构,烘干箱内滑动连接有滑板,滑板上转动连接有若干个转轴,转轴上固定有用于放置茶叶的放置笼,转轴上均固定有连动齿轮,相邻的两个转轴上的连动齿轮相互啮合,烘干箱内转动连接有主轴,主轴上固定有第一凸轮,第一凸轮与滑板相抵,主轴上固定有用于与主轴相邻的转轴上的连动齿轮相啮合的驱动齿轮,滑板和烘干箱箱壁之间连接有弹簧,烘干箱外壁上固定有热气管,烘干箱内位于相邻的两个放置笼之间均固定有烘干管,若干个烘干管均与热气管连通,烘干管上均布有烘干孔。
本方案的技术原理为:机架起到支撑整个装置的作用,烘干箱用于烘干茶叶,通过将不同等级的茶叶放入到不同的放置笼内,然后启动加热机构,对茶叶进行烘干,期间利用主轴的转动带动第一凸轮不断地转动,第一凸轮的凸面和基面将往复地与滑板相抵,并驱动滑板往复地运动,滑板便可带动转轴及放置笼不断地往复运动,增强茶叶周围的空气流动,加快了茶叶的烘干时间,从而提高了烘干效率;通过滑板带动连动齿轮往复运动,并与驱动齿轮间歇地啮合,利用驱动齿轮转动带动连动齿轮转动,从而形成所有连动齿轮间歇地转动,使得所有转轴带动放置笼间歇地转动,并使得茶叶进行翻面和运动,一方面,进一步增强茶叶周围的空气流动,使得位于中部的茶叶也容易烘干到,进一步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各个位置的茶叶均可充分地与热量接触,保证茶叶烘干均匀;然后停止主轴转动,向热风管内通入热气,热气经过热风管将进入到烘干管内,并从烘干孔流出到烘干箱内,并与加热机构配合一起对茶叶进行烘干;通过在通热风时,停止主轴转动,在茶叶翻面的同时,可对各个位置的茶叶均进行烘干,也可防止主轴转动和通热风同时进行,使得茶叶运动剧烈而破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1、本方案在主轴转动时,使得茶叶往复运动同时可进行转动,增强了茶叶周围的空气流动,也使得茶叶可以进行翻动,从而提高了茶叶的烘干效率;再利用热风管通入热风,使得热风与加热机构共同配合地对茶叶进行烘干,进一步提高烘干效率。
2、本方案通过在主轴转动时,停止通入热风,在通入热风时,转动主轴的设置,使得茶叶不断地翻面过程中,热风对各个位置的茶叶均能进行烘干操作,使得茶叶烘干的更加均匀,也通过主轴转动和通热风交替地进行,防止茶叶运动过于猛烈而破碎。
进一步,机架上固定有出风管,主轴上固定有第一涡轮,第一涡轮上罩有涡轮壳,出风管与涡轮壳连通,涡轮壳与烘干箱外部连通,出风管上安装有第一程控阀,出风管位于热风泵与第一程控阀之间的位置上连通有支管,支管与热风管连通,支管上连通有第二程控阀。打开第一程控阀,关闭第二程控阀,向出风管内通入热气,热气将流入到涡轮壳内,并驱动第一涡轮进行转动,第一涡轮将会带动主轴进行转动,从而使得放置笼往复运动的同时进行间歇地转动;主轴转动一段时间后,关闭第一程控阀,打开第二程控阀,出风管内的气体将流入到支管内,并进入到热风管,从而形成了主轴转动和通热风交替地进行。
进一步,出风管位于热风泵与支管之间的位置内转动连接有第二涡轮,第二涡轮同轴相连有扇齿轮,机架上转动连接有齿轮,扇齿轮与齿轮相啮合,齿轮同轴连接有第二凸轮,机架上安装有用于关闭第一程控阀和打开第二程控阀的按钮,第二凸轮用于与按钮相抵。出风管内通入热气后,气流将驱动第二涡轮进行转动,第二蜗轮将驱动扇齿轮转动,扇齿轮将间歇地带动齿轮转动,齿轮将间歇地带动第二凸轮间歇转动,第二凸轮将间歇地与按钮间歇地相抵,使得第一程控阀和第二程控阀切换开、关状态,形成了主轴转动和通热风自动交替地进行。
进一步,烘干箱内安装有减压管,涡轮壳与减压管连通,减压管上均布有出风孔。利用减压管对气体的减压作用,通过主轴转动带动放置箱运动时,防止热气再增强茶叶的运动形成,从而避免茶叶破碎。
进一步,机架上固定有热风泵,出风管与热风泵连通。通过热风泵可对出风管内通入热风;实现了出风管内的通气。
进一步,加热机构为电加热丝。对电加热丝进行通电,电加热丝将使得烘干箱内的温度升高,并对茶叶进行烘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绿茶烘干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机架1、烘干箱2、滑板3、放置笼4、热风管5、烘干管6、弹簧7、连动齿轮8、第一凸轮9、驱动齿轮10、涡轮壳11、减压管12、出风管13、第一程控阀14、按钮15、齿轮16、第二凸轮17、扇齿轮18、第二程控阀19、支管20、热风泵21。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绿茶烘干装置,包括机架1和烘干箱2,烘干箱2通过螺栓固定在机架1上,烘干箱2上开有出风口,烘干箱2内安装有电加热丝,烘干箱2内滑动连接有滑板3,滑板3上转动连接有五个转轴,转轴上焊接有用于放置茶叶的放置笼4,转轴上均平键连接有连动齿轮8,相邻的两个转轴上的连动齿轮8相互啮合,烘干箱2内转动连接有主轴,主轴上平键连接有第一凸轮9,第一凸轮9与滑板3相抵,主轴上平键连接有用于与主轴相邻的转轴上的连动齿轮8相啮合的驱动齿轮10,滑板3和烘干箱2箱壁之间焊接有弹簧7,烘干箱2外壁上焊接有热气管,烘干箱2内位于相邻的两个放置笼4之间均焊接有烘干管6,四个烘干管6均与热气管连通,烘干管6上均布有烘干孔,机架1上通过螺栓固定有热风泵21,热风泵21与出风管13连通,主轴上平键连接有第一涡轮,第一涡轮上罩有涡轮壳11,出风管13与涡轮壳11连通,涡轮壳11与烘干箱2外部连通,烘干箱2内安装有减压管12,涡轮壳11与减压管12连通,减压管12上均布有出风孔,出风管13上安装有第一程控阀14,出风管13位于热风泵21与第一程控阀14之间的位置上连通有支管20,支管20与热风管5连通,支管20上连通有第二程控阀19,出风管13位于热风泵21与支管20之间的位置内转动连接有第二涡轮,第二涡轮同轴相连有扇齿轮18,机架1上转动连接有齿轮16,扇齿轮18与齿轮16相啮合,齿轮16同轴连接有第二凸轮17,机架1上安装有用于关闭第一程控阀14和打开第二程控阀19的按钮15,第二凸轮17用于与按钮15相抵。
先将不同等级的茶叶放入到不同的放置笼4内,然后对电加热丝进行通电,打开第一程控阀14,关闭第二程控阀19,启动热风泵21,对茶叶进行烘干,热风泵21向出风管13内通入热气,热气将流入到涡轮壳11内,并驱动第一涡轮进行转动,第一涡轮将会带动主轴进行转动,主轴将会带动第一凸轮9和驱动齿轮10转动,第一凸轮9的凸面和基面将往复地与滑板3相抵,并驱动滑板3往复地运动,滑板3便可带动转轴及放置笼4不断地往复运动,通过滑板3带动连动齿轮8上、下往复运动,最下方的连动齿轮8将与驱动齿轮10间歇地啮合,驱动齿轮10将带动连动齿轮8间歇地转动,使得所有转轴带动放置笼4间歇地转动,并使得茶叶进行翻面和运动;出风管13内通入热气后,气流将驱动第二涡轮进行转动,第二蜗轮将驱动扇齿轮18转动,扇齿轮18将间歇地带动齿轮16转动,齿轮16将间歇地带动第二凸轮17间歇转动,主轴转动一段时间后,第二凸轮17将按钮15相抵,第一程控阀14将会关闭,第二程控阀19将会打开,出风管13内的气体将流入到支管20内,并进入到热风管5,热气经过热风管5将进入到烘干管6内,并从烘干孔流出到烘干箱2内,并与电加热丝配合一起对茶叶进行烘干。
与此同时,第二涡轮仍然不断地转动,第二凸轮17将与按钮15分离,第一程控阀14将会打开,第二程控阀19将会关闭,主轴转动,热风管5停止通气,然后第二凸轮17又将与按钮15相抵,如此循环,第二凸轮17将间歇地与按钮15相抵,第一程控阀14和第二程控阀19的开、关状态不断地切换,形成了主轴转动与通入热风交替地进行的操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