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水供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35284发布日期:2020-02-04 12:56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热水供应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热水供应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水供应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城市部分小区或农村存在自来水压力偏小,水压不稳定,燃气热水器很难正常启动。此外,部分燃气热水器用户由于用水龙头到燃气热水器管路较长,使用热水时需要将管道内的冷水放掉后才能使用热水,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给用户带来不便。

为解决上述问题,市场上出现了即开即热燃气热水器和增压燃气热水器。现有的即开即热燃气热水器一般需要安装专门的“回水管路”,而对于已装修房一般是没有回水管路的,可采用液控单向阀,将热水管中的凉水通过冷水管循环回到热水器中重新加热。现有的增压燃气热水器通过在热水器的进水管上设置增压泵,通过进水管内流量大小控制增压泵的启停,实现增压。现有的燃气热水器存在以下问题:

1、增压泵启动后,出水管内的水会通过回水管路或冷水管返回至热水器中,并不能真正实现增压;

2、增压泵增加了热水的流量,但用户使用需要混水时,热水流量增加会导致冷水压力减小,从而混水降低水温以及整体增压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热水系统,可以同时实现增压和即开即热,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热水供应系统,包括热水器、三通阀、回水管及增压泵,所述热水器的进水管的末端与所述三通阀的第一阀口连通,所述三通阀的第二阀口与所述热水器的出水管连通;所述回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热水器的出水管连通,另一端与所述三通阀的第三阀口连通;所述进水管的末端设置有所述增压泵。

其中,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回水管之间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允许所述出水管内的水向所述回水管流动。

其中,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一阀口的连接处还设置有的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允许水由所述进水管向所述三通阀流动。

其中,所述第二阀口与所述出水管之间依次设置有连接管和热交换器,所述连接管上设置有循环泵。

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循环泵之间还设置有入水温度传感器。

其中,所述热水供应系统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分别与所述增压泵、所述入水温度传感器和所述循环泵电连接。

其中,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循环泵之间还设置有水流量传感器,所述水流量传感器与所述控制组件电连接。

其中,所述热水器为燃气热水器,所述燃气热水器还包括燃烧器以及与所述燃烧器连通的进气管,所述燃烧器用于加热所述热交换器内的水。

其中,所述出水管和所述进水管上均设置有节流阀。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水供应系统。该热水供应系统中,通过设置回水管可以将热水器出水管内的冷水返回热水器中加热,实现即开即热的目的;热水器的进水管、出水管以及回水管通过三通阀连接,且增压泵设置于进水管靠近三通阀的一端,当增压泵工作时,由于三通阀连接进水管的一端压力较大,使得回水管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不会出现回流现象,达到了增大流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热水供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0、热水器;11、进水管;12、出水管;13、回水管;14、三通阀;141、第二单向阀;15、热交换器;16、燃烧器;17、进气管;21、增压泵;22、循环泵;23、水流量传感器;24、入水温度传感器;300、用水设备;31、热水管;32、冷水管;33、节流阀;34、第一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水供应系统,如图1所示。热水供应系统可以为用户的厨卫提供热水。热水供应系统包括热水器100,热水器100的进水管11与自来水管连接,用于向热水器100内供应冷水。热水器100的出水管12与用水设备300的热水管31连通,其中,用水设备300可以为淋浴器或厨房水龙头,本实施例中用水设备300以淋浴器为例进行介绍。

具体地,热水器100可以为燃气热水器100,热水器100内设置有热交换器15、燃烧器16和进气管17。进气管17与燃烧器16连通,用于向燃烧器16内通入天然气等可燃气体。热交换器15的进水口通过连接管与热水器100的进水管11连通,热交换器15的出水口与热水器100的出水管12连通。燃烧器16内燃气燃烧后产生的热量用于加热热交换器15内的水,从而实现提供热水的目的。

为实现热水供应系统“即开即热”的目的,热水供应系统还包括回水管13。循环泵22和三通阀14。热水器100的进水管11、出水管12和回水管13通过三通阀14连通,循环泵22设置在连接管上。具体地,热水器100的进水管11与三通阀14的第一阀口连通,连接管与三通阀14的第二阀口连通,回水管13的一端与三通阀14的第三阀口连通,回水管13的另一端与热水器100的出水管12连通。

当热水器100的出水管12内水温较低时,循环泵22启动,出水管12内的水经回水管13和三通阀14再次进入热水器100内进行加热,直至热水器100的出水管12内的水温升高至满足使用需求后,循环泵22停止工作,热水器100的出水管12的末端内为热水,可以满足用户即开即热的使用需求。

可选地,热水器100的出水管12和回水管13可以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淋浴器连通。本实施例中,热水器100的出水管12与回水管13通过淋浴器连通。淋浴器包括热水管31和冷水管32,一般进行冷热水混合得到温度适中的使用水。热水器100的出水管12与淋浴器的热水管31连通,淋浴器的热水管31与热水出水管12连通,且连通位置处还设置有第一单向阀34,第一单向阀34允许热水管31内的水箱冷水管32内流动,从而避免淋浴器在使用时,淋浴器上的冷水管32内的水通过热水管31进入热水器100中,影响热水器100的正常使用。其中,淋浴器的冷水管32和热水器100的进水管11上均设置有节流阀33,节流阀33可以控制向热水器100或淋浴器内供应的冷水流量。可选地,节流阀33可以为截止阀,截止阀具有摩擦力小、寿命高、便于维修等特征,且可以适用于高压环境中。

当出水管12内的冷水通过回水管13回流时,为使回流的冷水通过三通阀14进入到连接管内,以便重新加热使用,三通阀14的第一阀口端还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41,第二单向阀141允许进水管11内的水向三通阀14流动,避免回水管13内的水回流至进水管11内。

为保证燃气热水器100的正常启动,热水供应系统还包括增压泵21,增压泵21可以提高热水供应系统的整体水流量,从而在自来水压力偏低、水压不稳定的情况下正常启动燃气热水器100。

增压泵21可以设置在进水管11的末端,即进水管11靠近三通阀14的第一阀口的位置处。当自来水向热水器100供水的供水压力较低时,增压泵21启动,增大通过第一阀口的水流量,从而改善供水情况。此时,由于增压泵21的出口压力较大,即三通阀14的第一阀口位置处水流压力较大,使得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与第一阀口之间形成一定的压力差,在该压力差的作用下,与第二阀口连通的连接管和与第三阀口连通的回水管13不会出现回流现象,使得热水器100的冷水流量的变化不会影响热水器100的热水流量以及淋浴器的冷水供应流量,可以达到整体增压和混水降温的目的。

进水管11上还设置有电动阀,电动阀可以控制进水管11的通断,从而控制向热水器100内供应冷水。为避免循环泵22启动时,影响进水管11内的水,当循环泵22启动时,电动阀关闭,且增压泵21停止工作,自来水停止向热水器100内供应冷水。

为使热水供应系统能够自动判断启动增压泵21和循环泵22,热水供应系统还可以包括控制组件和传感器组件,控制组件分别与传感器组件、循环泵22、增压泵21和电动阀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传感器组件包括入水温度传感器24和水流量传感器23。入水温度传感器24设置在热交换器15与循环泵22之间,用于检测进入热交换器15内的水的温度,入水温度传感器24与控制组件电连接。当热水器100的出水管12内的水温较低时,出水管12内的水经回水管13和三通阀14进入连接管内,导致连接管内的水温较低。此时入水温度传感器24检测到连接管内的温度低于控制组件内设定的预设温度时,入水温度传感器24向控制组件发送电信号,控制组件根据接收到的电信号控制循环泵22启动,同时控制电动阀关闭、增压泵21停止工作。进水管11内的水在循环泵22的驱动作用下,循环进入热交换器15内进行加热,当水温加热到指定温度后,入水温度传感器24检测到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后,入水温度传感器24向控制组件发送电信号,控制组件根据接收到的电信号控制循环泵22停止工作,此时用户打开淋浴器后,淋浴器直接提供热水,不需要等待冷水放出,实现即开即热的目的。此外,循环泵22停止工作后,控制组件还可以根据热水器100的实际工作情况打开增压泵21和电动阀,并控制增压泵21以低转速运转,热水器100按照正常情况工作。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检测热水器100的出水管12的末端温度控制循环泵22的启动。具体地,出水管12的末端设置有出水温度传感器,出水温度传感器与控制组件电连接,控制组件通过出水温度传感器检测的出水管12内水温的高低控制循环泵22的停止或启动,其原理与入水温度传感器24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水流量传感器23可以设置在连接管上,用于检测进入热交换器15内的水流量。当水流量传感器23检测到连接管内的水流量小于控制组件内的预设流量时,说明自来水供水压力过低。此时水流量传感器23将向控制组件发送电信号,控制组件根据接收到的电信号控制增压泵21启动,增压泵21可以以高转速运转,以实现增压的目的。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